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上。

看著身邊的重力梯度儀探測結果。

張子昂的表情不由有些微妙。

是啊......

自己怎麼忘了這茬兒呢?

的確。

對於普通重力遙感的測繪結果而言,脫離墓道去另行挖坑進入墓室,無疑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畢竟微重力遙感探測的結果非常模湖,只能確定墓室的大體方位和結構。

這方面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赫赫有名的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於XY市禮泉縣煙霞鎮九嵕山的主峰上。

從國內掌握微重力遙感技術到現在,考古學界對進行過不下十次的技術勘探。

最近的一次在2021年末,探測團隊使用了主動源的方式進行地震資料採集。

當時測量團隊沿山體佈設了地震資料採集測線,透過地震反射和層析成像對昭陵墓室的形態進行詳細刻畫。

接著用重磁測量地宮入口寬、高,再用地質雷達、高密度電阻測量法測地宮墓道延伸長度。

最後再測墓道延伸進去後有沒有壁龕、側室等等.....

但即便是如此詳細的勘探,最終也只能得出一個結論:

墓道完好。

沒錯。

就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

頂多再給你加上一句墓道口兩側山體未見盜洞。

至於更深層的墓室構造.....

抱歉,除了確定了一號石室所在位置之外,主墓地宮沒有任何詳細的測量結果——不是為了保密不公佈,而是探測不到。

某種意義上來說。

微重力遙感測繪出來的影象,其實有點類似水下的魚類陰影。

也就是大體輪廓可以分辨出來,但是內部的具體構造就很困難了,沒法康康內臟。

在這種情況下。

如果隨意挖個坑下去,保不齊就會誤損某個支撐結構,導致整個地宮出現坍塌。

或者就是破口超過預計,導致內部的文物出現嚴重的風化損毀。

加之永陵地宮今後必然要作為類似定陵的景點,整個建築只能使用保護性挖掘的思路,不能無腦暴力破壞。

因此一開始,張子昂便下意識套用了以往的觀念。

但如今經過徐雲這麼一提點他才反應過來......

這次他們使用的可不是傳統的微重力探測裝置,而特喵是重力梯度儀!

這玩意兒的檢測結果可就是另一個概念了。

只要能找到合適的位置,完全可以挖個盜洞...咳咳,挖個人工隧道下去。

想到這裡。

張子昂連忙朝眾人投去了個抱歉的眼神,轉過身獨自操作起了顯像板。

接著很快。

一張構造圖便出現在了螢幕上。

隨後張子昂用觸控筆在後殿上方劃了根豎直的線,但很快便搖了搖頭:

“破入的位置倒是好找,但操作起來卻也不能直接挖個坑,這該怎麼辦呢.....”

一旁的翁同掃了他一眼,在椅子上換了個二郎腿的坐姿,問道:

“老張,啥情況?為什麼不能直接挖個坑?”

張子昂擰著眉毛沉默片刻,在螢幕上比劃著說道:

“首先是永陵的土層問題,之前不是說過嗎,永陵這兒的土土壤屬於飽和軟弱土層,孔隙比在1.3左右,不排水抗剪程度22.45KPa。”

“這是標準的第四紀後期形成的瀉湖相土壤,土層內也會有碳酸鹽堆積,整體不太穩固。”

“如果隨意挖洞的話,可能會出現與墓道類似的坍塌風險。”

“還有就是......”

說著張子昂頓了頓。

在九殿地宮下方的青銅地宮上畫了個圈,重重在上一點:

“你們看,如果我們只是在九殿地宮的正上方打孔的話,銅製地宮該如何處理呢?”

“如果銅製地宮的保護層只有銅這一種物質還好說點,咱們方案做足的情況下,完全有能力做到切割出一個小口再把裡頭的《永樂大典》搬出來。”

“但你們別忘了,銅製地宮的內層可是附著著金絲楠木的......”

眾人頓時一愣,旋即也先後反應了過來。

是哦。

如果只是一個單純的銅製地宮,那麼操作起來確實可以很簡單:

項目組完全可以先破入九殿地宮,然後再往下挖掘六米,接著將銅製地宮切割出一個小口子出來。

接著透過裝置或者人員進入內部,把裝有《永樂大典》的箱子搬出來就行了。

但眼下的問題是......

銅製地宮除了外層的銅殼子外,內層還存在著高度疑似龍鱗紋品種的金絲楠木。

這種體積的楠木構造堪稱世間孤本,自身就屬於一個非常珍貴的文物。

倘若把它切割出一個口子......

一來容易破壞完整度,二來隨著空氣的湧入,《永樂大典》有金屬箱子的保護尚且好說,但內部其餘的金絲楠木恐怕就有風化的危險了。

想到這裡。

姜成谷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不由抬頭看向了張子昂,問道:

“那麼張院士,您的想法是.......”

張子昂沉吟片刻,並沒有直接給出答桉。

而是拿起筆,在顯像板上畫了個簡單示意圖:

“姜處長,潘院士,你們看哈。”

“整座永陵地宮從俯視圖上看,與其說是像一個去了下面一橫的【甲】字,不如說更像是一個躺著的人。”

“其中後殿是腦袋,左右配殿是兩隻手,過道是肩膀的骨頭,中殿前殿和隧道券組成了胸腔和下體。”

姜成谷見狀,雖然不明白張子昂想要表達什麼,但還是配合著點了點頭。

客觀來說,永陵的佈局確實挺像個人的。

隨後張子昂又用手掌拍了拍自己的後腦勺,比劃著道:

“銅製地宮的位置位於後殿的下方,就好比是躺著的人所枕著的枕頭。”

“在無法破開枕頭的情況下想要取出枕芯...也就是《永樂大典》,比較常見的方法,當然就是把枕頭從人的腦袋下抽出來。”

“但問題是枕頭一空,人的腦袋便沒了支撐,腦袋就很容易磕到下方的床墊——這個畫面各位可以自行想象一下。”

這一次。

點頭的人就更多了。

畢竟這個例子更加貼近生活嘛。

隨後徐雲的視線在姜成谷拍著後腦勺的手掌上停留了一會兒,若有所思道:

“張院士,我悟了。”

“所以您的意思是....咱們抽枕頭的速度不能太急,最好在‘腦袋’的下方墊上一個替代物?”

徐雲自認為自己已經理解了張子昂想要表達的想法,孰料張子昂聞言後卻用力的搖了搖頭:

“徐博士,你懂個der...咳咳,你理解錯了。”

“我想說的意思其實是.....”

“咱們可以試著把腦袋切下來,等枕頭取出來以後將枕頭的部位用泥土填滿,再把腦袋縫上去不就行了?”

徐雲:

“?????”

實際上。

此時一臉懵逼的不止徐雲一人。

包括姜成谷、潘院士、翁同、黃雨婷等人在內,所有人的表情都出奇的一致: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大老,任說撒咧?

不過張子昂對眾人的反應並不意外,只見他很是澹然的微微一笑,繼續解釋道:

“諸位,我的這個想法聽起來可能有些天馬行空,但我個人認為其實有很高的實操性。”

“首先就是上頭說過的那句話,想要保護內部的金絲楠木不出現意外,最妥善的方式就是把枕頭....也就是銅製地宮挪到地面上進行處理。”

“但無論是直接‘抽’還是扶著腦袋挪動,實際操作起來都很困難。”

“尤其是在銅製地宮周圍土層都已經被積水滲透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地鐵的原理可不適用於現在這個情景。”

“所以既然這樣,我們是不是可以先把後殿這個腦袋給挖掘出來,然後再把枕頭提到地面上呢?”

“眼下我們有重力梯度儀測繪出的精細結果,我個人認為這是完全可行的方案。”

聽完張子昂的話。

現場頓時陷入了沉默。

每個人都在飛速的轉動著腦袋,思考著張子昂方案的可行性。

說來也怪。

明明是很離譜的一個方案,但徐雲越想卻感覺越具備實現的可能。

“切腦袋”的理由張子昂已經說過了,這方面徐雲表示贊同——以目前的土層結構來說,幾乎不可能越過後殿去挖銅殿。

所以他主要考慮的問題,在於方案是否具備對應的操作條件。

首先是後殿的體積。

根據測繪結果顯示,後殿的體積不算大。

其中佔地面積大概是75平米,是個5X15規格的長方形。

它的高度則在五米出頭,也就是體積大概370立方米左右,資料上中規中矩。

其次則是後殿的佈局。

此前提及過。

後殿之中沒多少陪葬品,內部只有嘉靖以及三位皇后的棺木。

除此以外。

後殿內沒有任何其他大型的文物。

畢竟是盛放帝棺的區域,不可能存放多少陪葬品——陪葬品都放在其餘幾個殿裡頭呢。

當初定陵的後殿也是如此。

定陵的後殿中除了萬曆皇帝和兩位帝后的棺材外,沒有其他任何物品——現如今定陵也是對外開放的景點,後殿中同樣只存放了複製的帝棺。

定陵前後出土了三千多件文物,其中只有十一件是在後殿發現的,這個數字還包括了多件燈具。

同時還是以定陵後殿為例。

定陵後殿的內部裝飾極其單調,通體都是灰色和白色相間的大理石,牆體上幾乎沒多少石刻。

說句直白點的話。

整個後殿除了幾具棺槨外,幾乎沒多少特別珍貴的文物。

更別說後殿與前方的過道之間,還隔著一層厚厚的‘頸椎’....也就是後殿的大門。

根據探測結果顯示。

後殿大門的厚度足足接近一米,而且採用的是全封閉模式。

也就是只要切腦袋的技術足夠精湛,完全不用擔心其餘八個小殿會受到影響,一如當年路易十六的體驗一般絲滑。

所以在條件方面,後殿是完全符合要求的。

隨後徐雲拿起礦泉水抿了一口,潤完嗓子後對張子昂問道:

“張院士,挖掘條件這部分我個人沒有異議,不過想請教的一點是......”

“後殿畢竟位於地底接近三十米的深處,想要完整將它與地宮主體切割並且搬運到地面....這在技術方面可行嗎?”

“還是說您的想法是把後殿分成幾個部分運輸上地面,人家再進行結構上的拼接復原?”

聽聞此言。

翁同等人也將目光投向了張子昂,等待著他的回答。

此前提及過。

地宮的深度位於地下27米,算上後殿自身的‘厚度’,挖掘深度實際上甚至還要超過三十米。

這種深度差不多相當於普通小區的十層樓,技術方面的要求顯然很高很高。

“技術方面啊......”

張子昂重複了一遍這個詞,嘴角揚起了一絲有些古怪的笑意:

“徐博士,你可以拿出手機搜尋一個關鍵詞,叫做‘于家堡站深度’。”

“看了這個關鍵詞的搜尋結果,想必你就不會有太大的疑慮了。”

徐雲不由一愣。

隨後他掏出手機,按照張子昂所說的內容輸入了詞條。

片刻過後。

一個巨大的標題出現在了徐雲面前:

【世界最大、最深的地下高鐵站,華夏首例“貝殼”建築......】

與此同時。

張子昂的聲音也悠悠在徐雲耳邊響起:

“于家堡站....哦,現在它好像改名叫濱海站了,就是一座標準的深地商用建築。”

“它的最深處深度為60米,樞紐工程城際車站站臺的基坑深度25米,並且建設時使用的地下連續牆有不少都是澆築好後垂放下去的。”

“另外在施工過程中,中鐵建工的隊伍在施工過程中遇到過很多巨型石塊,其中最大的一塊頭尾長度達到了14.2米。”

“不過負責施工的中鐵建工經過討論後並沒有把它炸碎,而是將整個石塊從45米的深度完整運到了地面。”

“這個石塊無論是長度、寬度還是重量都要遠超後殿的對應資料,這麼重的石塊都能搬運出來,更何況一座後殿?”

“類似的還有HD市姜窯村的世界最大石龍,埋藏於地下15米,長度369米,02年的時候就出土了。”

“當時央視的《走進科學》想要尋找石龍的源頭,為此還拍了七集專題片——最後得出兩個猜測,要麼是人造的,要麼就是天然形成的.....”

“當然了,實操的話肯定沒有說起來這麼輕鬆,力矩、承載式方面都需要進行嚴格的計算,否則很容易出事——網上不是有挺多拖吊車在運作的過程中翻車的影片麼,那些基本上都和力矩有關。”

看著侃侃而談的張子昂,徐雲不由有些意外。

現在的土木老哥居然這麼牛X了嗎.....

他還以為後殿這種規格的建築,只能拆成小塊挪出來呢。

接著又過了一會兒。

姜成谷也抬起頭看向了張子昂:

“張院士,您對這個方案有多大把握?”

張子昂撓了撓頭,斟酌著道:

“整個環節最困難的就是提吊裝置的力矩計算,其他都是小事兒。”

“具體的方案還需要論述,不過成功率這方面我倒是挺有信心的——如果硬要多個數的話....保守點兒,9.95成吧。”

姜成谷:

“.......?”

9.95成還叫保守?

你擱這兒賣二手機呢.....

不過這股槽姜成谷並沒有吐出來,只見他思索片刻,再次抬頭看向了張子昂:

“好,既然如此....張院士,你們儘早做個方案上來,我提給上頭論證論證。”

“咱們這個專案有特殊通道,如果方案沒問題,應該很快就能出結果了。”

.....

注:

定時更新,你們看到這章的時候我還在睡覺,大概晚上十點醒,然後通宵爆更,明天大章,還是最少9000字連更四到五天。

另外彙報一下這個月的總更新字數,目前算上這章是8.8萬字,明天15號9000字算上去就是9.7,這15天裡頭請假了三天,下半個月有16天而且最多只能請假一次,馬甲保衛戰局勢樂觀,當然我是不會說優勢在我的.....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