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蘇日東北戰後謀和

德波但澤爭端激化

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後,一直在試探蘇聯紅軍的實力。這段時間,由於慕尼黑危機和德意法西斯加緊擴軍備戰,蘇聯似乎專心應付歐洲事態。為了取得德意法西斯勢力的援助,以便在征服中國後回頭進攻蘇聯,日本法西斯經過談判,於197年11月6日同德意法西斯簽訂了《日本、義大利和德國議定書》。透過這個議定書,日本開始對蘇聯進行戰略試探。

不管是美國還是蘇聯,都出於自身安全和戰略考慮,對日本採取了左右搖擺的態度。日本在北上還是南進問題上也搖擺不定。作為日本自身及東北的穩定,它的首選是北上進攻蘇聯。

早在198年6月,日本關東軍不斷在蘇聯與偽滿洲國邊境尋釁滋事,妄圖挑起武裝衝突,轉移國際視聽。7月初,蘇軍士兵0餘人為抵制日軍侵入蘇聯邊境騷擾,來到中蘇蒙交界的張鼓峰地區構築工事,引起了日“滿”方面的抗議。要求蘇聯從張鼓峰迅速撤回蘇軍。日本軍部還揚言,如果蘇聯不肯讓步,日本當不惜與蘇聯一戰。

7月1日,日駐蘇大使重光葵拜訪蘇聯外交人民委員季維諾夫。季維諾夫依據1869年《中俄琿春條約》所附之地圖,指出張鼓峰屬蘇聯領土,蘇聯政府決不以重光葵毫無根據之要求,而變更蘇聯軍隊之駐紮地點。此後,日軍調集兵力,準備發動進攻。

198年7月0日,日本駐朝鮮第19師團向張鼓峰蘇軍陣地發起進攻,戰爭突然爆發。蘇聯邊防軍當即將日軍驅逐出境。同時令駐東京蘇聯代辦,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議。

7月1日,日軍又於哈桑湖西山地區侵入蘇聯邊境,突然襲擊蘇聯邊防軍。8月1日晚時,日軍在炮火掩護下,猛攻蘇聯邊境哨所,佔領張鼓峰和沙革峰。同日,日軍炮兵轟擊鄰近高地及蘇軍背後公路,阻止蘇軍增援部隊。

數小時後,蘇軍增援部隊趕到,將日軍趕出蘇聯邊境之外。8月日清晨,日軍再度向張鼓峰進攻。據日方統計,在這次衝突中,蘇軍傷亡400至600人,炸燬坦克17輛;日軍死45人,傷15人。

此後,蘇日雙方積極準備新一輪軍事行動。蘇聯百萬紅軍向西伯利亞推進,西伯利亞軍隊向邊境指定地點開撥,以防日軍大規模入侵。8月日,蘇軍發動猛烈攻勢;8月4日,蘇聯邊防軍司令在張鼓峰頂親自主持了升旗禮。

日軍在軍事上失利,被迫坐到談判桌上。8月4日上午,日本外務省次官崛內,向蘇聯駐日代辦斯墨達寧建議雙方停止軍事行動。當天晚上,重光葵與季維諾夫在莫斯科舉行正式會談。重光葵表示,日本政府願和平解決張鼓峰事件,以外交談判結束紛爭。

季維諾夫提出:如果日軍停止進攻蘇聯領土,並如數撤回軍隊,蘇聯自無繼續軍事行動之必要。在此基礎上,才能舉行外交談判。日本政府必須以中蘇所訂條約為根據,尊重蘇聯邊疆。如日軍一日不撤退,則蘇聯保留行動之自由。

正當雙方停戰談判之機,日軍調集重兵向蘇軍大舉進攻。蘇軍在做好軍事準備的基礎上,利用日軍星期六疏於防守的有利戰機,於8月6日以步兵第40師和機械化第旅所屬坦克營,在重炮及00架重型轟炸機配合下,從南北兩個方向對張鼓峰和沙革峰發動猛烈進攻,經5天激戰,至8月10日將日軍逐出張鼓峰和沙革峰。

8月10日,季維諾夫代表蘇聯政府提議:蘇日兩軍於8月11日正午(張鼓峰時間)起,停止一切軍事行動;蘇聯與日本軍隊各駐留10日午夜(張鼓峰時間)雙方據有界限,由蘇聯代表人,日“滿”代表人組成混合委員會,實行重勘邊境糾紛區域;重勘委員會工作,以具有中俄全權代表簽字之條約地圖為根據。當天午夜,雙方正式以蘇聯提議的方案簽訂停戰協定。

1日,雙方交換遺屍。日軍死亡600人,傷500人。蘇軍死亡6人,傷611人。至此,張鼓峰事件和平解決。

日軍在張鼓峰事件受挫後,一直不放鬆對蘇聯的試探性進攻。結果演成了蘇蒙軍與日“滿”軍衝突的諾門坎事件。

諾門坎在中國內蒙呼倫貝爾盟新巴爾虎左旗西部,和外蒙古交界線附近。東北距海拉爾180公里,東南距阿爾山50公里,是海拉爾河支流胡拉斯臺河夾岸的一片高地,與外蒙古塔姆察格布拉克地區毗鄰。

外蒙古於中國軍閥混戰期間,在蘇聯支援下進行革命,並建立了政權,此時雖然沒有得到中國政府的承認,但已經在蘇聯支援下處於半獨立狀態,自稱“蒙古國”。偽滿洲國成立後,“滿”、“蒙”在諾門坎地區邊境劃分上存在糾紛。

199年4月,日本關東軍制定《滿蘇邊境糾紛處理綱要》。主張用武力解決糾紛:如果要突襲並殲滅越境蘇蒙軍,則可以暫時進入蘇聯境內;在邊境線不明確地區,各地防衛司令官可以按自己的判斷劃定邊境線;一旦發生糾紛,要求前線部隊斷然採取堅決果敢的行動。根據這一《綱要》,使日“滿”軍可以肆無忌憚地進攻蘇“蒙”軍。為武裝衝突埋下了隱患。

從199年4月下旬開始,偽滿洲國軍隊與蒙古軍在諾門坎地區發生了幾次零星的軍事衝突。5月11日,日軍出動大批飛機、大炮、坦克,向蘇聯和外蒙古軍隊發起進攻,戰線長達五六十公里。並在中國東北地區集結關東軍主力,準備得手後閃擊蘇聯的海參崴、伯力、烏蘇里斯克等地。

外國輿論分析,日本進攻諾門坎的目的在於:使英、法看出蘇蒙邊境戰爭不斷,由此破壞蘇、法、英反侵略陣線;極右軍人企圖透過此舉,早日加入德意同盟。

戰事發生後,日本關東軍第師團於5月15日,將蘇蒙軍打回哈拉哈河西岸。17日,外蒙軍再次進入海拉爾河東岸。8日,日軍000餘人在海拉爾河東岸發起進攻,被蘇蒙軍擊退。次日,蘇蒙軍轉而反擊,雙方形成對峙。

此後,交戰雙方均集結重兵。

蘇聯方面,調朱可夫為總指揮,統一指揮蘇蒙軍,至6月末,集結在塔木察格布拉克附近的蘇軍部隊有第11坦克旅、第7、第8、第9裝甲旅、步兵第6師大部,1個重炮營,戰鬥機100架以上。外蒙古軍有騎兵第8師。蘇蒙軍還加強了在海拉爾河兩岸的部署,裝備了0門大炮,0輛坦克和裝甲車及500多輛載重汽車。

與此同時,日軍組建第6軍,集結了兩個師團數萬步兵,並得到15輛坦克、10輛裝甲車和5架飛機支援。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親自參與指揮作戰。

6月7日,日軍出動119架飛機,突然襲擊塔木察格布拉克地區機場群。7月日夜,日軍第師團主力渡過海拉爾河。與此同時,日軍另一部在坦克、裝甲車掩護下,向蘇軍正面戰場發動猛烈進攻,遭蘇蒙軍猛烈反擊,損失慘重。從7月初至8月中旬,衝突雙方進行猛烈的炮戰和陣地拉鋸戰。並調集兵力,準備發動新一輪攻勢。

8月0日上午,蘇蒙軍以5個步兵營,16門野炮、498輛坦克、46輛裝甲車、150架轟炸機和100架戰鬥機,分南、中、北三路,全線對日“滿”軍發動圍攻。當天,三路部隊即完成戰略展開。

8月4日,日軍為免遭被包圍,曾對南路蘇軍發動反攻,但未能達到預定目標。8月6日傍晚,蘇蒙軍進一步縮小包圍圈。

9日凌晨,日軍被迫撤退。1日,日軍000餘人突出包圍圈,蘇軍停止進攻。

蘇軍這次反攻作戰,致使日軍傷亡萬多人,擊毀日本飛機180餘架。日軍遭到毀滅性打擊後,被迫尋求透過外交途徑收拾殘局。

9月日,日軍被迫停止原定發動攻勢的計劃。16日,日駐蘇大使東鄉茂德和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託夫,分別代表日“滿”和蘇“蒙”,在莫斯科簽訂了諾門坎停戰協定,規定莫斯科時間9月16日中午時,停止一切軍事行動,各派代表人組成委員會,勘定“滿”蒙發生衝突地帶的界線。

日軍在諾門坎的慘敗,使日軍不敢輕易北犯,對於日本的整體戰略產生了重大影響。應該說,這對於蘇聯來說,是取得了戰略性勝利。

但澤(今稱格但斯克)位於波蘭西北部,南扼維斯瓦河口,北瀕波羅的海,是一個戰略重鎮。它早在1世紀就屬波蘭管轄。波蘭三次遭到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但澤也屢經戰事,歸屬幾經改變。民族構成漸漸以日耳曼人為主。1918年,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被列強瓜分了近150年的波蘭終於復國。根據凡爾賽和約,但澤被劃為國聯保護和監督下的“自由市”,其關稅和外部隸屬波蘭,允許波蘭使用港口設施,內政保持獨立。該地區的東邊和西邊都是德國的領土,波蘭只得到一條狹長地帶,作為出海口,直通波羅的海。這一地帶叫但澤走廊或波蘭走廊。

到0年代,但澤的納粹分子逐步掌握內政大權。但此時希特勒德國羽翼未豐,採取了安撫波蘭的政策,多次保證尊重波蘭在但澤現有的民族權利。波蘭覺得法國不太可靠,決定調整親法的外交方針,於194年與納粹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198年捷克斯洛伐克危機中,波蘭當局在希特勒的拉攏下,竟然趁火打劫,侵佔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特申地區,波德關係達到“高峰”。

經過德奧合併和慕尼黑交易,希特勒德國佔據了中歐戰略要地,實力大增,戰略地位明顯增強。波蘭既是東侵蘇聯的必經之路,又是西攻法國的戰略後方,具有重要價值。但澤是波蘭的咽喉。就在慕尼黑協定簽訂不到一個月的198年10月4日,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向波蘭駐德大使利普斯基提出,德國要求收回但澤,並在但澤走廊修建享有治外法權的公路和鐵路運輸線。“報酬”是延長德波和約,保證德波邊界現狀和共同反蘇、反猶。

199年1月5日,希特勒在接見波蘭外長貝克時,明確表示說:“但澤是德國人的”,“而且遲早要成為德國的一部分”。在希特勒的擴張計劃中,下一個就是波蘭了。

波蘭政府懾於輿論壓力,拒絕了德國的無理要求,貝克回答說,他“看不出有什麼可能達成協議”,此後的幾個月,德波政要人員多次會晤,始終沒能達成妥協。德波關係從合作頂峰上跌落下來了。

199年月15日,納粹德國武裝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殘餘部分,開始騰出手來對付不肯讓步的波蘭。德國的高壓沒有見效,反而迫使波蘭實行區域性軍事動員,並加快向英法靠攏。英國為了儘早組建以波蘭為主體的威懾德國東部戰線,於月1日,破例對波蘭的獨立和安全承擔擔保義務。並於4月6日簽訂了英波臨時互助協定。波蘭與法國也達成了類似的協議。這是波蘭外交方針的一次重大調整。

波蘭外交政策的調整,引起了歐洲戰略態勢的變化,英法由於波蘭反對與蘇聯結盟,由此英法蘇三國盟約功敗垂成。而波蘭與英法的結盟,則直接影響到德國的戰略計劃,有可能在進攻波蘭時,造成整個歐洲結盟,進而使德國四面受敵。

為此,就有了德國外交上的重大調整,突然間提出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而蘇聯在最後關頭沒能與英法達成和約,使得斯大林在沮喪的情況下,得到了希特勒伸出的橄欖枝,應該說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水到渠成。

納粹德國吞噬捷克斯洛伐克後,拋開了不流血制服波蘭的念頭。決定一舉摧毀主要敵手英法在歐洲大陸的這個戰略側翼。

對於希特勒來說,但澤不算一回事,那不過是一個藉口。6月下旬,但澤出現全面軍事化,整個城市好像一個火藥桶,隨時都有可能爆炸。德國人一直把武器偷偷運進但澤,並讓正規軍官去訓練當地警衛隊使用這些武器。波蘭則增加海關人員與邊防部隊。

7月,英法蘇談判陷入僵局,張伯倫政府仍未摒棄同希特勒和解的幻想,正與德國秘密接觸。波蘭政府仍固執偏見,拒絕接受蘇聯可能的援助,幻想戰爭一旦爆發,英法的遠水能救近火。

8月4日,但澤議會挑釁性地禁止波蘭海關人員執行例行公務。波蘭政府駐但澤外交代表要求撤銷禁令,並指出,妨礙海關人員執行任務,將被認為是對波蘭官員的“暴力行為”,波蘭政府“將毫不延遲地對自由市採取報復”。

希特勒趁機發難,於8月9日照會波蘭,聲稱“這將使波德關系惡化,其後果完全由波蘭政府承擔”。8月11日,希特勒接見國聯駐但澤代表布克哈特,警告波蘭:“如果波蘭人敢動一個小指頭的話,他將用他手中的武器以雷霆萬鈞之勢壓下去。”

就在納粹德國頻繁開展多層次外交活動的同時,入侵波蘭的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準備也在緊張進行。5月,透過了擴充陸軍的199-1940年度動員計劃,規定將動員前的51個步兵師和坦克師猛增一倍。6月,陸軍總司令部和最高統帥部,擬訂了軍隊進攻的具體時間表、路線和部署。同月下旬開始,準備侵波的軍隊以體育比賽、軍事演習、修築邊境工事,以及慶賀德軍在坦能堡戰勝俄軍5週年等各種名義,源源不斷地開到靠近波蘭的指定地點,進行戰略性集中和展開。

德國特務機關則派遣大批間諜潛入波蘭,發展和加強以日耳曼人為主的“第五縱隊”,刺探情報,造謠惑眾,擾亂治安。

為了進一步動員全國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納粹德國編制了國家戰爭經濟動員計劃。6月日,在納粹二號人物戈林主持下,召開黨政軍各主要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國防會議,計劃在450萬有勞動能力的居民中,徵佔1/6用於國防軍,5/6用於經濟和其它部門,甚至考慮利用65歲以上的男子和十三四歲的少年。

希特勒在國防會議之下,專設中央計劃委員會,統管全國經濟;對原料供應、生產、消費等環節,作出更嚴格的控制。此外,納粹大肆進行戰前極端民族主義和黷武精神宣傳鼓動,把一批批有反戰和反法西斯活動嫌疑的公民關進集中營,強化對各階層居民的法西斯管制。到199年8月,納粹德國在經濟、社會方面的戰爭準備已大體完成。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8月下旬,德國入侵波蘭的外交和軍事方面的準備,有了突破性進展。8月1日,希特勒得到蘇聯同意締結條約的權威性答覆。次日,他主持第三次即戰前最後一次高階秘密軍事會議,指出,“波蘭現在已處在我要它處的地位了。我已經完成了政治上的準備,底下的路要由軍人來走了。”

從這一天開始,一批戰列艦、驅逐艦、潛艇、掃雷艇相繼“應邀”駛進但澤港。8月日,德國與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但澤納粹頭子福爾斯特,廢除了名存實亡已達兩年的但澤憲法,建立德國式的法西斯獨裁統治。當天晚上,希特勒規定了進攻波蘭的時間:8月6日星期六,拂曉4時0分開始。8月5日下午,納粹德國軍事當局發出軍事總動員命令。

就在此時,8月5日,英波正式互助協定簽訂,英國保證一旦波蘭受到攻擊,英國將參戰。而此時的義大利也臨陣怯陣,這主要是,墨索里尼聽到希特勒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他的德國盟友不讓他知道納粹和莫斯科“秘密交易”,又一次表現出對他的輕視。“領袖”認為德國人背叛了他、欺騙了他。

雖然在個人方面,希特勒對墨索里尼是尊重的,但對義大利軍隊來說,元首的確不把他們放在眼裡。他曾對齊亞諾說:“依照鋼鐵盟約所規定的義務,德國並不想向義大利求取援助。征服波蘭之後,看樣子不會拖得太久,德國將準備在西線展開決戰,到時德國可以集結100個師團。”

對此,齊亞諾非常不痛快地說:“對德國人來說,他們之所以願意與義大利締結同盟,不過是想把敵人的數個師團引入義大利國境,使他們的戰線局勢輕鬆一些而已。至於何種命運會降臨到我們的身上,他們是毫不關心的。”

墨索里尼臨陣退縮的信函,加上英波同盟條約簽字的訊息,使得希特勒不得不推遲第二天就要發動的進攻。他冷靜下來後,給義大利領袖發去一封簡訊。問為了保證義大利能夠“參加一場大規模的歐洲的衝突,您需要什麼樣的武器裝備和物資,並要在什麼時限內提供”。

墨索里尼收到信後,就火速召集義大利三軍司令會議,擬定了一份作戰1個月的最低軍備需要清單。清單中包括700萬噸石油、600萬噸煤、00萬噸鋼、100萬立方米木材以及一長串其他物資。這些數字很明顯,洩氣的法西斯領袖,已下決心擺脫他對第三帝國所承擔的義務。希特勒看了領袖的信後,對於這一點不可能再有絲毫懷疑了。

直到這時,希特勒才把他要開始實現的真實目標吐露給盟友。他說:“由於法國或英國都不可能在西方取得任何決定性的勝利,而德國由於和俄國達成協議,在擊敗波蘭之後,就可以騰出東方的全部兵力。所以我即使冒在西線發生糾葛的風險,也不會在解決東方的問題上退縮。”

希特勒再一次要求說:“領袖,我瞭解您的處境,我只請您進行積極的宣傳,並適當採取您自己已經建議的軍事姿態,設法為我牽制英法軍隊。”

領袖收到元首的信後,於6日晚上又作了一次努力,再次勸阻希特勒,尋求政治解決。他說:“這決不是出於與我的天性格格不入的和平主義性質的考慮,而是為了我們兩國政權的利益。我認為現在還有政治解決的可能性,而且認為這樣一個解決辦法,一定能使德國在道義上和物質上都完全得到滿足。”

墨索里尼在8月9日對希特勒的要求作了答覆。表示外界絕不會“在戰爭爆發前知道義大利的態度”,他一定嚴守秘密,並答應設法牽制住儘可能多的英法陸海軍力量,他還將向希特勒派出所要求的義大利勞工。但這位領袖在8月1日,德國向波蘭開戰的最後一分鐘,還力勸希特勒至少應當見一見波蘭大使,告訴他,他們正在努力使英國政府同意,把歸還但澤當作和平談判的“第一步”。但此時希特勒對這樣小的誘餌已經沒有胃口,正如他對將領們所說的,但澤不過是個藉口而已,他要的是消滅波蘭。

實際上墨索里尼在頭天晚上,就把他的決定通知英國了。8月1日晚11時15分,英國外交部接到帕西.洛林爵士從羅馬發來的電報說:“意大利政府已作出決定。義大利不會同英國和法國作戰。這是齊亞諾外長1時15分通知我的,並要求保守秘密。”

9月1日清晨,義大利獨裁者,親自打電話給柏林的阿託利科大使,“催促他去懇請希特勒給他來一個電報,解除他在同盟條約中的義務。”

希特勒欣然應允,但他警告說:“即使我們目前所走的道路不同,命運仍會把我們聯結在一起。一旦國家社會主義的德國為西方民主國家所毀滅,法西斯主義的義大利也將遭到困難。我個人始終認為,我們兩國政權的命運是聯結在一起的,而且我知道您,領袖,也持有完全相同的看法。”

看來,墨索里尼的最後努力並沒有產生任何效果,希特勒此時箭在弦上,歐洲戰爭,乃至世界大戰就要由此引發了。那麼,希特勒將如何展開對波蘭的戰爭呢?(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