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衙役的引領下,文申和林知縣來到二堂。到了二堂,只見三位掌櫃和八個工匠正在高談闊論。眾人見林知縣進來,紛紛起身,問好。

“這八位都是我們沂州有名的工匠,兩個鐵匠,三個木匠,一個瓷器窯匠,一個石匠,一個火藥匠。”張掌櫃一一向林知縣和文申介紹道。

經過一陣寒暄,文申也對這幾位工匠有了一定的瞭解。這八個工匠中,火藥匠的文化水平最高,是位秀才。其他的也就認識幾百個字的水平。有的只認得,不會寫。

“總體來說,還符合文申的需求,至少不是文盲。”文申心想。

文申把水泥製造流程和工藝資料交個一衙役,讓其發給眾工匠。

經過一個時辰的討論研究,火藥匠道:“其它的我不清楚,但這水泥中各材料之間的比例,在下認為還是能夠辦到的。”

瓷器窯匠道:“配好配方後,燒窯過程,小的認為可以。”

兩位鐵匠苦笑道:“各種黏土、黑石(煤炭)、石灰石的研磨還可以用石磨完成,但這一人粗,十多丈的鋼鐵大爐,怕是不能。”

“這可如何是好?”林知縣緊張道。

“可不可以,用小點的爐呢?”一個鐵匠道。

文申也不知道行不行,但道:“可以試試。另外,這水泥的材料各位是否能夠收集齊全。”

“這材料,除了黑石,其它的遍地都有,不值錢的。黑石,臨近的兗州縣很多。雖然黑石能夠取火,但其煙黑而多。屋裡用時,容易死人。被人視為不祥之物。現在沒人用它。”石匠道。

“這配方甚是重要就,你等不能向外人洩露半字,即便家人也不可。如有違犯,休怪本官無情。”林知縣板起臉,道。

“我等曉得,還請縣太爺放心。”眾工匠,齊聲道。

“你等回去準備一下,明日,開始試做。”林知縣道。

……

眾工匠走後,二堂裡只剩下林知縣、文申和三位掌櫃。

林知縣道:“我來沂州上任的路上,路過信州鉛山的一個銅鉛礦。見十餘萬礦工,日夜開採,晚上燈火通明,甚是壯觀。而此州之富裕,全靠此礦。然,沂州無礦,大量民工無所事事,特別是這個季節,全在牆根下面曬太陽。雖也衣食無憂,但也僅是溫飽而已。作為父母官甚是慚愧。”

“林知縣,心繫民生,實乃百姓之福。在這地貧多山之地,無飢餓乞討之人。可見,林知縣之功勞。何來慚愧。”文申馬屁道。

“文先生,所言極是。”三位掌櫃也馬屁道。

“各位不用寬慰我,如果水泥能夠製作成功,我想應該能吸引一些閒散之人。”林知縣道。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各位,我想水泥是能研制成功的。但為了更好大規模生產,我想我們應該成立一個公司。”文申深思道。

“公司,公司是何物?”眾人疑惑道。

“公司嗎,類似作坊,裡面有東家、掌櫃以及各種工人。”文申解釋道。

“就是作坊啊,為了叫公司啊。”眾人還是疑惑。

“作坊在我們那裡叫個體戶,只能幾人而已。而公司,裡面的人員達上萬之多。管理起來比作坊麻煩多了。”文申道。

“那不就是大作坊嗎。”眾人心想,也沒多問。

“咱們親兄弟明算賬,各位看這股份如何分配啊。”文申笑道。

……

經過討價還價,文申以技術入股佔三股,三個掌櫃每人出資一萬貫佔兩股,林知縣在城西郊劃出二百畝地佔一股。日常管理暫時現有文申負責,同時林知縣和三位掌櫃各派出一賬房來管理各種賬務。經過討論,未來的水泥叫沂水牌,因靠近沂水得此名。

在眾工匠嘗試製造水泥的時候,文申也沒有閒著。文申找到一家燒製陶器的作坊,以九十九文一個批次購買容量一百斤的陶桶。

幾日後,傳來好消息,水泥試制成功了。文申測試了一下,發現雖然沒有現代的水泥好,但也算不錯了。但流程已經被眾人改的面目全非,因為無法製造合適的回轉窯,眾人就然想到用鐵鍋炒,居然還成功了。文申看到幾個大漢揮汗如雨的在大鐵鍋裡炒生料時,文申驚呆了。文申現在太佩服古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了。

……

“聽說了嗎,沂州西郊的什麼水泥工廠在招人呢,一天工錢一百個大錢呢。”

“早就知道了,招聘告示到處都是,你怎麼現在才知道。我早就報名了,不知道現在找滿了嘛”這哥們一臉鄙視的眼光看著路人甲。

“@#¥%@#¥?……王二麻子,你不是東西。我知道後,第一個告訴你。你知道,都報名了,也不告訴我,你真不是東西,以後兄弟沒得做。”

……

文申把招聘告示貼出去後,沒用多久就招了二百多號人。

在一陣鞭炮聲中,沂水牌水泥廠正式開業了。在林知縣的一聲“開工”中,六十多個石磨,在蒙著眼睛的驢子帶動下,紛紛轉動起來。聲音如潮水般,刺激著眾人的耳膜。林知縣看著場面,感覺有點信州銅礦的場面。

開始生產的水泥全都供應給了林知縣。林知縣用水泥修繕了城牆和部分水渠等。有林知縣帶頭,需要建房的村民市民也紛紛購買。隨著使用群體的增加,水泥無可比擬的效果也體現出來。造成很多臨近州縣的百姓也紛紛來購買。水泥的銷售局面算是開啟了。

隨著水泥銷量的增加,文申也開始進行擴產。從原先二百人,不到兩個月就增加到了,三千多人。每天生產水泥三十多萬斤。每天淨收益六百多貫錢。

每天大量的盈利,把林知縣和三位掌櫃樂壞了。文申在心中的地位又一次提高了。而當鋪的劉掌櫃直接把當鋪盤出去了,來水泥廠協助文申管理。文申也樂的輕鬆,於是就把部分管理工作交給了劉掌櫃。

雖然水泥廠的發展,對老百姓的影響也漸漸顯現出了。原先兗州無人問津的煤炭,現在為了搶煤炭都打破了頭。從兗州到沂州的官道上,每天大批的人用手推車,推著煤炭來水泥車賣。

而在王家堡,也出現這樣的一幕。

“大丫,二丫,這是樣爹爹給你們買的頭花。來戴上。”王二牛,慈祥的看著女兒。

“當家的,回來了啊,在水泥廠幹的好嘛,你天天在外面,我們娘幾個在家也不合適啊,你看,你去和文郎中說說,我也去水泥廠怎麼樣?”王二牛老婆看見,王二牛回來道。

“你一個婦道人家,在家看好孩子就行了,再說水泥廠也不是你能幹得了的。”王二牛道。

“不,我就要去,你看隔壁的王家嫂子,在水泥廠門口買饃,一天不比男的賺的少,她能幹我也能幹。在家種一年的地,還不如在水泥廠幹兩個月的。我不想在家裡。”王二牛老婆犟道。

“哎,也是這個理,好吧,後天回廠裡。你也去試試。”王二牛,想了想道。

“對了,後天幾個孩子也去吧,現在縣裡新開了不少私塾,讓孩子也去識識字。廠裡一個和我差不多,就比我多識幾個字。每天的工錢就比我多是個大錢,奶奶的。”王二牛,鬱悶道。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