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來客棧,小院精舍。有修竹流水,有園林假山,有小橋婉約。巧奪天工,意態奇峻,於西北邊關荒涼之地更顯精緻。

只是此刻,顧清河沒有一絲心情欣賞眼前這番景緻。

他席地而坐,腰桿筆挺,右手不停摩挲著腰間玉佩。左手平放於膝蓋之上,紋風不動。面沉如水,不復門閥子弟風流儀態,惟有眉頭間一縷陰霾。

身邊高手被人驅逐,如何不令人憤怒?

顧清河左手倏然間握拳而起,淡淡冷笑道:“重霄鎮,你們真的以為這般好拿麼?”臉上隨即露出一抹和煦笑意,目光向小院外掃去。

不遠處,一名中年美婦正牽著一名粉雕玉琢的十來歲小男孩,妖嬈而行,娉娉婷婷。

※ ※ ※

虞丘天生好吃,便很是積極著主動請纓,幫李牧羊打下手。黑炭小道士何辛甲只得負責燒火重任。三無道人躺在椅子上唉聲嘆氣說自己老寒腿又犯了動不得。

虞丘奇怪問到老寒腿不是在天氣轉涼時才發作麼?問得老道人面紅耳赤,最後靈機一動有氣無力說他的老寒腿不一般,是因為曾經踏入陰陽界山沾惹萬年陰氣導致的,豈能與紅塵俗世裡的老寒腿相提並論?算是搪塞了小姑娘的好奇之心。

李牧羊作為主廚,手腳不停,早已忙碌起來。兩口鐵鍋、三個小爐子都燒起火來,有的燒水放置蒸籠,有的燒水煮肉,有條不紊,各司其職。

按“金州八大件”傳統,先做冷盤,後做熱菜。一者方便冷盤入味,二者冷盤不怕變冷。冷盤以酸、辣、鹹三味為主,貫穿整場宴席,可細品,可佐酒。因此,又有“下酒菜”一說。

冷盤的關鍵在於湯汁,湯汁的調製極有講究。若以沸水煮醋,湯味必然尖酸;若以燙油潑醋,湯味必然沉悶。金州城地界,十家冷盤九家同,唯有一處不同在於湯汁,各家有各家不同做法。

李牧羊對此早已輕車熟路。首先取一海碗,幹紅辣椒切段,依次加入辣椒麵、花椒、芝麻、香葉、八角。熱鍋燒油至沸騰,潑於海碗調料上,即成辣子油。待其冷卻,再依次將香醋、香油、蒜泥、糖、香菜末等調味品依次置於海碗,加少量溫水,攪拌均勻,即成風味湯汁。

湯汁已成,接來下便是冷盤製作。

四葷頗為簡單,皆是採購而來的滷味,只需切片擺盤即可。而四素則頗為費時,大鍋燒水至沸騰,再將黃豆芽焯水煮熟,然後撈出置於冷水中冷卻。藉著鍋中沸水,李牧羊又讓虞丘將兩塊烏漆墨黑、其貌不揚的煙燻豆腐乾放進去熬煮清洗。

所謂煙燻豆腐乾,即水豆腐表層抹上一層輕鹽,置於火塘以爐火燻烤烘製,待其水分完全蒸發完畢即成。成品後外殼烏黑堅硬,煙漬極厚,需要以沸水浸泡清洗表層菸灰。經過燻烤烘製後的豆腐乾質地緊密,可直接食用,回味無窮;也可切片涼拌,入口彈牙,很有嚼勁。乃是尋常百姓家裡最常見也最受歡迎的一道菜品。

豆腐乾切薄片,涼粉切厚片,魔芋切細條。

這個過程很考驗刀功,薄厚適宜,長短均勻,方為最佳。李牧羊下刀如飛,如穿花蝴蝶,涼粉塊四角均勻,絕無此處厚彼處薄,豆腐乾輕薄如紙,晶瑩剔透,偏偏又無一絲破損。

切菜完畢,便是入湯時刻。在金州城地界,有兩種做法,一是將此八碗冷盤置於席上,中間放一大盤,盤內放一小碗,碗內盛有湯汁。開宴之後,賓客將各類冷盤置入大盤,澆湯汁攪拌後食用,被稱為“和菜”。另一種則是在後廚便把冷盤與湯汁攪拌均勻,使其入味,直接入席。

對這兩種做法,李牧羊更傾向於後一種。他將調製好的湯汁分別澆灌於四葷四素八碗冷盤上,攪拌均勻,然後只需待其入味即可。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涼拌豬肝時,李牧羊忽然想起那位金州城大

廚講起的關於這道菜的另一種搭配:

涼拌豬肝,以黃豆芽墊底。

這是金州城山村的傳統冷盤之一,下酒佐粥的絕佳伴侶。山區不比平原,生活艱辛,山民在平日裡沒有豬肝食用,只有春節前夕宰了過年豬才能滿足一番口舌之慾。臘月十八前後殺豬,豬肝懸於房梁晾上幾日,除夕當天取來煮熟,冷卻切片,再調汁水涼拌,片刻入味即成佳餚。

可豬肝量少,豈能一頓吃完?但若是做得少了,又嫌小小一碟上了宴席面子難看。於是,山民靈機一動,以黃豆芽墊底,再以豬肝片層層鋪蓋。如此一來,涼拌豬肝巍巍然滿盤皆是,盡顯主人家殷實闊氣。殊不知,僅有一層豬肝,其他盡是黃豆芽也。

平日裡,李牧羊多是獨身一人,鮮有做這席“金州八大件”的時刻。不過,卻毫不影響他的發揮。轉眼之間,涼拌豬肝、涼拌雞胗、涼拌滷牛肉、涼拌豬耳朵,涼拌涼粉、涼拌魔芋、涼拌黃豆芽、涼拌豆腐乾,四葷四素八碗冷盤已成。各味冷盤又有胡蘿蔔絲、紅辣椒片、豆苗、蒜苗、芹菜等時令菜蔬相間點綴,青、黃、綠、紅、白、紫,諸色輝映,蔚為壯觀,令人食指大動。

只是這個版本改良頗多,與傳統的“四葷四素,中間上醋。上青下白,角葷邊素”已然有了頗多不同。比如冬日才有的涼拌藕片,此刻便吃不上了。

※ ※ ※

做完冷盤,進入熱菜階段。

所謂熱菜,也被稱之為“大菜”,與下酒小菜的樸素尋常不同,大菜更能顯出主人家的殷實程度。熱菜同樣有八碗,四菜四湯,冷盤端上不久後,就按“一干一湯,先蒸後炒,先鹹後甜”的順序依次上席。

蒸菜最費時間,需要最先動手。

恰好,此時小爐子上燉煮的豬肉火候正好。烙肉、粉蒸肉、甜酒蒸肉,這三道菜都是以豬肉為主材,不過卻不用生豬肉直接烹製,而是得提前燉煮,待其冷卻後備用。

黑炭小道士何辛甲燒火很有一套,無論李牧羊如何提出火勢要求,剎那間他便能在灶膛裡鼓搗實現。李牧羊抽空問他:“是不是因為燒火經驗太豐富,在灶膛前待得太久,因此才被燻得面如黑炭?”惹得虞丘格格亂笑,小道士面色更黑。

小火燒熱鐵鍋,倒入玉米粉,加鹽不停翻炒至熟,然後盛出冷卻。

豬肉是李牧羊精挑細選的,有肥有瘦,紅白相間,最適合做粉蒸肉和甜酒蒸肉。他將其一分為三,取其一切片,成一指長,八分厚。其次,將肉片放在炒熟的玉米粉中翻滾,使其沾滿粉面。然後按皮貼碗底的方向,整齊擺放海碗中。最後將玉米粉覆蓋肉片之上,粉面間摻雜放置一排紅薯條。送入蒸籠,大火猛蒸。

待熟透出籠,粉蒸肉上席前另有最後一道工序——翻碗,把蒸碗裡的粉蒸肉整整齊齊翻倒於盤內,肉不能亂、薯條不能散,才算成功。彼時,粉蒸肉糯而清香,酥而爽口,嫩而不糜,粉面油潤,薯條甜糯,香味濃郁,堪稱人間絕味。

※ ※ ※

在金州城百姓的除夕團圓宴上,縱有再多菜餚,一碗甜酒蒸肉也是萬萬不能缺席的。相對於工序頗為複雜的粉蒸肉,甜酒蒸肉便顯得極為簡單。

再取一塊煮熟豬肉,切成寸許四方小塊。繼續按皮貼碗底的方向,整整齊齊擺在蒸碗底部。上覆厚厚一層甜酒,再均勻撒上一層紅糖,送入蒸籠猛火蒸熟。其中有個關鍵——甜酒,甜酒者,何物也?金州城百姓之大愛也,亦可稱醪糟,或以小麥、或以大米、或以玉米珍珍,蒸熟後冷卻自然發酵而得,帶凜冽酒意。可作飲品,可做甜品,可做羹湯,風味極佳。

甜酒蒸肉上席前,同樣有翻碗工序,肉不散開、甜酒不流、紅糖入味入色。彼時,這道鄉味美食才算完成。視之肉色暗紅晶瑩剔透,嗅之淡淡酒香撲

鼻而來,入口即化又有絲絲凜冽酒意。不喜食肉者,亦往往偏愛墊底甜酒。因酒解油膩,甜酒經高溫蒸熟,油脂浸潤,與紅糖完美融合,入口爽-滑。萬千滋味交錯,才下舌尖、又上心頭。

做完一甜一鹹兩碗蒸肉,還需做一碗封席菜品——蒸酒米。

酒米,即糯米。蒸酒米更是簡單不過,取一海碗,加糯米,加清水,以蒸米飯比例為準,放入蒸籠蒸熟即可。關鍵之處,在於吃法。上席之後,須當場撒上紅糖,再澆些許烈酒,以火點燃,藍焰過後,酒米更香。然後賓客一起動筷,吃過酒米,一場正席才算圓滿。故而稱之為“封席菜”。

※ ※ ※

至此,蒸菜告一段落。黑炭小道士何辛甲手忙腳亂,照顧著一口鐵鍋的蒸籠和三個爐子的火勢。因為李牧羊要開始做羊肉燉白蘿蔔湯、土豆燉雞塊湯、黃花木耳雞蛋餃子湯、白火石氽湯這四碗湯。

其中羊肉燉白蘿蔔湯、土豆燉雞塊湯尋常可見,並無可說之處。而黃花木耳雞蛋餃子湯、白火石氽湯則頗為罕見,別有意趣。

黃花木耳雞蛋餃子湯的關鍵,在於雞蛋餃子。製作繁瑣,極其精細。須先剁肉餡兒調味完成,然後打上一碗雞蛋,攪拌均勻。小火燒鍋,輕油燒熱。再將些許雞蛋液,煎成圓形。取餡料置於蛋餅半側,翻起另一側覆蓋餡料,封口使其不散開即可。至此,雞蛋餃子呈半月之形,色澤金黃,濃香撲鼻,起鍋備用。

李牧羊心無旁騖,慢慢煎雞蛋餃子。倒是虞丘實在沒忍住,偷偷伸出雙指,夾起一隻剛出鍋的雞蛋餃子瞬間入口。忽而皺起眉頭,委屈道:“肉餡兒沒熟。”

李牧羊頭也不回,繼續翻轉鍋裡餃子,“肉餡兒難熟,所以得在煮湯時把它煮熟,誰讓你這麼心急?”

煮湯反倒簡單,起鍋燒油爆炒蔥姜,放入木耳、黃花菜煸炒片刻,加水燉煮。至沸騰後,再放入早已煎好的雞蛋餃子中火燉煮,最後再加紅薯粉條、白菜葉等各種菜蔬食材。湯成之時,湯色清亮,蛋餃金黃,蔬菜清新,木耳肥美。乃是酒酣時刻一道極為爽口的清淡湯品。

煎完雞蛋餃子,正好趁著鐵鍋溫度做烙肉。所謂“烙肉”,類同肉餅。

將煮熟的新鮮豬肉切成方片,再攪拌一碗麵糊,須稀稠適宜,以能粘在肉片上形成厚厚一層外殼為宜。鐵鍋燒油,肉片裹上麵糊,下鍋油煎,片刻之後,麵糊金黃,其內油脂四溢,更增濃香。此物須趁著出鍋滾燙時刻入口,麵糊酥脆,肉片柔軟,一口咬下,肉汁四溢,香氣瀰漫舌尖。

※ ※ ※

白火石氽湯做法最為奇特。

首先,取肥瘦相間豬肉剁成肉泥,加各類調味品,捏成薄餅,貼於陶盆底部及周壁。其次,往陶盆裡放入香菇、木耳、紅棗,注入沸水,淹沒肉餅,再取大塊紗布覆於肉餅之上。

接下來,便是這道湯的奇妙之處。

取逐鹿山深溪內的光滑渾圓白火石,置於爐火中燒至通紅,然後投於陶盆紗布之上,隨即壓上蓋子。等上片刻,待燒紅的白火石在湯水中沸騰炸裂,將肉餅氽熟。然後揭蓋取出紗布、白火石,將肉餅攪成小塊,加蔥花、鹽等調味。即成白火石氽湯,肉餅香酥,湯汁鮮美,尤為可口。

至此,“金州八大件”大功告成。八涼八熱,四葷四素,四菜四湯。

※ ※ ※

三無道人雖然唉聲嘆氣著說自己老寒腿又犯了動不得,最後還是忍不住誘惑,早早便開始布席,將碗筷酒盞整整齊齊擺放,只等盛宴開啟。

只是那雙看似渾濁的目光無意間掃過專注烹飪美味的少年身上,卻閃過一道清輝。用自己才能聽見的聲音疑惑道: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食為天道,故有氣運加身?真是奇哉怪也。”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