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風雨飄零

崇禎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是宮中祭灶,已經持續有三天時間了,要一直到正月十五過後。

宮中開始掛門神,乾清宮設萬壽燈十六盞,其餘大小燈一百二十八盞,宮中甬道東西兩廊設五色羊角燈,至二月初三日撤燈。

總之,就是一副濃烈的節日氣氛。

當然,這些都崇禎皇帝無關,他有自己該做的事情。

快過年了,平常百姓家都閒了下來,可唯獨領導是最忙的時刻。

忙什麼呢?

有看過新聞聯播的人都知道,忙著接見那些沒有節假日的特殊單位。

而這些,都需要崇禎皇帝親力親為,並不能代替。

難道讓溫奸相跑到京營去,讓他和將士活絡活絡不成,想死了差不多?

不說現在,就是在後世,有見過視察軍隊的總理嗎?

當然,一些無關緊要的部門,大明的溫首輔是可以去的,例如關係民生類的。至於軍隊,必須崇禎皇帝親臨。

這是政治原則。

秉著心中輕重的區別,崇禎皇帝先後巡視慰問了幾支隊伍,在準備到京營的時候,卻被打亂了節奏。

因為他接到了工部尚書畢懋康的喜訊。

工部兵仗局已經生產出燧發槍的樣品。

這確實是一個喜訊,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

寬大的校場上,稀稀疏疏站著二三十人,崇禎皇帝和生產工匠準備試槍,至於其他閒雜人等一律排除在外。

長板凳上,依次擺放著十支燧發槍樣品。

崇禎皇帝拿起其中一支,仔細端詳,越看越是喜歡。

在他看來,這已經有後世槍支的樣子。

除了功能上崇禎皇帝不知道之外,整支槍的製作工藝十分精美,所有的部件打磨得非常精緻。

後面帶有一個木製的槍柄,上面還雕了花紋,看起來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

“不錯,效果如何?”

對槍械,崇禎皇帝是一無所知,但這並不妨礙他的熱情。

“稟皇上,兵仗局把槍造出來之後,在臣的監督下試驗了幾次。

一開始還有點毛病,經過幾次改造,如今已經一點毛病都沒有,裝上藥就能開火,甚是便利。”

畢懋康上前一步,滿臉綻開笑容並向崇禎皇帝解釋。

畢懋康兩兄弟製作的燧發槍,是用燧石點火實現的。

槍支有一個帶有彈簧的扳機,只要一扣,就會帶動一個擊錘敲擊旁邊的一塊燧石。

燧石迸出火星,可以點燃火藥室裡的火藥,完成射擊動作。

“不錯,不錯!”

崇禎皇帝不是武器專家,後世也沒有接觸槍的機會,也只能打著哈哈了。

至於效果,他是真不知道。

不過,他覺得在沒有各種機械的情況下,完全靠手工能夠製作出這樣的產品,的確十分不易。

聽到崇禎皇帝的誇獎,畢懋康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然而他躬身肅然說道:“臣不敢貪功,此皆賴工匠用心,方有小成。”

崇禎皇帝點點頭,深表贊同。

兵仗局的工匠確實辛苦,他們沒有休息一說。

不說崇禎皇帝擴充的幾支部隊需要海量的武器,就單單備戰來年建奴的入侵,就已經註定他們的辛勞。

“畢愛卿多招募一些人手了,費用一概內庫撥付。”

別的地方崇禎皇帝愛莫能助,他唯一的作用就是出銀子了。

好在,花這些錢他不心疼,都是查抄來到。

“謝皇上!”

皇上能出資,畢自嚴的目的已經達到。

“試槍開始。”

崇禎皇帝意氣風發吩咐,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花錢可以,可要花在刀刃上。畢自嚴畢尚書如果敢矇蔽朕,那就不要怪朕心狠手辣了。

“遵旨!”

在崇禎皇帝的期待中,兵仗局專門試槍員拿起用油紙包裹的子彈,裡面裝的是火藥和彈丸。

在槍管的後方,開了一道口,上面有一個活動的帶自鎖裝置的蓋子,類似於後世步槍上的槍栓。

揭開蓋子,可以往槍管裡裝入火藥和彈丸,蓋上蓋子並鎖定後,槍管就成了一個半封閉空間,與前裝槍沒什麼區別了。

由於使用的不是帶殼的子彈,所以這支槍並不需要退殼器,也沒有撞針之類的裝置,結構上要簡單許多。

看來之前有訓練過,只見他熟練的拉開槍栓狀的蓋子,把子彈裝進去,再鎖上蓋子,完成了射擊前的準備。

他定定神,舉起槍,對準兩百步外的鐵質鋼甲,扣動扳機。

“碰……”

隨著一聲巨響,一團火光從槍口迸出。

當崇禎皇帝趕到目標靶位時,靶位上厚重的鐵質胸甲已經被子彈破穿一個黑洞。

“皇上,我們做過試驗,此槍兩百步可擊穿一層鐵甲,三百步可擊穿皮甲……

這些資料是臣的保守估計,實際威力一定比估算的還要大……”

試驗成功,兵仗局主事畢懋良一臉的興奮的說道。

“好,好,好!國之利器!爾等具有功勞,每人獎賞五十兩紋銀,以資鼓勵!”

見到實際效果,崇禎皇帝龍心大慰,朝現場眾人大聲說道。

獎勵,必須獎勵!

有此利器,只要大明的軍隊全部裝備燧法槍,軍事實力將實現質的飛躍,吊打全世界將不再是夢想。

雖然,現在還不是時候。

“皇恩浩蕩!”

“皇恩浩蕩!”

現場工匠再也無法淡定,一個個全部跪下謝恩,語氣多有哽咽。

“平身!”

崇禎皇帝讓工匠起身,然後一臉興奮的對畢懋康兩兄弟問道:“兩位愛卿,燧發槍可以日產多少?”

崇禎皇帝他老人家急啊,明年建奴就要來了,如果能搞一批出來,懟死建奴,該是何等酸爽之事?

至於錢,崇禎皇帝覺得不是問題,大不了步伐邁大一點,查抄再狠一點。

現在問他們能生產多少,崇禎皇帝這是在做預算。

“皇上,目前無法做到量產,主要原因是因為槍管的問題解決不了,用人工打磨太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目前依據槍管的速度,兵仗局一個月只能生產十支合格的槍支,再多恐怕……”

畢懋良急忙解釋道。

崇禎皇帝一聽完,臉立馬垮了下來。

朕問的是日產,能跟朕說月產,這就讓朕龍心不悅了。

一個月十支,一年也才一百二十支而已,有毛用?

這麼說來,來年想用這東西懟死建奴,肯定不可能了。

而且,雖然兵仗局已經研究出了大明自產的燧發槍,但是這種槍的射擊速度還是太慢。

一個訓練有素的士兵,才可以在一分鐘內射擊四次,需要三段式射擊配合輕型火炮的碎片殺傷,方可以組成較大的火力。

相比於弓箭來說,這種射擊速度確實慢。

怪不得,歷史上畢懋康雖然發明出這玩意兒,誰都知道好,可兵部卻沒有採用。

原來,是現實情況制約了燧發槍的研發和發展。

沒有海量的資金,大明如何玩得起?

雖然有弊病,但崇禎皇帝知道今後的發展方向。

而且,子彈的穿透力遠遠超過弓箭。

一位弓箭手頂多連續發弓十次,十次射箭以後就會脫力,失去作戰能力。

而一位火槍手訓練時間較短,卻能夠連續射擊不停。

對於這種精細的槍械,崇禎皇帝心裡清楚不能操之過急,需要這些科研人員慢慢發明。

自己不是武器專家,也不是冶金專家,只能靠砸了。

“兩位愛卿,傳朕旨意,兵仗局即日起組建槍管攻克小組,抽調大明最優秀工匠,一同研製如何提高槍管產量。

所需費用,一律由內庫撥付,直到成功為止。

另,通知下去,誰能研製出來,朕賞伯爵之位,參與工匠也一律有重賞!”

看得出來,崇禎皇帝發狠了。

他就不信了,大明這麼多能工巧匠,又有資金支援,解決不了槍管的事情?

多大的事情啊?

“臣領旨!”

畢懋康兩兄弟動容了,皇上的決心有多大,重視有多高,看看他的賞賜就知道。

工匠封爵,亙古未有!

至少,在大明聞所未聞。

“帶朕去看看火炮作坊?”

兵仗局不僅有槍,還有炮,各種各樣的火炮。

既然來了,崇禎皇帝自然也要巡視一番。

兵仗局管事畢懋良俯身領命,並未崇禎皇帝講解起來。

在大明,火炮五花八門,小炮基本都沒有問題。

目前來講,火器研究的最大瓶頸在重型火炮上。

兵仗局在仿製紅夷大炮上,屢屢出問題,不是炸膛就是太過笨重,生產製造毫無進展。

而不能製造重型火炮的主要原因是鐵質差,冶煉的火爐溫度低,鐵水無法提純,含雜質多。

鑄造出來的火炮十分粗糙,氣孔氣泡多,演放時很容易炸裂,自傷射手。

兵仗局針對此問題主要是加厚火炮的管壁,這樣火炮極為笨重,數千斤的巨炮,威力反倒不如比它輕的西方火炮。

再就是對已經鑄成氣孔氣泡較多、容易炸裂的火炮,大明將士則減少火藥填裝量,又降低了火炮的威力。

“想辦法提高鍊鐵的爐溫,用鐵模來製造火炮如何?”

崇禎皇帝雖然什麼都不懂,可模具還是知道的。

他發現兵仗局還是應用落後的泥模工藝,鑄件毛糙,也未對炮膛進行深入的加工,因此提出建議。

第二更送到,六千字,老鐵們,求月票鼓勵啊!(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