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風雨飄零

雙方都有計較,雙方都有打算,那自然是勢弱的一方吃虧。

尤其是崇禎皇帝這個穿越者,明白宗教的性質,更是嚴加提防。

自古以來,宗教問題無小事。

崇禎皇帝如此大張旗鼓對付天主教絕不是一時興起,更不是兒戲。

事實上在民間,天主教已經開始影響著大明子民的信仰,在南方,開始有漢人加入天主教。

在士林,在朝堂,甚至連皇宮大內,都有部分官宦加入。

這是一個危險的開端!

當年那個強大的元朝,何嘗不是宗教的興起動搖了蒙元的根基?

而在臨近的倭國,有四分之一的倭民轉而信仰天主教,幾乎掀起一股欲滅本地佛教神道之勢。

如果不是倭國出了一個豐臣秀吉,看見苗頭不對,大肆屠殺天主教徒,估計倭國早晚離涼涼也不遠了。

大道理崇禎皇帝是不懂的,可他知道,首先要滿足大明老百姓需求和利益,這才是獲得國民支援的群眾基礎。

其他的一切空話假話都不過是海市蜃樓。

在大明,要是弄出一個什麼一等洋人四等漢的說法,崇禎皇帝覺得他肯定要涼涼,華夏也要涼涼。

畢竟,在華夏在大明,還沒有任何勢力和力量能夠取代主體民族——漢族。

若任由極端宗教擴散,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族一倒,遭殃的將是我們所有的大明老百姓。

誰要是矮化漢人、打壓漢人,誰就是在禍害大明?

千年之爭,拼的是民族的傳承與精神!

華夏為什麼能屹立幾千年的興衰風雨而不倒,那是我們有信仰,信仰自己的祖宗。

我們為我們的祖宗而驕傲而自豪,因為,他們替後世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和精神。

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亦是如此。

所以,歷朝歷代,無論是家庭還是國家,都有自己的祖訓。

因為一代人,是無法完成宏圖霸業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在不斷的積攢中繼續交給下一代人。

而西方的宗教,是叫你不要信仰自己的祖宗,不得祭祖。轉而去信仰他們的祖宗,去祭他們的祖。

這是要從根子上,徹底斷絕華夏的傳統,刨了華夏的祖墳。

後世具體的例子也有,譬如灣灣和港獨,因為被洗腦成功,認為自己沒有祖宗了,也不承認是中國人,正叫囂著要獨立。

其實,我們中國人從來就不怕什麼敵國外患,就怕自欺欺人,就怕在自我麻痺中滅亡……

有活生生的例子在眼前,崇禎皇帝又怎麼能不重視?

依據雙方的口頭協定,崇禎皇帝把天主教分散在大明各處,大大小小的幾十名神父全部集中到京城,統一送去翻譯書籍。

並且,每名神父外出都有錦衣衛跟著,美名其曰為保護。

當然,這也引起龍華民和其他神父的抗議。

不過,抗議無效!

面對錦衣衛的回報,崇禎皇帝回答得很坦然很直白,願意留下就留下,不願意留下,就滾!

但是,他們不能帶走片紙。

書籍,是最寶貴的財富。

而京城中,最近帝都的老少爺們表示很樂呵樂呵。

生活節目很豐富,輿論話題很勁爆,視野角度很震撼。

西四牌樓的菜市場上,最近每日刀光閃閃人頭滾滾,都是朝堂六部貪腐的大佬官員,讓人看得解氣又刺激。

時不時傳來錦衣衛又出動了,某某大佬府邸被查抄,某某大佬要涼涼的超級勁爆話題。

隨之而來的是,教坊司名下的某某樓,又有新來的犯官女眷,長得花容月貌,我見猶憐,老兄可下手否?

也有一些罪行較輕的,全家老少盡數流放嶺南。

他們在刑部衙役的押解下,一步一回頭,眼含熱淚離開這個大明最富庶的京城。

當然,也不是只有這些單一內容。

兵部衙門門口,京營在此長期招兵。

聽說朝廷下了血本,開出讓人眼紅的糧餉。

一入京營,吃穿不愁,每月有三兩的紋銀。若能透過訓練考核,餉銀立馬翻倍。

只是,要求很高。

不僅要三代耕作身家清白,還要身體健壯勇武有力,願意為皇上流血犧牲才行。

因此,在長達幾個月的時間裡,只有不到兩萬人有機會獲得進入京營。

這些大大小小的訊息,京城的老少爺們不是透過道聽途說得來的,而是從朝廷開辦的大明皇家週報獲得。

這,無疑非常具有權威性。

也因此,京城的老少爺們紛紛豎著大拇指稱讚天子稱讚朝廷,認為皇上這是為了天下蒼生著想。

因為,大明皇家週報的內容既有朝堂的時事政事,也有關於農事的一些介紹,還有朝廷的惠民政策。

總之,這裡面五花八門,囊括的內容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並且,不管是誰,只要掏出三個銅板就能買回去閱讀收藏。

當然,這是對於讀書識字的人來說。

不過,不識字也沒關係。

皇上已經替他們這些小民想到了。

京城裡有很多破落的老童生和窮酸秀才,他們屢試不第,科舉無望,平日裡都是在街頭給人抄寫書信什麼的混些銀錢餬口。

如今,他們迎來了為朝廷為皇上效命的機會。

司禮大太監曹化淳把他們招募過來,分配到京城大小的茶樓,有一個算一個,每天為百姓讀大明皇家週報的內容。

大家把他們叫讀報人,也叫講讀人。

因為,他們會點評幾句,有點類似於後世的香港的一檔節目,有報天天讀。

應該說,這個舉措受到京城百姓的熱烈歡迎和茶樓老闆的喜愛。

茶樓原本是說拉彈唱的地方,只是更新的內容畢竟有限,茶客們聽久了,也聽煩了。

而大明皇家週報的推出,無疑讓百姓得到朝廷最新消息。

上午的時間,依舊是說書先生或者唱曲賣藝的伶人,下午則是這些讀報人的時間。

譬如此刻,城南東角,陸羽茶樓裡,一個讀報人正在講讀崇禎皇帝的告民書,“朕仰承天道,俯御萬方,念此軍民,誰非赤子?

……”

讀完之後,講讀人放下手裡週報,語速不急不慢解釋道:“皇上仁慈,對於西北被裹挾的百姓既往不咎。

而且還從大明外藩手裡借糧,用於彌補朝廷糧食不足之處。

如今,距離大明最近的朝鮮,五萬石糧食已經透過海路抵達天津,即日將轉運到西北,交由當地官府用於賑災。

這次皇上下了嚴旨,若有官員中飽私囊,一律滿門抄斬!

而南洋諸番那裡,糧食一年兩熟甚至三熟,待日後運到大明,朝廷將確保常平倉的糧食充足,用於九邊戰事支出。”

兩條訊息相互結合,讀報人稍微一兩句整合,立馬把崇禎皇帝親民愛民之心和解決的具體舉措說得明明白白。

臺下的京城百姓聞之,既興奮又感動。

興奮朝廷漸漸有起色,感動皇上心裡時時刻刻為大明子民著想。

只是朝廷貪官汙吏太多,敗壞國體。

“這些該死的貪官,就是該殺!最好誅了他們九族!還是天子聖明仁慈,心裡想著俺們這些苦哈哈。”

四周的百姓紛紛點頭贊同,說這話沒毛病。

不要懷疑曹化淳這老貨的忠心,這些讀報人都是事先經過培訓,一切有利於鞏固提升崇禎皇帝高大形象的話,都會解讀一番,然後傳遞給京城百姓。

讀報人見下方議論實在熱烈,拿起桌上鎮條輕輕敲兩下,待嘈雜聲漸低,口裡方才說道:

“最新消息,最新消息!皇上針對前幾日夷人教堂被砸,親自撰文寫了一篇《咱們有祖宗》。”

此話一出,茶樓裡剩餘的一點雜音立馬消失得無影無蹤,京城老少爺們肅聲傾聽最高指示。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開什麼玩笑,這件事大家可是密切關注的,屬於時事熱點,也關乎皇上他老人家對於信教一事的態度。

反應不錯,讀報的老童生微微淺笑,端起茶水,輕呡一口,然後抑揚頓挫的讀道:“泱泱大國,千年傳承,延續至今,始有先祖,方有我輩。

故而,先有中國之地,方有中國之氣,再有中國之人。

有了中國之人,再有中國之道德,有了中國之道德,再有中國之文化,有了中國之文化,再有中國之禮儀。

禮儀成,而華夏昌。

自此,華夏先祖歷經磨難,血火融合,出黃河,至瀚海,上遼東,下長江,縱觀桑海,歷千年滄桑,方有如今巍巍大明帝國。

這一切,何其不易矣?

自古以來,中華有華夷之辨,也是文化之防。

今西夷遠渡重洋,來到大明傳教,涉及中西雙方文化衝突。

朕惟願漢家兒郎感懷先祖之不易,謹記華夷之防。

望朕之百姓,須知人生一世,歲歷四季,春耕夏種,秋收冬藏,卻難得百年。

然華夏之長,星辰大海,不僅經歷數千年,還要源遠流長繼續下去。

信教一事,朕不想多說,唯有一句,我們有自己的先祖!”

讀報人剛剛唸完,還沒有點評,臺下已經連連大叫好,此起彼伏。

更有文人慷然而嘆:“簡而言之,不相信先祖之人,皆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寡廉少恥,敗德離道之大惡。”

應該說,這篇文章,崇禎皇帝已經把意思說得很明白,也符合時下民意,自然是叫好聲不斷。

如此勁爆的訊息,很快就引起百姓們的熱議。

“就是,咱們大明有自己的國教道教,真不明白那些信天主教的人怎麼想,難道是外來的和尚好唸經?”

“老兄有所不知,其實好多人是衝著信教的三兩紋銀而去,小弟認為他們內心卻是未必真信。”

“那朝廷上的那些官老爺又怎麼說,他們可不會貪圖這點財物?”

“這就不知道了,或許是圖個新鮮吧?”

……

如此之言,在茶樓裡探討不絕。

而這裡面的議論,自有錦衣衛的探子暗中抄錄下來,送呈崇禎皇帝御覽。

“看來民心尚可,是時候需要來個道士下山了。”

崇禎皇帝緩緩放下手裡的密奏,喃喃自語一句。

他現在面對中國佛教的頹廢,儒家思想的虛偽和天主教的興起,毫無疑問,他只能選擇扶持相對溫和的道教。

另外,這時的道教是大明的國教,太祖朱重八就自封為道教的守護神,真武大帝。

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他們遍佈大明全境,在大明二都北京和南京擁有廣泛的民眾基礎。

而縱觀整個亞洲,南亞各國及印度、西亞、中亞乃至阿拉伯,全是宗教的天下。

這個宗教攻擊性太強,難免令人有些怕怕,需要抑制啊。

“皇爺,首輔大人來了。”

“宣!”

片刻過後,大明的老大和老二就聚首一起,商討國事。

“溫愛卿,如今百廢待興,國家財政匱乏,你看哪裡還有可以下手的地方?”

跟溫首輔已經很熟了,崇禎皇帝也沒有廢話,直接開門見山問道。

“皇上,臣覺得,現在的地方貪官汙吏、土豪劣紳對百姓的敲詐勒索已經很嚴重了,如果再在窮苦百姓身上撈錢,那就像在乾透了的柴木上澆油一樣。

不知道什麼時候,一個小小的火星就能燃起滔天的大火,將大明大好河山燒得一乾二淨。

今年,皇上停止了遼餉的加派,依靠著對貪腐的清算,得到了一大筆財富。

然而這一大筆財富也就只能勉強撐到明年,需要新的抄家物件。

北有晉商,皇上已經在佈局。而南有徽商,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溫體仁思索片刻,把今年的局勢稍微回顧一遍,最終提出意見。

“愛卿快說一說?”

崇禎皇帝對晉商瞭解,那是因為八大晉商賣國之故,可對於徽商,雖然知道他們富有,可具體情況就不知道了。

如今見溫奸相提到徽商,眼前一亮,急忙催促。

這老家夥,若不是胸有成竹,是斷然不會發言的。

“回皇上,臣最瞭解的就是徽商。

江淮一帶,最富的是鹽商,為富不仁的是鹽商,坑國害民的還是鹽商。”

溫體仁輕捋頜下長鬚,徐徐說道。(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