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本陣正中的兩位武將,其中一位身著鐵黑五枚銅具足,頭戴鐵黑六十二間筋缽兜,僅此兩點只能初步判斷來自東國,不過當看到他兜上的金箔押弦月前立,以及右眼上的刀鍔型眼罩時,其身份便不言而喻了。

“越前守此番奉右府之命討伐關東,我佐竹一門必當傾力相助。”與伊達政宗並排而坐的,是被稱為“常陸侍從”的佐竹氏現任當主佐竹義宣。有傳聞他雖然在天正十八年繼任家督,但家中大權一直被其父“鬼義重”佐竹義重掌控,在家中的地位和越後堀家的堀秀治大同小異。但是實際上,他還是在繼任後展示了驚人的治國才能,例如,僅用一年時間,便將盤踞在常陸南部的以大掾氏為首的“南部三十三館”國人勢力徹底消滅,增加石高十餘萬,一舉實現了常陸國的全域支配,這是堀秀治所不能比擬的。

佐竹義宣與石田三成交好,故而傾向中立或是稍稍偏向豐臣軍,但由於佐竹義重看好德川家康,兩人一度爭執不下,最後達成協議,即佐竹義宣派真壁氏幹率領三千佐竹軍追隨秀保出征會津,同時,佐竹義重承擔起為德川家康的七萬大軍放行的責任,如此一來,將來不論秀保還是家康獲勝,佐竹家都不至於受到太大的影響。

然而,當得知豐臣聯軍大敗德川—上杉軍於檜原時,佐竹家中兩派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極大改變,絕大部分原來支援佐竹義重的家臣轉而支援佐竹義宣,特別是此前堅決支援義重的家老和田昭為,此時也變得態度曖昧,佐竹義宣因此掌握了家中的主導權。

在他的堅持下,佐竹氏在常陸又動員了一萬五千人,這近乎是佐竹氏所能拿出的全部家底。正當他決定從哪裡進攻德川領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原本打算前往上野追隨秀保大軍的伊達政宗和本莊繁長,行至下野小山城時得到秀保的書信,秀保考慮到淺野長政不善領兵,攻打江戶可能並不順利,因此要求伊達、上杉(本莊)前往武藏支援淺野長政。

可此時伊達政宗卻得知,淺野長政已經攻克了江戶以北最為重要的城池川越城,不日便將抵達江戶城下。為與淺野長政爭功,伊達建議經古河、關宿兩城,走水戶街道前往江戶,本莊繁長表示贊同,但是大軍抵達古河、關宿時才發現,兩城早在他們到來之前便被新宮行朝的軍勢攻克,伊達等人失落不已。

不過考慮到江戶城也算是一座堅城,且城內守軍超過一萬人,單憑淺野和小笠原等人難以短時間內取得突破,伊達政宗便又加快了腳步,正巧在常陸和下總的交界處遇到了正在猶豫的佐竹義宣。

義宣當時主要考慮到下總與常陸邊界的城池已被豐臣軍全部攻佔,佐竹氏此時出兵德川領,即便只是途徑這些城池,會不會引起豐臣軍的警覺和敵意,戰後秀保會不會以沒有事先通報為由對佐竹氏進行處罰,若真是這樣,那倒真不如不出兵了。

伊達政宗知曉後,當即勸說佐竹義宣將軍隊與伊達—上杉聯軍合編,如此一來,憑藉秀保此前給政宗的書信,定不會引起周圍城池中豐臣守軍的為難,佐竹軍也好早日抵達江戶,盡最大可能將功折罪。

這支由三家非豐臣系強力大名組成的龐大軍勢,在下總邊境組建完成後,立即馬不停蹄地趕往江戶,最終在五月七日晚上抵達了國府臺城,為攻打江戶城帶來了三萬人的強大援力。

在行軍路上,軍師片倉景綱忍不住好奇,向伊達政宗請教道:“主公改道下總,本就是為了快淺野軍一步抵達江戶,為何還要花時間勸說常陸侍從與本家合編呢,且佐竹氏此前為德川軍開放領地,戰後勢必要遭受處分,您此刻向其示好,恕臣直言,實在不是明智的選擇。”

伊達政宗聽罷並未直接回答片倉景綱,而是反問道:“小十郎,相較佐竹家犯的錯,本家戰前與上杉氏互通書信之事,若是同時傳到右府耳朵裡,受到的懲罰孰輕孰重?”

“臣以為是佐竹家,若他們不放行,內府的軍隊也不會那麼快便抵達會津,更不會一度威脅到右府本陣,差點顛覆整個戰局。毫不誇張地說,戰後若是處分,德川、毛利、上杉分列前三,佐竹、黑田、島津則難分伯仲,分列四到六位。”片倉景綱認真地回答道。

“可是我倒不這麼認為。”伊達政宗笑了笑道:“此番出征,佐竹、島津都是五十萬石以上的強力大名,可右府並未要求他們傾盡全力出兵,反而只要佐竹氏出兵三年,島津氏出兵一千五百,這時候我就在想,右府是不是有意為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片倉景綱對此卻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他分析道:“臣覺得右府這麼做倒是很正常,畢竟島津、佐竹都不是豐臣系大名,且實力強大,若是與上杉氏鏖戰時突然倒戈,對整個戰局的影響將會是致命的。”

“僅此而已麼?”伊達政宗對片倉景綱的分析不置可否:“明國有句成語叫‘引蛇出洞’,依我看,右府將這些非豐臣系大名留在本領,就是想引誘他們趁機‘做點事情’,到時候再一網打盡。你看那德川氏、島津氏、毛利氏不都如約起兵了麼。

我想在右府的計劃中,這佐竹氏也是會起兵的,只不過最後內部達成了妥協,只是讓路而非支援德川軍,這相比已經起兵的強力大名來說,可是說是非常安分的了。因此,我覺得即便要排名,佐竹氏也應該排在黑田、島津之後。”

片倉景綱聽完伊達政宗的解釋,頓時驚訝不已:“若真如主公所說,右府這步棋實在是太冒險了!將信得過的大名帶在身邊,放任有二心的大名趁機謀反,征伐會津若是取勝也就罷了,別說是失敗,哪怕是形成對峙局面,到時候叛軍攻佔隨軍大名形同空城的居城,進而以家中親眷相威脅,難保大軍不會土崩瓦解,到時候不用叛軍動手,右府也會死在那些搖擺不定的大名手中。當年金主完顏亮南征宋國不勝,繼而後院起火,最後被隨軍武將殺害,這就是前車之鑑啊。”

“右府做的冒險之事還少麼?”伊達政宗笑問道:“太閣在世時,他先是和德川家激戰長吉關,後又擅做決定剿滅了駿遠三一帶的豪族;太閣殯天後,他又靠一己之力,一夜時間奪回了大坂城,進而乾綱獨斷,未經五大老會議同意,調集周邊大名用四天時間平定了宇喜多家的叛亂。這些事,哪家大名敢想敢做,如此看來,他想出‘引蛇出洞’這樣的計謀倒也無需大驚小怪。”(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