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說來,大總統是準備開展軍國民主義教育了。”聽到張文英說不是要讓學生們當兵,梁啟總算是安下心來,他也算是學貫中西,但除了讓學生們當兵,他能想到的合理解釋也就如此而已了。對於軍國民主義教育他也是有所耳聞的,他並不反對,但也並不是最積極的鼓吹者,反倒是還懷著一份擔心,只是就連他自己也說不出擔心的到底是什麼。

梁啟的話讓張文英不由一陣愕然,也許是因為中國太弱了,受洋人的窩囊氣太多了,軍國民主義思潮是很有市場的,就連許多曾經極端鄙視武人的讀書人也不能例外,特別是張文英帶著漢軍強勢出現,更讓他們找到了理論依據,不過張文英卻知道,在自己原來的世界,所謂軍國民主義有一個更簡單也更廣為人知的名字——軍國主義,雖然張文英並不認為軍國主義便一定沒有好下場,但他本人卻是一向最反對軍人干政的,中國幾千年奉行的都是文官政治,還不是運轉得好好的,如果沒有大清王朝,說不定到現在中國仍是世界第一強國,他從不認為軍國主義可以救中國。與大多數人的看法南轅北轍,張文英之所以要派出漢軍,是為了要安撫那些群情激奮的學生,與日本人的決戰時一定要的,那還不是現在,前線的確是在打勝仗沒有錯,但那些勝利還動搖不了日本人的根基,然而後方的人們不瞭解前線的情況,卻已經欣喜若狂,以為再打上幾場勝仗便萬事大吉了,甚至可以把洋人的勢力都趕出去,他們還是太天真了。

梁啟的心情很平靜,但他很快就平靜不下來了。赤峰大捷的訊息他又聽說過。那可是千真萬確地大捷,不只奪回了一處軍事重鎮,而且消滅了一萬多敵軍。雖然其中大部都是北清的辮子兵,但那也是辮子兵中僅有的一點而精華,何況其中還包括了一千多鬼子,梁啟想不到地是,在長長的一串被俘北清官員的名單中。還有自己的老師康有為。康有為已經52歲了,雖然光緒皇帝只是日本人的傀儡。但在一些人事問題上還是有言權地,這麼多年了,康有為總算也入了軍機,但他的根基畢竟淺了些,加上又是漢人,在王公貴族中也是很不受待見地。太大的官位自然輪不到他,也就是個四品章京,恰恰便是張文英從前的職位。

師徒兩人誰也沒想到會在這個地方以這種形式見面,學生是座上客,老師則是階下囚。看得出來,張文英並沒有怎麼難為這位康先生,他的大辮子還拖在腦後,甚至他的四品補服也還穿在身上。

“你是打算看老夫的笑話嗎?”幾年不見,康有為蒼老了許多。神情也頗為疲憊,說話卻還是像從前一樣不肯留有餘地。

“康先生地才學在下是佩服的,但康先生的見識在下卻不敢苟同。你當真以為沒有了慈禧那老妖婦,大清朝廷便有救了嗎?且不說載小兒不過是個扶不起的阿斗,便是當真換一個精明強幹之輩,大清朝早已病入膏肓,又有何藥可醫呢?我當初便是看不透這一層,又是興實業。又是考科舉。蹉跎了十來年的歲月,好在在下年紀還小。有從頭來過的機會和時間。”

關於張文英的事,梁啟從前自然是聽說過的,他現在也才3實業,考科舉,再加上當的那幾年官,居然還是“蹉跎了十來年地歲月”,梁啟自己便是神童,向來自負,如今方知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康有為氣得臉漲得通紅,指著張文英道:胡亂誹謗聖上,大逆不道……”

康有為本是還要再罵下去的,終究還是閉了嘴,人反都造了,如今已是大總統了,區區大逆不道何足掛齒。

梁啟對於老師向來尊重,但老師如此表現他卻反倒有些不以為然。回國這幾年,他也在思索當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失敗的原因,北平大學裡也頗有一些昔日的維新派,彼此間也時常探討,有些道理已經想的通透,有些道理卻還是不明所以。梁啟本人雖是科舉出身,進士及第,自從拜了康有為做老師,卻一向是最反對科舉的。自己十二歲便入學成為秀才,十七歲舉人,被稱為神童,算是科舉得意,然而“帖括之外不知有所謂經史也”,遇見康有為才現原來自己一竅不通,反而要拜老秀才康有為為師,對於他來講,科舉可說是深受其害,在他看來大清朝廢除科舉都已經是晚了,誰料想張文英當上總統立刻兌現當初的諾言,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恢復科舉,張文英是狀元出身,對於科舉情有獨鍾或許還可以理解,真正讓他想不明白地就是科舉恢復兩年了,當初地那些弊端似乎都不見了,而且舉國上下對於恢復科舉死後都是普遍看好的。難到自己當初真地錯了?

“兩位也都是大才,但凡事不能只講主觀願望,更不能自己憑空想象。清朝的落後真的是科舉害的嗎?不盡然吧。自隋以後,哪一朝沒有科舉,又有哪一朝落後了,只有清朝而已嘛。我們在不妨看看清朝的官員都是什麼出身?數字是不會騙人的,滿清立國以來督撫一級的大員有個,真正進士及第的只有一千出頭,我們便不提那一千多個進士及第的大員是否都有真才實學,事實是即便他們個個都是精英,滿清的大員也大都只是不學無術之輩,地方上如此,中央也同樣概莫能外。革命軍起的那一年,滿清不是還成立了內閣嗎,其中成員清一色的滿洲權貴甚至皇族,沒有一個進士出身的,這樣的朝廷,落後也好,**也罷,怎麼能把責任推到科舉上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番道理梁啟和康有為都是第一次聽說,甚覺新鮮,回想起來,那些與自己打交道的滿清高級官員的確沒有多少是科舉出身的,雖不全中也差之不遠,梁啟對於張文英的印象頓時大為改觀,康有為沒有作聲,既不贊成,也不開口反駁……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