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護國公主門下的新人,呂才絲毫沒有因為知道自己即將外任地方而在協律郎這個掌管音律的閒職上虛度光陰。

頭一次參加大朝會,他就力陳己見,建議定正雅樂所用樂器的形制,稱“宮中長笛之長短無所象則,率意而作,不由曲度,考以正律皆不相應,吹其聲韻,多不諧合”。

這一番言論正好順應了近年來諸多朝堂公卿要求“正雅樂”的呼聲,李淵自是欣然准奏。

隨後,在太常少卿祖孝孫、鼓吹署樂正白明達等數位當代久負盛名的音樂大師協助下,呂才以晉代音律家荀勖所制的“泰始笛”為參照,親手製作出了十二支與十二律幾乎完全相諧的長笛,並依據其中聲調最響亮的黃鐘笛管長度,將這一系列長笛統一命名為“尺八”。

而在等待外任通知的這段時間裡,呂才還遵從護國公主的安排,臨時兼任著國子監格物院助教一職。

格物院雖然隸屬於國子監,位置卻不在國子監的所在地務本坊,而是被朝廷設在了長安城東南的昇道坊。

當年隋朝興建西京時,把樂遊原的西北部納入了城區,並在此基礎上,設定宣平、新昌、昇平、昇道四坊。

其中昇平坊地勢最高,乃是文人雅客們眺望遠景,吟詩抒懷的勝地,昇平坊與宣平坊則是京中勳貴豪門雲集的繁華之處。至於昇道坊就比其他樂遊原三坊冷清多了,迄今坊內不過兩、三百戶人家,且幾乎全部住在坊北,坊南地區更是唐代志怪小說裡各種靈異故事的發生地,廢墟、墓地隨處可見,放眼望去,端的是滿地荒涼。

本來,李曜最初根據實際需要,為格物院相中的最佳營建點是在宮城東北隅的一個地方,可朝廷剛準備開工,此舉就遭到了許多官員的反對。

因為那裡地處禁苑範圍,距離舉行射禮的觀德殿太近,又位於龍首原的“九一高地”,按照六爻八卦的易學理論,也就是龍首山主脈所謂的“龍頭”,如果人站在這一位置的最高點朝南遠眺,便可將宮城全景盡納眼底。所以他們認為絕不能讓民間的凡夫俗子涉足其間,從而違背禮數規章與破壞天家氣象。

自從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華夏文明就在輕視科學技術的歧途上越走越遠。

儒生們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社會秩序的穩定,他們雖不似中世紀的西方基督教徒們那般排斥科學,卻也不會去主動提倡發展科學,即使有人探討天地奧妙、鑽研自然原理,也往往只是興趣使然。

如中唐時期大文豪韓愈所言“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在封建時代,掌握科學實用技術的人才大多社會地位不高。

儘管李曜覺得反對之聲聽來相當荒謬可笑,但她身為公主,至少要在明面上顧及皇家的尊嚴,所以她不得不順應大眾的呼聲,也自覺站出來奏請皇帝另擇別處來營建格物院。

李曜退而求其次,卻不打算捨近求遠,根據她的設想,工部只能在長安城中選址,於是又經過了一番波折,格物院最終在人跡罕至的昇道坊南區落成。

格物院僅從國子監單獨分出來了五十個學額,自然不需要太多的學舍,所以按照朝廷的預算營造出來的格物院建築規模非常有限,其整體面積還不及李曜在平康坊的舊邸“明園”。

不過,李曜並沒有為此感到不滿。

因為當前唐朝每年參加科考的士子頂多一千餘人,而新興的格物科雖然錄取率比明經科還高,但畢竟是一個冷門中的冷門,考試及第者能否入仕,幾乎全靠李曜的關照。

再者,格物院不止是單純的學校,同時也是科技研發機構,若是人太多或地盤過大,反而會增加技術保密工作的難度。

正如當前李曜主持的重點研發專案“馬蹄鐵”,難點不在於鐵片的製造,而是其配套的釘子。

在這個時代,中原的鐵匠們打造鐵釘,通常採取的辦法是先將熱鐵塊鍛造成細鐵條,然後再逐一剪斷、研磨、敲打成形,實在是費時費工,而歐洲則採用人工拔絲法來製造鐵絲、鐵釘,雖然效率高出不少,但滲碳深度低,成品偏軟,強度很差。

有鑑於此,李曜在當初對格物院進行初步設定的時候,就考慮到了研發水力機械所需的地理條件。

格物院被流經昇道坊的黃渠一分為二,而且正好處於水流湍急地段,為了能夠高效地製造出合格的鐵釘,李曜自掏腰包在渠岸邊修建了一座鍛鐵坊,而坊內添置的第一臺裝置就是水力拔絲機。

這種機械主要由水輪、曲柄、拔絲板組成,其結構還沒有大唐現在普及的水車複雜,非常容易被人仿造出來。

所以,李曜不僅在鍛鐵坊的四周建了一圈圍牆,還讓“麗競門”暗中安排人手對其進行全天十二時辰不間斷的守護,以防閒雜人等窺探究竟。

畢竟類似的歷史教訓實在太多太深刻,李曜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就是技術擴散使自己的國家遭受反噬,讓馬蹄鐵過早地成為遊牧部落增強軍事實力的用具。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她希望在唐朝戰馬保養技術的領先優勢大幅降低以前,一舉滅亡西突厥汗國並重新將整個西域納入華夏文明的版圖,否則她也不會等到唐朝從西海四州得到大量優良馬種以後,才打算給唐軍騎兵的戰馬釘上蹄鐵。

呂才加入格物院的時候,李曜已經解決了鐵釘的生產問題,轉而開始研究水力鍛錘,她不想再一個人單打獨鬥,把自己繪製的設計圖紙遞給呂才一覽。

呂才果然是個懂行的,只細瞧了幾眼,便笑道:“此物與舂米的水碓構造頗為相似,卻無人如貴主這般想到用來打鐵。”

於是,知識嗷嗷豐富的呂才順理成章地當了李曜的助手。

二人合力配合,只用了半個月的工夫,人類的第一臺水力鍛造機就誕生於世,比原史裡至少提前了五百年!

當呂才看到鍛鐵坊以超乎他想象的速度加工出一整套鎧甲所需的甲片時,不禁激動萬分地對李曜拜揖道:“古往今來,興天下之利者,無人可及貴主。”

李曜豪氣地一笑:“青史留名者,也必有君!”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