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本質相衝突,在追求利益的同時使用戰爭以外的方式獲取勝利才最有效。隨著國際社會的發展進步,戰爭即便勝利了,也不能殖民,不能長久佔領,最終的目的是獲取經濟利益和實現戰略目標,而獲取經濟利益與戰略利益,軍事進攻是最不明智的,以經濟方式獲取經濟利益是最直接最安全的方法,與其在戰爭後又回到經濟手段解決問題,還不如從開始就以經濟貿易為方式。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戰爭的正義性是相對的,對於一方是正義的,那麼對於另一方就是非正義的。基於自衛,保衛和平,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為自由和民族解放所進行的戰爭是正義的,侵略、爭霸、為自己利益,推行自己價值觀,把自身意識形態強加於別國發動戰爭是不正義的。二戰,中國人民進行的抗日戰爭和美國對日作戰是為了世界和平,反對侵略的戰爭是正義的;日本、德國法西斯發動對別國對人類的侵犯是非正義的。任何國家、政黨發動的戰爭,自己永遠都會說是正義的,而且對於一些非正義戰爭,各國政府,對內對外都會冠以正義的名稱,如二戰時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化學武器”等。每個國家的發展都有其特定的歷史因素,相應的就會形成具有其歷史特色的文化,國家的發展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其文化經濟等都不一樣。在世界交往中有些國家標榜“自由、平等、民主、文明”以自栩文化的先進,對別國進行文化滲透,以意識形態,發動顏色革命,干涉、推翻別國政權,此行為也是非正義的。在正義戰爭中,超越了我們維護正義的限度,在一定範圍、時間及具體事件中正義的戰爭也會具有不正義性,如無限的擴大戰爭,在戰爭中無限的使用禁止武器彈藥,無限的使戰爭持續下去,無限的傷及平民百姓。正義戰爭對於非正義一方的人民,其行為也是一種侵略,也是非正義的。所以戰爭作為統治階級的產物,早已不能以正義與非正義來區分了,其正義性任何時候都是相對的。正義中存在有非正義是正義的,非正義中有正義行為,其主流還是非正義。而對於人民來說,戰爭都是非正義的,戰爭並不是生活必需品,不管勝利還是戰敗,帶給人民的只有苦難,受傷害最大的總是普通人民大眾。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思想的解放,眼界變寬,文化、思想、理論的進步,以殖民和侵佔領土的侵略行為,已經散失了市場,其土壤已經不存在了。戰爭的最終目的,歸結於發展經濟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國家政治威望及話語權。不能獲取經濟利益的戰爭是不能長久的,反過來還會削弱國家實力。0世紀90年代最後一波民族解放運動以後,殖民統治徹底的成為了歷史,當今社會,不管任何國家,只要對其他國家實行殖民統治,也必將遭到全世界人民反對,殖民主義必將失敗。現代戰爭武器、彈藥,後勤供應耗費巨大,特別是對於戰敗方往往會摧毀整個國家經濟體系和統治政權,人民生活、生存都無法正常保障。由於軍事實力的兩級分化,在戰爭中,強國對弱國的軍事勝利很容易,但是要把勝利轉換成長期佔領卻很難。隨著民族主義的增強,平等自由人性崛起,民眾反對侵略侵佔之心強烈,面對侵佔,必定有組織拿起武器血戰到底。而佔領就意味著軍事行動的長期化,容易陷入戰爭泥潭中,軍事行動對經濟是個嚴重負擔,長期的戰爭消耗不利於經濟發展。如001年美國對阿富汗的戰爭和00年美國對伊拉克戰爭,美國短時內就取得戰爭勝利,但是卻長期陷於戰爭中,由於戰爭遠離美國領土,最終也沒有實現佔領吞併目的。

任何科學技術都不是軍事、戰爭的專利。為了贏取戰爭,減少傷亡,武器裝備和與戰爭相關的產業,各國都把最先進科技應用到軍事技術當中。武器裝備水平往往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家工業、科技水平,由於軍事活動的秘密性,又決定其科技水平高於“民用”水平。在國家競爭中,促進國家發展,經濟進步,保證產品競爭能力,又需要最先進的科技進行保障。把軍事前沿技術,應用於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可以造福人民,提高產品競爭力,增加市場佔有率,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如二戰後,人民利用火箭技術,使航空航天衛星技術得到發展,促進了經濟社會進步,提高了人民生活品質。反過來,國家由軍事技術促進經濟發展,再以經濟發展成果,更多的投入發展軍事力量,促使軍事能力提高,偶軍於民,軍民一體,相互促進發展,良性循環,實現國家富強,提升綜合國力。為了獲取戰爭勝利,各國把工業、科技應用到軍事發展、武器裝備更新上。由於各國本來科技水平的差距,自然的在軍事力量建設上也會形成差距。有的國家儘管在軍事上投入比重非常大,優先發展軍事力量,兵員眾多看似軍事力量強大,受國家工業科技水平和軍事科技影響,其部隊戰鬥力一般。當代戰爭比拼的是高科技,對於信息化戰爭,與信息產業相關的技術是制約戰鬥力的重要因素。如晶片、半導體、晶片、電路板、軟體、電子戰技術、雷達等都制約著信息化戰爭,而且資訊科技相關產業對信息化戰爭的影響遠超人民想象。

戰爭要時刻服從政治大局。克萊塞維茨說“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政治手段解決不了的問題,用戰爭來實現目的,說的是戰爭是政治工具,要不要戰爭何時戰爭看政治需要。而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將在外君命所不受”是說,軍事行動戰術戰法要靈活使用,以戰場變化而變化。另外一個是古時候交通、通訊慢,君命傳達不具有時效性,對於戰場情況只能將領自己抉擇。但是古今中外,交戰權都掌握在統治階級手中,軍人決定的是指揮與作戰。戰爭機器一旦開啟,作為軍人很難兼顧政治利益,軍人職責天生缺少政治和軍事相統一的靈活性。而政治在面對軍事行動時,國家政策也難以及時調整。所以戰爭因政治開始,作戰中軍事行動更應以政治為基礎,軍人應時刻關注政治環境變化,服從政治大局,在政治、經濟、軍事利益成果最大化時,做出相應的抉擇,或結束戰爭。

戰爭的勝負取決於方方面面,綜合國力、武器裝備、訓練水平、後勤保障、科學技術的應用、國際支援、情報、國家意志、戰爭理論、戰法戰術、軍人精神風貌氣節等構成戰場生態體系,各方面都影響戰爭的程序,決定戰鬥戰役的勝負。戰爭是一門複雜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它們相互影響,不斷變化轉換成戰鬥力。軍人的戰鬥力來源於學習、訓練、實踐,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軍人成長更快,對軍人影響最為深刻。近觀美國發動幾場實力不對稱戰爭,美軍對戰爭各要素運用爐火純青,特別是在戰爭中使用高精尖科學技術和先進戰法成為全球新軍事變革學習的榜樣。美國使用先進武器裝備,以超級大國身份和超豪華“外援團隊”打得對手毫無招架之力,對於作戰,如同訓練一樣,“兵怎樣練,丈怎麼打”就是其領先於世界絕對實力的寫照。

在戰爭中武器裝備水平固然重要,但決定戰爭勝負的永遠不止是武器裝備一方面。人類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例子太多了,歷史上很多赫赫有名的軍隊都被打敗,特別是政權更替時期,佔盡裝備優勢的軍隊也不堪一擊。“兵者詭道”,軍隊要打勝仗,武器裝備是基礎,這個基礎離不開訓練,離不開人操作,高科技技術裝備對當代軍人文化素質、訓練水平要求更高。戰場訊息萬變,指揮員指揮能力、戰法、情報、後勤等都影響戰爭結果。而對於現代高科技戰爭,戰爭優勢越來越傾向於科技先進,武器裝備精良的國家,往往武器裝備的先進性足以加快戰爭結束,影響戰爭結果。影響戰爭另一因素是軍人的精神與意志,在作戰中精神面貌好意志頑強的一方戰鬥力就高,軍人憑藉良好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所形成的軍人性格,可以克服武器裝備等劣勢取得勝利,但是這種勝利是建立在高於對手付出更大的代價的基礎上的,特別在軍人傷亡上體現更明顯。影響戰爭勝負另一因素是能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大眾的支援,得民心者得天下;能不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以先進生產力代替落後生產力的規律取勝。構成戰爭的各要素是一個系統,是統一的整體,以一個方面和某一優勢來衡量最終的勝負都不科學。在戰爭中把武器裝備和軍人分開來討論戰鬥力是片面的。不管是注重武器裝備水平和科技能力的西方強國,還是注重謀略和軍人精神意志力的中國。在相同條件同一情況下,軍人的智力、精神意志與先進的武器裝備相結合,戰鬥力都會增強,所以保持戰鬥力謀取打贏的最好方法是謀求與戰爭相關的各要素全面進步。

戰爭是國家間政治交往、對抗、爭霸、謀利的最後手段,透過戰爭可以讓一些國家實現利益。國家為了利益發動戰爭,但是戰爭卻不是獲取利益最佳方式,經濟戰可以削弱國家實力,相對帶給人民的災難卻更為和平。戰爭的破壞性是相互的,即便在獲得勝利的同時,總是有些方面要過多的付出,不管勝負,對於雙方國家的經濟都是一種削弱,影響人民生活質量。(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