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尋微信公眾號“dd”並加關注,給《趙馬踏天下》更多支援!

宴會之上,經過了一段長時間的安靜之後,趙捷身旁的貴公子燕喜突然開口道:那以趙兄之見,我燕國應該如何改革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君主**、中央集權而已。”

“何謂君主**、中央集權?”

“君主**者,君主攬天下大權,享天下之利,王者,參通天地之人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士農工商奴婢之命運皆決於君王。”

“中央集權者,天下之事皆決於中央朝廷,地方郡縣不得給予專權專斷之權,邊境軍隊將領不得朝廷之命不得操征伐之事。中央朝廷集天下之力,行天下之事,必無望而不利。”

“君主**、中央集權之後,以趙兄之見,吾燕國該行何事,該如何處諸侯之間?”

“燕國之地,北有野胡,南有富齊,西有強趙,東有弱朝鮮,居中國一隅此乃燕國之地利也,方今所懼者非世人所言之趙齊,燕國所患者乃一統中原之國也,若有一國一統中原,則燕亡之時可期。方今吾獻燕國三策:

上策:內則政治革新,行君主**、中央集權之策,則君王可操全國之力行事,開發遼東、朝鮮之地,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外則和齊趙,滅朝鮮,抗東胡,行合縱,待四鏡安定後,令軍士就地屯田,待得兵精糧足之後,南下中原。但此策有一難辦之處,那便是要維持天下各國的均勢,在兵精糧足之前,不可有一國能一統中原。

中策:高築牆,在邊境做好完備的防禦,在國內各個城池做好完善的防禦體系,若敵國來攻,則層層防禦,行焦土抵抗之策;廣積糧,利用燕國的商品來積累財富與糧草,以作長期抵抗之用;絕天下,不理天下大勢,默默發展,以待來日。此策雖無甚難度,但燕於火中取栗,一統天下的機會就沒有了。

下策:約好霸主,南攻齊,西擊趙,以求霸主全燕之社稷,此策是在行險,燕國的命運全在霸主一念之間。

此乃吾所獻三策,諸位皆為燕之賢士,還請轉述其於燕主之前,至於燕主取何策,由燕主自決,子在此拜謝。”

“明日,子要離開燕國,前往齊國遊學,現在天色已晚,還請劇將軍許吾先行離席,回客棧整理行裝。”

在劇辛答應之後,趙捷便離開了風月樓,藺如義、肥進、趙盈、李兌、許陽、廉正陸續相繼離席。

後世人認為此次宴會是趙捷第一次提出自己的思想,是趙捷聞名天下的起,並將此次趙捷提出的幾個思想取名叫做“風月樓主義”,而此坐風月樓也因此長盛不衰,成為薊的一道風景,人言:不遊風月非至薊”

隔日清晨,趙捷悄悄的走了,正如他悄悄的來,沒有帶走一片雲彩,至此趙捷的燕國之行結束了,趙捷一行人再一次踏上了新的征途,走向更為廣闊的世界。

*******************************************************************************

趙捷一行人離開薊城,行四五日,至安墟,世人相傳“黃帝制天下以立萬國始經安墟”,於是趙捷便入城憑弔了一番黃帝,看著到安墟的繁華不再,他不禁感慨世間萬物滄海桑田。

再行五六日日,至黃河,此時的黃河由於黃土高原尚未形成,上游水土流失並不嚴重,因此水尚且清澈,洶湧的黃河河水哺育著兩岸的百姓,兩岸的築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城鎮。在以黃河為生的漁民的擺渡下,趙捷一行人依次渡過了黃河,一葉扁舟行駛在遼闊的黃河之上,趙捷心潮澎湃,讚歎著造物主的神奇,不禁脫口而出: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再行七八日,至高唐城,休整一日後再次出發,終至臨淄。

臨淄為齊國的國都,由大城和城組成,城在大城的西南方,兩城相連接。大城為郭城,平面呈長方形,東牆臨河修築,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地方;城為宮城,東北部嵌入大城。大城中有大量冶鐵、鍊銅、鑄錢作坊。《水經注》載:“淄水又北,經其城東,城臨淄水,故曰臨淄,武王以其地封太公望,賜之四履,都營丘為齊。”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佐周武王滅商興周,因首功封於齊國,建都營丘。公元前866年,齊哀公的異母弟弟姜靜被立為齊君,這就是齊胡公。因為營丘和紀國僅隔一條淄水,齊胡公害怕紀國國君加害自己,便把都城從營丘遷到了薄姑。公元前859年,齊哀公的同母少弟姜山帶領營丘人奔襲薄姑,殺了齊胡公,自立為齊君,稱為齊獻公。齊獻公即位後復都營丘。為防備紀國入侵,他擴建了營丘城。因為擴建後的營丘城東城牆瀕臨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齊獻公就將營丘城改名為臨淄。臨淄作為齊國的都城,昌盛千年而不衰,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歷史的瞬間,欣賞著春秋戰國的文化的繁榮。

春秋時代初期,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例行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絕,九合諸侯。——首霸

春秋時代末期,晏嬰相齊對內匡輔國政,屢次勸諫景公,拔擢賢才司馬穰苴、越石父等;對外出使別國,機敏善辯,不辱使命,使齊國名揚諸侯。——復興

戰國時代初期,康公失國,田氏代齊,田齊三世桓公田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到威王、宣王時,稷下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易主

戰國時代中期,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任用田忌、孫臏為將,齊國遂變得強大,二敗強魏,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再霸

戰國時代中後期,世仇燕國國君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餘城。後於千鈞一髮之際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衰落

當趙捷一行人抵達臨淄時,時間到了公元67年,趙惠文王年的夏季。此時燕國在位的君主是齊襄王,齊襄王此人經歷頗具傳奇,據傳,燕國糾集了秦、楚、韓、趙、魏五國共六國兵力合兵攻打齊國,齊國不敵,齊襄王的父親齊湣王兵敗逃亡,途中被楚國將領淖齒所殺。齊湣王被殺後,齊襄王改名換姓在莒城太史敫家中做傭人。太史敫的女兒覺得齊襄王狀貌奇偉,認為絕非平常之人,因而很喜歡他,對他很好,經常偷來衣食給他。後來齊襄王就把自己的真實身份告訴了她,她就和田法章私通。淖齒離開莒城後,莒城百姓和齊國逃亡的大臣匯合在一起尋找齊湣王的兒子,想擁立他為君。齊襄王害怕他們誅殺自己,很久之後才敢申明自己就是齊湣王的兒子。於是莒人共同擁立齊襄王為君,為齊襄王據守莒城,並佈告齊國各地,齊王已經在莒城繼位。齊襄王繼位後,立太史敫的女兒為王后,人稱君王後,沒過多久君王後為齊襄王生下兒子田建。齊襄王已經在莒城居住五年,齊國將領田單以即墨作為基地攻破燕軍,到莒城迎接齊襄王回到齊國都城臨淄,齊國之前失去的領土全部收復,齊襄王於是封田單為安平君。

齊襄王至今在位十幾年,齊國在他的治理下休養生息,逐漸恢復了國力,齊國有再次復興的跡象,而齊襄王也在齊國百姓口中傳為聖君,。但據趙捷調查所知,在齊國的官員、文士、精英人群的眼中,齊襄王並不是那所謂的聖君,也許是由於年輕時的人生經歷太過曲折,齊襄王生性優柔寡斷,才智平庸,無帝王之才,但他娶了一個好妻子,莒城太史敫之女太史靈。太史靈人稱君王後,他的父親素有賢名,在他出嫁後,其父言:“女無謀而嫁者,非吾種也,汙吾世矣。”(女兒不因媒人介紹而自己嫁人,不配做我女兒,玷汙了我祖宗名聲。)然後從此不見君王後,出身在這樣的賢明家庭中,有這樣一位賢能的父親,君王後自然也養成了仁慈賢惠的性格,她竭盡全力輔佐襄王,使得齊國能在很快的時間內恢復過來。

臨淄城是戰國這個時代最繁華的城市,人言:“臨淄之途,車彀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昔日齊相晏子給臨淄的評價更是流傳於世:“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帷,揮汗成雨,比肩繼踵。”

趙捷一行人再一次在城門處遇到了內衛的人,在他們的帶領下步入了這個傳中的臨淄城。走在城中道路上,只見行路的男人衣帛著錦,坐車的女人穿金戴銀,道路兩邊的商店中商品琳琅滿目,珠寶首飾金光閃閃,熠熠生輝。趙捷一行人從北門進城,在內衛的帶領下向著西南方向前行,越往西南方向走,趙捷發現身邊的讀書人越來越多,在人群中艱難的前行了一個時辰,趙捷終於抵達了內衛預定好的客棧,這座客棧大致位於臨淄城的西南,距離稷門僅僅十幾分鍾的路程,趙捷、李閔、廉正、藺守義、肥進、許陽、趙盈不約而同的匆匆忙忙的整理好房間,便下了樓,命令內衛的帶領下他們前往了所有人心目中的聖地——稷下學宮。(我的《趙馬踏天下》將在官方微信平臺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擊右上方“+”號“新增朋友”,搜尋公眾號“d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