馬舉人注意到那個年輕人,卻不想那年輕人也正留意著他。

馬舉人自然不認識他,卻絕不會沒聽說過他,那年輕人正是民國的大總統張文英。他向來相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剛剛視察過晉冀魯豫四省的部分地區,對於農村的具體情況也有了一些更加直觀的印象,對於他來說,這個時侯最需要的便是找一個傳統的士紳更進一步詳加打聽,以印證自己的一些看法,例如就像馬舉人這樣的。

那些地方上的新士紳們大都並沒有歷年積攢下的威望,所賴以掌握地主社會支配權力的資源基礎也絕非人的教育和學識。具體分析他們的跡憑藉和途徑,雖然表現各異,但也有一個共同點,即均靠的是謂的兩種:軍事的武力,經濟的財力,而靠武力跡與靠財力跡者,數量上大體相當。靠武力跡者,大多出身家境清寒的平民家庭,其中不少是好勇鬥狠的無賴、混混;靠財力跡者,則大都是小商人出身,其中不乏一夜暴富者。這些人不要說什麼威望,甚至原本名聲便不怎麼好。

就時期而分,早期跡者,其憑藉主要是武力,其權勢資源為團練、幫會。他們擁槍自雄,獨霸一方,實際上就是一地的土皇帝,時人稱之為團閥,其勢力範圍,大者為一縣甚至數縣,小者為一區或數鄉。“凡擁有槍枝數百杆者,即自稱司令;僅募徒手數十人者,亦稱官長,是以所謂司令者,到處皆是,彼此各據一方。凡地方財政賦稅收入,截不解省。”他們之中雖然也有少數作過一些保護地方和對地方有利的公益事業,但大多數以掠奪和魚肉百姓為生,在其勢力範圍內生殺予奪,獨斷專行。叱吒一方,劣跡累累。在清末以前,民團領袖上為有正途功名的士紳,之後則漸漸轉移到由地痞惡霸組成的團閥之手。這個時期,隨著地方社會軍事化的程序,團閥們憑藉強大的武力資源。重新塑造了國家與社會的關係模式,在張文英削藩的過程中,為了打擊軍閥勢力,對這些人的力量還有所依靠,他們的勢力甚至還有所展。其實所謂團閥與軍閥並無本質區分,不過是視其軍事實力而定。只要控扼部分軍事資源,即可稱霸一鄉一區一縣,成為叱吒一方地權勢人物。這幾乎成為當時邊緣社會成員積累財源權勢和謀求晉升之階的捷徑。影響所及,社會風尚和座標觀念亦為之改變。例如河南各地普遍流傳著“要當官。去拉桿”的俗諺,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不為匪者室恨其懦”。願為匪者老贊其能”的怪象。這種怪象不獨河南一省為然,當時全國各地由土匪領搖身轉化為地方“精英”者比比皆是。同時這一時期原本保境安民性質的民團與掠奪性地盜匪團伙已互相滲透,界限早已不再那麼涇渭分明,地方當局剿匪不成,乃轉而採取“以匪治匪”的辦法,對一些擁有較強武力的股匪採取招撫政策,給予地方保安團隊的名義授其匪以官職,民團領袖的社會構成亦因之而改變。

當國民政府的統治日趨穩固。軍閥勢力被逐步消滅以後,團閥們的出路不一,有些人見風轉舵,主動投靠,最終成功躋身於基層政權甚至省縣參議員行列,繼續擁有其權勢資源,有的則負隅頑抗,不服國家政令,企圖繼續割據稱雄。其結果是被國民政府以“土豪劣紳”的罪名鎮壓或攝服。越是後來,跡者們所仰仗地越是自身的財力,其權勢資源多為參與地方自治、教育、商務、黨團及民意機關和團體的活動。他們在地方頗具勢力,並以地方民意代表自居,上焉者把持縣政,挾制縣長,下焉者壟斷鄉曲,把持鄉政,並在地方買田置地。承包稅收。富甲一方。他們與早先地那些團閥絕不相同,團閥完全以我行我素的土皇帝自居。抗拒國家權力的制約和滲透,而他們則多希望在政治上尋求出路,他們雖然不再擁有傳統功名,其行為方式在某些方面卻承續了清末以前的紳士角色。但是,與傳統文人紳士相比,這些新紳士在才德和威望方面均令人有今非昔比之感。他們所賴以支配基層社會的資源基礎是強制性的武力和財力,而不是傳統士紳所具有的對鄉土社會的內在道義性權威、外在法理性權威和個人魅力權威,他們也為地方做過一些修橋補路、興校辦學之類的公益事業,但與其劣跡惡行相比,前者多為後者所淹沒,即便有少數公正士紳反被這些有劣跡地新貴們從地方自治領域排斥出去,所謂劣紳遂成為基層社會的主要支配者。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掌握了這些情況之後,張文英曾自認為已經掌握了解決問題的關鍵,然而他很快的便現自己錯了。那些鄉間劣紳中危害最大的團閥已經被剷除了,民國新貴們比起傳統文人紳士的確有一大堆的不足,嚴格論起來也不見得就差到哪兒去了,更重要的是即便把所有的問題都硬性剔除,農村經濟地蕭條局面仍然不可能得到好轉,充其量只能算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罷了。另一個辦法是加大政府對於農村的投入,然而且不說如此巨大的財政負擔政府是否有能力應付,事實上即便如此收效也同樣微乎其微,至少那些普通的農民是感受不到的。

張文英對此並不精通,他手下那些留學歐美的精英也同樣給不出理想的對策,張謇等人雖然提出了一些建議,但也不過是暫時緩解壓力,並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在張文英看來,比起居住在城市甚至留洋歸來的人,那些一直生活在農村的傳統士紳們雖然未必有解決問題地辦法,但一些內在地問題他們或許看得還要更加透徹一些,這一正是他要留心像馬舉人這樣的人地原因……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