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元璹的觀點得到了中書令楊恭仁、民部尚書唐儉、黃門侍郎王珪、中書舍人岑文本、諫議大夫馬周等多位朝臣的附議,李淵也認為比較靠譜,遂當場拍板,將同化策略定了下來。

隨後老皇帝又與群臣商議北征突厥的具體方案,問道:“有鑑於此,該當如何討之?”

“臣有奏。”

兵部尚書李靖邁步出列,持笏道:“昨日兵部收到豐州都督韋雲起一則快報,言突厥失獨樂水後,頡利為避回紇、薛延陀兩面夾擊,已於上月率領臣民離開橫嶺,沿渾義河南徙牙帳於鐵山。”

“鐵山?”

李淵眉頭一皺,吩咐左右道:“邱福、於貴,設輿圖。”

內侍邱福與與於貴齊齊應了一聲,從龍榻一側的長方形立櫃裡取出一個寬約四尺的牛皮卷軸,然後各居左右,面向群臣徐徐展開一幅畫卷,正是涵蓋了磧北及大唐隴右、河朔等地域的軍事地圖。

李淵道:“北疆莽原山川盡在其上,還請藥師上前為眾卿講解。”

“臣謹遵旨意。”

李靖走到輿圖前,用笏板指點著地圖說道:“鐵山東臨磧口,南與陰山相接,北有大磧阻隔,由此處向西至金山數千裡地皆為平川,可謂‘三面險固,一面暢通’,突厥君臣為求苟延殘喘,當真是煞費心機。”

李曜介面道:“如此說來,若戰端一開,頡利便率眾向西逃竄,面對這般廣渺的磧北之地,縱使我大唐舉全國之兵,也難以將其圍滅,而夷男、菩薩皆沒有發兵追擊突厥,亦蓋為此故,卻不知永康公有何應對之策?”

有道是‘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雖然李曜在大唐王朝擁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但她依舊難以擺脫歷史的強大慣性,而平滅突厥正是繼“玄武門之變”後,她所面臨的又一場亦易亦難的大考。

李曜心裡很清楚,當前磧北局勢已經脫離了原來的歷史軌跡,不能再一味依賴自己熟知的史料,所以在真正的兵家李靖面前,她這個貌似無所不能的穿越者就不越俎代庖了。

李靖道:“吳《孫子兵經》曾雲‘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曹孟德注《孫子》亦雲‘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敵疑也。’又雲‘形藏敵疑,則分離其眾以備我也。’故平滅突厥之法,便是奇正相佐,虛實相間,使彼方不知戰之地,亦不知戰之日,一切行動盡陷於我方設計之中。”

李淵心中微微動容,忍不住問道:“如何設計突厥?”

李靖的笏板在地圖上由西向東劃出一道斜線,最後停在一座城池的標誌上:“臣以為,應迫使頡利離開鐵山,移帳定襄。”

此‘定襄’非後世忻州之定襄縣,而是位於漠南的殘隋之都大利城,李曜聽了大感興趣,不由心中暗忖:“莫非這個時空的李藥師也會親自出馬來一次夜襲定襄城?”於是含笑問向李靖:“永康公此計甚是有趣,適才言及奇正與虛實,那麼依公之見,我方該怎麼做,才會讓剛落腳鐵山的突厥人再度遷徙呢?”

李靖又開始比劃道:“自武德九年朝廷推行築壘固疆之策,韋雲起、史大奈二位都督已在豐、勝二州屯邊兩載,築成堡壘十數座,諸堡以烽燧遙相呼應,均可互為犄角,其最北一處正位於北魏懷朔鎮故地,與鐵山相距不過一百二十餘裡,另據豐安令張儉所報,去歲鐵勒思結部連遭霜旱雪災以致部落離散,酋帥盧渾率殘眾奔豐安,經朝廷準允,張儉將其內遷於懷朔西北,盧渾為報天朝賙濟之恩,替戍邊將士畜牧墾田,當地水草豐美,壤土肥沃,思結人今秋收得穀物十萬斛,其中大半賣與豐安縣府,而頡利之所以徙帳鐵山,恐怕也有進寇豐安搶掠邊糧之意。由於北地早寒,豐、勝二州兵寡,陛下可速遣一路大軍屯駐懷朔,趕在陰山以北草枯水凍之前,尋機派兵干擾突厥放牧,並焚其草場,鐵山突厥諸部將由此糧秣匱乏,人馬飢餓,而定襄城池堅固,貯蓄殷實,故如臣方才所計,懷朔將帥舉兵作出奔赴滔天大戰之態,突厥上下定無決死之心,一旦頡利率部東遷,懷朔軍立即佯追其後,同時另遣兩員智勇之將各率萬餘精騎搶佔磧口、白登山要隘,以阻突厥北上、南下之路,待頡利抵達定襄之時,再趁其立足未穩,由榆林出奇兵襲城,若沒能一戰而定,懷朔軍可伏於鐵山,臣敢斗膽肯定,面對如此天羅地網,頡利絕對插翅難逃!”

等“大唐軍神”發表完這一番主張,李淵對征伐突厥之事已然心中有數,卻明知故問地道:“依卿之見,何人可為懷朔之帥?”

李靖鄭重地答道:“回稟陛下,此帥位非頡利最懼怕之人不可勝任也!”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霎時殿內絕大多數朝臣的目光都投向了李曜所在的位置。

李淵沉吟片刻,垂首問李曜:“朕以為永康公之策大有可行,不知明昭意下如何?”

李曜向李淵欠身道:“但有所需,兒必傾力服從安排。”說罷抬眸看向立於輿圖前的李靖。

李靖面對她的視線,倒也泰然自若,只見他拱手作等候垂詢狀,並恭謹地道:“茲事體大,貴主若有疑問,儘管道來,臣必作詳解。”

“《尉繚子》上說‘正兵貴先,奇兵貴後’,然吾聽聞公所獻之策,已然超脫古人‘奇正素分’之說,奇正相變,虛實莫測,實在精闢高明,既然懷朔軍先聚為正兵,後散為伏兵,那麼何人又來統領那支奔襲定襄的奇兵呢?”

李曜先對李靖的計策表示贊同,隨後也學著李淵明知故問起來。

李靖鏗鏘有力地吐出一個字:“臣!”

……

……

武德十一年十月初,李淵徵發六路兵馬討伐突厥,第一路以護國公主為懷朔道行軍總管,襄邑郡王李神符為副,屯駐重鎮懷朔;第二路以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勝州都督史大奈為副,進駐榆林;第三路以英國公李世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豐州都督韋雲起為副,進駐呼延谷;第四路以夏州都督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左驍衛大將軍馬三寶為副,屯兵青山;第五路以任城郡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左領左右府將軍薛萬徹為副,沿黃河挺進狼山;第六路以幽州都督劉世讓為恆安道行軍總管,左衛將軍馮立為副,鎮守雲中白登山。

至此,在李曜的推動下,大唐與東突厥的最後決戰,比原史提前一年拉開了序幕……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