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華樓”的後花園內,一群人正站在一個假山的亭子中注視著下邊。

林福天和一個親兵正站在花園中,他們手中都持有一支火槍,不過林福天手中的是一支遂髮式火槍,親兵手中的是一支火繩槍。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現在開始試槍!”施琅在得到韋仁同意後站出來下令道,“預…備,開始!”

隨著施琅的一聲令下,花園中的倆人便開始動作。

我們來看看那個親兵身上的整備,他身上的梯形鐵邊的小壺是裝引藥用的;右邊的皮盒是裝彈丸的;白色小瓶是裝發射藥用的,每瓶裝一發的藥量,這樣可以避免士兵在戰場上因緊張,而裝多或裝少發射藥。

只見他只見非常熟練的清理引火孔和引藥鍋。火藥殘渣阻塞引火孔,這是火槍常出現的毛病。接著將引藥倒入引藥鍋,併合上引藥鍋蓋。擰開裝發射藥的小瓶,將發射藥從槍口倒入。將預先含在嘴中的彈丸當時火槍兵普遍習慣從槍口裝入。從槍管下抽出通條,搗實彈丸和發射藥。取出火繩將其點燃火繩:火繩燃燒速度較快,加上點燃後容易暴露,所以,不到射擊前一般不點燃火繩。把火繩固定在火繩夾也就是後來槍的擊錘上。由於此時引藥鍋蓋是關上的,所以不用擔心火繩的火星引燃引藥造成走火。瞄準目標,扣動扳機,火繩落下的同時,引藥鍋蓋開啟。引藥點燃發射藥,彈丸發射,為了避免火藥灼傷眼睛以及火光耀眼,在射擊最後關頭,槍手是閉眼的。

可是,當持火繩槍的親兵在將火繩固定到火繩夾上時,那邊林福天已經完成了遂髮式火槍已經“呯”的一聲射擊動作。

“好!這遂髮式火槍比起火繩槍要優勝不少。”韋仁見了點頭讚道,“看不成,這火槍中還有許多的道道。來人,將林福天叫來,讓他好好和我介紹介紹西方洋人的火槍。”

“是!”

回到客廳,韋仁手中端著那支遂髮式火槍,仔細觀看著。

“回稟欽差大人,這洋人的火槍目前有兩種,一種是火繩槍,它是靠燃燒的火繩來點燃槍內的火藥,發射彈丸來擊傷目標的兵器。當年我們的老祖宗發明了火藥及火器,火器製造技術才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並在歐洲得到長足的發展。除了咱們的火槍外,還有阿拉伯的馬達法、歐洲的火門槍都是用手持點火物引火發射,但是它們都在戰場上使用非常不便。

在兩百多年前,歐洲火器研究者便將其改進為半機械式的點火裝置:在槍托的外側或上部開一個凹槽,槽內裝一根蛇形杆,杆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構成扳機,可以旋轉,並有一個夾子夾住用硝酸鉀浸過的能緩慢燃燒的火繩。槍管的後端裝有一個火藥盤,發射時,扣動扳機,機頭下壓,燃著的火繩進入火藥盤點燃火藥,將彈丸或箭鏃射出。而且還改進了槍托並加裝了護木,使火槍可以抵肩射擊,這就是火繩槍。

後來,歐洲的火槍又有了相當的進步,其中,佛郎機的穆什克特火繩槍代表了當時歐洲火繩槍的先進水平。該槍口徑2、質量2近左右,最大射程近四百步,有效射程近兩百步,採用機械式瞄準具,每分鐘可發射2發。雖然槍很笨重,大多時候只能用叉形座來支撐發射,但射出的鉛製彈丸威力極大,能在兩百步內擊穿騎士所穿的重型胸甲(當時大多數武器在百二十步以外幾乎不能造成任何傷害)。佛郎機人就是用這種武器征服了龐大而落後的印加帝國這便是火繩槍。

火繩槍存在嚴重的弊端:其一由於引發火繩槍需要一段火繩(通常是由幾股細亞麻繩搓成的導火索,用醋煮過或用硝酸鉀過),所以每個火槍手都要在自己身上攜帶長達幾米的火繩。在臨戰之前,他們必須先點燃火繩,因為在天氣潮溼的時候,火繩極難點燃,而且有經驗的戰士會將火繩的兩端都點燃以便隨時開第2槍,這樣,一根火繩是燒不了多長時間的。其二火繩槍操作複雜,剛才大家已經看到了。其三環境依賴性太強,在雨天不能使用,因雨天會進水而不能發火。另外,在風大時也不能使用,因為風會把火門上的傳火藥吹走。還有,由於使用的火藥在射擊時簡直像煙霧彈一樣會嚴重迷盲己方軍隊的視線。其四精度差,有效射程近,只能精確射擊距離在百步以內。

在遂髮式火槍出現前,歐洲人還發明一種轉輪式火槍。轉輪打火槍是人們在克服火繩槍種種不便的基礎上產生的,據說是一個鍾表匠發明的。他把鐘錶上那帶鋸齒的旋轉鋼輪與能夠產生火花的燧石相結合,發明了轉輪式發火裝置,製造出了這種轉輪打火槍。當時在歐洲有兩個國家交戰,其中一個國家的騎兵裝備了轉輪打火槍,而另外一個國家的軍隊仍裝備火繩槍。戰鬥進行中,突然風雨大作,裝備火繩槍的國家軍隊幾乎沒能打出一槍一彈,而以轉輪打火槍為主要武器的國家的騎兵則越戰越勇,將敵人打得落花流水。戰後不久,屢遭失敗的那個國家也僱用了相當數量裝備轉輪打火槍的騎兵。從這以後,轉輪打火槍慢慢成為歐洲國家騎兵的主要武器。然而,轉輪打火槍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它不僅結構復雜,造價昂貴,使用麻煩,而且在鋼輪上有汙染時還不能可靠地發火,於是,人們又開始研製新的“點火”方式。

不久,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佛郎機人發明了燧發槍,他們取掉了那個源於鐘錶的帶發條鋼輪,而是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在傳火孔邊有一擊砧,如果需要射擊時,就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點火藥,這種擊發機構稱之為撞擊式燧發機,裝有撞擊式隧發機構的槍械稱為撞擊式燧發槍。撞擊式燧發槍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後來,他們對燧發槍進行了重大改進,進一步研制成功可靠、完善的擊發發射機構和保險機構,從而製成了這種現在時效能最好的遂髮式火槍。”

林福天滔滔不絕的講了半個多時辰,詳細介紹了火槍的發展史、各類火槍優劣及各國火槍裝備的情況,讓韋仁十分的滿意。

“施大人,我看這種遂髮式火槍很不錯!這事就這麼定了,其他具體事宜及相關細節,還是由你和這位林舉人去談。”韋仁最後拍板決定。

施琅領命與林福天進行商談,這樣你來我去,最終達成了協議,同意按照每支遂髮式火槍七十五兩紋銀的價格,並按每十支槍配送一桶火藥,三百顆彈丸購買三百支。

“你們聽說了嗎?那些華人在招收夷人僱傭兵,據說每月保證日常食宿,並發放津貼三埃斯庫多金幣。”

“是啊!我也聽說了,還聽他們說如果參加戰鬥,獲勝有獎賞,還有戰利品分。”

“那我明天也去試試。”

“要去就現在去,聽說只有一百個名額。”

“好!我們走。”

這段時間裡,這樣的議論在澳門不同的西方人聚集的地方經常出現,他們中間不僅由葡萄牙人,還有逗留在澳門的佛郎機人、荷蘭人、英國人。

而在華人聚集區,也是同樣的熱鬧非常,不過這是在徵兵,徵收火槍兵,條件也是十分的優越。只不過其中有一個條件十分獨特,便是所招人員必須是無家室拖累之人。

在“澳華樓”的大門口,一左一右各擺著張大桌子。

左邊坐著三個身穿歐洲軍服的軍官,你仔細看中間坐著的穿著西班牙海軍軍服的亞蓋隆上校,他正在花名冊上登記著,另一個站在亞蓋隆身邊的身穿俄國紅色軍官服的是士官團團長伊萬少校,而在桌前正在檢查前來應招的人,赫然是身穿哥薩克軍服的安德烈上尉。只見桌後拉起的一個橫幅上用葡萄牙語、西班牙語、英語、俄語等不同語言文字寫著“外籍兵團應徵處”。

右邊的桌子上便簡單多了,桌子前站著一個穿著親兵武官服飾的矮壯軍官,他正是韋仁親衛隊佐領哈日巴日,他正在檢查應徵者的身體,而桌後坐在那裡運筆如飛正忙著登記的是林福天。他們身後也拉了一面橫幅,上邊寫著“火槍營徵兵處”。

由於優越的條件,兩百名“外籍兵團”預備洋士兵、四百名“火槍營”預備華人士兵在不到五天的時間便招收滿了。

隨即,在不同的隊官率領下,這支外國人、華人組成的隊伍被帶到澳門西南海邊的一個面積很大的營寨,只見這個營寨被高大粗狀的木柵欄團團圍住,出進只有一個營門,營門上懸著千斤閘門,前置拒馬、路障,門口有重兵把守,營寨後邊則與大海相連,在汪洋之上漂浮著幾艘艦船在遠處遊弋。營房、碉樓密佈,旌旗招展,好不森嚴!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