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風雨飄零

這個問題,龍華民無法回答,也不敢回答。

開什麼玩笑,難道他敢當著崇禎皇帝說不能嗎?

可要說能,這不是扯淡嗎?

歐洲什麼時候允許異教徒傳教了?

那可是要活活燒死的啊!

真是好算計,你能來,我不能去,這是他娘的什麼道理?

崇禎皇帝銳利的眼神,恍如刀鋒般緊盯著吶吶不能言的龍華民,充滿冷厲。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龍神父,別打著學術交流、信仰自由做幌子,朕很明白你們究竟想幹什麼?

大明,現在不是你們可以染指的。”

這些海盜,從現在開始一直到幾百年以後,一直執行雙重標準。

當然,現在的他們,實力還很弱,還無法像清末那般囂張。

說起來,這還要感謝海賊王鄭芝龍,是他和大明的海師,在歐羅巴人的海戰中,屢戰屢勝,最終替大明保留海戰全勝戰績。

從而,也讓整個歐洲,看不清楚大明的實力,不敢輕舉妄動。

畢竟,連受大明招安的一個海盜,都有擊敗他們的實力,那麼偌大的大明帝國呢?

所以,明的不行,就只能來陰的。

歐洲大陸派出了利瑪竇、龍華民、湯若望等神棍來大明,妄圖用傳教的方式,從民間著手改變大明的信仰。

崇禎皇帝知道,如果有人迫不及待的勸人包容它,那麼幾乎可以肯定,他不是一個朋友,而是一條豺狼。

真正朋友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對等的。

“尊敬的陛下,請看在天主教一直循規蹈矩,也曾為大明朝廷抗擊北虜做出貢獻的份上,允許我和教友繼續留在大明。

我可以保證,天主教將不在民間發展教徒,並全力配合朝廷翻譯西方學術書籍。

懇請大明偉大的帝王恩准!”

龍華民的眼裡滿是哀求,宛如一條可憐的老狗,委屈巴巴的盯著崇禎皇帝。

說這番話,他心裡也沒底。

可是,他是真沒辦法了。

因為,如果天主教再次被驅逐出大明,不說這是對教皇重大的打擊,而他們這些神職人員,也將獲重罪。

在他看來,這次的事情是因為不允許百姓祭祖引起騷亂,繼而引發崇禎皇帝震怒,才有要驅逐他們出去的決定。

那索性就像利瑪竇一樣,先走上層路線,來回迂迴,只要留下來,今後才有機會。

這個好像可以有!

聽完龍華民的懇請,崇禎皇帝有些猶豫了。

老實講,相比於其他一些亂七八糟的宗教,天主教還是有些作用的。

因為,這些神職人員有文化,可以幫助大明做點事。

天啟年間,這群傳教士首先到達澳門,然後北上北京。

這其中,湯若望展現了天文學、光學的才華,成功的預測了日食、月食。

並用中文寫了一本介紹伽利略望遠鏡的《遠鏡說》,第一個將歐洲的最新發明介紹給大明。

崇禎三年,湯若望由禮部尚書徐光啟疏薦,供職於欽天監,譯著曆書,推步天文,製作儀器。

不過,這貨利用向太監講解天文的機會,在宮中傳播天主教,御馬監太監龐天壽就是這時發展起來的。

崇禎六年,協助徐光啟、李天經編成《崇禎曆書》一百三十七卷。

徐光啟死後,李天經接任了他在科學方面的工作,繼續完成《崇禎曆書》餘下部分的編寫。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按照徐光啟“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必須翻譯。”的原則,在大明朝廷的支援下,繼續組織人力物力進行對其他西方科技著作的翻譯。

比如《坤輿格致》是在李天經主持下,由湯若望和大明官員黃宏憲合作翻譯,一共有四卷。

原著是德國學者阿格裡科拉的《礦冶全書》。

《礦冶全書》共十二卷,是歐洲礦冶技術的一部經典著作。

書中介紹了各種金屬的分離、製取和提純方法,也詳細介紹了各種無機酸的製法,包含有許多重要的化學知識。

崇禎十六年十二月,本尊批示戶部將《坤輿格致》分發各地,“著地方官員相酌地形,便宜採取。”

只可惜,隨著大明的滅亡,本尊的批示沒有辦法落實,連這本大明政府組織中西學者合力翻譯的書籍,在建奴治下也徹底散失。

不過也是,在愚昧的建奴統治下,這是這種型別書籍的必然命運,《天工開物》都會在中國失傳,更不必說別的了。

這些人目前還有點用處啊!

如此這樣一刀兩斷一了百了,似乎有點得不償失啊!

大不了事後卸磨殺驢就是了,嗯,應該可以。

想到這裡,崇禎皇帝在龍華民眼巴巴的注視下,沉聲說道:“龍神父,若是你能答應三點條件,朕或許可以答應你們留在大明。”

“陛下請說?”

峰迴路轉,龍華民抑制著內心的喜悅,跪在地上高聲說道。

要不是崇禎皇帝離他有點遠,他都想按照教皇最高禮儀,親吻崇禎皇帝的鞋面。

不過,已經久居大明多年的他也知道,大明不流行這一套。

“一,三年內停止傳教工作,全力翻譯西方文獻書籍。

二,招聘兩百葡萄牙炮兵,幫助大明訓練出合格的炮兵營。

三,派出傳教士,帶領大明官員前往歐洲採購書籍。”

經過認真思考,崇禎皇帝說出他的三個條件。

“感謝陛下仁慈,願意效勞。”

在沉默片刻後,龍華民不得不答應。

要想留下,他們沒得選擇。

因為,他手裡的牌有限,根本無法和崇禎皇帝談條件。

不過,他也有他的小九九。

三年不傳教,其實可做的事情也很多。

因為,教皇給他們的任務並不只有傳教一事。

例如,在西安傳教的金尼閣,他在西安城內建立了一座小教堂,除了開展宗教活動外,他研究了從西安通向中亞、中東和歐洲的交通道路問題。

為此,他不斷向過往商人、到北京向大明朝廷進貢的附件小國使團,打聽和記錄他們行走的路線。

以及經過的國名、地名、驛站名以及來往商品的名稱、貿易狀況等等。

為此,他根據這些寫下詳細的研究報名,寄往歐洲。

再譬如,收集大明各種各樣的書籍。

比利時耶穌會士柏應理從上海回到歐洲,徐光啟家族許太夫人捐獻給教宗的最重要的禮物,就是四百種漢語圖籍,藏於梵蒂岡教廷圖書館。

法王路易十四之所以決定派“國王傳教團”去大明,原因之一是他羨慕葡萄牙國王在大明弄到了線裝書。

可以說,歐洲的文藝復興的道路上,有大明一份功勞。

其實,他們的這種做法,和後世的日本入侵前簡直一模一樣。

那就是從文化、地形地理方面著手,再擴大到經濟、軍事。

只是,他們目前沒有這樣的實力而已。

應該說,龍華民神父想得很美好,可實際上,誰知道呢?(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