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對於梁啟還是康有為,戊戌變法的失敗都是極沉痛的打擊,菜市口六君子血跡未乾,康梁還惶惶不可終日,正在四處躲避朝廷的追殺時,便已經開始思索失敗的原因。康有為是維新派的精神領袖,要忙於應酬各方,反思的任務自然更多的落在了梁啟肩上。

對梁啟來講,戊戌變法的失敗真可謂是刻骨銘心,對他一生的思想和行為都生了深遠的影響。百日維新和之後的戊戌政變是當時國際上的大事,梁啟在日本也看到不少報刊在論述變法失敗原因,那些評論雖對變法失敗報以同情,但卻也將失敗的主要原因歸之為維新派“急激誤大事”,這似乎是當時的主流論調。對於失敗的原因梁啟有自己的看法,他一方面向一些名人要員致信,駁斥這種觀點,一方面著書刊文,陳述變法失敗的要害不是他們太激進,而是變法不徹底。

與在國內時的論調不一樣,梁啟也開始關注那些洋務派大員,他將改革分為激進和溫和兩種,他們自然是激進派,而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也不再是他們要極力抨擊的保守勢力,而是所謂的溫和改革派,但他仍認定只有自己的激進改革可以救中國,而溫和改革是不可能有成效的。他認為,李鴻章搞的練兵、開礦、設廠、修鐵路、辦學堂、派留學生,看上去很熱鬧,卻都沒有抓住變法的根本,因而也不可能國強民富,反而變出許多問題來。梁啟認為改革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抓住根本,全方位地變法,像李鴻章、張之洞那樣修房補漏式的“溫和”改革,只能越改越亂。

康有為一向瞧不起李鴻章,也看不慣張之洞。對於其他洋務派也都沒什麼好感,但經歷了戊戌政變地腥風血雨,他對於梁啟的這番論斷還是讚許的。

“既然李中堂這種溫和的改革不可能使中國富強。反而越改越糟,而只有你們那種激進的變法才是最正確的。那麼,變法最終何以會失敗呢?要知道,別人不對,未必你便是對地。”張文英的話說得很平淡,卻極有分量。

梁啟以善於立論著稱,這自然是難不倒他的:“激進變法本身自然是沒有錯。之所以失敗地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將這種正確的激進的變法主張真正貫徹下去。先是布新而不除舊。無論是李鴻章等人的溫和改革,還是我們的激進改革,都是只布新而不除舊。結果新舊相間,矛盾百出,最後的失敗絕非偶然。凡改革之事,必除舊與布新兩者之**相等。然後可有效也。苟不務除舊而言布新,其勢必將舊政之積弊,悉移而納於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如病者然,其積痞方橫塞於胸腹之間,必一面進以洩利之劑,以去其積塊,一面進以溫補之劑。以培其元氣。庶能奏功也。若不攻其病,而日餌之以參苓。則參苓即可增病之媒,而其人之死當益矣。變法從來都是新舊勢力的較量,新地代替不了舊的,則必然是舊的扼殺掉新地。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除舊比布新還要難,因為除舊即意味著損害一部人的利益,奪掉和舊體制相聯絡的那一部人的飯碗,故而除舊弊一事,最易犯眾忌而觸眾怒,整個變法其間,布新有餘,除舊不足,所謂變革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再者,變事而不變法,變法而不變人。整個維新時期,各項變法措施雖是正確地,但是支援維新的只是皇帝自己,光緒皇帝無權,很難推行。真正貫徹了的百無其一,僅為一些具體事的變革,而非整體法律制度的更新。而且執掌這些法律制度的官員更無從全域性上更換,談不上什麼變人。於是好法不能變,好法無人行,則失敗成定局矣!變事而不變法,變法而不變人,則與不變同耳。”

梁啟講了一通大道理,康有為在一旁聽得頻頻點頭,在他看來這個學生雖然沒跟著自己一起扶保大清,但思想終歸還是和從前一樣,若不是自己現在已經身為階下囚,說不得還要好好誇獎他一番,勸他於自己一同保他們的光緒皇帝。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梁啟的話歸納一下,關於戊戌變法失敗地具體原因,也就是兩條:一是光緒皇帝無權;二是守舊官僚反對。

梁啟地《戊戌政變記》張文英是看過的,其中至少在十幾處談到了光緒帝無權,變法無法推行。他還講譚嗣同入主章京時,不信光緒無權,當實地考察之後,才告知梁啟皇帝無權是事實。在維新派們看來,如果光緒皇帝有權,他們地變法肯定會成功。當初梁啟逃亡日本後也曾竭盡全力歌頌光緒帝的聖德,幻想有一天光緒帝重新掌權,他們好再變法維新。公平的說,如果當時光緒皇帝真的大權在握,維新運動真的或許會進行的順利一些,但有一件事張文英一直是很懷疑的,當時的壞境,帝后黨爭異常激烈,光緒提拔重用那些在朝廷裡沒有根基的維新派人士,真正的目的並不像公開說的那麼高尚,無外乎是為了爭權奪利,在朝堂上多安插幾個自己人,什麼富國強兵,不過說說好聽而已。張文英與光緒是見過面的,慈禧那個老太婆的見識淺薄,而在張文英看來,她比載小兒還是要強一些的,真的讓他大權在握,說不定也就沒有維新運動了。何況光緒帝為人怯懦,無權無勇,積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視之,一有異動,則隨其喜怒而置焉。變法是國之大事,怎麼能寄託在這樣一位君主身上。

至於朝中大臣,滿清的官僚最是缺少進取精神,從來就是改革的一大阻力,這一點,不管是梁啟還是康有為倒是看得非常清楚。這倒是與張文英不謀而合,然而所採取的態度卻很不一樣……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