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辛心頭大怒,差點就想亂說一通,胡攪蠻纏一番。正待張口,突然看見蔡琰緊張兮兮地看著自己,生怕他不會答或者答得不好。他轉念一想,既然要追求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就要花點心思,不然人家老爸怎麼放心將女兒交給自己?雖然這離“交給自己”有十萬八千裡遠,但至少第一次見面就不能被他小看了不是?

蔡邕等了半天,只見史辛低著頭,目光閃爍,知道他在努力想著應對之法。蔡邕對他的輕視之心更盛,看了一眼蔡琰,彷彿在說:這就是你鍾情之人?不要求他說得如何石破天驚,至少證明自己懂樂理啊!臨場才想辦法,他以為音律是投機取巧,一蹴而就的嗎?

蔡邕是公認的文壇領袖,琴棋書畫樣樣皆精。史辛既沒地位,修為又不高,文學方面如沒半點造詣,確實很難讓蔡邕看得上眼。門當戶對在哪個朝代都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史辛心念急轉,眼前這兩位都是東漢末年的音樂大家,除了嵇康估計無人能及,如果是嵇康在這裡,他會怎麼應對?嵇康的樂理思想是什麼?

一想到嵇康,史辛腦海中靈光一現,心中已經有了計較,臉上卻露出為難之色,吞吞吐吐道:“在兩位面前,我……我還是不獻醜了。”

“無妨無妨,你也不要過謙。”蔡邕認定他說不出什麼,只一個勁地催促。

“晚輩在司空大人的琴聲中,聽到了……和暖的碳火,碳火上烘著白白的饅頭!”

“什麼?”蔡邕一時反應不過來,“碳火……饅頭?”旋即又哈哈大笑,“你小子莫非餓瘋了,如此高雅的琴聲竟然聽出來碳火和饅頭?”

蔡邕接著挖苦道:“你不懂也可以假裝一下,甚至直接說不懂,也沒人笑話你。這樣大放厥詞,簡直侮辱了先人的大作,胡鬧,胡鬧啊!”

史辛不動聲色,“然則司空大人認為我應該聽出來什麼?”

“哼!《陽春白雪》,你聽不出暖陽白雪,至少聽出高雅之意。你果然對音律一竅不通。琰兒,你怎麼會認識這樣的人?”蔡邕一臉嚴厲,終於說出了心裡話。

蔡琰憋得臉色通紅,心下大急:我以前給師兄講解過《陽春白雪》的意境,難道他忘了?

史辛嘿嘿笑道:“請恕晚輩斗膽問一句:《陽春白雪》固然是作者想表達春的萬物復甦和冬天的潔淨蕭索,但越是懂音律就越能體驗到作者的意境嗎?我不贊同這種觀點。”

“然則你認為如何?像你一樣,感覺到碳火,饅頭?笑話!”

史辛淡淡道:“那也未嘗不可!我的意思是,每首曲有它自己的旋律,音色和想要表達的意思。這些都是獨立於聽者的,聽者聽後想到什麼,跟音律知識的高低並沒什麼聯絡。”

蔡邕冷笑道:“什麼叫每首曲獨立於聽者?《禮記?樂記》有云: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先輩對音律已有定論,每一首曲都有其固定的社會意義和意境,你聽不懂,證

明你還沒夠資格。”

史辛也冷笑道:“音樂還有固定的社會意義?這個社會意義,是音樂本身的,還是人為賦予的?”

他續道:“一首曲子的旋律,總是由宮商角徵羽這五個音節組成,或高雅,或庸俗,總跳不出這個道理。有本事的作曲家,就把這五個音節巧妙地結合起來,譜出的曲子也是悅耳動聽。本事平平的作曲家,譜出的曲子當然也就平平。但是……”史辛話鋒一轉,提高了聲音,“這五個音節都是固定存在的,不由作曲者的意願改變,也不由聽曲者的意願改變。這就跟做菜一樣,各種食材,調味料都是固定存在的。把所有東西放進去,大廚做出來,味道當然好,普通人做出來也就普通人的味道。難道大廚做出來的,就要賦予其社會意義?”

蔡邕勃然大怒,一拍桌子,“豈有此理!你竟然用做菜來比喻音律?”

史辛不為所動,繼續侃侃而談:“區別不大。樂曲本身當然有高低之分,聽曲人當然也有欣賞水平的高低之分。但不能因為別人悟出了什麼而覺得此人不懂音律。同理,人的喜怒哀樂在聽曲之前就存在,不能說是樂曲賦予了人這些情緒,最多就是引出了這些情緒而已。”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史辛這一番論調,把蔡邕說得臉色連變,嘴唇也變得蒼白,口中只唸叨:“你……你亂說……”

蔡琰連續給史辛使眼色,他裝作沒看見,一直堅持自己的論點。

古時候的音樂,只給統治階級服務,《禮記?樂記》上的那句話,就是說:治平之世的音樂必然充滿安閒與歡快的情調,顯示了當時政治的和順;動‖亂之世的音樂必然充滿怨恨與憤怒的情調,顯示了當時政治的乖悖;被別人征服的國家的音樂,必然充滿悲哀、憂愁的情調,顯示當時人民正在遭受苦難。因此,在和平年代,統治階級就會大肆宣揚讚譽政府的音樂,讓人民更加堅定對政府的支援;而在動盪年代,統治階級利用憤怒激昂的音樂,激起人們的反抗心理,讓人民為其辦事。

而史辛的觀點是:音樂本身並無階級,也無情緒,聽了音樂而引起的各種喜怒哀樂的情緒,是人本身就帶有的。音樂最多就起個引導的作用,而並非音樂本身有喜怒哀樂。

蔡邕一生忠於漢朝,更是儒家代表,他代表的正是統治階級,史辛這種說法不就是直接跟他對著幹嗎?

蔡邕接受不了史辛的說法,但蔡琰一直在旁邊聽著,史辛的話深深地震撼了她的心靈。她自小接受蔡邕的教導,思想和父親是一致的。一直到她離家出走到鉅鹿,拜入靈寶派,學了道術,她第一次對儒術產生了動搖。後來跟史辛互生情愫,她難以自持,潛移默化下對某些儒術就更加懷疑了。

作為一個控制型脈師,蔡琰太明白這裡面的意思了。每次因為中了她的琴聲而進入幻境的人,他們的幻境幾乎都是不同的。經史辛一提醒,她終於明白到,原來透過琴聲控制別人,就是控制別人的情緒。

這個發現令她驚喜不已。以後她可以先判斷對手

的性格,情緒等因素,控制效果肯定比現在高很多。

蔡邕嘴上不承認史辛的觀點,但心裡又不得不承認他講得有幾分道理。他的論點足夠新穎,雖然還不算成熟,但已屬難得,比許多沽名釣譽的人高很多了。

蔡邕經過短暫的失神之後,臉色轉為正常,嘴裡卻道,“好了,你的音律也就那樣吧,以後還要多加學習。小子,你可懂六博?”

“六博棋?”史辛問了一句,同時心想:剛才考了琴,現在又考棋,看來老丈人“琴棋書畫”都要考啊。考過了難道就把女兒嫁給我?不可能吧!

史辛對這個假設又自我否定了,但他肯定的是,考不過就肯定不會嫁。

“晚輩棋藝平庸,倒是無意中學到一種跟六博棋有關的奇怪步法,請司空大人賜教。”

史辛氣沉丹田,而後將真氣運於雙足,飛一般地在花園中跑了起來。對於“棋”這個考題,史辛不傻,他只有80的棋藝屬性,要是跟蔡邕這種高手對弈的話會輸得很慘。但如果將步法和六博棋融合在一起,這就很有看頭了,絕對讓蔡邕大開眼界。

花園空間不算大,裡面擺放著許多花草,錯落有致。史辛運起六博步,腳底生風,速度越轉越快。他見縫插針,有些空間特別小的,他躍下之後本以為會撞到一些花草,卻竟被他巧妙地避開了。半盞茶功夫,愣是一片葉子都沒有落下來。更奇怪的是,每過一段時間他就會附身下去,用手拾起些什麼東西。由於他身法太快,看不清他撿起什麼。

“這小子,從哪裡學來的步法?竟然如此精妙?”蔡邕是識貨之人,他目不轉睛地盯著史辛的雙腿,仔細研究他前進的軌跡 “果然是六博步的運作模式,以自己所站的位置為起點,以十二道為行進軌道,以中心陰陽太極為目的。到達目的後,又沿著軌道回到起點。如此迴圈不息地走下去。”

史辛身法飄逸,身材修長,花園景色別緻,他穿梭於花草之間,就像一隻翩翩蝴蝶,毫無違和感。

蔡邕暗地裡點頭:這小子文武雙全,外表出眾,確是琰兒的良配。至於身家地位這些倒也不用著急,遲早都會有的。

蔡邕看得一會,朗聲道:“一個人奔走有什麼意思,我陪你玩玩。”說完就想躍入場中。

“司空大人請稍候。”史辛躍到蔡琰身邊,微笑著從袖中拿出好多瓣大小一樣的花瓣,“琰兒,送給你的。”五顏六色的花瓣湊在一起,剛好湊成了一朵花兒,顯得鮮豔欲滴,惹人憐愛。

鮮花對少女有天然的吸引力,蔡琰心花怒放,紅著臉小心接過,“謝謝師兄!”聲如蚊子,彷彿大聲一點都會把鮮花嚇壞似的。

蔡邕記得,女兒第一次露出這副歡喜模樣,是八歲的時候送了一個琴給她。

老父都是善妒的,自己辛苦養大的女兒,交到另外一個男人手裡,怎能不讓他難受?

“臭小子,接招!”蔡邕黑著臉,腳下用力,已經躍到史辛身旁,伸出手指點向他玉枕穴。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