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位於巢城的中心區域。

從外部遠遠看去,巢城是一個巨大的圓椎體,外形與一座小山幾乎沒有什麼區別。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但是,如果仔細觀察一下這座人工山的結構,它其實是包括了下半部的主體部分和上半部的通風塔。

巢城主體部分是個截頂圓椎體,大口半徑約為兩點五公里,小口半徑大約一公里,高度有將近一千五百米。

也就是說,巢城的主體部分是個圓臺的形狀,在圓臺最底部的基座部位,直徑接近五公里,佔地面積將近二十平方公里;而到了圓臺頂部,平臺的直徑則有兩公裡,面積也有三平方公里左右。

在這個圓臺形的主體部分上方,聳立著幾座高聳入雲的通風塔。

每座通風塔都有近千米的高度,塔身與巢城的主體部分聯為一體。通風塔內部布有大量通風管道,連通至巢城內部各個區域。

通風塔口底部之間存在巨大的高度落差,因此可以藉助外界環境氣壓和溫度的變化,形成相當大的抽吸力,有助於提高巢城內部的換氣效率。

這樣一來,即使巢城的通風系統暫時停擺,依靠通風塔的抽吸作用和巢城內部遍佈各處的通風管道,空氣交換仍然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在巢城的通風塔與主體部分二者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分界。

對於像巢城這樣龐大的建築工程來說,除了模仿白蟻蟻巢的構造方案之外,其他任何方案都不可能在規模和結構上為其提供足夠的穩定性。

因此,外城的建造充分複製了白蟻巢穴的各種特性。

白蟻會使用一種“生態混凝土”來建造蟻巢,用混有自己唾液的泥土、有時也會把自己的排洩物摻入泥土當中,以獲得的一種牢固可靠的建築材料。

而在巢城的建造過程中,大量工程機器人則充當了“工蟻”的角色。

從工程機器人的噴射口中,可以噴出熔岩般的高溫流質建材,凝固在預定位置之後,堅固程度完全可以媲美“高喜馬拉雅結晶巖”,其平均壓縮強度不低於二十千克力每平方毫米,換算成壓縮強度的常用單位“MPa(兆帕)”的話,相當於二百兆帕,而一般大理石的壓縮強度通常只在一百兆帕上下。

工程機器人還可以噴出熔融狀態的特殊合金,與熔岩建材交替應用,二者凝固在一起之後,大大增加了建築物的韌性。

不計其數的工程機器人協同工作的結果,就是整個巢城一寸一寸地、但卻是以異乎尋常的速度,從平地上“生長”了出來。

在外部形態成形的同時,巢城的內部,也由“工蟻”機器人們構造出各種空間。

即使是在巢城建成之後,總控系統仍然在不間斷地進行著海量的應力計算,大量工程機器人也根據這樣的計算結果一刻不停地進行著建造和改建,在厚重的巖體內部重新修建出四通八達的憩室和通道,用以適應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同樣道理,與通風塔相連的那些通風管道,也需要根據總控系統的計算結果不斷進行改建,以保證這些通風管道能夠以符合空氣動力學的最佳方式分佈至巢城各處。

這樣的情形常常讓人聯想到,蟻巢內部也常常建有食物貯藏室、育幼室、皇室和有大量兵蟻集聚的守衛室,還有各種四通八達的通道連線各個空間。

因此,不得不說,巢城的這個主體部分幾乎就是白蟻蟻巢的巨大翻版。

可以想象,即使裝備了大量的人工光源和最先進的通風設施,這樣的生活環境也遠遠稱不上舒適。

所以可以理解,對於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來說,睡倉和夢境程式是他們必不可少的慰藉。對於他們來說,“巢城”這個名字和他們白蟻一般的生活狀態緊緊聯絡在一起。

但是,在巢城內的最核心部位,還有一個叫做“中心城”的區域。

對於中心城居民來說,在巢城的生活有著另外一番完全不同的體驗。

從建築的結構和功能上來說,可以把巢城的主體部分由外到內分為三層。這就是外城、中心城和兩者之間的緩衝區。

最外面的是外城部分,構造上以巖體為主,各種憩室和通道所佔的空間比例相對較小,因此其作用主要是為整個巢城的結構穩定提供支撐力。

中心城位於巢城內部的核心部位,是由幾個跨度較大的空間連通而成,在幾個空間之間,有巨大的柱狀支撐物作為分隔。

但嚴格說來,中心城的概念並非僅指這幾個相互連通的內部空間。

這是因為,包裹著這幾個空間的巖體在建築構造上與外城的巖體不同,在這些巖體的建造過程中,特殊合金的使用比例遠遠高於外城。

如果能對巢城中的這些特殊合金做個透視,就會發現,在包裹在中心城周圍的一個碟形區域內,特殊合金的含量明顯增加,因此形成一大片海綿狀孔隙結構,鑲嵌在普通巖體當中。

這些海綿狀孔隙結構與普通巖體一道,構成合金複合結構,將其內部的大跨度空間牢牢包住。這就為中心城連線成為一個整體提供了足夠的剛性和韌性。

因此,包含合金複合結構部分的整個碟形區域才是中心城的真正範圍。

在外城和高合金比例的中心城碟形區域之間,還有一層厚度約五十米的緩衝區。

在這個區域內,除了一些通向中心城的通道,幾乎都由壓縮強度稍低於外城的巖體充填。當類似地震的災害所產生的破壞性力量由外城向中心城傳導時,緩衝區的巖體就會被撕裂,因此便將應力有效分散,確保中心城不受災害事件影響。

同時,在這一區域內,有大量工程機器人聚集,不停地將緩衝區內被應力撕裂的巖體熔融成為液態,然後又令其再次凝結,恢復為原先的連續結構。

這種不斷修復巖體的改建過程,如果放在一個較大的時間跨度內進行觀察,所產生的效應彷彿令這個人工岩石圈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易流動的特性。

因此,緩衝層就能夠像蛋清一樣,緩衝來自外部的衝擊力量,保護位於其內部的中心城區域。(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