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爭與國家、政黨、經濟的關係

戰爭是主權國家行駛的一種集體強制暴力權利。交戰雙方為了國家利益、民族尊嚴、領土、主權、人權、平等自由,進行生死爭奪、作戰。這一形式體現在以國家為單位,統治階級為代表,舉國之力,發動戰爭機器,為達到各自目的利益,相互攻伐侵略,把自己的意願透過戰爭強加於另一方。戰爭作為國家的暴力權,在實施時以戰爭機器損害另一方利益和國家主權尊嚴,是不平等的。任何時候,戰爭對於人類自身的傷害都是最大的。

國家作為各民族、聯盟、政黨、主權國家的最高獨立權利單位,對內治理國家,保護國家、人民安全、保障法制、經濟活動、社會秩序、文化等有效執行和發展。對外,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各項交往活動中,人民以各自國家為中心,以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為目的,開展國家一切對外活動,謀求國家、民族和自身利益。

在以國家為中心的各種活動中,利益訴求、所達利益、利益再分配、自身利益以及所追求的政治地位、影響力不可能都按照自身意願實現,導致形成國家層面的不平等,有時這種不平等轉化為矛盾,這時國家間就會展開競爭、較量。當一方想獲取更高的利益,就意味著另一方就要讓步。一旦其中一方訴求過大,駕馭不了這一矛盾,事態就會升級惡化,引發對抗或戰爭。

戰爭,自古以來都是國家實現利益、爭霸最暴力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大國為實現自身利益或吞併別國領土發動對弱國的侵略;相對弱小的國家,為謀求更高的政治權利和國際影響力、打破大國既有的勢力範圍和爭取自身利益,戰爭都是雙方的備選手段。在國家利益的追求中,有時還會超越國家這一政體,不同國家結成各種利益同盟,共同對外,以實現自身或雙方利益,這種同盟,有時是幾個強國之間組成共同體,進一步拉大實力,有時是幾個弱國組成同盟,增大實力以抗衡大國威脅,弱國之間的結盟更具有地域性。大國透過戰爭方式,往往能夠達成其預定的目的,進一步鞏固提高國際地位,小國在戰爭中所付代價更大,往往失去更多;國際社會對大國的戰爭行為約束力不大,對小國的戰爭行為制裁手段和威懾手段很多。所以,國家間矛盾無法調和時,大國就會動用非和平手段、戰爭權利解決爭端。

國家間的平等交往,建立在國家實力上。實力不對等的國家間,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平等交往。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項交往中,主動權和優勢掌握在強國手中,弱國處於從屬支配地位,實力大小決定利益分配不同和話語權的大小,註定都以強國為主。對於弱國,落後了很難改變與強國交往中不平等的關係,在交往中,往往弱國更需要與強國開展合作、交往、學習來提升自身科技、工業水平。為了使國家進一步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讓本國人民生活更美好,弱國有時要適當犧牲自身利益換取強國資金、科技支援,謀求國家不斷進步發展。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強國手中。工業革命以後,自從熱火力作戰開始,國家的強弱不再僅僅以經濟實力、人口數量、國家領土面積計算。反映國家強弱的重要指標是工業信息化水平和核心科學技術的先進程度。最直接的體現是工業信息化以及科學技術的軍事化應用。特別是在局部戰爭中體現更為深刻,局部戰爭中短時強大的軍事進攻能力,可以快速的決定局部戰爭的勝負走勢。如果平時不備戰,不能及時把經濟實力轉化為軍事實力,加強軍事力量建設,發生入侵戰爭時經濟建設成果就沒有保障,也許因為戰爭,經濟成果也會再次毀滅。士兵的多寡、國土面積的大小對於現代戰爭沒有關係。雖然國土面積廣博,可以分散入侵之敵,有戰略縱深,人口數量龐大,可以提供無窮兵員,但是單純的數量型軍隊,在高科技武裝的敵人面前已經變得越來越沒有抵抗力了,只會過多增加自身的傷亡,對高科技武裝的敵人影響甚小。世界軍事史上,最典型的列子是二戰時德國、日本憑藉先進軍備,一度橫掃歐亞非大陸,以較少的人口和國土面積,蛇吐象,第一次大規模長時間證實先進軍事科技武裝的軍隊的先進性。

戰爭的殘酷性和結局的嚴肅性,意味著交戰雙方可以動用一切國家力量,採取一切國家手段實現勝利目標。在兩個實力對等的國家戰爭中,由於雙方實力相當,任何一方都很難快速戰勝對手,容易陷入持久戰中;實力強弱兩個國家戰鬥,實力弱小的一方也不會束手待斃,不能取勝也要最大限度的消耗對手,把戰爭拖入長期戰鬥中,以時間換取勝利。前面我們說過,體現戰鬥力最重要的指標是工業信息化及核心科技水平,但是經濟實力、人口數量、國家領土面積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計算引數。二戰時期,波蘭、法國都是工業國家,但是面對德國更為優勢的閃電戰,毫無還手能力。中國作為弱國,面對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以國土縱深和人口優勢削弱日本法西斯的戰鬥力,付出比敵人更為慘重的代價,贏取了最後的勝利。

戰爭沒有絕對的贏家,勝利建立在對實力的理解、對過程和結果的理解上。戰爭是把雙刃劍,雖在戰爭結果上分輸贏,但在影響經濟發展,對交戰雙方人員死傷上都是一樣的。對於戰敗國在經濟、民族尊嚴、士兵、國家領土具有很強的破壞性和改變。而對於戰勝國,每次戰爭無形中也是一種國力削弱。戰爭的成本自古就很高,從備戰到作戰,對於雙方經濟、國力都是消耗,影響經濟發展;作戰雙方軍民互有死傷、國力消耗,雖然相對來說實力弱小的一方在人員傷亡、經濟損失更大,但是對於勝利者要想控制人員傷亡和直接軍事損失,前期就要投入更多資金進行軍事力量建設,戰時投入更多更強的軍事力量以求壓倒對方;戰爭對人權的剝奪,對自由的束縛,對尊嚴的踐踏,使交戰雙方,軍人和人民都一樣感同身受,特別是戰後,因為戰爭造成兩國人民思想心裡互相仇恨,需要很長時間化很大力氣才能化解。歷史上很多國家透過戰爭統一國家、抵禦外敵入侵保證國家領土完整,但也有很多國家因為戰爭從而削弱實力,致使國力下降。兩個強國之間的戰爭,由於雙方攻伐手段軍事力量基本在一個等量,對雙方的破壞力基本相當,這一等量級國家之間的戰爭,任何國家都不會接受失敗,很容易發展成為長期戰爭,除了軍事力量本身,更關鍵的因素是經濟實力和核心科技能力的強弱,以及民族的韌性;兩個軍事力量一般、國力偏弱的國家之間戰爭,其戰爭的發展容易受外部勢力干擾,而發生變化,雖然雙方打擊能力相同,但由於受其軍力限制,破壞力一般,往往攻守較為平衡、推進緩慢,而一旦外部強國干預,往往戰爭結果發生改變;強國和弱國的戰爭,戰爭從一開始就呈現一邊倒態勢,其他國家要是不願幫助弱國,戰爭將按強國的節奏結束,對於實力弱小一方,除了被侵略捱打外,結局往往都代表一個政黨統治的終結。拿破崙一世用戰爭使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不可一世的帝國,但也因為入侵俄國失敗遭遇鐵滑爐。這場戰爭,雖然拿破崙的法國軍隊一度佔領了莫斯科,俄國遭受巨大損失,但是最終俄國把法國軍隊趕出了俄國,俄國抵禦外敵入侵的目的達到,而法國佔領俄國的戰略目的沒有達到,所以俄國取得勝利。九十年代後,美國發動的幾場不對稱的局部戰爭,戰爭完全按照美國計劃進行,美軍以很小的傷亡,快速的贏得了戰爭。

戰爭之於國家,從古至今都是生死大事,關乎國家存亡、民族尊嚴、領土完整、人民的生活與生存,是任何國家、民族的最大利益體現。對於戰爭,國家有權發動一切力量進攻或抵抗,捍衛國家尊嚴。戰爭是一把雙刃劍,可以使一國變得強大,也可以使一國削弱或滅亡。所以,透過戰爭可以對世界格局進行洗牌,使國家實力變化,改變影響力排名。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各國實力變化,重塑世界體系,對世界格局和各國政治地位進行了從新排位劃分,影響深遠。戰後,美國、蘇聯成為世界格局中的兩個超級大國,英國、法國由於同盟國的勝利,儘管整體實力相對下降,不可否認再一次奠定了其大國地位。德國、日本作為法西斯戰敗國家,一度國際地位一落千丈。但是由於戰後,美蘇爭霸,兩個陣營間冷戰的需要,德日兩國抓住發展機遇,憑著其自身完善的工業基礎,和民族性格,兩國再一次崛起。雖然有國際條約限制兩國軍事力量發展,兩國武裝力量不多,由於其二戰以少戰多,侵略世界的惡名赫赫,以及現今先進的工業科技力量,經濟實力,德日又一次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強國。而在近代史上,飽受侵略的中國,作為二戰戰勝國,真正奠定大國地位是在朝鮮戰爭以後。二戰後中國作為戰勝國,由於自身經濟工業基礎薄弱,國際影響力不大。朝鮮戰爭打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後,中國國際威望地位和國家影響力得到提高。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經濟全面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工業、科技、軍事都有長足發展,作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正在向世界強國行列邁進。然而,戰爭在重塑世界格局的同時,帶給人民的災難同樣深遠,人民流離失所,生命、生活、自由沒有保障,國不安,家無所,人命濺。戰爭實為人類最大的浩劫,人民最痛苦的根源。所以國家、統治階級一定不要輕易發動戰爭,維護和平與人民安樂。

國家的基礎是人民,維護國家機構執行的是各國的統治階級。各國執政黨、政體、國別、方式都不一樣,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君主立憲制、世襲制。作為主要以領土範圍確立的國家形式,其執行都由各國統治階級執行。所以統治階級就代表了國家利益、形象,是國家利益的維護者和執行機構。統治階級對內管理引導民眾進行生產建設,開展經濟發展,創造社會財富,建設國家;對**加國與國之間的合作、交往、經貿,獲取利益維護國家權益。而統治階級作為國家的代表,其行駛國家權利,維護國家權益,戰爭這一“暴力”權利也被以強制的方式使用。侵略、殺伐,對人、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毀滅性,戰爭的破壞作用往往被統治階級所忽視弱化,他們所追求的是需要達到的目的---國家利益。

戰爭是國家行為,是統治階級以國家名義行駛的強制暴力侵略。國家行為,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國家組織的統一行動,而戰爭是國家統一對另外一國的軍事入侵或者統治階級對本國另一統治勢力採取軍事行動;是使用軍事手段使另一方服從自身意願或者為了打垮另一方而進行的戰鬥;是代表國家利益的統治階級,以國家名義發動的強制暴力入侵行為。如二戰時,前期中國沒有對日宣戰,但是日本也是有組織有預謀的對中國進行侵略,是戰爭行為;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沒有對美國宣戰,也是戰爭行為。行為有很多種,人有行為,動物也有行為。打架,恐怖襲擊,恐怖組織暴動;國家間的經濟、政治、文化交往都是行為。前者有暴力,但是不具有國家性,後者代表國家,但這些行為是為了促進雙方文化經濟交流發展,不具備侵略性質所以不能叫戰爭。軍事入侵是戰爭,但是現代戰爭早已超越軍事行動這一屬性。金融、貿易、網路、輿論、經濟、法律等等都可以成為戰爭手段。國家間的貿易戰、金融戰、網絡戰、經濟制裁等雖然沒有軍事鬥爭那樣硝煙四起,相互攻殺。看似不激烈,沒有直接侵略國土,有時回擊還找不到著力點。但其對國家對經濟對生活的影響和戰爭一樣,也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實力,對另一國實行不平等的干預的國家侵略行為,其目的和戰爭目的一樣。。相對於軍事入侵,此類行為又較為隱蔽,對人造成的侵害不直接,破壞性緩慢。具體來說貿易戰、金融戰、網絡戰、經濟制裁等,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不是直接軍事行動,但是具備軍事行動一樣的破壞效果,對國家的經濟、政治、人民生活的影響不亞於任何軍事入侵。特別是全球化的今天,強國透過經濟制裁,就能影響世界格局。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經濟的制裁,使俄羅斯原本不景氣的經濟雪上加霜,俄羅斯雖然繼承了蘇聯的強大軍事體系,卻無力發展更生武器系統,其威懾能力不斷下降,戰力被削弱,西方國家利用經濟制裁手段達到軍事進攻都不一定能達到的目的。針對國際上這種行為,主權國家一定要及時有效的進行回擊。除了應用相同的手段以外,還要有使用軍事力量等強制性措施進行反擊的勇氣,如果以相同的經濟手段反擊,面對經濟上的不平等,沒有核心科技競爭力的國家,註定會失敗於經濟強國。(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