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塾裡攏共只十五名學生, 大多是臨到縣試來這條街沾文氣的,沒幾個蒙童, 都早早地主動來上學了。林先生又是心不在焉地收了作業,隨意點評幾句, 待人到齊了便依次叫起來背書。

崔燮是進了書塾才開始讀《詩》的,算是林先生半個親傳弟子,又是個財主, 林先生待他比待那些學生更親切,僅有的三個小學生背完了《三字經》,便叫他上前背書。

不知為什麼,每次他起來背書、講書時,就有幾個學生悄悄抬頭看他,還有人在下面搖頭晃腦,學著他做口型背書。要不是這些人下課之後都老老實實的,除了有時喜歡在他面前炫耀詩文,別的都不敢多說多動, 他幾乎要以為他們是想搞校園欺凌了。

不過話說回來, 天天在學渣面前顯擺自己詩文做的好,算不算冷暴力?

林先生點了昨天講過的《南有嘉魚》,崔燮背書之前下意識側過頭看了那幾人一眼。四目相對,十幾歲的小書生就慌慌張張的別過頭, 彷彿作弊讓人抓了個正著似的, 臉跟脖子都紅了。

嘖嘖, 這群書生的戰鬥力太弱, 空是有校園霸凌的心,都沒那賊膽兒啊。

他心裡搖了搖頭,認真地背起書來:“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君子有酒……”他背書時習慣了原文與譯文夾雜而下,而詩經集傳中的譯文跟四書相比特別短,背起來有種瀑布奔流直落的淋漓快意。

林先生也很欣賞這種背法,閉上眼睛聽他從《南有嘉魚》背到《彤弓》,點了點頭,滿意地笑道:“你背書的工夫可以了,不用我多敦促。待會兒你自己複習前面講過的,今日就不講新篇了。”

他唯唯而退,回到坐上聽著林先生叫那些學的比他多的人上去,照樣抽查背誦,佈置下新題目讓他們自己去作詩作文章。那些童生們只差一步就是秀才,並不需要先生手把手地教,林先生飛快地把他們打發掉,就叫崔燮上去單獨授課。

出於現代人對八股文這種橫霸明清兩代的文體的敬畏,崔燮聽課時比平常更認真,恨不能拿個小本記下筆記,以後時時回顧。

林先生也正襟危坐,對他講道:“朝廷開恩科取士,判、詔、誥、表、時務策論不過是末枝,所依準繩唯有五經四書文。我不與你講那些‘闡發聖人精意微旨’的虛話——咱們讀書人做制藝文,為的就是中試!

“闢如去年的辛丑科會試,天下才子四千人雲集京城。二月初九會試,三月十五殿試,這其間五房十幾位考官要判四千人的三場考卷,一位考官一天要看多少卷子?他能用心看多少?也不過是匆匆一過,只看首場首義罷了!第一篇經義文作不好,後面的寫得再好,那考官也是無暇細觀的。”

他說得特別投入,跟說評書那麼高低錯落,聲韻激揚,簡直要站到椅子上似的。

當然,他最後沒有真的站上去。不僅人沒上去,連聲音也低下來了,盯著弟子鄭重地說道:“今日先給你講破題。破題雖只是用三四句話點透題目之意,看著容易,但作起來卻是最不容易的。所謂‘破題之前,文章由我;破題之後,我由文章’,你的立意深淺、腹中才學多寡、筆力高下,破題這幾句中便可一覽無餘了。”

崔燮連連點頭,眼睛睜得比平常還大,顯出一副又深又長的雙眼皮,如同畫在眼上方似的。

林先生對他這態度十分滿意,從桌上拿過一本程文集,隨翻幾頁,指著其上“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瞟了他一眼:“這是乙未科解元王翰林濟之公(王鏊)中試之文,你看看這文,這是天下文章的正規化!我就以這篇文為例,給你剖析破題之法。”

崔燮站到桌旁,低頭看著那篇文章,只見其開頭兩句寫著“大賢論前聖欲集乎群聖而攢其舊服者,一憂勤惕厲之心也”。

他十分自覺地說:“這篇題目...出自《孟子·離婁下》。意為周公想效法夏禹、商湯、周文王與武王這三代聖王:像夏禹一樣厭惡會使人沉迷享樂的美酒而喜愛別人的諫言;像商湯一樣執中庸之道,唯賢是取;像文王一樣保養子民,已居王道猶求道若渴;像武王一樣不慢怠親近臣子,不疏遠外方之臣。破題中‘憂勤惕厲’一詞正出自朱子註釋,以贊周公勤於政務,舉凡先王善行必追而效之的德行。”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林先生點了點頭:“四書背得不錯。你可知為何原題中寫的周公、三王,破題時卻用大賢、前聖來指代?”

那是……因為自己寫破題時的用詞不能和題幹重複?

他有點不確定,不敢說。但林先生也不用他回答,自己就捻著薄須講了起來:“破題中不能帶出人名,如三代聖王、文王、周公、孔聖皆須稱‘聖’,諸子則以‘賢’,唯孟子既可稱‘亞聖’,亦可稱‘賢’。其餘草木花鳥器用之類可以一‘物’字代稱,總之破題時題目中的人與物都不可以寫出原名,要代以經書中原有的別稱。”

嗯……破題就像是現代寫作文時的點明題意嗎?崔燮不禁問道:“破題就是讀明白題意之後,用自己的話解釋一遍嗎?”

林先生微微點頭,“嗯”了一聲:“簡略說來便是如此,自前而後逐字逐義破的叫作順破,反過來先破後文義,後破前文義的,叫作逆破。但並非說通就可,要抓住題目主旨,重在一個‘破’字。緊扣題面字眼逐字而破的叫作明破,若不露題面字眼,而另以一種說法指代之意的,則叫作暗破。王翰林這篇便是逐字直解周公效法先王施行仁政之舉,算是明破。”

“再有破題時一個大忌,就是不能破到題中未有之句——你看這一句‘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你讀題時要先記得這句題目於《孟子》中位於哪一篇、哪一句,然後將上下文貫通,明白其在文中之意,但破題時卻不可牽連到上下文的文字。

“闢如你若在破題時點到三王是何人,所施四行是何物,這就算侵·犯了題目上句,叫作連上;若是點到後句周公如何夜以繼日思行善政,則稱為犯下。你想那科舉之時,考官、同考官判卷判得眼都花了,見了好的都無暇多看,見卷子先挑毛病,一眼看見你破題時侵·犯上下文,是不是就趕快黜落了你,好少看一篇?”

是啊,小學生作文審題審偏了還得不了高分呢,會試這不到百分之十的錄取率,題都答偏了還不乾脆黜,有的是答得又正又好的等著錄呢。

崔燮看他後面似乎還有許多要講的,索性告了罪,回位子拿了個奏本式的自制筆記本,蘸著先生硯臺裡的墨汁開始記錄。

林先生頗為讚許他這態度,把時文集側過來攤在他面前,指著破題繼續講:“還有兩大忌,就是破題時不能破完全題之義的,叫作漏題;或是雖破了全題字義,破題內容卻生拼硬湊,不夠渾融的,叫作罵題。能犯這兩樣錯的,就說明你比那犯連上、侵下之錯的學得好些,但到了考場上,也一樣是連看都不看就黜落的下場。”

崔燮“唰唰唰”地往小本子上記著,寫字時眼都不敢看紙,死死盯著先生,彷彿這樣看著能聽得更清楚些似的。

林先生又搖著頭吟哦了一遍王鏊的破題,沉醉地道:“破題顧有破字、破句、破意三種破法,以破字為下,破句為中,破題中隱藏的聖人真意才是上品。你一個小學生,比不得王翰林那樣的文章宗師,但破題時也要講究文字簡練渾融,堂皇氣勢,要有一口氣貫通破題。若只將題目換個字眼,零拼碎湊成句,就落了下乘了。”

他搖頭晃腦、慷慨激昂地說完了,忽然低頭問了崔燮一句:“我這麼說有些籠統,你學力還淺,未必體會得出來,我先給你講幾種破題的做法,你回去練一練,自己做過的才能體會的深。”

崔燮感覺到了龐大的家庭作業在向自己招...手,心中微微嘆氣,低頭應了一聲:“是。”

林先生看著他說:“我先講大題的做法,記下——破題可作兩句,也可作三四句,但若求簡明利落,最好就做成兩句。或上句破題意、下句破題面,或上句破題面,下句破題意,如已矣也之類虛詞,最好留在下句,上句不用虛詞,方顯得簡明利落。

“如這篇探花文,便是上句破題面,下句破題意。上句緊扣本題逐字破解,下句則從本題散發至全章,以‘一憂勤惕勵之心’之句承全章之旨,又不觸及題外文字,極是清通簡潔。當然你做破題時也可以上句提領全章之意,下句再扣本題。只是要小心,破題時可借題目上下句之意,萬不要犯其字,落了連上侵下的大忌。”

崔燮一邊點頭一邊猛記,腦海中的pdf也不斷拉長,打定主意以後做作業、考試時都要把這些忌諱先拉出來讀一遍,以免犯錯。

林先生覺得這就講得差不多了,見他也停了筆,便找他要來筆記,看著自己講得哪兒有疏漏的地方,邊看邊說:“雖說童生試考的都是小題,可那些題是割裂截搭聖人文字而成的,若是初學做文就做那些,容易拘束才思。要做還是先從大題下手,才能寬闊胸襟,養出文章的氣魄。我就從這篇時文集上挑幾道大題給你留作功課,你一道題目破他三五個破題……”

他的話語忽然一斷,眼角抽了抽,把崔燮那本筆記撂下,自然地轉換了話題:“我再給你講一個正破反破之法,你回去把這本會試程文前三篇的題目與破題抄下玩熟,自己再依次正破一遍、反破一遍、順破一遍、逆破一遍,明天早上交給我。”

崔燮早被十二道破題震憾住了,完全沒注意到他之前是漏講了那兩種破題法,只顧著屏氣凝神、專心致志地聽講。

林先生又保住了師道尊嚴,講得又痛快,對他這個尊師重道的學生更喜歡了,講完之後還有些意猶未盡,覺得應該再多佈置幾道題才好。但他先已經說只破三篇,再追加也不太合適,於是去自己書房裡取了一本沈度字的字帖回來交給崔燮,讓他拿回家去,每天臨二十頁交上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