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德意日建鋼鐵盟約

蘇德籤不侵犯條約

還是在慕尼黑會議期間,希特勒向墨索里尼提出義大利參加德日軍事同盟問題,墨索里尼原則上表示同意。198年10月8日,裡賓特洛甫訪問羅馬,他在同墨索里尼會談時表示,德日意軍事同盟締結後,一旦同西方列強開戰,德意兩國可投入戰場00個師;而日本“即將完成控制中國”,利用它來對西方國家作戰將“極有價值”。墨索里尼提出,“我們要建立的決不是一個僅僅防禦性的聯盟,恰恰相反,我們要建立一個足以改畫世界地圖的聯盟。”

德意兩國在推行擴張政策時,互相給予支援。199年1月1日,墨索里尼決定,接受德國關於把三國《**產國際協定》變成一項同盟條約的建議。由於日本深陷中國戰場,對中蘇結盟持恐懼心理,對三國條約持保留條件,三國條約遲遲沒有解決。

199年月17日,齊亞諾對德國駐意大使馬肯森表示,義大利“無保留地同意”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剩餘部分的行動。4月7日,義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希特勒表示支援。4月中旬和5月初,德國空軍司令戈林和外長裡賓特洛甫先後訪問義大利,討論兩國建立雙邊同盟問題。

經過一連串的幕後交易,5月日,裡賓特洛甫和齊亞諾,在柏林簽訂德意同盟條約。這個被稱為“鋼鐵盟約”的條約規定:德意互相承擔義務,在涉及它們共同利益和整個歐洲局勢的問題上進行磋商,如果一方的安全和其他重大利益受到外來威脅,另一方將給予充分的政治和外交支援;如果一方捲入同一國或數國的軍事衝突,另一方將立即以全部軍事力量給予援助;雙方共同作戰時,必須在互相取得完全一致的情況下,才能締結停戰協定與和約。

“鋼鐵盟約”的締結,無疑是德意發動戰爭的重要步驟,其內容比《**產國際協定》更進一步,雙方都承擔了軍事義務。但事實上並沒有達到這一境界。義大利在軍事上、經濟上,尚未為參加德國所準備發動的歐洲戰爭作好準備。墨索里尼並不願意在歐洲局勢發生有利於法西斯國家的重大轉折前,把賭注全部押到德國一方。他在199年5月0日的一份備忘錄中表明,由於“需要有一個準備時期”,義大利希望三年以後再打仗。8月下旬,德國準備入侵波蘭前夕,義大利臨陣退卻。

此時,歐洲局勢正在發生急劇變化。199年4月7日凌晨,義大利軍隊在阿爾巴尼亞登陸,經過很短時間的戰鬥,就佔領了整個國家。正如捷克斯洛伐克將要成為德國侵略波蘭的基地一樣,阿爾巴尼亞,也會成為義大利進攻希臘和迫使南斯拉夫中立化的跳板。

面對德意法西斯國家的擴張侵略,張伯倫於199年月17日,在伯明翰發表了被西方稱為“外交革命”的演說。

1日,法國總統和外長應邀訪問倫敦,雙方認為,對德國在歐洲的下一步擴張活動,必須認真加以對待。4月6日,波蘭外長赴倫敦,締結英波互助條約,法國政府同時重申忠於法波同盟。4月1日,英法對希臘和羅馬尼亞的安全作出保證。4月16日,英法對荷蘭、丹麥、瑞士作出安全保證。5月19日,法波正式簽訂軍事協定,宣佈如果德國進攻波蘭,法國將在全國總動員15天之後,向德國發動進攻。5月日,法國與土耳其締結了互助協定。這樣,英法從北海到黑海、愛琴海,組成了對抗德國的聯盟。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英法在對蘇聯關係上,改變了不與蘇聯進行任何合作的僵硬態度,開始主動同蘇聯接觸,作出願意同蘇聯改善關係、聯蘇抗德的姿態。但張伯倫目光短淺,他們與蘇聯接近並不意味著改弦更張,而是企圖把同蘇聯的談判,當作對德國施加壓力的籌碼,迫使德國讓步。

至於蘇聯,鑑於希特勒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後,國際形勢急劇惡化,從維護本身和整個歐洲安全大局出發,決定捐棄前嫌,同意與英法透過談判結成抗德聯盟。同時,蘇聯根據英法兩國政府的一貫表現,對英法保持高度警惕,提防英法挑動蘇德衝突。

從6月1日至月底,經過半個月的談判,7月1日,英法代表向蘇聯遞交關於三國條約的修正案。英法接受蘇聯關於共同對波羅的海沿岸各國提供安全保證的要求。可在“間接侵略問題”上發生分歧。

蘇聯提出間接侵略問題是有根據的。德國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證明,希特勒的侵略行為決不限於直接侵略,他也可以透過代理人發動法西斯政變,扶植傀儡政權。

對此,英方以“必須避免被解釋為有意要干涉另一國內政”為理由,加以拒絕。英法這種態度的實質是:它雖然同意在波羅的海各國遭到直接侵略時,同蘇聯一道給予援助,但拒絕在它們遭到間接侵略時給予援助。雙方在這個問題上未能達成協議,談判陷於僵局。

鑑於歐洲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蘇聯政府於7月日建議,在政治談判達成協議之前,同時舉行軍事談判。談判開始後,蘇聯主動提出一項關於三國共同抗擊侵略的聯合軍事行動方案:戰爭一開始,蘇聯將在歐洲反侵略前線部署16個師、5000門大炮、10000輛坦克和5000架飛機;如果英法遭到侵略,蘇聯將以相當英法用以抵抗侵略者的70%的兵力投入戰場,波蘭應提供40-50個師的兵力,集中在波蘭西部和面對普魯士的地區;如果波蘭和羅馬尼亞遭受侵略,這兩國應以全部武裝部隊投入戰鬥,蘇聯將以和英法相等的兵力投入戰鬥;如果侵略者透過芬蘭、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進攻蘇聯,英法應以相當於蘇聯在歐洲前線抵抗侵略者的70%的兵力投入戰場。

英法代表團的態度與蘇聯不同,他們在談判中閉口不提具體軍事行動計劃。英國代表團來莫斯科前接到政府的指示:“英國政府不願意承擔任何可能束縛自己手腳的義務。因此應該盡力把軍事協定侷限在最籠統的條款上。”

英法的推諉和波蘭、羅馬尼亞等國斷然拒絕蘇軍過境,證明它們沒有同蘇聯進行認真有效軍事合作的願望。8月1日,蘇聯代表團團長伏羅希洛夫宣佈:由於談判中的基本問題得不到答覆,蘇方只好決定無限期休會。並且宣告:軍事談判的延宕及其中斷,責任全在英國和法國方面。

從公佈的大量歷史檔案和材料證實,在三國談判期間,英法在幕後,同納粹德國進行著簽訂廣泛的政治和經濟協定的秘密談判。當然,就在此時,德國與蘇聯之間的談判也在緊張進行中。

就在此時,莫斯科突然獲悉,英國政府已經在同德國商談一筆5億或10億英鎊的軍事貸款。這表明,西方國家正力圖把戰爭推向東方,實現他們“禍水東引”的目標。

對此,斯大林十分擔憂。如果西方國家這一陰謀得逞,蘇聯不僅是同希特勒單獨作戰,而且是同得到英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支援的希特勒作戰。蘇聯與英法談判破裂,伏羅希洛夫在8月的最高蘇維埃會議上報告時,把英法的做法稱為“輕浮的假談判”。這樣,斯大林不得不採取權宜之計,作出自己的決定。

正在這時,希特勒向斯大林伸出了橄欖枝。8月15日晚8時,德國駐蘇大使舒倫堡奉命晉見莫洛託夫,並向他宣讀了德國外交部長表示,準備到莫斯科來解決蘇德關係的急電。蘇聯外長以極大的興趣,聽取了這位大使的陳述,並表示,“熱烈歡迎德國想改善對蘇關係的願望”。

為了試探對方意圖,莫洛託夫進一步問道:德國政府是否有興趣,在兩國之間簽署一項互不侵犯的條約?是否準備發揮它對日本的影響,來改善蘇日關係並消除邊境衝突?如果蘇聯聯合擔保波羅的海國家安全的話,德國以為如何?

莫洛託夫的這些建議,正好是希特勒所希望的東西,而且比蘇方提出的更具體、更痛快。因為這個條約將使蘇聯置身於戰爭之外,從而能使他放心大膽進攻波蘭。如果蘇聯置身事外的話,他深信英法會不寒而慄。納粹獨裁者無條件地接受了蘇聯的建議。舒倫堡大使奉命再次晉見莫洛託夫,並且通知他:“德國準備同蘇聯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而且,如果蘇聯政府也有同樣願望的話,這項條約的期限可定為5年,期滿以前不得廢除。德國還準備同蘇聯一起,對波羅的海各國作出擔保。最後,德國也願意發揮影響,來改進並鞏固蘇日關係。”

德國表面上裝作不急於同莫斯科“做交易”,其實非常急迫。裡賓特洛甫給大使指示:“我要求你再一次把這一指示讀給莫洛託夫聽,並且要求立即知道蘇聯政府和斯大林先生的意見。如果我能在本週末或者下周初到莫斯科的話,對我們將特別有利。”

希特勒和裡賓特洛甫在阿爾卑斯山頂,十分焦急地等待著莫斯科的回答。聯共中央和斯大林不但知道希特勒在著急,而且無疑也完全知道他為何著急。因此想出辦法對付希特勒。莫洛託夫拿出蘇聯政府8月15日第一次來信的書面答覆。這份答覆追溯了納粹政府對蘇聯的敵視行為,並且說:“直到最近以前,蘇聯政府一直認為,德國政府是在找機會同蘇聯發生衝突。”照會解釋說,正是由於這個理由,蘇聯“才參與組織一個反對(德國)侵略的聯合陣線。”

照會中最後寫道:“如果德國政府現在要對過去的政策實行改變,準備認真改善同蘇聯的政治關係的話,蘇聯政府只能對這樣一種改變表示歡迎,並且準備在自己這方面修改政策,以便認真改善對德關係。”

希特勒接到這個報告,就不顧一切了。8月18日晚間,他在薩爾斯堡又給舒倫堡大使發出了一封由裡賓特洛甫署名的“特急”電報。指示他“立即安排再次晉見莫洛託夫先生”,告訴他德國外交部長建議,自己“立即動身來莫斯科”。外長來時“將由元首授以全權,來全面地而且最後地解決全部問題”。

直到8月19日晚7時,希特勒望眼欲穿的電報終於來了。就在當天下午4時0分,莫洛託夫在克里姆林宮接見了德國大使,將一份互不侵犯條約草案交給他。並且說,如果蘇德貿易協定能在0日簽字並公佈的話,裡賓特洛甫就可以在8月6日或7日到莫斯科來。莫洛託夫沒有解釋蘇聯突然改變主意的理由,舒倫堡猜想,是斯大林過問了這件事。

在這成敗關頭,希特勒決定直接同斯大林打交道。他放下架子,親自請求他長期以來痛罵詛咒的蘇聯“獨裁者”,立即同意他的外長到莫斯科去。

8月0日下午6時45分,希特勒直接打電報給斯大林,他在電報中說:“同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對我來說,意味著確立德國的長期政策。德國從此將恢復過去若干世紀中,對我們兩國都屬於有益的政治方針。我接受你的外交部長莫洛託夫先生交來的互不侵犯條約草案,但是認為迫切需要儘快澄清與之有關的問題。”

“德國和波蘭之間緊張關係已變得不可容忍了,不論哪一天都可以爆發危機。德國已經下定決心,從現在起將以它支配的一切手段,來保護它的國家利益。”

“在我看來,鑑於我們兩國都有建立彼此間新關係的願望,最好是不要喪失時間。我因此再次建議你在星期二(8月日),接見我的外交部部長,至遲到星期三。德國外交部長有最充分的權力,來擬定並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和議定書。鑑於目前的國際形勢,外交部長在莫斯科只能逗留一天,至多兩天,再長是不可能的。我將十分高興得到你儘早的答覆。”

在以後的這段時間裡,希特勒處在近乎精神崩潰狀態中。半夜裡還打電話給戈林,說他心裡嘀咕斯大林對他的電報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並對莫斯科遲遲不作答覆惴惴不安。直到8月1日晚9時5分,收到斯大林同意裡賓特洛甫8月日來莫斯科訪問的覆電。

客觀地說,對於如此重大的決策,斯大林的回覆是很快的,這對他來說也是迫切需要的事情。日深夜,斯大林接見了裡賓特洛甫,他們商定了協議的文字。在這份只有兩國利益的協議中,裡賓特洛甫在前言中加進一句,有關德蘇兩國形成友好關係的話。斯大林對此表示反對。

他說:“蘇聯政府在被納粹政府劈頭蓋臉地傾倒了6年大糞之後,不能突然之間把一項德蘇友好宣言拿到群眾面前來。”

希特勒和斯大林都知道,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只這一個暫時的權宜之計。他們是敵人,在他們之間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條約規定:雙方保證決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彼此間進行任何武力行動、任何侵略行為或者任何攻擊;如果締約一方成為第三國敵對行為的物件,締約另一方將不給予第三國任何支援;締約任何一方將不加入直接或間接旨在反對另一方的任何國家集團。條約還規定雙方今後保持聯繫,對共同利益有關的問題交換情報;對某些問題產生分歧時,雙方透過和平方法,友好地交換意見以資解決。條約期限為10年,除非一方在期滿前一年通知廢止,條約將被認為自動延長5年。

據1946年5月0日英國《曼徹斯特衛報》披露,在締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際,蘇德在嚴守秘密的會談中,討論了劃分各自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問題。即“秘密附屬議定書”:

在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國家所屬地區,發生領土上或政治上的變動時,立陶宛北部邊界應成為德國和蘇聯兩國勢力範圍的邊界。

在波蘭國家所屬的地區發生領土或政治上的變動時,德國和蘇聯的勢力範圍,大體上以那累夫河、維斯瓦河和散河一線為界。

締約雙方的利益是否需要維持一個獨立的波蘭,以及這個國家的邊界應如何劃定問題,只有今後在政治局勢的進一步發展中,方能予以明確決定。在任何情況下,兩國政府都將透過友好協議來解決這個問題。

關於東南歐,蘇聯提請注意它在比薩拉比亞的利益。德國方面宣佈,它對這些地區在政治上完全不感興趣。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引起了不同反響。

希特勒的盟友大發雷霆,墨索里尼和佛朗哥公開表示不同意。這個條約對日本是沉重打擊,因為日本已經在中蒙邊境同蘇聯作戰。日本頭目曾告訴希特勒,他們在8月就可以參加“大規模的推進”。在反對德國同蘇聯簽訂這個條約的叫嚷聲中,日本平沼內閣倒臺。

倫敦保守黨中的希特勒支持者們,更是難以接受,他們第一次叫嚷要索取希特勒的命。但張伯倫政府仍然故我,甚至在希特勒進攻波蘭之後,他仍然企圖召集參加慕尼黑會議四國,來商討同希特勒取得協議解決波蘭命運的問題。

美國著名作家斯特朗在波蘭遭受危難時,一位蘇聯外交家對她說:“要是沒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我們現在就會受到德、意、日同盟從歐洲和亞洲兩面夾擊。英法會據守馬奇諾防線並且資助希特勒。美國會成為日本的兵工廠來反對我們,就像它反對中國那樣。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後,我們就在希特勒、日本和支援希特勒的倫敦人士之間引起了矛盾。要制止對波蘭的入侵已經太遲了。張伯倫甚至沒有嘗試這樣做。可是我們已經分裂了法西斯世界陣營,我們將不需要對整個世界作戰了。”

丘吉爾說:“斯大林同希特勒做交易一舉,固然足以令人齒冷,然而在當時是高度現實主義的。斯大林的首要考慮,就同任何其他國家政府首腦的考慮一樣,是他自己國家的安全。”

據斯大林後來告訴丘吉爾說,他在199年夏天深信,希特勒就要打仗了。他決定,蘇聯決不能被別人騙到單獨對德作戰的倒黴局面中去。如果同西方結成靠得住的聯盟證明已不可能的話,那為什麼不轉而聯合希特勒呢?他不是已突然來敲門求教了嗎?

對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最大的震驚者,當數日本。此時,日本已經開始了它對蘇聯的試探性進攻。那麼,日本將如何處置與蘇聯的關係呢?(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