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尋微信公眾號“dd”並加關注,給《趙馬踏天下》更多支援!

稷下學宮,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的主戰場,坐落於齊國國都臨淄城稷門附近。稷下學宮的建立當是齊威王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史載:齊威王,建立稷下學宮,將學者封為“大夫”。

當時魏國君主魏文侯尊禮儒家掌門人子夏建立西河之學,將天下的才俊幾乎都招攬了過去。為了聚集人才,吸引賢士,對抗西河之學,齊威王不計成本,建成後的稷下學宮規模宏大——“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進入稷下學宮的賢士們也受到尊寵,前途一片光明。

到了齊宣王時期,齊宣王延續了威王的傳統,採取了更加開明的政策,“趨士”、“貴士”、“好士”,稷下學宮的規模和成就達到峰。齊宣王對稷下學宮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當時,四方遊士、各國學者紛至沓來,“鄒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儒、道、名、法、墨、陰陽、、縱橫、兵家、農家等各家學派林立,學者們聚集一堂,圍繞著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禮法、王霸、義利等話題,展開辯論,相互吸收,共同發展,稷下學宮達到鼎盛。由於稷下學宮集中了一大批知名學者,他們為齊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出謀劃策,並且培養了許多人才,使得齊國的實力大增,再次稱霸天下。

然而,到了齊閔王後期,齊閔王不聽諫言,政治黑暗,賢士高才紛紛離開齊國,隨後,齊幾乎為燕將樂毅攻滅,稷下學宮遭致滅之災,幾不能存。

齊襄王復國,重建稷下學宮,雖然努力發展稷下學宮,三任名士荀況為祭酒以招攬天下人才,但是稷下學宮仍然沒有能夠恢復到鼎盛時期的面貌。

稷下學宮有三個功能,第一個功能是詢議,稷下學宮是齊國君主諮詢問政及稷下學者議論國事的場所。齊國執政者不惜財力物力創辦稷下學宮,實行各種優惠政策,招攬天下有識之士,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利用天下賢士的謀略智慧,為其完成富國強兵、爭雄天下的政治目標服務。齊王向稷下學者諮詢國事、天下事,使得稷下學者發揮了智囊團的作用,稷下學宮也因此成為一個政治諮詢中心。

稷下學宮的第二個功能是教育,史載孟子出行“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淳于髡有“諸弟子三千人”之稱。宣王時,稷下的師生數量多達“數百千人”;學宮有較嚴格的規章制度,《管子·弟子職》篇當是稷下學宮的學生守則,裡面從飲食起居到衣著服飾,從課堂紀律到課後複習,從尊敬老師到品德修養,都規定得詳細嚴格;學宮還定期舉行教學活動,遊學是其教學方式之一。學生可以自由來稷下尋師求學,老師可以在稷下招生講學,這些遊學方式的施行,就使學士們開闊了眼界,打破了私學界限,思想兼容幷包,促進了各種學的發展和新學的創立,大大促進了人才的培養和成長,使稷下學宮便成為教育人才的中心。

第三個功能是學術,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薈萃的中心,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五行家、縱橫家、兵家等各種學術流派,都曾活躍在稷下舞臺上。稷下學者各有自己的思想體系,為求得自身的存在與發展,便相互間展開論爭,使稷下學宮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在論爭中,不僅充分展示了各自的理論優勢,而且使學者們也認識到各自的理論弱,促使他們不斷吸收新思想,修正、完善、發展自己的學,故而在學術上,稷下學宮具有相容百家之學,多元思想並立,各家平等共存,學術自由,相互爭鳴,彼此吸收融合等多方面的特。也因為稷下學宮的開放,稷下學宮之名才能傳遍天下。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當趙捷一行人抵達稷下學宮時,此時稷下學宮巨大的講臺上正有二人在辯論,趙捷問了問身邊的人:“臺上兩人是誰呀!”

身邊的人面帶鄙夷的看了看趙捷,然後回答道:“這你都不知道,一看就知道你是外地人,看臺上坐在上首的那個白髮老者,他就是名揚天下的魯仲連,與我們齊國的大將軍田單並稱的辨士,而另一個坐在下首的年輕人叫鄒奭,剛剛成名不久,今日他向魯學士發出挑戰,要與他辯一辯。”

鄒奭搶佔先機,率先發問,挑戰似的望著魯仲連。“在下請問先生,何為天下?”

鄒奭年不足三十,少時學於鄒衍,近年來精演易學,致力於四陰陽五行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論辯風格言辭犀利,迂大而宏辯,文具難勝,齊國人贊其曰“談天鄒”。

魯仲連拱手答道:“天下者,顧名思義,天之下也。在下以為,凡天之所覆之地皆可稱為天下。”

“前輩所言雖然正確,卻過於概括。在下想問的是,天下究竟有多大?”

魯仲連拱手道:“在下早就聽聞鄒子有天地之,今日正好討教。”

“前輩過謙了!”鄒奭嘴上這麼,心中不免得意,拱手應道,“在下以為,天如穹蓋,地有四極,《禹貢》所載九州並非天下全部,實為天下一州。穹蓋之下,四極之內,《禹貢》所載之地當為天下之地的九分之一,另有八州,不為《禹貢》所載,因而世人不知。”

魯仲連微微一笑,頭問道:“請問鄒子,天下當有地,地上當有天,此理是否?”

鄒奭頭道:“當然。”

“請問鄒子,”魯仲連抓住一,進而論道,“天是穹蓋,必是圓的,地有四極,必是方的。若依此推斷,地的四角,肯定是沒有天的。天下無地,還叫天嗎?既然不叫天,又怎是天下?”

眾人聞言皆笑起來。

“這……”鄒奭難圓自,面色大窘,連連抱拳道,“前輩高見,在下受教了!”見第一回合落敗,於是鄒奭急中生智,轉移了話題,接著問:“天子與民,孰貴?”

“皆貴,亦皆不貴。天下萬民是為了天下萬民自已才立天子的,並不是為了天子才立天子的。萬民之所以立天子並且尊崇他,不是讓他享福的,而是為了讓他管理天下,仲裁糾紛,保護子民的”

“天子應該怎樣治理諸侯?諸侯應該怎樣治理百姓?”

“以道治之。天道貫通,聖人就會無事,天子也會無事,諸侯亦無事,民亦無事,故聖道之世,無為而治。”

“以道治天下,能詳述否?”

“三王五帝之時,聖君行仁、義、禮、樂、名、法、刑、賞八術,天下因此而治,”

“前輩既論道之八術,吾有一個問題要請教。道之八術,有利亦有弊。聖君行仁,可以是博愛,也可能導致偏私;聖君行義,可以是謹言慎行,也可能產生生虛偽;聖君行禮,可以是恭敬他人,也可能導致懶惰傲慢;聖君行樂,可以是抒發情感志向,也可能產生淫逸;聖君行名,可以是顯示人的尊卑,也可能產生位卑之人因羨慕位尊之人而行篡逆之事;法者,可以是對權貴百姓一視同仁,也可以產生鑽律法空子的奸詐之徒;聖人行刑,可以是讓不從的人服從,也可以導致暴戾之事發生;聖人行賞,可以是勸導忠能之人,也可能導致陰謀紛爭。”

“是的,”魯仲連回過禮,侃侃應道,“夏啟、商湯用八術而天下治,夏桀、商紂用八術而天下亡,原因何在?在於天下有道,術得善用,可治天下;天下失道,術得濫用,可亂天下。”

“前輩既倡大道,又以天子御民,以法齊民,請問前輩,道與法孰重?”

“道行於世,則貧賤者不怨,富貴者不驕,愚弱者不懼,智勇者不欺,諸民心悅誠服;法行於世,則貧賤者不敢怨,富貴者不敢驕,愚弱者不畏懼,智勇者不敢欺,諸民因懼而服。在下由此認為,法不及道。”

“春秋之時,孔丘遊走列國,倡道德,行仁義,結果是處處碰壁,今前輩以為道勝於法,豈非步孔丘後塵嗎?”

“孔丘碰壁,並不是道德、仁義之過錯,是使用的方法不對也。道德仁義可以於太平之世施行,不可以於亂世施行。亂世為王者,唯靠力與勢也。”

“前輩既以道御天下,在下就與前輩繼續論道。世風日下,非能下而下,不得不下也;人存私慾,非能存而存,不得不存也。自春秋以降,人心不古,私慾橫溢,道德式微,皆為天道運動,如此看來,豈非天道不可守。”

“以在下所知,天行健,道生萬物而不彰功,天道並不存私。存私者,人也。再,上古之人可守天道,今世之人為何不能?”

魯仲連與鄒奭就這樣一問一答,臺下的人都聽得入了迷,陷入了沉思,趙捷也不例外。(我的《趙馬踏天下》將在官方微信平臺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擊右上方“+”號“新增朋友”,搜尋公眾號“d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