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回南突擊兵臨巴爾幹北進攻直搗北極圈

1944年月6日至5月1日,蘇軍為敖德薩和克里木半島實施第三次突擊。這一地區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德軍佔據的海軍基地和建立的機場網,對蘇德戰場南翼和黑海艦隊,構成很大的威脅。這裡掩護著羅馬尼亞和整個巴爾幹半島。希特勒認為,如果丟失了克里木和敖德薩,德國就將失去巴爾幹這個重要的人員和石油、原料的供應基地。因此決心固守這一地區。

為了實施這次突擊,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以烏克蘭第三、第四方面軍和獨立濱海集團軍,在黑海艦隊和亞速海區艦隊的配合下,殲滅這一地區的德軍。

這次戰役東起南布格河,西至德涅斯特河,在大約萬平方公裡的地域內進行。月6日,方面軍發起進攻,於4月10日解放敖德薩。11日至14日,進抵德涅斯特河,解放季拉斯波爾,奪佔了登陸場。蘇軍推進180公里,重創德軍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軍團,解放了尼古拉耶夫州和敖德薩州。

4月8日開始,蘇軍實施克里木進攻戰役。以烏克蘭第四方面軍和獨立濱海集團軍,分別從彼列科普和刻赤登陸場發起進攻。在黑海艦隊和亞速海區艦隊配合下,合圍德軍第17集團軍。德第17集團軍轄5個德國師和7個羅馬尼亞師,近0萬人。蘇軍兵力兵器均佔有絕對優勢。1日蘇軍突破德軍防線,迫使德軍退守塞瓦斯托波爾築壘地區。

15日,蘇軍追到城下,各兵種密切協同,並採用小分隊行動的攻城經驗,於5月9日解放該城。至1日,德軍第17集團軍被殲滅。德軍陸上損失10多萬人,在海上撤退時又損失4萬多人,幾乎損失了所有裝備。至此,第三次突擊戰役以克里木半島全部解放而告結束。

蘇軍在1944年1至5月的戰略進攻中實施的三次突擊,達到了預期目標。德軍0個師又6個旅被全殲,14個師又一個旅損失過半,共損失100多萬人和大批裝備。蘇軍在戰場南、北兩翼前進00至500公里。嚴重削弱了德軍兩翼的防禦力量,使其在白俄羅斯境內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側翼暴露,處於不利態勢。

蘇軍1944年的夏季攻勢,是在美英盟軍已在法國北部登陸,開闢第二戰場之後開始的。第二戰場的開闢,使納粹德國處於東西兩線作戰的不利地位,德軍不得不抽調部分兵力去西線作戰。這時,蘇德戰場上,德軍兵力減少到40萬人,兵力兵器只有蘇軍的60%。

1944年上半年,蘇聯軍工產業迅速發展,軍工產品大幅度增長,生產飛機1.6萬架、坦克和自行火炮1.4萬輛、76毫米以上口徑火炮.6萬門、各種炮彈9000萬發。由於經濟迅速發展,蘇聯已有強大的物資基礎來保障大規模進攻戰役的實施。與此同時,德國內部矛盾加劇,僕從國已醞釀退出戰爭,英美又對德國及其僕從國進行戰略轟炸,德國經濟更加困難。在這樣有利形勢下,蘇軍從1944年夏季開始,連續實施了七次突擊戰役。

1944年6月10日至8月9日,蘇軍列寧格勒方面軍右翼和卡累利阿方面軍左翼部隊,在卡累利阿地峽實施了第四次突擊戰役。

為了堅守防線,芬蘭幾乎集中了所有的兵力,編成個戰役叢集,有飛機80架支援。蘇軍最高統帥部為迫使芬蘭退出戰爭,瓦解德軍北翼,解除西進的後顧之憂,決定在蘇芬邊界實施突擊。

6月9日,蘇軍開始以航空兵火力,破壞維堡方向芬蘭軍隊的永備工事。10日,列寧格勒方面軍以個集團軍轉入進攻。由於蘇軍兵力比芬軍多1倍,炮兵和坦克多5倍,進攻很順利。連續突破芬軍道防線,於0日晚攻佔維堡,蘇軍前進110-10公里。

列寧格勒方面軍的進攻,使芬蘭軍隊驚恐萬狀,急忙從南卡累利阿調來4個師又1個旅,德軍也增援1個步兵師和1個強擊火炮旅。這樣,就有利於卡累利阿方面軍在南卡累利阿的攻勢作戰。

6月1日,卡累利阿方面軍左翼個集團軍轉入進攻。蘇軍當天就突破了芬軍的防禦,芬軍懼殲,開始退卻。5日,蘇軍在海軍陸戰隊的配合下,解放了奧洛涅茨市。8日,沿奧涅加湖進攻的蘇軍在區艦隊登陸兵的配合下,解放了卡累利阿蘇維埃共和國首府彼得羅扎沃茨克。至7月底,全線進抵1940年蘇、芬國境線。至8月9日,戰線穩定在庫達姆古巴、庫奧利馬斯、皮特凱蘭塔一線。

蘇軍第四次突擊戰役,改變了蘇德戰場北翼的戰略態勢,迫使芬蘭於9月初退出戰爭,從而減輕了對蘇軍北翼的威脅。

蘇軍實施的第五次突擊戰役,是著名的白俄羅斯戰役,代號為“巴格拉季昂”。這次戰役從1944年6月日至8月9日,由波羅的海沿岸第一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在白俄羅斯境內實施的一次大規模進攻性戰役。

對蘇軍來說,解放白俄羅斯對迅速進入波蘭、攻佔東普魯士和開闢通往德國本土的通道,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德軍來說,白俄羅斯是其在蘇聯境內最重要的立足之地。失去白俄羅斯,不僅使華沙至柏林方向受到蘇軍的威脅,同時,整個戰略正面將面臨被蘇軍分割。

鑑於白俄羅斯的重要戰略地位,德軍統帥部在這裡配置了包括個野戰集團軍和1個坦克集團軍的“中央”集團軍群,司令佈施元帥;以及“北方”集團軍群和“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的部分兵團,共計66個師又個旅,1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近萬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000輛、作戰飛機近1400架。

蘇軍參戰的4個方面軍轄19個合成集團軍、個坦克集團軍,計166個師、1個坦克軍、1個旅,共140萬人,有火炮和迫擊炮.1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00輛,並有5個空軍集團軍的5000架飛機負責支援。大本營代表朱可夫負責協調各方面軍行動。戰役分兩個階段進行。

在第一階段,蘇軍於7日前,合圍並殲滅了維捷布斯克以西德軍5個師,8日前出到明斯克以北的列佩利市。與此同時,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在左翼發起進攻,於9日前合圍並殲滅了博布魯伊斯克地區的德軍6個師,前出到明斯克方向上的奧西波維奇等地。

在中央地段的白俄羅斯第二、第三方面軍也進行了牽制性進攻,並分別解放了波里索夫和莫吉廖夫兩市。接著,兩翼蘇軍高速向明斯克發展進攻,於7月日解放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德軍第4、第9集團軍各兵團10餘萬人被合圍在明斯克以東地區。

在第二階段,蘇軍首先利用6天時間,殲滅了明斯克以東德軍被圍集團。11日,被俘德軍5.7萬人,經莫斯科送往蘇聯東部地區戰俘營。這一勝利鼓舞了蘇聯軍民的士氣。爾後,蘇軍在寬大正面上連續向西發展攻勢,勝利地實施了一系列戰役。擊潰了退卻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反擊。解放了白俄羅斯全境和立陶宛、拉脫維亞的部分領土。蘇軍於7月18日進入波蘭境內。

波蘭第1集團軍在解放祖國東部領土的戰鬥中,作出了貢獻。特別是在維斯瓦河接近地和強渡該河的戰鬥中,英勇地同蘇軍並肩作戰,奪佔馬格努舍夫和普瓦維登陸場,為爾後在華沙至柏林方向作戰創造了條件。

7月底,德軍在東普魯士接近地、那雷夫河和維斯瓦河一帶,建立了綿亙的防禦正面。並不斷對蘇軍實施強大的反突擊。蘇軍經過數月艱苦作戰,前進400多公裡,損失很大,已相當疲憊。至8月9日,蘇軍在多別列、蘇瓦烏基、華沙以東近郊,維斯瓦河一線,暫時轉入防禦。

在第五次突擊戰役中,蘇軍全殲德軍17個師又個旅,使其50個師損失過半,約000架飛機被擊毀。德軍整個“中央”集團軍群被擊潰,從而引起戰局發生了新變化。開啟了寬500多公裡的突破口,把德軍防線分割成兩部分。德軍為堵塞這一突破口,先後從其他地方調來0多個師,其中從“北方”集團軍群調來5個師、從“南方”集團軍群調來5個坦克師和1個步兵師。這就削弱了德軍的兩翼,為蘇軍在南北兩翼對德軍展開連續突擊創造了有利條件。

當白俄羅斯戰役正激烈進行時,烏克蘭第一方面軍於1944年7月1日至8月9日,在烏克蘭西部和波蘭南部實施了第六次突擊戰役。這次突擊是在利沃夫和桑多梅日兩個方向上實施的,也稱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

由於第二次突擊,德軍在喀爾巴阡山前被分割。在喀爾巴阡山以北的德軍,又被蘇軍在白俄羅斯突破。德軍為固守西烏克蘭地區,在這裡修築了道完備的防禦地帶,縱深40至50公里。負責這一地區防禦的“北烏克蘭”集團軍群,擁有40個師另兩個旅,共有官兵60萬人,配備火炮和迫擊炮6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900輛、飛機700架。

蘇軍烏克蘭第一方面軍有8個師、1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4個獨立坦克旅,共1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00輛、飛機000餘架。戰役分兩階段進行。

在第一階段,方面軍右翼個合成集團軍於7月1日發起進攻。18日進攻部隊在多布羅欽地區強渡西布格河,切斷了德軍布羅德集團的退路。在中央利沃夫方向,方面軍投入個合成集團軍、個坦克集團和1個快速叢集,經過天激戰,蘇軍推進18公里,建立了科爾託夫走廊。至18日,與另一路蘇軍在傑列夫利亞內會合,合圍了德軍布羅德集團近8個師。日,布羅德集團被擊潰。7日,攻佔利沃夫。蘇軍向縱深推進了0公里,佔領了亞努夫以西、索科武夫等地,迫使德軍一部向維斯瓦河,一部向喀爾巴阡山敗退。

方面軍主力由利沃夫方向,轉到右翼桑多梅日方向,並於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協同,向維斯瓦河推進。0日,方面軍一部渡過維斯瓦河,奪佔了數個登陸場。至8月初,德軍調來大量兵力對蘇軍實施反突擊。蘇軍擊退德軍多次反突擊,於18日攻佔桑多梅日。

戰鬥持續到8月末,蘇軍在維斯瓦河西岸建立了一個正面75公里,縱深55公里的登陸場。

第六次突擊戰役,擊潰德軍個師,全殲1個師,解放了西烏克蘭和波蘭東南部;強渡維斯瓦河,建立了巨大的登陸場。德軍為加強和穩定維斯瓦河防禦,調來1個集團軍和0個師的兵力,其中1個師是從戰略預備隊中抽出的。

蘇軍第七次突擊戰役,是1944年8月0日至9月末,在蘇、羅邊境地區和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境內進行的一次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是這次突擊的重要組成部分。

希特勒非常重視蘇羅邊境防禦。一旦在羅馬尼亞失利,不僅會失去石油、糧食和供應基地,而且法西斯軸心也會瓦解。德軍在這一地區部署了強大的“南烏克蘭”集團軍群。該集團軍群轄德軍第6、第8集團軍、獨立第7軍和羅軍第、第4集團軍,兵力為90萬人,有火炮和迫擊炮76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400餘輛、由德、羅航空兵810架飛機支援。

蘇軍在第二次突擊中,已越過蘇羅邊境,對雅西-基什尼奧夫地區的德軍“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形成了合圍態勢。蘇聯政府於1944年4月1日敦促羅馬尼亞政府與納粹德國斷絕關系,但遭到安東尼斯庫政府的拒絕。蘇軍實施第七次突擊戰役的目的,是殲滅這一地區的德軍集團,全部解放蘇聯西南方國土,迫使羅、保兩國退出戰爭。

參加作戰的蘇軍是烏克蘭第二、第三方面軍以及烏克蘭第四方面軍的部分兵力,黑海艦隊和多瑙河區艦隊進行支援。共有兵力15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6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870輛、作戰飛機00架。蘇軍編成內還有羅馬尼亞志願步兵第1師。蘇軍在兵力、兵器上比德軍佔有明顯優勢。整個戰役分兩個階段進行。

蘇軍第一階段,計劃合圍並殲滅基什尼奧夫地區德軍第6集團軍。蘇軍攻勢猛烈,連克道防線,於1日攻佔了雅西;日進至胡希地區。烏克蘭第三方面軍從德羅兩軍結合部發起進攻後,很快切斷了德軍第6集團軍同羅軍第集團軍的聯絡。至此,蘇軍完成了對基什尼奧夫德軍18個師的合圍。同時,在多瑙河區艦隊的配合下,對德軍第集團軍也達成合圍。

就在這一天,羅馬尼亞人民在共X黨領導下舉行起義,成立了新政府。4日,羅新政府宣告脫離德國,退出戰爭。於是羅馬尼亞第集團軍停止抵抗,並將槍口轉向法西斯德軍。希特勒為了拖住這個同盟者,於4日命令德軍向布加勒斯特進攻,結果被羅軍擊退。德軍被迫放棄奪取羅馬尼亞首都的計劃,撤出布加勒斯特地區。

在此期間,蘇軍解放摩爾達維亞首都基什尼奧夫。接著以優勢兵力殲滅被圍德軍集團,於7日日終前,全殲該敵於普魯特河以東地區。

蘇軍第二階段的任務是,殲滅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境內的德軍。為此,蘇軍以兩個方面軍50個師的兵力,在合圍的正面向羅馬尼亞發展進攻。0日,攻佔羅馬尼亞石油工業中心普洛耶什蒂。1日,蘇軍進入布加勒斯特。爾後向特蘭西瓦尼亞進軍。

烏克蘭第三方面軍沿多瑙河向南疾進,9月5日到達羅、保邊境。保加利亞政府宣佈中立,但未同德國斷絕聯絡。9月5日,蘇聯對保加利亞宣戰。蘇軍從8日開始越過羅保邊境,這一天,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和其他一些城市爆發武裝起義,保軍大部投誠到起義者一邊。9日,保加利亞建立新政權,並對德宣戰。15日,蘇軍進入索菲亞。爾後蘇軍與保加利亞軍隊聯合行動,向西方和南方挺進。1日前出保、南邊境。至月底,保加利亞境內的納粹德國軍隊全部清除。

蘇軍第七次突擊戰役的勝利,在軍事和政治上產生了很大影響。蘇軍共擊潰了47個德軍和羅馬尼亞師,使德軍整個“南烏克蘭”集團軍群幾乎全軍覆沒。蘇軍向前推進800至1000公里,前出至南斯拉夫東部邊境。不僅造成了對巴爾幹半島法西斯軍隊的威脅,而且開啟了通向德國在歐洲的最後一個盟國匈牙利的通道。

蘇軍為解放最後一塊淪陷的國土-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實施了第八次突擊戰役。這次戰役從1944年9月14日開始,主要作戰行動到10月日結束。

波羅的海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掩護了東普魯士,又保護著德國艦隊在波羅的海行動安全,同時德國還可以從這裡與北歐各國保持聯繫。在這裡組織防禦的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在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遭到蘇軍沉重打擊後,進行了補充和調整,修築了大量防禦工事。到9月初,這個集團軍群共有59師,70萬人,裝備火炮和迫擊炮約70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00輛、作戰飛機近400架。

蘇軍最高統帥部為儘快解放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決定對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實施一次強大的突擊。蘇軍的總目標是,切斷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德軍同東普魯士的聯絡,並將其分割殲滅。參加作戰的蘇軍是列寧格勒方面軍、波羅的海沿岸第一方面軍、波羅的海沿岸第二方面軍和波羅的海沿岸第三方面軍。共4個方面軍90萬人,約1.75萬門火炮和迫擊炮、08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640架作戰飛機。大本營代表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協調各方面軍的行動。這次突擊戰役分兩個階段進行。

9月14日,蘇軍在北起芬蘭灣,南至涅曼河大約1000公里的戰線上發起進攻。波羅的海第三、第二、第一方面軍向里加地區實施向心突擊,殲滅德軍第16、第18集團軍的基本兵力。但在蘇軍發起進攻的第二天,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司令舍爾內爾,向陸軍總參謀長請求批准實施所謂“翠菊”戰役計劃,以便把他的集團軍群撤退到東普魯士。德軍統帥部於16日同意了他的撤退講求。

蘇軍為了切斷德軍退路,於4日決定,將波羅的海沿岸第一方面軍調往梅梅爾方向,會同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一部兵力,向梅梅爾實施進攻。與此同時,列寧格勒方面軍實施了塔林戰役,重創敵“納爾瓦”戰役集團,解放了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和部分陸地領土。7日,該方面軍進抵濱海地區,牽制這一地區的德軍。但這時蘇軍未能切斷“北方”集團軍群與東普魯士的聯絡。

在第二階段,波羅的海沿岸第一方面軍在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配合下,實施了梅梅爾戰役。10月5日,方面軍向梅梅爾方向突擊。德軍雖然從北面調來個坦克師,對進攻的蘇軍進行反突擊,但未能阻止蘇軍的進攻。蘇軍順利前出到波羅的海沿岸,楔入東普魯士領土。雖然梅梅爾未能攻克,但蘇軍切斷了整個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同東普魯士的聯絡,打破了德軍的撤退計劃。德軍“北方”集團軍群餘部被封鎖在庫爾蘭半島狹窄地區內,以後由波羅的海沿岸第一、第二方面軍負責將其最後殲滅。

蘇軍在第八次突擊戰役中,擊潰德軍9個師,解放了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大部,戰線由1000公里縮短到50公里,從而使蘇軍可能騰出更多兵力用於東普魯士和柏林方向的進攻。

為了進一步粉碎蘇德戰場南翼的德軍,蘇軍繼第七次突擊戰役後,於1944年9月8日至翌年月1日,在南斯拉夫、匈牙利、羅馬尼亞北部和捷克斯洛伐克地區實施了第九次突擊戰役。

南斯拉夫和匈牙利,是德國主要的糧食和航空工業原料供應基地,匈牙利西部多瑙河沿岸,又是從未受過大規模轟炸的軍事工業基地。為此,德軍不得不放棄阿爾巴尼亞和希臘,並把那裡的軍隊撤到匈牙利,以建立強大的防禦體系。

為了粉碎德軍的防禦計劃,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不給德軍以喘息的機會,迅速向布達佩斯實施主要突擊。同時在右翼向烏日哥羅德,在左翼向貝爾格萊德進攻。

在烏克蘭第四方面軍正面防守的,是德軍“A”集團軍群所屬的德匈軍隊共0個師。烏克蘭第二方面軍當面防禦的是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所屬德軍第6、第8集團軍和匈牙利第、第集團軍,共6個師。烏克蘭第三方面軍當面的是德軍“F”集團軍群共6個師,其中1個師配置在南斯拉夫境內。

第一階段戰役由烏克蘭第四方面軍在第一、第二方面軍協同下實施。10月5日,蘇軍攻佔卡雷伊和薩圖馬雷,特蘭西瓦尼亞完全解放。6日和7日,攻克穆卡切沃、烏日哥羅德,解放了外喀爾巴阡烏克蘭,並於8日進入捷克斯洛伐克。與此同時,烏克蘭第二方面軍中路前出到匈牙利的蒂薩河一帶。

另一戰役由烏克蘭第三方面軍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在烏克蘭第二方面軍的協同下,經過7天戰鬥,突破了德軍防禦正面,並在進攻時切斷了德軍的退路,於10月14日抵達貝爾格萊德南郊。0日傍晚解放貝爾格萊德。貝爾格萊德解放後,南斯拉夫軍民在鐵托領導下繼續為解放全部領土而戰鬥,烏克蘭第三方面軍主力則轉向多瑙河右岸,並奪佔登陸場。

至此,在匈牙利方向進攻的蘇軍側翼,不再受到敵軍威脅,戰線由1400公里縮短到700公里。個烏克蘭方面軍前出到多瑙河中游平原。因此,實施解放布達佩斯戰役,解放整個匈牙利的條件已經成熟。

蘇軍從1944年1月7日至1945年1月18日,進行了攻佔匈牙利首都東部佩斯的戰鬥,從1月日至月1日,進行了攻佔首都西部的布達的戰鬥。1月,德軍在布達佩斯以西向蘇軍實施了三次反突擊,企圖解圍被圍集團。烏克蘭第三方面軍打破了德軍的解圍企圖。蘇軍經過1個半月的激戰,終於在月1日殲滅了德軍集團,攻佔了整個布達佩斯。

在第九次突擊戰役中,蘇軍共殲敵50多個師,其中全殲0個師。德軍為彌補損失,在作戰過程中先後調來6個師,其中從華沙至柏林方向調來11個坦克師和16個步兵師。因此,第九次突擊戰役,不僅為蘇軍爾後在維也納方向的進攻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蘇軍實施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提供了條件。

從1944年10月7日至11月1日,蘇軍在北極圈內實施了第十次突擊。這次戰役是在蘇聯的佩特薩莫、挪威的希爾克內斯北極地區實施的。因此也稱為佩特薩莫-希爾克內斯進攻戰役。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蘇軍第四次和第八次突擊戰役勝利後,德軍從9月開始,便把軍隊撤向挪威北部。德軍為了利用佩特薩莫至希爾克內斯地域的礦藏和不凍港,加強了山地第0集團軍,在這裡建立了完備的縱深梯次配置防禦,由道防禦地帶組成,縱深達150公里。

蘇軍參加這一戰役的是得到加強的第14集團軍,人員比德軍多0.8倍、火炮多1.8倍、飛機多5.倍、坦克多1.5倍。

10月7日,蘇軍開始進攻,天后德軍被迫開始撤退。這時,蘇聯北海艦隊海軍陸戰隊開始參與作戰,並多次登陸進攻。配合陸上進攻部隊於5日攻佔希爾克內斯市。至10月底,蘇軍完成了北極地區的進攻,推進150公里,前出到挪威北部沿海。

蘇軍的十次突擊戰役,使德軍遭受嚴重損失。據蘇聯統計,1944年上半年,德軍就有0個師又6個旅被全殲,14個師損失過半,共損失100多萬人和大量裝備。1944年夏秋,德軍又有96個師又4個旅被殲,在19個師又個旅損失50—70%。這一期間,德軍損失160萬人,坦克6700輛、火炮和迫擊炮.8萬門、飛機1.萬架。蘇軍透過十次突擊戰役,取得了對德軍的決定性勝利。尤其是蘇軍攻佔了德國在東歐和巴爾幹半島上所侵佔的國家和僕從國家。將戰線逐漸推向德國本土。

在歐洲戰場上一路進攻的同時,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戰績。那麼,在此期間,太平洋上盟軍又取得了那些重大突破呢?(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