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風雨飄零

“臣盡力一試!”皇上發話了,畢懋康自然要引起重視。

不過,他心裡倒是一動,或許這是一個好辦法。

鑄造火炮歷來是用泥模,可泥型制好後需長時間才能乾透,從開工到出炮,需要一個月左右。

要是在春冬兩季,雨雪連綿,泥型幹不了,炮就造不出來了。

“另外,愛卿先造一批青銅炮出來,交付京營使用。”

研製歸研製,崇禎皇帝想起來年的戰爭,朝畢懋康吩咐道。

相比於鐵炮,青銅炮無疑就成熟多了。

在炮的製造上,除了海軍重炮外,青銅炮和黃銅炮始終以優勢壓倒了鑄鐵炮。

但是,青銅炮的炮管比較軟,在多次發射圓形炮彈時,容易變形,因此青銅不適宜製造重型炮。

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崇禎皇帝雖然不是武器專家,但好歹也知道,在小鋼炮沒有出現之前,鑄鐵比鑄銅要軟,效能不足,炮管壽命和精度都不如銅炮。

只是銅太貴,大明又是缺銅厲害的國家,於是不得不去轉而開發鑄鐵炮。

總之一句話,銅炮和鐵炮的區別,就是一個是高貴炮,一個是絲炮。

也只有崇禎皇帝這個暴發戶,來錢快,才提出用銅造炮,若在原來,大明是萬萬不敢想的。

畢懋康兩兄弟俯身領命,皇上怎麼說,照做就是了。

況且他們也知道,青銅韌性要好很多,鑄鐵太脆了,容易炸膛。

接下來,在畢懋康的帶領下,崇禎皇帝把整個兵仗局巡視一番。

雖然臨近春節,但在兵仗局裡還是有一大批工匠幹得熱火朝天渾身大汗,他們幹活的熱情主要是來自優厚的月錢。

今時不同往日,自畢懋康就任工部尚書以來,在崇禎皇帝的支援下,工匠的俸祿有了長足的改善。

人只要有動力,積極性就起來了。

窮人不拼命,那還能活嗎?

工部兵仗局的盤口很大,分為許多作坊,掌造刀、槍、劍、戟、鞭、斧、盔、甲、弓、矢等軍用器械和掌制軍器。

而崇禎皇帝巡視的重點主要在軍器這一塊。

應該說,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就是不一樣。

隨著畢懋康的介紹,崇禎皇帝才知道這位火器專家針對火炮做了好多改革。

小的改動就不說了,大的變革就有兩點。

首先就是,炮架和瞄準器具都得到了完善。

炮架是調整火炮射擊方向和高低夾角的器具,以前大明對此不夠重視,許多火炮沒有炮架,只是固定的。

一些炮架只能調整高低夾角而不能左右轉動,限制了射擊範圍。

已設的炮架大多用粗劣木料製成,演放後,炮架就震松了,難以使用。

另外,在沒有瞄準具的歲月裡,士兵只能透過經驗來瞄準。

現在畢懋康給火炮配備上堅固且可以靈活轉動的炮架,並安裝上了炮規,可以用來確定高低夾角。

炮彈也由原來單一的實心彈轉為實心彈、爆炸彈和霰彈的多種組合。

其次,在管理維護上,畢懋康規定了細則,炮手要定期給火炮做保養和維修,不允許露天閒置,免得被日曬雨淋,炮身鏽蝕。

一個從技術層面,一個從管理層面,雙管齊下,很快讓火炮有了質的飛躍。

這些東西,你如果讓一個官僚或者不懂行的官員來管理,是萬萬不可能想到的。

“兩位愛卿忠於國事,日竭夜慮,朕心甚慰!”

聽完彙報,看到實效,崇禎皇帝大為高興,先是進行口頭表揚,精神獎勵一番,然後才是物質獎勵。

“賜卿二人,飛魚蟒衣一件,繡春刀一柄,努金百兩。”

“臣叩謝皇恩!”

畢懋康兩兄弟急忙激動的跪地謝恩。

努金百兩他們沒有看在眼裡,他們看中的是飛魚蟒衣和繡春刀,這可是無上榮譽。

尤其是最近皇上改革後的繡春刀,更是一刀難求,輕易不賞賜,特別是對文臣。

想來,他們是沾了武備的光。

隨後的時間裡,崇禎皇帝馬不停蹄趕在年前巡視完有關單位,轉眼間到了除夕。

這是一個喜慶的日子,雖然有些繁瑣,不過也讓崇禎皇帝長見識了。

除夕這天,宮廷分外忙碌。

宮女和內監們在從早起,就互相拜祝,稱為辭舊歲。

中午的時候,十二監、四司、八局的管事太監在曹化淳的帶領下,早早的朝崇禎皇帝和周皇後拜早年。

他們是有家庭的大太監,忙完宮裡的事,也是要出宮和家人團聚。

當然,賞賜也是必不可少的。

鞍前馬後忙活了一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是應有之意。

而其他小太監,則鼓樂喧囂,以示慶賀。

內監們頭戴鬧蛾,用烏金紙裁成,畫上顏色裝就。或用草蟲,蝴蝶,簪於頭,以應節日之景。

對於這些,什麼事不用做的崇禎皇帝,看得興致盎然。

這些傳統的禮儀和習俗,讓他頗為感慨。

說到底,大明的皇帝是漢人,正經的華夏正統,這樣的皇家與國家才是真正的家國同構,家國同種。

其中或許有荒唐的皇帝,但他不會在民族層面上的私心,在考慮國家民族利益以及自身種族利益時,想著的一定是漢人。

因為,禮儀和習俗已經決定了是一家人。

夷入華夏則華夏之!

說的不是入主華夏,而是認同和歸化華夏。

也就說你的語言、飲食、衣冠、服飾以及風俗等等,都遵從華夏的禮儀制度,這才叫夷入華夏則華夏之。

否則,一切都是扯淡!

一天熱鬧過後,迎來了除夕之夜。

這是一個真正的家宴。

中極殿內,皇嫂張嫣和周皇後領銜田貴妃、袁貴妃等其他嬪妃在左邊。右邊則是太子朱慈和他弟弟妹妹們。

崇禎皇帝作為家長,端坐正中。

各人的筵席鋪得十分齊整,桌上琥珀杯、琉璃盞、黃金盤、白玉碗,那叫一個高階大氣。

這才是皇家氣派嘛!

端坐正中的崇禎皇帝,左看右觀,滿臉的笑容,樂得不行!

不容易啊,過來半年,左右騰挪,又殺又抄的,總算過個好年了。

他不知道本尊往年如何過,但想來要向他如此奢華,應該是不可能。

這點,他有自信!

就憑本尊摳摳搜搜的性格,哪有他這般乾脆?

“傳膳,年夜飯開始!”身著喜慶常服的崇禎皇帝揮舞著長袍,樂呵呵叫道。

頓時,早已準備好的宮女笑意盈盈,迤邐穿梭著端著菜盤上來。

菜品豐富是自然的,對於來自後世的苦逼來說,來到大明的第一個新年有特殊的意義。

什麼猩唇、熊掌、鹿茸、松江鱸……地上走的空中飛的海里遊的,林林總總幾十樣,反正什麼好吃吃什麼。

這個情況,大人還好一些,可對於右邊從未享過福的皇子皇女們,一個個歡呼雀躍高興得不行。

過去幾年,哪有這種好日子啊!

周皇後見狀,呵斥了幾句,讓他們注意皇家禮儀。

崇禎皇帝笑呵呵的制止了,多大的事啊,一群苦逼的小孩子,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

更何況是皇家?

本尊過去把皇宮弄得跟丐幫總堂一樣,想想也知道他會把年過成啥樣。

隨著崇禎八年一頓熱熱鬧鬧的年夜飯過去,時間緩緩來到崇禎九年。

正月初一,崇禎皇帝舉行正旦大朝會。

四更天起床的崇禎皇帝,在乾清宮吃完早飯,然後正裝參加正旦大朝。

正旦的朝賀是禮節性的朝會,不是處理政務的朝會。

也只有這次朝會過後,大明朝廷才開始正式放假。

各個衙門都封衙封印,不辦公了。

當然了,現在畢竟不是太平年景,老孫頭和盧閻王還在前線剿匪,內閣和兵部這樣重要的中樞部門,會留下一些舍人當值。

由於是禮節性朝會,是辭舊迎新的一次朝會,所以禮儀特別隆重。

這種情況,就是禮部下屬儀禮司大展身手的地方。

金吾衛在殿內威風凜凜,從丹墀至午門外陳列甲士。

錦衣衛從丹陛至皇極門外陳列將軍,在皇極門外陳列旗幟,皆東西兩列。

典牧所在文樓、武樓南陳列仗牛、馬、犀、象,面朝東西。

糾儀御史二人,位於丹墀之北監察百官。

一鼓時刻,文武百官穿戴朝會禮服,在午門外列班等候。

二鼓時刻,分由左、右掖門進入,到丹墀東西,面北站立。

三鼓時刻,執事官到中極殿,崇禎皇帝穿戴袞冕升座。

儀禮司奏執事官行五拜禮,禮畢,奏請崇禎皇帝升殿。

這種時候,崇禎皇帝彷彿就是一個傻子,隨著儀禮司官員擺弄。

沒辦法,傳承兩百多年的東西,總不可能一句話就結束了吧!

再說,他也不願意這樣做。

禮儀之防,華夷之辨,向來是華夏的傳統。

真要等到中西融合,世界就變樣了,漢人再也不是主導了。

這怎麼行?

至少,在他手裡不行。

崇禎皇帝起身而行,禮樂隨之而起。

尚寶司捧御寶前行,導駕官在前引導,扇開簾,崇禎皇帝到皇極殿升御座,鼓樂止。

此時,鳴鞭、報時,對贊唱排班,群臣班列整齊之後,贊禮官長聲高呼鞠躬,大樂隨之奏響。

片刻過後,司禮監秉筆曹化淳拿著內閣寫就的新年致辭給崇禎皇帝,鼓樂止。

“具官臣某,茲遇正旦,三陽開泰,萬物鹹新……履端之慶,與卿等同之。”

洋洋灑灑的致詞完畢後,眾官皆跪,拱手加額,高呼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等鼓聲響起,由首輔溫奸相曲身低頭,再直身站立,百官隨之。

然後就是崇禎皇帝起身而行,導駕官在前引導到乾清宮,溫體仁率領百官依次離去。

這麼一通下來,正旦大朝才算完結,朝廷開始進入放假狀態,直到元宵過後。

乾清宮內,崇禎皇帝癱坐椅子上,他終於能理解萬曆、天啟皇帝為什麼不參加典禮了。

因為太他娘的辛苦了,一點都沒有過節的樂趣。

一次正旦大朝要足足兩個時辰,後世整整四個小時才能結束。

而他必須在龍椅上一動不動地正襟危坐,彷彿一個傻子,一個人形木偶。

虯龍盤螭的龍椅又寬又高,明黃軟襖面冰涼軟滑,足可坐三個人,端坐中間,兩邊的檀木扶手完全可說是虛設。

臺下的文武百官和侍候差事的內監,覺得坐在龍椅的人尊貴莊嚴,是統御百官下撫萬方第一人。

可崇禎皇帝坐在上面,覺得臺下的官員都變得陌生許多,其實皇帝才是沒有任何依靠的孤家寡人。

皇帝這個職業,其實不好當啊!

而像這樣的大朝儀,除了正旦以外還有開朝和萬壽聖節。

也就是說一年有三次。

想到這裡,崇禎皇帝不禁臉上抽筋,龍蛋有些疼。

折騰!

不過,考慮到朕年輕,身體好,為了大明千秋萬代,忍了!

只是,不知那些年邁的朝臣怎麼辦?

這麼一想,崇禎皇帝覺得當官也不容易。

新年新氣象!

崇禎九年的元旦這一天,不光是皇帝忙,文武官員和小老百姓也忙。

有諺語曰:“老子回頭,不覺重添一歲;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可見過年期間老少歡娛情景。

尤其是新上任的崇禎皇帝,在過去的一年中,把京城破落戶、幫派一掃而空,無疑讓京城百姓活得更舒暢。

如今京城治安雖不敢說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但在大明的眾多的城市中,也可以是蠍子拉屎獨一份。

這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爺或許體會不到,可處在底層的平民百姓,卻是感觸頗深。

因為,這些破落戶、幫派分子,滋擾的物件永遠是百姓。

現如今,這些人聽說被皇上送去勞動改造,再也禍害不到京城百姓了。

所以,崇禎九年的京城的大街上,商業氣息比原來熱鬧了許多。

伴隨著如擊浪轟雷般的迎新爆竹聲,是賣瓜子的、賣江米白酒、賣合菜的吆喝聲,熱鬧非凡。

京城百姓獻椒盤,飫蒸糕,呷粉羹,出門喜迎新春。

整個春節期間,京城百姓出去賀年、拜年,熱熱鬧鬧。

至於京官,則自正旦大朝以後,文武百官各自走遏親友。

親者登堂,疏者投帖。

最熱鬧的莫過於內閣首輔溫體仁的家門前,道路人員往來交錯,絡繹不絕。

而其他一些朝官往來,講求形式禮儀。

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

至此者不問識與不識,望門投帖;又不下門,或不至其門,令人送門貼者。

有的官員家裡沒有僕人收帖,新年時就在門上粘一個紅紙袋,寫上“接福”二字用來收帖。

可世間的事,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承平了兩百多年的皇親國戚和勳貴世家,卻如何也高興不起來。

說起來這一切,還不都是崇禎皇帝鬧的。(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