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由統治階級代表國家發起與組織的。無論是對別國進攻還是反對侵略,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都是國家行動,以國家名義進行的國家行為。由於是統治階級在維護國家利益、代表國家權益,所以國家行為也就帶有階級屬性,不可避免的由相同統治階級組成親近的國家地區聯盟,如具有宗教性質和政治性質的國家聯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資本主義國家聯盟,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社會主義陣營,以蘇聯為代表的華沙,北約和華沙這兩個組織組成地球最強兩個聯盟,以冷戰形式進行經濟、政治、軍事競爭,長達半個世紀。統治階級在行駛國家戰爭權利的同時,又在戰爭權利過程中把統治階級自身利益融入到國家利益當中。而一旦統治階級不能對自身利益的實現進行有效約束,過多的透過戰爭達到目的,就會影響國家行為的正義性。如無限的擴大戰爭,在戰爭中無限的使用禁止武器彈藥,無限的使戰爭持續下去,無限的傷及平民百姓,其戰爭目的就會失信於世界,戰爭性質就會轉化改變。特別是當個人的願望和利益凌駕於整個統治階級之上,超越統治階級代表的國家利益,這時整個統治階級和軍隊就會變得十分激進而失去理智,其對地區對世界的危險性就增大,一旦實力強於周邊國家,就容易使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國家就好戰。國家治理和利益、尊嚴、領土、國家情懷的維護,利益的分配由統治階級來實現,統治階級代表國家利益。而統治階級作為利益執行者,其代表性又侷限於“國家”的體制之內,有國才有統治階級,統治階級所代表的利益在國家的界限裡面。國家利益和統治階級實現國家利益,這兩種利益的相輔相成互為作用,構成國家權利。

戰爭不是人類存在就有的。在人類社會漫長時期,部落氏族群居開始以後,由於管理和生產需要,出現首領。統治階級在以自身勢力統領範圍和另外的勢力範圍進行社會、經濟、生活實踐中,最終形成政治**往,而勢力範圍也最終變遷形成固定的利益群體---國家。一旦以國家形式進行社會、經濟、政治、生活交往,為追求各國利益,矛盾就會產生,這時作為維護國家利益的強制暴力手段----戰爭就不可避免。所以戰爭的發生其根源性是以國家形式開展的對外交往以及統治階級所代表的國家利益的利己局限性決定戰爭不可避免。

戰爭是強權政治的體現。強權代表強制性和以大壓小以強凌弱,不對等的交往。首先,強權政治的實現,一國的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強於另一國,強和弱對抗具有壓倒性優勢和所付戰爭成本相對小於另一方。其次,統治階級在追求自身利益和維護自身利益上過於激進,從而漠視規則、制度、法律、傳統,以實現自身利益為中心,以本國為中心,利用自身優勢,打擊弱勢國家。第三,在國家活動中,對國家特別是強國的行為的沒有實際的約束力。強國實力強勁,和強國較量代價較大,為了幫助弱國和強國直接對抗自己風險太大。所以,對小國的侵略行為,還可以發動制裁或軍事介入,但是對強國往往選擇性寬容,縱容了強國的侵略性。所以戰爭永遠都是不平等的,永遠是強者的遊戲,帶給弱者只有侵略、殺戮、屈辱。弱者不會主動挑戰強國,強國才會自持實力把利益追求,把國家利益當成自己理所當然想要的結果,達不到要求就用強權政治和戰爭達到目的,把霸權建立在別國利益之上。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戰爭是綜合國力的鬥爭。戰爭從古到今,都不僅僅只是軍事力量的單一決鬥,是國家整個體系的對抗。特別是現代戰爭,武器裝備、軍人訓練水平、軍事思想和戰法革新、後勤供應、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外交、政治影響力,科技軍事轉化能力等,國家間的軍事鬥爭早已不是單純軍事較量,是國與國之間所有力量的決鬥。即便作為戰場上的武器裝備也不再是單一系統,槍、炮、戰車、飛機、軍艦、導彈、情報、偵察、資訊傳輸、電磁干擾對抗、攻擊與防護等等,要素間統一攻守互相補充協調,戰爭明顯複雜化了,舉國之力,明顯舉的就是綜合國力。而先輩軍事思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說的“器”之所指也更廣泛。武器裝備是戰爭能力的體現,通訊基站,道路運輸能力,後勤保障等都是綜合國力的體現。對於國家實力,最重要的指標是經濟、核心科技、軍事力量三項,此三項相互轉換缺一不可。軍事力量的發展,需要雄厚的經濟為基礎,再強大的軍隊,如果沒有經濟作為支撐,其發展不能持續,沒有完整的工業基礎和具備核心科技的產業,軍事力量在戰爭中也會受制與別人,終歸不是軍事強國;經濟發展沒有軍事力量作保護,其發展得不到保障,外部環境變化,外族入侵,發展將中斷,發展的成果或被人奪取;科技保證經濟發展的持續,保證武器裝備的先進性,核心科技是經濟建設和軍事建設的靈魂。經濟、軍事、科技各要素間相輔相成,有時某些優勢短期內又可以彌補某些不足。如俄羅斯受世界經濟低迷影響,經濟實力下降,但是由於其繼承了蘇聯時期的重工業基礎,軍事力量強大,目前戰力依然“爆表”,強大如美國也不敢與其正面衝突。加拿大是經濟科技大國,而對國家軍事力量發展卻不側重,其軍事能力明顯低於經濟科技發展水平。

戰爭代表時代和各國最先進的生產力。從古至今,戰爭的方式手段不斷變化,戰法,武器裝備,不斷更新,科技含量越來越高,生與死,血與火的較量,註定各國都把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到軍事中。隨著時代的發展,戰爭早已超越原有樣貌,各國掀起新軍事變革。美國作為當世超級大國,軍事實力冠絕世界,新武器、新戰法、新論理層出不窮,不斷用實戰檢驗理論、戰法、與武器裝備,把戰爭當成表演彩排,更是各國新軍事變革學習的榜樣。電子戰、網絡戰、經濟制裁、輿論戰、法律戰、遠端精準武器、軍艦、隱形戰機、衛星等,新時期戰爭手段異常豐富,戰爭早已不止是職業軍人的職業。金融家、科學家、網路技術員都成為出色的攻擊手,有時對戰場和對手造成的危害、損失、破壞和影響遠比飛機大炮要大。為了在戰場上佔優勢,贏取戰爭,各國都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武器系統相結合,整合各行業產業人才技術,形成戰力,把最先進的生產力轉化為戰鬥力。所以,跟戰爭相關的,都是高精尖的科技,是各國最先進的生產力的體現,戰爭就是國家最強實力,最高生產力的戰鬥,打的是核心科技能力,比的是科技軍事化能力。

戰爭以經濟為基礎,沒有經濟實力做支撐的戰爭不能長久,制約勝利。首先,武器裝備的發展、後勤和人員訓練都離不開經濟的支撐。經濟實力,不會直接形成戰爭能力,只有把經濟發展成果轉化為軍事實力,才能保衛國家主權,保護經濟成果,維護國家利益。對於新時期軍事變革,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不可能有突破發展。武器更新需要資金投入,後勤戰備需要資金投入,人員訓練也離不開資金。其次,現代戰爭消耗巨大,長久的戰爭更是需要經濟實力。武器系統的研發、採購越來越貴,武器彈藥科技含量大,新時期信息化戰爭耗費巨大,長久戰爭對經濟影響更大。再次,戰後,經濟重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需要經濟支撐。戰爭對於交戰雙方經濟都是難於承受的消耗,對於被動挨打的一方更是災難,戰爭終歸停止,國家發展,人民生活都需要經濟發展做推動,要想儘快戰後重建,需要經濟做基礎。在戰爭中,相同的國家,相同的作戰物件,往往經濟實力雄厚的國家,軍事能力和戰爭承受能力更強。經濟基礎雄厚,代表科技水平相對較高,發展軍事的基礎更紮實。所以,戰爭能力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經濟發展了,才能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科研,科學技術才有發展,最終軍事建設才有成效。

現代戰爭,雙方對抗領域廣泛,方式方法更為豐富,從敵對到戰爭爆發,對抗逐漸升級,國家與國家的對抗,早已脫離原有傳統方式,戰爭往往從經濟領域開始。傳統戰爭都有跡可循。敵人從什麼地方入侵,陸地交界處,海洋,空中,閃電戰,遠端火力突擊,飛機入侵作戰,空海一體戰等敵人進攻的地點、方式一經發生,意味著戰爭開始。傳統的戰爭爆發,都以敵人入侵領土、或者熱火力進攻為準,一國武裝入侵另一方國土,一方軍人攻擊另一國軍人,標誌戰爭的爆發,此行為與是否宣戰沒有聯絡。全球化時代,國家聯絡更為緊密,促使戰爭方式也發生改變,早已不是單純的熱火力對決。金融戰、經濟制裁、貿易戰、電子戰、網絡戰、信息戰、外交、法律戰,交戰方式領域廣泛,國家可以選擇最有利最隱蔽的進攻方式和領域。而經濟戰是所有手段最為和平,效果最為明顯,結局最為理想的戰爭。金融戰、貿易戰、貨幣戰、經濟制裁、經濟封鎖、股市、基金、信用評級、科技封鎖等都可以作為經濟戰手段使用,達到削弱對方經濟基礎,遲滯對方經濟發展,打擊經濟補給目的。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經濟緊密相連,而經濟發展更易受政策、國策、國際壓力和經濟大國影響。在大國對小國的競爭對抗中,使用經濟戰效果比直接軍事行動更為明顯。由於小國經濟規模較小,經濟單一,競爭力不強,自身對外界經濟依賴大,其與世界經濟的聯絡以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不大,在大國對小國的經濟戰中大國能有效的控制小國經濟,而其他國家在大國的壓力下,也不會對小國施以援手,所以對待小國,透過經濟手段就可以達到削弱其國力的目的。如美國透過對伊拉克經濟的長期制裁,以經濟手段削弱其綜合國力,使其軍事能力、戰鬥能力下降,無形中剪除武裝,使美國在後期對伊拉克戰爭行動中,致使伊拉克毫無還手之力,美國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在大國間的競爭對抗中也可透過經濟手段代替軍事衝突,達到自身戰略目的。大國直接軍事對抗,對雙方人員傷亡,經濟損失,所造成的危害影響一樣,雙方都難以承受其戰爭代價。而經濟手段可以避免直接軍事對抗,回旋餘地大,對方回擊往往也不會熱烈。大國間的經濟戰,由於雙方經濟基礎的雄厚,首先需要組成一個聯盟,形成經濟優勢,利用優勢,透過制裁一個或幾個經濟領域方面,以點控面,逐步影響,達到效果,或者以科技優勢,用科技影響對方經濟。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俄羅斯佔領喬治亞後,為了避免直接軍事對抗,權衡利弊,最終確定發動對俄羅斯經濟戰,致使原本就不景氣的俄羅斯經濟更加困頓,俄羅斯經濟下滑。最終俄羅斯政府沒有充足資金投入工業升級換代、科技研發,武器裝備更新中,其綜合國力下降,間接削弱了軍事實力。二戰以後,經濟戰是美國的拿手本領,每次美國都能勝利實施,達到目的。如1985年,美國利用其盟主地位,聯合德國、英國、法國,用一個“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升級,迅速刺破日本房地產市場這個大泡沫,沉重打擊了以出口為導向的日本經濟,使日本經濟一派塗地,美國把日本這個競爭對手,狠狠的甩在後面。如果說,戰爭最終的目的,就是獲取利益與保持國際地位和增加話語權。那麼戰爭的這一目的,透過經濟手段,一定程度也可達成,而且更為安全,所付代價更小,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對自己的傷害。透過經濟手段,長期干預對方經濟,使其經濟下滑,經濟困難,人民生活就困苦,民生問題就突出,經濟下滑就沒有錢發展工業和科技創新,武器裝備就不能及時有效的更新,最終使綜合國力下降。再發生軍事衝突,面對一個綜合國力被削弱的國家,就可以減少自身傷亡,付出更少的代價取得勝利。所以,從經濟發展和國家利益來說,用戰爭解決利益衝突是最不明智的,而經濟手段確是戰爭手段以外最為有效的干預行為。外交抗議,沒用,世界是以實力說話的;法律維權,沒用,世界沒有統一的法律執行機構,即便有也不敢對大國執法。在當真世界為什麼西方強國,總是使用經濟手段,打擊主權國家發展,而得不到有效反擊?其一是經濟手段的和平性和隱蔽性。雖然大家都認識了經濟戰的危害,但是,由於經濟手段相比軍事入侵更為和平溫和,效果緩慢,大家在回擊經濟戰時往往也採用相同的經濟手段回擊,而這種回擊,相比對方作用力更小。其二,使用經濟戰的國家相比對方經濟實力更強。其三,使用經濟戰的國家或聯盟軍事實力往往也強於對方。其四,大家對經濟戰規則的遵守,對於經濟戰的認識還停留在經濟中,不能把經濟戰等同於軍事入侵一樣反擊。基於上述原因,在經濟戰中,小國除了外交抗議就是威脅,大國在外交抗議和威脅外還會採取相應的經濟反制措施。由於自身經濟實力處於弱勢一方,所以任何和平手段的反制措施都沒有實質作用,只有敢於使用軍事手段回應,才能維護處於弱勢的經濟利益。(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