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部分:

東北方面軍司令部:司令官鍾夏火上將,參謀長鄧簡上將。

直轄

獨立第八十六步兵旅、

第六騎兵旅、

獨立第六炮兵旅、

預備第一零三步兵旅;

駐紮地——吉林。

轄禁衛軍、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預備軍和機動兵團。

禁衛軍:司令官梁天河上將,參謀長張一葉中將;

禁衛第一師、師長羅坤少將

禁衛第二師、師長蕭斌少將

禁衛膘騎旅、

禁衛第一炮兵旅、

預備禁衛第三師;

部署地域——漠河向東南到伊春一線;

主要攻略目標——海蘭泡(布拉戈維申斯克)、斯沃博德內、滕達;

第一作戰任務——切斷俄國內地通往濱海區的聯絡,並殲滅外興安嶺到黑龍江之間的俄軍有生力量。

第一軍:司令官趙飛雪中將,參謀長秦飛葉少將;

第一步兵師、

第三步兵師、

第一騎兵旅、

第二騎兵旅、

獨立第一炮兵旅、

預備第二十五步兵師、

預備第二十七步兵師;

部署地域——漠河向西南到滿洲里一線;

主要攻略目標——克拉斯諾卡緬斯克、阿金斯科耶、赤塔;

主要作戰任務——掩護禁衛第一軍的左翼,並視情推進到赤塔,阻擋從俄國歐洲部分趕來支援的敵軍。

第二軍:司令官肖烈日中將,參謀長胡驚怖少將;

第七步兵師、師長楚卿少將

第十步兵師、

第三騎兵旅、旅長邢曉強准將

獨立第二炮兵旅、

預備第三十步兵師;

部署地域——伊春向東南到興凱湖一線;

主要攻略目標——比羅比詹、伯力(哈巴羅夫斯克)、瓦尼諾、廟街(尼古拉耶夫斯克);

主要作戰任務——掩護禁衛第一軍的右翼,清除黑龍江下游地區的敵軍,從北面包圍大烏蘇爾卡河以南的敵軍。

第三軍:司令官陳星雲中將,參謀長趙民河中將;

第十一步兵師、師長鄭虹少將

第十三步兵師、

第五騎兵旅、

獨立第四炮兵旅、

預備第三十四步兵師;

部署地域——興凱湖向南到琿春一線;

主要攻略目標——雙城子(烏蘇里斯克)、海參崴(符拉迪沃斯託克)、納霍德;

主要作戰任務——掩護第二軍的右翼,負責清除大烏蘇爾卡河以南的敵軍,尤其是要在盟軍配合下,攻取敵軍主要海軍基地海參崴。

預備軍(總預備隊):司令官李雪冬少將,參謀長蘇三嶺少將;

步兵第二師、

預備禁衛第四師、

預備第二十六步兵師、

預備第三十三步兵師、

預備獨立第一零四步兵旅、

預備第十騎兵旅;

部署地域——吉林到齊齊哈爾的鐵路沿線;

主要任務——奉方面軍司令部之命隨時支援有需要的野戰軍團。

機動兵團:司令官沈星一中將,參謀長李瑋少將;

海軍陸戰第一師、

海軍陸戰第四旅、

海軍陸戰第五旅、

預備第九騎兵旅、

預備第三十六步兵師;

部署地域——天津到大連一線的主要港口;

主要任務——視情進行兩棲登陸作戰,攻取或襲擊敵軍沿岸重要目標,並與海軍配合進行收復庫頁島(薩哈林島)的作戰。

蒙古方面軍司令部:司令官向藍少將,參謀長海嘯天少將。

直轄

蒙古第一騎兵旅、

獨立第九十三步兵旅;

司令部駐紮地——庫倫(烏蘭巴托);

蒙古第二騎兵旅、

第四騎兵旅、

第六騎兵旅、

獨立第九十五步兵旅、

獨立第九十六步兵旅、

預備蒙古第三騎兵旅、

預備蒙古第四騎兵旅、

預備蒙古第五騎兵旅、

預備獨立第一零七騎步兵旅、

預備獨立第一零八騎步兵旅。

獨立第三騎炮兵群。

部署地域——滿洲里到阿爾泰山一線的外蒙古全部;

主要作戰任務——防衛外蒙古,掩護進攻赤塔的第一軍左翼,在兵力充足時以高機動的騎兵軍團襲擾破壞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靠近國境一帶的沿線設施。

西北方面軍司令部:司令官張遙前上將、參謀長嚴滄龍少將;

直轄

獨立第八十八步兵旅;

第八騎兵旅;

司令部駐紮地——迪化(烏魯木齊);

第八步兵師、

第七騎兵旅、

獨立第九十一步兵旅、

獨立第九十九步兵旅、

獨立第一守備群、

獨立第二守備群、

預備第三十二步兵師、

預備第九騎兵旅、

預備獨立第一一零步兵旅、

預備獨立第一一二步兵旅、

預備第一回民師、

預備第四回民旅、

預備第十回民騎步兵旅。

部署地域——阿爾泰山到帕米爾高原的新疆與俄國接壤部分;

主要作戰任務——防衛新疆,並掩護蒙古方面軍的左翼。

此外,帝國藩屬朝鮮王國應組建

朝鮮第一軍:

朝鮮禁衛師、

朝鮮第一步兵師、

日本第二步兵師團

朝鮮第一騎兵旅、

朝鮮預備第六步兵師;

部署地域——中國琿春到朝鮮羅津一線;

主要作戰任務——掩護中國第三軍的右翼,協同中國第三軍攻克海參崴等重要戰略目標。

海軍部分:

在9月1日前,中華帝國和盟國海軍應完成以下部署:

聯合艦隊:司令官林泰曾中將,參謀長薩鎮冰少將;

戰列艦第1、、戰隊,戰列艦6艘;

裝甲巡洋艦1、、、4戰隊,日本裝甲巡洋艦第1戰隊,裝甲巡洋艦1艘;

輕巡洋艦1、、4戰隊,日本輕巡洋艦第1戰隊,輕巡洋艦16艘;

驅逐艦第1、、4、5戰隊,驅逐艦艘。

部署海域——黃海到日本海一線;

主要作戰任務——與俄國太平洋分艦隊主力決戰。

第一機動艦隊:司令官嚴復中將,參謀長東鄉平八郎中將;

戰列艦第11、1預備戰隊,舊式戰列艦4艘;

日本裝甲巡洋艦第戰隊,裝甲巡洋艦第11預備戰隊,裝甲巡洋艦4艘;

輕巡洋艦第、5戰隊,日本輕巡洋艦第、戰隊,輕巡洋艦14艘;

驅逐艦第戰隊,日本驅逐艦第1、、戰隊,驅逐艦艘;

日本魚雷艇第1、、戰隊,魚雷艇艘,魚雷艇母艦艘。

部署海域:黃海到日本南部沿岸一線;

主要作戰任務——屏護聯合艦隊後方,作為聯合艦隊支援兵力隨時接受調遣,抵近支援島嶼攻略作戰,對通向日本海的諸海峽進行警戒和對日本列島周圍進行巡邏偵察等。

第二機動艦隊:司令官劉冠雄少將,參謀長程壁光少將;

輕巡洋艦第6、7戰隊,輕巡洋艦8艘;

驅逐艦第6戰隊,驅逐艦8艘;

魚雷艇第1、戰隊,魚雷艇4艘,魚雷艇母艦艘。

部署海域——東海和南海;

主要作戰任務——擔負帝國本土東部和南部的警戒和巡邏。

第三機動艦隊:司令官林履中少將,參謀長金風林少將(朝鮮);

輕巡洋艦第8戰隊,朝鮮輕巡洋艦第1、戰隊,輕巡洋艦8艘;

朝鮮驅逐艦第1、戰隊,驅逐艦1艘;

魚雷艇第、4、5、6、7戰隊,朝鮮魚雷艇第1、戰隊,魚雷艇7艘,魚雷艇母艦4艘。

部署海域:日本海,以朝鮮東部和日本北部港口為基地;

主要作戰任務——支援聯合艦隊作戰,進行偵察、巡邏、警戒以及魚雷攻擊等。

一、截止19年9月9日航空和浮空部隊編制和部署情況

陸軍航空和浮空部隊:

陸軍航空浮空兵的編制為航空浮空集團、大隊、中隊、隊、機組。

航空集團下轄到個大隊,大隊下轄個以上中隊,中隊下轄個以上隊,隊下轄個以上機組。

194年7月,全國陸軍航空浮空兵編成若干航空集團和獨立大隊。

另,每個陸軍師均編制一個浮空氣球連,裝備浮空偵察氣球具,浮空校射氣球6具。

8月,陸軍航空兵主要作戰集團和獨立大隊被分配到各作戰方面軍以至野戰軍。

納入東北方面軍作戰序列中的航空部隊有:

東北方面軍司令部直轄航空浮空群——第1航空集團,第1、浮空集團,獨立第91航空校射中隊,第1航空工兵營,第1、、、4浮空工兵營,第1航空勤務營,第1、、、4浮空勤務營。

第1航空集團含第1航空偵察大隊,第1航空轟炸大隊和第88、89航空偵察中隊。

第1航空偵察大隊編制架“滄風”單座偵察機,第航空轟炸大隊配備架“晴風”輕型轟炸機,第88航空偵察中隊配備1架“火風”雙座偵察機,第89航空偵察中隊配備1架“大風”偵察聯絡機。待命基地在吉林。

第1浮空集團含第1、、攻擊大隊。第1攻擊大隊配備1艘“強雲”大型攻擊飛艇,第、攻擊大隊各配備1艘“紫雲”中型攻擊飛艇。待命基地在吉林。第一出發基地在齊齊哈爾,第二出發基地在牡丹江,第三出發基地在滿洲里。

第浮空集團含第4攻擊大隊和第1、偵察校射大隊。第4攻擊大隊配備8艘“青雲”輕型攻擊飛艇,待命基地在吉林。第1偵察校射大隊配備“升雲”偵察飛艇和“升雲J”炮兵校射飛艇各4艘,待命基地在滿洲里。第偵察校射大隊配備“平雲”偵察飛艇和“平雲J”炮兵校射飛艇各4艘,待命基地在牡丹江。

獨立第91航空校射中隊配備1架“晴風J”炮兵校射機。待命基地在牡丹江。

以上共8架飛機、6艘飛艇。

禁衛野戰軍司令部直轄航空浮空群——第航空偵察轟炸大隊,第1浮空偵察校射大隊,第86航空偵察中隊,獨立第9航空校射中隊,第航空工兵營,第航空勤務營,第5浮空勤務營。

第偵察轟炸大隊配備1架“滄風”單座偵察機,1架“火風”雙座偵察機和1架“晴風”輕型轟炸機。待命基地在璦琿。

第1浮空偵察校射大隊編制“升雲”偵察飛艇和“升雲J”炮兵校射飛艇各4艘。待命基地在嫩江。

第86航空偵察中隊配備1架“大風”偵察聯絡機。待命基地在嫩江。

獨立第9航空校射中隊配備1架“晴風J”炮兵校射機。待命基地在璦琿。

以上共5架飛機,8艘飛艇。

第一野戰軍司令部直轄航空浮空群——第航空偵察大隊,獨立第9航空校射中隊,第5浮空偵察校射中隊,第航空工兵營,第4航空勤務連,第5浮空勤務連。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第航空偵察大隊配備1架“旋風”單座偵察機和1架“火風”雙座偵察機。

第5浮空偵察校射中隊配備“升雲”偵察飛艇和“升雲J”校射機各艘。

獨立第9航空校射中隊配備“火風J”和“晴風J”炮兵校射機各4架。

以上共8架飛機,4艘飛艇。待命基地全部在滿洲里。

第二野戰軍司令部直轄航空浮空群——第87航空偵察中隊,第96航空偵察校射中隊,第浮空偵察校射中隊,第7航空勤務連,第6浮空勤務連。

第87航空偵察中隊配備1架“旋風”單座偵察機,待命基地在富錦。

第96航空校射中隊配備4架“滄風”單座偵察機和4架“火風J”炮兵校射機。待命基地在饒河。

第浮空偵察校射中隊配備艘“飛雲”偵察飛艇和艘“升雲J”校射飛艇。待命基地在富錦。

以上共18架飛機和4艘飛艇。

第三野戰軍司令部直轄航空浮空群——第4航空偵察大隊,第11浮空偵察校射大隊,第97航空偵察校射中隊,第4航空工兵營,第航空勤務營,第6浮空勤務營。

第4航空偵察大隊配備1架“旋風”單座偵察機,1架“滄風”單座偵察機和1架“火風”雙座偵察機。待命基地在東寧。

第11浮空偵察校射大隊配備艘“飛雲”偵察飛艇,艘“升雲”偵察飛艇,艘“升雲J”炮兵校射飛艇和艘“平雲J”校射飛艇。待命基地在琿春。

第97航空偵察校射中隊配備4架“大風”偵察聯絡機和4架“晴風J”炮兵校射機。待命基地在琿春。

以上共8架飛機和8艘飛艇。

東北方面軍共配備有14架飛機和84艘飛艇。

蒙古方面軍直轄航空浮空群——第85航空偵察中隊,第99航空偵察校射中隊,第11浮空偵察隊,第航空勤務連,第9浮空勤務連。

第85航空偵察中隊配備1架“滄風”單座偵察機。

第99航空偵察校射中隊配備4架“火風”雙座偵察機和4架“晴風J”校射機。

第11浮空偵察隊配備艘“平雲”偵察飛艇。

以上共18架飛機,艘飛艇。待命基地全部在庫倫(烏蘭巴托)。

大本營直轄航空浮空群(總預備隊)——第5航空偵察轟炸大隊,第98航空偵察校射中隊,第1特別航空中隊,第1浮空偵察校射中隊,第5航空工兵營,第4航空勤務營,第1浮空勤務連。

第5航空偵察轟炸大隊配備1架“滄風”單座偵察機和架“晴風”輕型轟炸機。

第98航空偵察校射中隊配備4架“火風”雙座偵察機和4架“晴風J”校射機。

第1特別航空中隊配備5架“大風GL”雙座聯絡機和5架“晴風L”三座聯絡機。

第1浮空偵察校射中隊配備艘“平雲”偵察飛艇和艘“平雲J”校射飛艇。

以上共46架飛機,4艘飛艇。待命基地全部在京師昌平。

當時全國屬於陸軍的作戰飛機總共有8架,作戰飛艇為9艘。

海軍航空和浮空部隊:

海軍司令部直轄第1航空浮空集團。

下轄第1航空偵察校射大隊,第航空偵察轟炸大隊,第浮空偵察轟炸大隊,第1海軍工程營,第1海軍航空勤務營,第1海軍浮空勤務營。

第1航空偵察偵察校射大隊配備有1架“蟄電”水上偵察機和1架“蟄電J”校射機。待命基地在威海衛。

第航空偵察轟炸大隊配備有1架“驚雷”水上偵察機和1架“晴風”輕型轟炸機。待命基地在大連。

第浮空偵察轟炸大隊配備有艘“飛雲”偵察艇,艘“升雲”偵察飛艇和4艘“青雲”輕型攻擊飛艇。待命基地在威海衛。

以上共4架飛機,8艘飛艇。

北洋艦隊直轄航空群——第航空混成大隊,第4海軍航空勤務連。

第航空混成大隊,配備1架“旋風”偵察機,8架“蟄電”水上偵察機和8架“蟄電J”校射機。待命基地在青島。

以上共6架飛機。

大洋艦隊直轄航空浮空群——第4航空混成大隊,第1浮空中隊,第5海軍航空勤務連,第11海軍浮空勤務連。

第4航空混成大隊配備8架“驚雷”水上偵察機,4架“蟄電”水上偵察機和4架“蟄電J”水上校射機。待命基地在上海寶山。

第1浮空中隊配備艘“飛雲”偵察飛艇和艘“青雲”輕型攻擊飛艇。待命基地在上海寶山。

以上共16架飛機和4艘飛艇。

南洋艦隊直轄航空群——第5航空混成大隊,第6海軍航空勤務連。

第5航空混成大隊配備8架“驚雷”水上偵察機,4架“蟄電”水上偵察機和4架“蟄電J”水上校射機。待命基地在湛江。

以上共16架飛機。

海軍共配備98架作戰飛機和1艘作戰飛艇。

航空浮空部隊部分:

附錄:19年華軍航空浮空兵武器裝備簡介。

一、航空武器(不含教練裝備)

FJZ-“旋風”偵察機:木質,雙翼,單座,採用一臺北洋重工HK-7B型5馬力航空引擎,最大時速115公里,航程公里,升限5公尺,無武器。19年定型生產。

FJZ-“滄風”偵察機:木質,雙翼,單座,採用一臺北洋重工HK-8A型8馬力航空引擎,最大時速14公里,航程9公里,升限8公尺,無武器。其改進型“滄風甲”採用HK-8D型1馬力引擎,並改進了機翼形狀,時速高到16公里,航程達到1公里。191年定型生產。

FJZ-4“火風”偵察機:木質,雙翼,雙座,採用一臺北洋重工HK-8C型1馬力引擎,最大時速18公里,航程公里,升限1公尺,配備一挺後射機槍,機身特製彈架上最多可裝16枚手榴彈,。191年定型生產。

FJZJ-4“火風J”炮兵校射機:由“火風”偵察機改進而來,取消機槍和彈架,後座配備彩色信號槍,可用信號彈為炮兵簡單的校射資料。19年定型生產。

FJZL-5“大風”偵察聯絡機:木質,雙翼,雙座,採用一臺北洋重工HK-8D型1馬力航空引擎,最大時速16公里,航程45公里,升限5公尺,無武裝。19年定型生產。

FJQH-1“晴風”輕型轟炸機:木質,雙翼,雙座,採用一臺北洋重工HK-8D型1馬力航空引擎,最大時速11公里,升限公尺。後座配備一挺機槍,機身和機翼下共5個炸彈架,可掛最重5公斤的型炸彈,最大載彈量5公斤,載公斤炸彈時的最大航程為4公里。19年定型生產。

FJQH-1J“晴風J”炮兵校射機:由“晴風”輕型轟炸機改進而來,取消炸彈架和機槍,加裝低功率無線電臺和校射裝備,最大時速降低到115公里。19年定型生產。

SFJZH-1“炎風”重型轟炸機:木質,雙翼,三座,採用三臺北洋重工HK-9C型18馬力引擎,驅動三個五葉木質螺旋槳,可掛最重1公斤的炸彈,最大載彈量7公斤,載5公斤炸彈時的最大航程為15千米。前後各配備一挺機槍。194年定型生產。因在開戰前尚未完成,正式編號前有字母S(即實驗)。194年定型生產。

SJZ-“驚雷”水上偵察機:木質,雙翼,單座,三浮舟,採用一臺北洋重工HK-7C型6馬力引擎,最大時速1公里,航程4公里,升限9公尺,無武裝。

SJZ-“蟄電”水上偵察機:木質,雙翼,雙座,三浮舟,採用一臺北洋重工HK-8C型1馬力引擎,最大時速14公里,航程4公里,升限4公尺。後座配備一挺機槍,機身外有特製掛彈架,可攜帶16-枚大型信號彈或手榴彈。

SJZ-J“蟄電J”水上炮兵校射機:系“蟄電”機改造而來,加裝低功率無線電和校射裝備,同時配有信號槍,時速下降到11公里,航程7公里。

二、浮空武器(不含教練裝備)

FQJ-炮兵校射氣球:單氣囊,熱氣球原,無外罩,纜繩長15公尺,升限公尺,最大升空速度15公尺每分鐘,吊籃限1名,自持力4時。1897年定型生產。

FQJ-炮兵校射氣球:單氣囊,依靠瓦斯燃燒熱氣起飛和懸浮,軟式外罩,纜繩長5公尺,最大升空速度公尺每分鐘,升限5公尺,吊籃限名,自持力7時。19年定型生產。

FQJZ-偵察氣球:在FQJ-基礎上改造而成,無校射裝備,增加了空中觀測、照相和繪圖儀器。191年定型生產。

FTZ-1“飛雲”偵察飛艇:單氣囊,軟式外罩,裝1臺北洋重工HK-7B型5馬力航空引擎,帶動1個雙葉螺旋槳,最大時速8公里(無風),升限公尺,時速公里時最大航程約公里(無風),開放式吊艙,限5名,無固定武器。1898年定型,1899年開始批量生產。

FTZ-“升雲”偵察飛艇:雙氣囊,硬式結構外殼,裝臺北洋重工HK-8A型8馬力航空引擎,帶動個三葉螺旋槳,最大時速7公里(無風),時速5公里時最大航程7公里(不載炸彈、無風),開放式吊艙,限5名,升限5公尺,無固定武器,有輕型外掛炸彈架,可掛裝5、1、5、5公斤級的型炸彈,最大載彈量千克。19年定型並批量生產。

FTZ-J“升雲J”炮兵校射飛艇:以“升雲”偵察飛艇為原型改造,無炸彈架,減少載油,配備校射裝備和中等功率無線電臺,限6名,自持力8時。19年定型生產。

FTZ-“平雲”偵察飛艇:三氣囊,結構硬式外殼,裝臺北洋重工HK-8C型1馬力航空引擎,帶動個三葉螺旋槳,最大時速9公里(無風),時速6公里時最大航程約15公里(不載炸彈、無風),升限5公尺,半封閉式吊艙,限7名,配備挺自衛用79毫米輕機槍,有輕型外掛炸彈架,可掛裝最重5公斤級的炸彈,最大載彈量公斤。191年定型,19年開始批量生產。

FTZ-J“平雲J”炮兵校射飛艇:以“平雲”偵察飛艇為原型改造,取消炸彈架和機槍,吊艙限8名,配備校射裝備和大功率無線電臺,自持力1時。19年定型,194年開始批量生產。

FTG-1“青雲”輕型攻擊飛艇:三氣囊,鋼筋骨架,硬式外殼,裝4臺北洋重工HK-8A型8馬力航空引擎,帶動個三葉螺旋槳,最大時速8公里(無風),升限5公尺,開放式吊艙,限4名,配備挺79毫米輕機槍以自衛。配備個外掛炸彈架,可載1公斤級(含)以下各類炸彈,最大載彈量為8公斤,載5公斤炸彈時最大航程8公里。19年定型生產。

FTG-“紫雲”中型攻擊飛艇:九氣囊,鋼筋骨架,結構硬式外殼,裝4臺北洋重工HK-9B型15馬力航空引擎,最大時速8公里,半封閉吊艙,限4名,升限5公尺,配備挺79毫米輕機槍以自衛。配備1個彈艙和個外掛炸彈架,最大載彈量為5噸,載噸炸彈時的航程為1千米。191年定型生產。

FTG-“強雲”大型攻擊飛艇:十六氣囊,三角鋼骨架,結構硬式外殼,裝4臺北洋重工HK-1A型馬力航空引擎,帶動4個五葉螺旋槳,最大時速7千米,半封閉吊艙,限6名,升限6公尺,配自衛機槍挺。有一個大型彈艙和兩個外掛炸彈架,最大載彈量8噸,載5噸炸彈時的航程為16千米。19年定型生產。

SFTG-4“赤雲”巨型攻擊飛艇:二十四氣囊,三角鋼骨架,結構硬式外殼,裝8臺北洋重工HK-11A型6馬力航空引擎,最大時速8千米,半封閉裝甲吊艙和機槍塔,升限7公尺。吊艙前後各配備挺機槍,飛艇舷側左右各配備個機槍塔,飛艇上甲板前後設座旋轉機槍塔,每個機槍塔均配備挺聯裝機槍,全艇共配備16挺自衛機槍,由1名機槍手操縱。全艇編制名,其中正副駕駛共6名(含正副艇長),機槍手6名,機械師兼機槍手4名,導航名,無線電兼軍醫名。吊艙中包含大型內建彈艙,最大載彈量1噸,載1噸炸彈時航程約7公里,載噸炸彈時航程可達1公里。194年定型生產,因在開戰前尚未完成,正式編號前有字母S(即實驗)。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