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洪濤有些不舒服地抬了抬架在鼻樑上的3D眼鏡,對於本身就帶著眼睛的人來說,看3D電影就只能眼鏡套眼鏡,不舒服是一定的。

他望著IMAX片頭巨大的倒數標誌向自己襲來,即便早已看過很多遍,但身體還是不由自主的產生了熟悉的戰慄感,無論第幾次看到,他都不禁為IMAX公司製作的這個片頭讚歎不已,為3D的視覺魅力而震撼。

因為在絕大多數3D電影中,IMAX片頭基本就是最3D的畫面了,他曾經在影評中諷刺過,3D+IMAX電影比2D電影貴的那部分票價基本都體現在3DIMAX片頭中了。

能讓他在電影正片中感受到3D視覺震撼的一隻手都能數的過來,《地心引力》會是一部這樣的電影嗎?

儘管之前預告片給了程洪濤一個下馬威,但是他是特意查過的,《地心引力》的3D是後期轉制的,這讓預告片在他這裡的威懾度大大降低。

他對於好萊塢電影和流行的電影工業技術算是比較瞭解的,屬於那種通而不精的影評人,在他的認知下,轉制3D通常是劣質3D的代名詞,哪怕是在好萊塢,轉制3D都不可能達到真的用3D攝影機全程拍攝的效果。

雖然預告片的效果似乎不錯,但預告片就像是所有的廣告一樣,通常都是有水分的。

“wow!”

在短暫的片頭過後,影院內就響起了幾聲低呼,程洪濤的身軀也震了一下, 一瞬間竟然出現了有些眩暈的感覺。

佔據IMAX螢幕幾乎有三分之二的地球,從鏡頭上來說並沒有並沒有超出他的想象, 跟預告片中最開始的鏡頭是一樣的。

但是表現力卻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

當他看到預告片的時候, 固然會去想象預告片中的畫面放大到巨幕上會有什麼效果, 但想象大多數時候會高於現實,而有的時候卻會低於現實。

現在就是後者!

《地心引力》選擇首映式的影院是國影國際影城, 首映影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IMAX影廳,螢幕高有21米,寬有38米, 是巨幕中的巨幕。

程洪濤從來沒有在IMAX螢幕上看到這麼——大的地球!

他敢肯定如果有人有巨物恐懼症,那麼此刻很可能就要病發了。

有些東西就是這樣,不需要你去精雕細琢,只要把它放大的到一定程度,本身就是視覺奇觀。

不僅僅是巨物的威懾度被巨幕放大到了極致, 地球與太空本身的美也同樣被放大到極致。

巨幕中的地球緩慢的轉動, 陸地、海洋與雲氣纖毫畢見, 黃色、綠色、藍色與白色構成的彷彿油畫一般的唯美畫面中蘊含的無數有趣細節倒映著填滿了每個觀眾的眼球。

沒有聲音, 只有龐大的緩慢轉動的地球, 鏡頭緩緩推進,已經佔據了銀幕大半的地球仍在不斷放大。

一個展開著羽翼的人造飛行器,逆著地球轉動的方向, 向著銀幕,向著觀眾飛來,身影越來越近,越來越大。

“這個鏡頭……”坐在程洪濤身旁的“白令俠”在萬籟俱寂的氛圍中嘆息出聲, 驚醒了程洪濤越陷越深,幾乎拔不出來的神智。

這是一個空鏡頭, 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長鏡頭。

程洪濤略低頭瞄了一下手錶, 至少持續了一分多鍾!

難以置信,這樣一個一分多鍾的沒有任何聲音的長鏡頭,能讓影廳內數百名觀眾靜悄悄的仰著頭, 看了下來。

太空科幻電影本身就很稀少, 即便是《星球大戰》和《星際迷航》也是好幾年才出一部,而且其本身的內容並不著重展示星球的視覺奇觀, 也更沒有對地球的展示。

所以……這可能是長期以來, 包括程洪濤在內的華國人,第一次, 在電影院中看到這樣類似的鏡頭。

IMAX真是偉大的發明,從來沒有哪一刻讓程洪濤如此深刻的意識到電腦、電視屏幕與大銀幕的區別, 此刻他所感受到的震撼並不僅僅是電腦屏幕上的預告片畫面等比例放大了成千上萬倍而已。

從電腦屏幕中來到IMAX上,電影發生了質的變化!

這不是一部可以用預告片來推論預測電影如何的作品,預告片和電影完完全全是兩回事,只有你真正的置身於此才能感受到。

隨後又是一陣驚呼,因為鏡頭劃過了空間站橘紅色的巨大太陽翼。

或者說是空間站的巨大太陽翼劃過了觀眾們的頭頂和眼簾。

觀眾們彷彿又回到了IMAX片頭巨大的倒數標誌向自己砸來的感覺,不自覺的想要躲避。

只有一個感覺,遮天蔽日!

畫面衝過空間站的太陽翼的過程,讓程洪濤感覺椅子在震顫。

但實際上是他自己的身體在震顫。

“白令俠”低聲嘆道:“這是一部為電影院而生的電影!”

“不,是為IMAX和3D而生的!”“火星客”似在反駁又似在補充的說道。

程洪濤默不作聲,“白令俠”和“火星客”的感慨和他在電影開始後腦海中越來越清晰的那個認知不謀而合。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即便電影僅僅過去了三分鐘,但他不得不承認,陳景行重新開發出了IMAX和3D的魅力。

他彷彿讓觀眾又找回了巨幕和3D剛剛出現的時候的感覺。

程洪濤第一次在IMAX影廳內看電影時候的震撼重新回到了身體中。

那個時候作為電影愛好者的他第一次脫離了劇情、故事以及演技這些傳統評價標準,認識到了技術和視覺奇觀對於電影的重要性,以及所能帶來的視聽享受。

可是人是有“抗藥性”的,對於視覺奇觀也不例外,最初的新鮮感過去後,對巨幕的閾值也在提高。

而3D轉制電影又大行其道,尤其對國內而言,3D已經不是一種視覺奇觀技術了,而是一種普及的,他有我也要有,同時方便漲票價的手段。

他對IMAX+3D這個技術組合的觀感也逐漸從正面轉為負面,除了少數好萊塢特效大片外,他不覺得有多少電影能配得上IMAX+3D的配置,即便是好萊塢的大片,甚至是如同《森林王子》這樣的具有技術突破意義的電影也再難以讓他找回當初的震撼。

而《地心引力》竟然又讓他找回了這種感覺,而且是如此的具有衝擊力, 讓他對IMAX和3D的印象與概念都有重置。

彷彿IMAX+3D的技術就是為這樣的電影而生的,發明者在發明這兩項技術的時候,腦子中播放的應該就是這部電影,沒有IMAX和3D, 《地心引力》根本不會出世。

又彷彿《地心引力》是為IMAX+3D而生的, 這兩個技術發明了這麼多年,終於等到了這麼一部電影,能幫忙擦去IMAX和3D表面積澱的灰塵,重新露出了其光彩奪目的樣子,露出了從來沒有人見過的樣子。

這樣的認知是如此的有衝擊力,竟然讓他的思緒一時從電影中脫離了出來。

隨後深沉的沮喪感甚至讓他的情緒從剛才的震撼帶來的亢奮中低落了下來。

程洪濤是那種對自己的價值觀深信不疑,並堅持“以文載道”,明的不方便來就暗中夾帶私貨的影評人,他在影評人或者說影視博主中並非個例,只不過他是那種真的有“啟蒙”使命感的人。

收了夢工廠的首映票,他自然要做出影評的,這讓他無法像處理夢工廠其他作品一樣直接迴避,除非是《黑鏡》中個別幾集中直接插到了他的XP,讓他獲得了價值觀的共鳴,能幫助他對國人以及制度進行反思和批判,他自然樂得讚揚。

可是《地心引力》先別說拍的怎樣,其“主旋律”和“官方站臺”兩個標籤就讓他先天厭惡,有色眼鏡戴上了就很難摘下來了,讓他違心去讚美一部主旋律甚至是帶有獻禮色彩的國產電影,那是相當的難。

但作為有經驗的影評人,深諳陰陽與內涵之道,程洪濤在參加《地心引力》首映之前其實就早已打好了很多腹稿了,這也是他敢於收下首映邀請的原因。

其實陳景行之前的電影他不是找不到批判與鞭策的角度,只是口碑太好,也不是主旋律或官方讚賞的電影,找不到同盟軍的情況下,他是不會輕易打“逆風局”的,不如直接視而不見。

而《地心引力》在近半年來受人關注的同時,也逐漸被更深的打上了“主旋律”和“獻禮片”的標籤,就跟《湄公河》一樣,他肯定是有“同盟軍”的,顧慮自然就少了一些,而且他是發自內心的認為這部電影就是官方交給夢工廠的“命題作文”,陳景行再有才,也一定會受制約。

但他做的所有腹稿和準備現在基本都被擊碎了。

只要這部影片後續的情節達到基本的完成度,他就很難開口了。

因為他才盛讚完《森林王子》不久,批評人們不該只關注什麼“老套簡單的故事”,《森林王子》具有革命意義的技術高度,以及塑造的視覺奇觀足以點石成金,電影不是只有故事。

或許其他影評人可以在《地心引力》上映後批評這部電影“故事簡單老套”——即便是現在他仍舊認為這是大機率的事件,因為航天員太空求生的過程不太可能寫出多麼複雜優秀的故事,電影只有90分鐘的時長也側面證明了這一點——但是程洪濤不行。

他敢肯定如果他做這樣的評價,坐在他旁邊的旁邊的死對頭“火星客”一定不會放過他,太過赤裸的雙重標準也會動搖粉絲。

即便他對特效技術並不精通,他也絕對說不出《地心引力》的視覺奇觀不是世界頂級這樣的話。

而且與對《森林王子》,他還要反覆科普“如此精細的根根分明的毛髮,毛髮極其自然的動態”是多麼強大的技術,他的粉絲和讀者才能真正體會《森林王子》的視覺奇觀。

《地心引力》都不需要他解釋,沒有渲染一根毛髮,但不會有觀眾認為這部電影的視覺奇觀震撼度不夠。

即便他列舉專業知識和資料,說《地心引力》在視覺奇觀上就是不如毛髮根根分明的《森林王子》,也不會有人接受的。

程洪濤此刻真的很希望自己從來不曾發過《森林王子》的影評,這純粹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