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清朝的守舊派官員,梁啟將他們分為三類:第一種是“懵然不知所謂五洲者。告以外國之名,猶不相信;語以外患之危,則曰此漢奸之危言悚聽”;第二種是知道外患可憂,“然自顧七八十之老翁矣。風燭殘年,但求此一二年之無事,以後雖天翻地覆,而非吾身之所及見矣”;第三種是即使我在任時亡了國,“而小朝廷一日尚在,則吾之富貴一日尚在。今若改革之論一倡,則吾目前已失舞弊之憑藉,且自顧老朽不能任新政,必見退黜,故出死力以爭之”。為了能夠證明自己的觀點,梁啟還在自己的書中記述了一段道聽途說來的小故事:有湖南某君謁張之洞詰之曰:“列國果實行分割之事,則公將何以自處乎?”張默然良久曰:“雖分割之後,亦當有小朝廷,吾終不失為小朝廷之大臣也!”某君拂衣而去。

這則小故事當然不是真有其事,梁啟自然也是心知肚明,不過用此以形象地說明晚清多數官僚的守舊頑固、苟且偷生的心態是千真萬確的。而事實上即使如張之洞,在晚清也得上是有所作為的封疆大吏,但其改革進取的精神也是有限的。維新派就如同處於汪洋大海的守舊官僚包圍中的一個小小的孤島上一般。

改革是社會的重新整合,說到底是權力的再分配和利益的再調整,新舊之間的鬥爭是不可避免的。梁啟深深感到,他們變法中的每一項改革,都惹惱了守舊派,頑固官僚糾集起來拼命反對。當初康有為不過剛剛上了一道摺子,舉京師謠言紛紜不可聽聞。皆謂康有為欲廢京師六部九卿衙門,滿朝上下數千醉生夢死之人,幾皆欲得康之肉而食之。其實康有為不過言須增設新衙門耳。尚未言及裁舊衙門也,而訛言已至如此。又比如當初保國會在北京成立。聚集在粵東會館的名激進分子,表演說,聲淚俱下,有力地推進了維新變法,但也立刻引起守舊派地仇視,他們一是著文駁斥保國會的主張;二是成立“非保國會”與之對抗;三是造謠生事加以破壞……

梁啟在慷慨陳詞,康有為也在一旁作憤憤然狀,張文英卻似乎無動於衷,頗有些不以為然。

與那些在海外聆聽梁啟演講便熱血沸騰的年輕人不同。百日維新期間張文英大部分時間可都是在京城裡地,後來去了天津,但訊息也一樣靈通,當時朝廷裡都生了些什麼他自然不會不知道。

“據說卓如先生對於王安石甚為推崇嘛。”時代已經改變。梁啟的《中國六大政治家》也比原本地世界早一些寫出來,但他對於王安石“三代以下唯一完人”的評價卻沒有絲毫改變。

自宋以後,主流輿論對於王安石變法的評價是基本予以否定的,即便是那些對於王安石個人很推崇的人對於他的變法也頗多非議,但是展到近代,中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變故,改革的呼聲日益提高,所以對王安石和他的變法開始進行正面地評價,其中尤以梁啟、嚴復等為代表,他們從社會現實需要出。呼籲改革精神,尤其是王安石的“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更是成為了他們變法的理論依據。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卓如先生可知歷代最為推崇王安石的都是些什麼人?”

“你是想說都是小人、佞臣嗎?”梁啟這麼說也是有道理地,在宋史中新黨可是除了王安石自己之外都被打入奸臣的行列了。

“那倒也不是,但仔細研究一下這些人的出身還是很有意思的。他們大都是江西人。”

張文英的話意思已經相當明確了,那些人對王安石的褒揚,未必便是真心推崇王安石的變法。實際上更多的是中國古代尊重和敬仰鄉賢傳統的一種表現罷了。至於那些立憲派。又何嘗不是因為與王安石有著相近似的理念而推崇他地呢?

“平心而論,王安石變法遭到失敗。不能完全推到守舊派反對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檢討。要知道所謂守舊勢力中也有不少原本是支援變法的,他們中很多都親身經歷過慶曆新政,對國家的弊病瞭解的不會比王安石更少。王安石的新法規模甚大,還得到了皇帝的支援,其中理財方面最為重要,只可惜實行上反而成效一般。先是政策未能對症下藥,王安石的變法所針對地只是皮毛,遠未到核心問題,便以理財為例,宋朝時講究藏富於民地,財政困難是因為支出太多,而支出太多則是因為冗官,但王安石的改革非但不是針對支出太多問題,反而是以增加國庫收入為主,採取地還是類似漢朝桑弘羊的刮地皮式的方法,如此不僅不能解決國家的財政困難,老百姓反倒是先受其害,尤其是作為國家支柱的士大夫階層,損失尤為慘重,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反對變法了。如軍事改革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雖然取得熙河大捷拓地千里,但也不過得逞一時,軍事上軟弱無力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而王安石本人急於求成,剛愎自用,雖然能言善辯,得到神宗皇帝的支援,但卻不善於拉攏朝中重臣,就連司馬光這樣的老友最後也被逼到了對立面上,而他又不樂聞逆耳之言,但喜歡聽人恭維和奉承話,於是投機份子曲意迎合,因緣重用,遂使新法的推行也變了質……這樣的變法,要是真的僥倖能夠成功那才真的是沒天理了呢。”

梁啟與康有為聞言都大驚,張文英講的是王安石的變法,但誰都曉得他說的還是戊戌維新之事,若按他的說法,則當初梁啟所總結的變法失敗的原因便完全是錯的了。

梁啟正襟危坐,康有為也收起了之前的狂傲,變法失敗的教訓是那樣深刻,他們自然不願意錯過這個討教原因的機會,這個時侯,之前與張文英的種種恩怨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