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國影國際影城。

吳恆望著擠滿了觀眾、媒體記者的的大廳,還有人群最密集的由比亞迪搭建的展臺——那裡有電影主創們在接受採訪。

滿滿的似曾相識。

一年多前,同樣是這家影院,放映的是《地心引力》,那個讓人目眩神迷的晚上,那部創造了華國重工業特效電影歷史的太空電影。

到處都是電影海報和……byd的宣傳海報。

“嘖嘖,我看byd就差把車也一起搬來了。”

嘲諷的聲音從旁邊傳來。

是跟他一起來的同樣是科幻影迷的朋友丁偉。

吳恆作為C站目前最火的影視解說類up主之一,粉絲也是很多的,而丁偉便是他的粉絲,然後變成了他的網友,甚至變成了朋友。

吳恆很懷疑這廝就是為了獲得電影首映票才故意接近他的。

不過看在這位“粉絲大老”給自己充電很大方的份上,他就不追究其是否“居心叵測”了。

而且兩人確實很有共同語言,都喜歡科幻,也都喜歡差不多型別的影視作品,可惜這位粉絲網友性別不對。

“一個賣車的贊助《火星救援》首映式圖什麼?”

吳恆一邊從人群中向著他們所在的影廳擠去一邊隨口答道:“不是說byd之前跟什麼運載火箭研究員有啥合作?而且還投資了一個民營航天公司?而且之前他不是贊助了《矩陣Ⅱ》嗎?說是陳景行拍電影建了個高速公路,毀了幾百輛車,和夢工廠關係好唄。”

丁偉對此嗤之以鼻:“byd搞航天?”

“在前面,第八排,這次座位好啊。”吳恆喜滋滋的和丁偉做到了IMAX影廳中間的位置:“誰知道呢?可能是為了品牌形象?”

自從《地心引力》後,搭配上華國的天宮二號實驗空間站的發射,還有《火星救援》對火星探測計劃的捆綁宣傳,華國倒是掀起了一波太空熱。

不光官方的航天事業獲得了更大的曝光度,一些打著航天旗號的民企也相當活躍,很多企業,包括網際網路企業也都加入了投資。

不管是真是假,總之看起來事一副萬物競發的樣子。

不過吳恆本人對此還是不太看好的,在他看來byd投資航天無非就是想趁著航天熱,提升一下自己的品牌形象而已。

說實話這家車企雖然在國產車企中算是不錯的,但是品牌形象確實是短板,這種東西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起來的。

跟航天扯上關係不就顯得高大上了一些嗎?

而且雖然他覺得byd贊助《矩陣Ⅱ》有點拉低這部電影的格調,但是如果到時候《矩陣Ⅱ》中出現的車都是byd的標誌……嗯,對品牌形象說不得還真有些提升呢。

《矩陣》以其獨特的美學風格與劃時代的高概念在觀眾和影迷中的形象是相當高大上的,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企業,尤其是車企聽說陳景行拍戲要用車一窩蜂的跑上去贊助了。

並不是名氣大就可以不用打廣告了,《矩陣》能給品牌帶來的隱形的形象提升是一般的廣告達不到的。

這次《火星救援》的首映禮是分成了三個IMAX廳的,娛樂圈的藝人、業內人士、影評人、媒體、粉絲是分開的。

所以吳恆和丁偉這次才能有這麼好的位置,要知道這次參加首映的人,不管是明星藝人,業內大老還是觀眾影迷都是超過《地心引力》的。

《火星》從宣發力度來看是不如去年的《地心》的,也沒搞夢工廠擅長的預告片營銷,但影響力和排片反倒比《地心》更高。

道理也很簡單,在大家眼中《火星》就是《地心》的續集。

就像《唐探Ⅱ》之於《唐探》一樣,前作積累的影響力和口碑都會順延甚至放大續作的聲勢。

雖然陳景行和夢工廠一直在說《火星》跟《地心》不是一個故事,但陳景行放出要拍太空三部曲的訊息大家都知道,而且雷嘉音和吳越繼續擔綱《火星》的主演,《火星》自然就順理成章的蹭上了《地心》的熱度。

說不得,陳景行的太空三部曲都會被當成一個系列的電影呢。

吳恆和丁偉落座不久,首映便正式開始了。

夢工廠與國影的動畫logo很快過去。

幽冷的落日在遠處的地平線上播灑出偏藍色的光芒。

讓枯黃色的地面顯出詭異的色彩。

一種異世界的感覺撲面而來。

然後鏡頭緩慢旋轉了接近一百八十度,驚嘆聲從四周傳到了吳恆的耳朵。

“臥槽……”坐在他旁邊的丁偉扶著3D眼鏡,身體不自覺向後,震驚的仰頭看著大銀幕。

一堵牆突兀呈現在畫面中。

不是山脈,是山牆!

拔地而起,向上高到遮蔽半個天空,向左向右無限遠。

在IMAX+3D技術下,帶著磅礴壓迫感壓向觀眾。

“奧林匹斯山!”丁偉在震驚過後驚喜的發出了聲音。

奧林匹斯山?

吳恆和周圍聽到這句話的觀眾都有些迷惑。

丁偉確實是相當硬核的科幻影迷,不過他沒有精力詳細跟吳恆解釋:“火星最高山!”

奧林匹斯山不僅是太陽系內的最高山,海拔兩萬多米,最高處海拔兩萬五千米,接近珠穆朗瑪峰的三倍。

奧林匹斯山是盾形火山,如同一座盾牌,山腰以上坡度非常平緩,彷佛一個逐漸升高的高原,山腳則相對陡峭。

且山腳的陡峭程度在太陽系內鮮有匹敵,比月球的雲海直壁還要更勝一籌。

當然必須要相隔一段距離,便彷佛遠距離眺望珠穆朗瑪峰一樣,否則就會“只緣身在此山”中。

無論是落日在火星微薄大氣下散發出的泛藍的光芒,還是突兀崛起的山牆都是強烈的奇怪的視覺奇觀,彷佛是電影給觀眾的下馬威。

兩隻腳從天而降震起了塵埃和石子,出現在畫面中。

“多孔巖還是很好鑽探的,我覺得這裡應該能打到鹽鹼含水層。”

“輕點,如果你傷害了多孔巖內部可能會有的火星微生物,你身上就揹負了外星生命的罪孽……”

“是機器在鑽探,如果有某個火星生命被殺死那也不是我的錯,是機器的錯……”

“我覺得我們應該降落到奧林帕斯山,衛星不是觀測到夏天會有液態水沿著火山口順流而下嗎?”

“這句話你已經抱怨了很多遍了,那可能是熒惑四的任務,跟我們沒關係,任務還有二十多天,你可以盡情瞻仰奧林帕斯山,你這輩子都沒機會登上火山口了。”

“你為什麼要說這麼殘忍的話?”

“能不能把音樂停下?林梓涵,難以想象你是一零後,你的音樂審美簡直是我們一零後之恥……”

“這叫復古風……”

影院內響起一陣鬨笑,因為航天員面罩內那若有若無的樂曲正是去年某短影片平臺剛推出時很火的神曲。

搭配上火星的異星風貌,視覺奇觀,還有航天員之間輕鬆的對話,有一種奇特的讓人會心的幽默。

尤其是從雷嘉音口中說出的“我們一零後之恥”。

“風格跟《地心引力》很不一樣啊。”丁偉輕聲的跟吳恆聊著。

吳恆點頭:“確實,基調似乎更輕鬆一些。”

《地心引力》開頭也有航天員之間,航天員與地面的對話,但感覺更正經一些,更加接近現在的華國航天的風格,而且搭配上太空和地球的震撼鏡頭,風格顯得非常詩意靜謐,有種太空般的深邃。

這也是其為人所稱道的藝術性的一種表現。

《火星救援》雖然仍舊有震撼的視覺奇觀,但似乎風格相比《地心》有了很大變化,雖然沒有任何資訊表明電影發生在什麼年代,但顯然是一個比《地心》要遠很多的時代。

吳恆推測道:“一零後……應該至少是40年以後了吧?”

“差不多,熒惑四……那他們這趟應該是熒惑三了,前面肯定還有兩躺,飛往火星可要比月球遠得多,也難得多,還要等合適的時機,任務之間至少有四五年,至少在2040年以後了。”丁偉不愧是科幻迷,顯然對太空知識是有很多瞭解的,比吳恆這種只是喜歡看影視作品的影迷要硬核的多。

輕鬆的氛圍沒有持續多久,一場風暴的突然來臨不僅塑造了新的視聽奇觀,也讓影廳內觀眾的情緒走向了緊張。

對於吳恆和丁偉來說,劇情的發展並沒有出人意料,《火星救援》跟《矩陣》完全不一樣,與《地心》更像。

但從劇情而言沒有什麼迷霧,光從電影名字就能看出來,火星版的《地心引力》嘛,而且在宣傳中就用了這個梗:

《地心引力》是雷嘉音救吳越,《火星救援》雷嘉音是主角,成了被救的那一個了。

突如其來的火星風暴不僅打斷了他們正在執行的任務,不得已讓他們回到了棲息艙。

外面閃爍著金屬光澤甚至帶點火花的風暴讓觀眾為已經躲入棲息艙的航天員們感到心驚膽戰。

更讓形勢急轉直下的是巨大的火星升空載具火箭在超過175kph的風暴下竟然開始維持不住姿態,開始傾倒。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即便發動了調整姿態的推進器也無法長久支撐。

而且上面有很多精密儀器,一旦發生鼓掌,所有航天員都會失落在火星上。

吳越扮演的指令長果決的下達了撤離火星的命令。

這次任務原定是持續一個月的,他們才來到火星六天。

航天員們離開棲息艙,冒著火花帶閃電的風暴,步行前往升空載具。

除了雷嘉音。

在一片黑暗中,主通訊碟被刮的脫離了基座,裹進了風暴中,並衝進了接收天線陣列。

雖然沒有《地心引力》中空間站被衛星碎片摧毀那麼震撼,但也讓觀眾們屏住了呼吸,破壞與毀滅一向是能調動起腎上腺素的視覺奇觀。

隨後一根又長又細的天線將雷嘉音擊飛。

在其他航天員那裡,雷嘉音的生命體徵突變,氣壓降到零點,隨後生化訊號中斷。

任指令長如何呼喊面罩內也沒有任何回應。

最壞的情況出現,在所有人眼中雷嘉音都已經沒有生還希望了,當然除了吳恆這樣的觀眾。

“已經準備就緒!”

“指令長!……是否要升空!”

“……點火!”

一片兵荒馬亂中,短粗的火星升空載具火箭冒出火光,隨後拔地而起。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