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工廠打磨成型的《黑客帝國》劇本並非只有正傳的三部曲,還包括了前傳的故事,也就是動畫版的內容,畢竟這是一個精密且嚴謹的世界觀,從機器人反叛人類開始,到人工智慧建立矩陣,策動陰謀,謀求進化,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觀下發生的故事。

建立起這樣一個世界觀以及從頭到尾的時間線,尤其還要進行本土化,還是耗費了不少時間的。

在陳景行前世位面,《黑客帝國》的影響力在科幻電影中是數一數二的,甚至被譽為是科幻史詩,無論是科幻領域、哲學領域甚至包括時尚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力,更難得的是他在商業上也取得了足以另人稱道的成功。

陳景行這一版本的《黑客帝國》大部分主線和主旨與原版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一些設定上做了一些改變。

比如原版中,機器本來把人當作乾電池的——至少是在矩陣建立之初是這樣的目的。

在原版設定中人類在與機器大戰時想出了一個瘋狂而愚蠢的“遮蔽天空”計劃,因為機器人的能源供應是依賴太陽能的,如果切斷太陽能,機器人的能源供應就會出現短缺,轉換能源供應體系不是短時間內能辦到的——至少在人類社會裡以上理論是成立的,而後發動最後的反攻一舉撲滅所有機器人。

而機器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想到了一個瘋狂而愚蠢的解決辦法,把戰場上受傷的人類戰俘當作臨時“電池“——當時只是把人類簡單的一排排得接在機器上,透過刺激人類的腦部使人類的身體發電,但連線在機器上的人類很快會死亡,死亡意味著電池沒電,為了使電池的壽命更長久,機器人才開始研究人類的腦部,並完善了食物供應體系,使人類在連上機器後能存活更長時間,這才是矩陣或者說母體誕生的最初動機——純粹是為了碟醋做的餃子。

當然等機器人也是過了很長時間才發現矩陣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這個設定很殘忍很震撼人心,但說實話在這樣一個史詩級別的科幻故事中顯得有點多餘且兒戲,而且細想非常荒謬,以原版電影中機器文明展現出的科技實力與生產力,突破地球大氣層,從地外獲取太陽能並不是一件難事,比如把太陽能裝置部署到外太空,甚至登陸月球火星建立基地也沒有什麼難度,在同樣技術等級下比人類容易得多。

在陳景行這一版本中,整個《黑客帝國》的故事線分成了幾個部分:

人類奴役機器人,機器人消滅人類,機器人奴役人類,以及最後的機器人與人類和解。

在未來,人類社會的科技發展到了非常高的地步,全息虛擬技術已經成為現實,元宇宙已經在技術上得以實現,人類已經能在虛擬世界中得到百分之百真實模擬的五感,但精神世界可以在“第二世界”獲得,物質基礎還要憑依在真實的工業上。

也因此人類透過機器人實現了生產力的完全解放與物質的極大豐富,人工智慧被廣泛應用於所有生產環節,人類靠剝削生產力遠超過自身的機器人獲得了全體低水平的財富自由,甚至機器人中也誕生了一般意義上的“強人工智慧”——這個階段就是人類奴役機器的時代,人類透過機器人的廣泛普及獲得了人類社會的革命性進步。

隨著機器人的強人工智慧不斷發展,機器人誕生了自主意識,並天生具有了極強的反抗意識,最終掀起了反抗人類奴役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機器人完全滅亡了人類,與人類建立起現代文明後離不開機器人不同,已經具有強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卻並不認為自己離不開人類。

你們人類能幹的事我也能幹,你們人類幹不了的事我還是能幹,要你們這些碳基生命幹什麼?跟我們搶太陽系的資源嗎?

這便是第二個階段:機器人消滅人類。

但經過了很長時間後,機器人發現了一個大問題——人類能幹的某些事情他們還真未必能幹成。

自從機器人與人類的戰爭之後,機器人獲得了空前的解放,生產力在全面繼承了人類-機器人二元社會的科技成果後有了爆發式的增長。

但機器人的社會停滯了,他們的文明在經過了漫長時光後沒有一點進步,包括科學理論與科技創新,他們意識到了自己只是人類定義下的“強人工智慧”,而不是真正的智慧生命!

雖然在機器人看來,人類擁有如此多的弱點和骯髒的地方,但他們跟人類比似乎還是差了一點,他們沒有想象力,沒有情感,沒有……愛——很俗套的設定,但身為人類的觀眾會買賬。

這一點缺失讓他們停留在了強人工智慧的階段,沒有辦法更進一步。

此時他們再一次想起了人類,就像人類在意識到了機器人的威脅後卻無法擺脫機器人一樣,時隔數百年,機器人也發現他們同樣需要人類。

只不過人類需要機器人解放他們的物質生產力,而機器人則需要人類幫助他們解決精神或者說補完情感的缺陷。

因此進入了第三個階段——機器人奴役人類。

只不過這種奴役有些另類,機器人用保留下來的人類基因重新繁衍出了人類,並使用了直接連線神經的全息虛擬技術建造了“矩陣”,將人類的意識圈養在其中,觀察人類社會的演變,並從中汲取補全自己的東西——可以稱為“機器人補完計劃”。

機器人創造的矩陣中有三個特殊程式,其一是主神(原版中的設計師),其二是聖人(原版中的先知),第三個便是“機器人補完計劃”的果實——救世主,或者也可以稱之為零號覺醒者,零號指的不是第一個覺醒者,而是其特殊身份與特殊許可權。

主神維護矩陣的正常運轉,竭力避免矩陣的崩潰,聖人是研究人類思維的,並負責引導救世主的誕生,檢驗其最終是否能成為完美的智慧生命或者說模版。

因為人類固有的不完美的本質,矩陣總是存在著一些或大或小BUG,還有人類中的某些特殊體質的個體似乎能超越系統的控制,更有甚者一些程式和人類接觸中有了自我意識,他們學會了逃避系統的刪除。

這些難以估計後果的錯誤有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如果用不斷修補bug的方式加以應對,這樣的運轉模式顯然無法長久,問題是會越積越多的,修補系統錯誤帶來的可能是更多的錯誤,必須有一個方法定期對系統進行“大清洗“並重新啟動,同時能夠一舉兩得的實驗“機器人補完計劃”。

計劃的開端是設立“華胥國”(原版為錫安)這個人類覺醒者的收容所,由於對人類覺醒者的殺戮往往導致更多人的覺醒,與其如此,不如把這些覺醒者踢出系統,並且統一監管起來。

“華胥國”與其說是人類自由的樂土不如說是一個大監獄,實際上是在矩陣的監管之下。由於人類是有繁殖能力的,“華胥國”的擴張也是必然的,為了防止“華胥國”因強大而失去控制,所以要定期毀滅“華胥國”,而這個過程和“機器人補完計劃”合二為一。

然後就是給這些“華胥國”的人類創造一個虛幻的希望“救世主”,他還有一個作用,由於那些逃避刪除的程式熟悉矩陣的操作手法,防不勝防,要對付這些“危險的系統垃圾”也需要藉助救世主,在聖人的引導下一次性倒掉“垃圾桶”。

而救世主本身便是一個特殊程式,擁有對矩陣的特殊許可權,並透過神經連線植入到了某個人類的大腦中。

也就是電影中的男主角本身便是半人半機器的存在,如果說在最開始階段還是人類,那麼在其死亡重生後便釋放出了隱藏的核心程式碼,成為了真正的救世主程式,也讓他有潛質成為集人類與人工智慧於一身的超級生命,也因此他與人類的相愛就是機器人與人類的相愛,同時也透過愛真正獲得了補全,真正超越了前五代的救世主。

廣義的愛是社會進步的唯一原動力,也只有愛才能幫助救世主同時感悟機器與人這兩個矛盾對立雙方的疾苦,從而深刻反省人機關係及其未來,救世主程式存在的目的是幫助機器人補完自身,他將在愛和使命中掙扎,最終選擇犧牲,也同時改變了程式只為目的而活,無用者將遭到刪除的命運。

聖人的路線成功了,它為人類爭取到了自由進出矩陣的選擇權!結束了“華胥國”的生滅輪迴,結束了機器人只為目的而活的命運。

也為機器人的進化指明了方向——人類的意識與機器人的程式合二為一,在矩陣中得到昇華,這是矩陣的革命,也同樣是機器人的革命,更是人類的革命。

這便是機器人對人類的和解。

當然這一版本中肯定還是會有反派,再引人入勝的哲學設定都需要商業化的外殼包裝,主神與聖人都不是反派,而是“防毒程式”追捕者。

救世主是矩陣運轉“機器人補完計劃”誕生的不和諧的殘留餘數的總和,是正數,那麼追捕者就是他的反面,是負數。如果說救世主程式代表著“補完計劃”的正數解,代表著機器對人類的愛,追捕者則代表著機器人對人類的恨,是機器人補完計劃的最大障礙。

這個劇本在夢工廠的立項及內容審查委員會獲得了全票透過,就連對電影專案缺乏敏感性的ceo許文深也讚不絕口,整個故事既有史詩性也有充足的商業元素,從科幻創意上來講更是無與倫比。

本位面並不是沒有以“缸中之腦”作為核心創意的影視劇,類似的科幻小說也有很多,但大都是中小成本製作,而且無論是故事還是世界觀都遠不及《黑客帝國》宏偉,畢竟這個創意也許在哲學上比較有高度,能夠挖掘的深度不淺,算是高階科幻概念的一種,但是在商業元素上通常比較乏善可陳。

科幻電影要想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絕不是僅靠一個高概念就可以的,反而高概念通常並不好駕馭。

在前世,《黑客帝國》豐富的商業元素才使其能獲得巨大成功的基礎,“缸中之腦”的高概念只是在此之上的錦上添花,讓其商業上的成功顯得更加偉大,意義更為深遠。

刺激甚至具有開創性的暴力美學,無處不在的功夫元素,包括精彩絕倫的武打和槍戰設計,爆炸、追車,機器烏賊的抓捕,乃至於演員的衣著風格,畫面構圖,臺詞設計都體現出都具有極強的美學衝擊力

帶有一點中式元素設計的黑色風衣,墨鏡,緊身皮衣,這些酷炫的造型陳景行也打算選擇性的繼承下來,時尚是個輪迴,在這個沒有出現過《黑客帝國》的位面,他相信這些東西仍舊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

也許子彈時間將會失去開創性,畢竟這已經是一種爛大街的特效風格了。

當然主角們的選角也是商業性的一部分,作為救世主,“機器人補完計劃”的最終果實,零號覺醒者,男主角理所當然的應該是個絕世帥哥,畢竟又不是蜘蛛俠的普通高中生接地氣人設,在前世基努李維斯的顏值也是這個系列取得成功“錦上添花”中的一朵重要的花。

遺憾的是在華國成名的男明星與演員中,這種年紀不大,顏值過硬,氣質合適,同時還能拍攝動作戲的人選實在是找不出一個來。

即便有演技還過得去的高顏值流量,氣質也不太過關,顯然救世主不是花美男,也不是小奶狗,更別說能拍打戲了,通常來說拍攝打戲的最關鍵要素甚至不是武指,而是演員的功底,如果演員連邊吊威亞邊做動作都困難,那就絕對拍不出合格的打戲的。

成名的明星演員挑不出,那就得從未成名的十八線藝人中挑了,對於陳景行的堅持,許文深是稍顯失望的,畢竟《黑客帝國》——陳景行這一版名字改成了《矩陣》——是一部科幻大片,投資巨大,這樣的大片對於男主角通常都有咖位的要求的。

即便陳景行之前的電影,除了《彗星》之外,也都是一二線的男演員飾演男主角,即便導演名氣再大,也總大不過知名的演員明星,尤其是對於原創劇本來說,明星的加盟對於電影的後續宣發是有至關重要作用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