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多事之秋,帝國內部絕不能再次發生動亂,傳令給哈奇公爵,要他立即帶著迦南要塞的守軍南下,整個哈德良長城的守軍都必須聽從哈奇公爵的指揮一同南下,誰貽誤戰機,朕就為他親自實行鷹刑!”費安頓四世斬釘截鐵的說。

和他的兄長比起來,費安頓四世的冷酷手段令群臣們很不喜,當所有人都認為帝國將迎來一位慷慨而又仁慈的君主的時候,費安頓四世勾結內衙以及禁衛軍發動了政變。

先皇被“失蹤”,忠於先皇的家族也不得不改為效忠新皇,但是他們並不甘心,圓桌會議上那些沒有前來的黃金貴族就是那些“前朝遺老”的代表。

而費安頓四世同樣清楚,先皇的影響實在太過巨大,畢竟太子這個金字招牌讓太多人選擇了先皇,而他那時候只是個手無實權的皇子,除了內衙和格魯克侯爵誰都不看好他。

先皇的登基讓所有人都覺得大局已定,費安頓已經打算做個親王安度餘生了,就在這個時候,血濺宮廷,費安頓已經在十五萬禁衛軍的歡呼聲中登基為皇,在兵士的威脅下,大臣們選擇了屈服,如今看來,他們還沒有死心。

費安頓四世的心病遠不止他手刃了先皇這一件事,更重要的是,他的侄子,僅僅當了一天時間帝國皇太子的威廉姆斯,不知所蹤。

是真的不知所蹤,在政變那夜東宮就已經空無一人,費安頓四世壓下了這個訊息,用一場大火掩蓋了皇太子失蹤的流言,可他心裡很清楚,威廉姆斯沒有死,這個當時只有兩三歲的孩童將是對皇位的最大威脅。

他根基淺薄,許多人只是因為他是帝國皇帝而為他效勞,哈奇公爵,夏洛蒂侯爵,無不在此列。

若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回來,他們會怎麼選?

費安頓四世不知道,也不敢猜,更不敢驗證。

“退朝吧……”看著沉默的群臣,費安頓四世突然累了,他無力的揮了揮手,接著就離開了大殿,只留下一個寂寥的身影。

他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位,卻不敢有一絲懈怠,因為他忘不掉兄長那仇恨的眼神,燃燒的宮殿,映紅的天,群臣不滿又沉默的眼神。得到再失去的滋味遠比本就一無所有更加難受,而在這場皇位之爭中,失敗的下場只有一個。

死。

“你追隨我多久了?”回到書房,費安頓四世看著不知何時出現在自己面前的暗鴉,突然詢問道。

“回陛下,臣追隨陛下已經十五年了。”那名暗鴉聽到費安頓四世的詢問後愣了一下,然後才低頭回答道。

“十五年了啊……你說,為什麼那些大臣就是不肯效忠朕呢?明明先皇已經駕崩十年了,可他們就是不肯,明明朕做的已經很好了,可是……”點點頭,費安頓四世看著蘭瑟爾大帝與奧托大帝的畫像,怔怔地說。

“如果陛下允許的話,臣有一些見解想說。”雖然干預朝政的人從來就沒有什麼好結果,但是湯姆斯已經效忠於費安頓四世整整十五年了,見到費安頓四世這副模樣實在是不忍心,他明知道費安頓四世只是在自言自語,卻依舊是開口了。

“但說無妨吧……”費安頓四世的眼中閃過一絲不滿,隨後嘆了口氣,說道。

“諸位大臣都是帝國最頂尖的一群人,他們如何不知道年富力強的陛下和那不知身在何處的前太子比起來誰才是更好的選擇?依臣來看,能讓他們這麼多年也依舊懷念先皇的原因,無非就是利益二字而已。”

見費安頓四世臉上並無不滿,相反還頗有興致的樣子,湯姆斯松了口氣,接著說:“而什麼利益能讓大臣們如此不肯割捨,這就需要陛下自己探尋了。臣為陛下耳目,為陛下鷹犬,卻不為陛下口舌。”

“利益……利益……”費安頓四世的食指不斷敲擊著桌面,突然五指握拳重重地砸在桌子上!

土地兼併,費安頓四世的腦海裡浮現出這四個字。

(轉自知乎

最近,我很敬仰的一位大v說,土地兼併並不是一個壞事。這似乎和我所學到的知識相違背:學過中學歷史課本的朋友都知道,中國歷史上的王朝覆滅,一大半和土地兼併過重引起的農民起義有關係。該大v沒有解釋他這麼說的原因,但是以我對他的瞭解,我想他的意思會是這樣:貧農把土地賣給富農、地主,就變成了僱農,自己得到一筆收益,又可以去給地主、富農做僱工,又有一筆收益,而土地集中在一起利用,生產效率更高。如果僱農努力工作,獲得一定的積蓄,又可以買回土地,自己又會變成地主。皆大歡喜的結果,是不是?

看起來這樣的做法邏輯上沒有問題,但是一放到實際當中,問題就大了。問題在哪裡?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展現的很明白:朝堂之上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千萬別低估了人性中的惡。原本簡單的經濟生活中,一旦夾雜了惡,再好的經濟政策也無法發揮出期望中的效果,甚至會使原本還不錯得境況變得更加惡劣。

土地兼併之因—農民為什要賣土地?

我們首先看土地兼併發生的原因。農業社會,土地是根本,除非天大的壓力,否則一般人誰也不會賣地。那麼什麼樣的壓力才是天大的壓力呢?無非天災人禍。

天災,誰都無法避免。電視劇裡也講到,農民遭了災,為了維持生計,只能賤賣土地給地主,換取地主的餘糧,以求不至於餓死。我們國家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災害面前小農破產,無話可說,除了祈求政府的救濟,也就只能怪自己倒黴了。

如果只是因為天災導致土地兼併,倒還好說,問題的關鍵是人禍。人性本就是貪婪的,在農業社會,土地就是社會財富的根本,誰擁有了土地,誰就是真正的富豪。有了這個前提,就不難想象:越有錢的富豪階層,越會利用各種手段去奪取農民的土地。

有的利用官府的力量,有的則乾脆變成了地方黑社會。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開篇講的故事更加令人髮指:地方富豪和官府勾結,在雨季炸開堤壩,人為製造災害,迫使貧農破產,從而兼併土地。在《明史》當中也記載:隆慶朝首輔徐階,當上政府高級官員以後,其親屬在其老家佔地十八萬畝,令人震驚。除此之外,利用各種黑社會手段去奪取農民土地,比如強買強賣之類的,就更不用說了。

有明一代,除了以往朝代出現的地方豪強、權貴階層利用暴力手段奪取農民土地這一種情形外,“藩王賜地”這種情形也極大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和土地兼併情況。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在去往河南做藩王的時候,萬曆一次性送給他兩萬頃土地,也就是二百萬畝地。這些土地哪裡來的?根源上還是與民爭地。

土地兼併之後—農民可以翻身嗎

按照市場派們的想法,農民破產以後不可怕,只要努力在地主手下工作,爭取存夠糧食,還是有機會翻身的。這樣的想法,在古代是行不通的。中國的農民是世界上最勤勞的一批人了,可是在古代,農民翻身的機會極少,更多的是世家大族持續繁榮好幾十年,百年家族也不鮮見。為何?因為當時社會的生產力太低下,加上暴力的存在,無法形成有效的市場調節關係,也就很難透過辛勤勞動去改變命運。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一個貧農有錢了,他可以買到土地嗎?答案是很難,因為誰也不想賣:國家的土地就這麼多,賣出去一分地,就少一分地,而土地是可以有地租收益的,換了白銀可沒有那麼容易生息,那時候又沒有理財投資。所以一個貧農想要變成地主,需要積累的財富,遠超過紙面上的計算價格。

很多人都有疑惑,貧農那麼努力的工作,為什麼還是那麼窮呢?原因有兩個。一方面,古代生產力低下,一個人一年的勞動,除了養活自己,就不剩下多少了。另一方面,地主也不傻,他會把地租提的很高,使得農民剛好夠活而不會翻身。貧農別無選擇,因為土地有限,人口太多,完全是地主說了算,不去給地主打工就沒有出路了。

除了勞動以外,能不能透過讀書去改變命運呢?答案也是很難。剛說到,農民辛勤勞動,剛好養活自己,再去供小孩讀書,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為什麼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不是一句好話,而是一句心酸話:窮人家沒錢,小孩子需要及早幹活來養活自己。所以沒有一點積蓄的人家,根本沒法供小孩讀書,古代社會大多數人一生都是文盲。我們看一些歷史材料,發現那些沒有考中的書生們,有一些年老了就回鄉,依靠替人寫書信為生,說明當時的人們文盲是大多數。

另外,地主家的孩子也沒閒著。地主家有錢,可以多生孩子,又可以供他們讀書,請最好的老師,最後總有那麼一兩個人可以讀書當官。貧農階層的孩子想要和他們競爭,基本上只能依靠極大的天賦和極好的運氣了。

兼併了土地,地主家不僅壟斷了財富之源,又壟斷了做官的道路,貧農想依靠努力工作來翻身,不說不可能,但確實很難。所謂“三代出貴族”,此言不虛。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土地兼併之果—政府、農民、權貴皆輸

按照市場派的想法,土地兼併後,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比如大規模種桑養蠶織布),社會生產力也會得到提高,政府稅收也會提高,政府應該開心才是。這不過也是書生之見,太過天真。如果那些權貴階層都是守法公民,照章納稅,問題就不大,可是現實卻是越是有錢的人,越想要也越能夠逃避稅收。

在《大明王朝1566》中也揭示了歷史的真相:土地產生的價值(織成的布料),六成歸了地主和商人,三成歸了政府賦稅,一成歸了農民。這種情況還是好的,因為下去徵稅的是王妃的弟弟,未來的國舅爺,下面的人都得給面子。如果換了一般的官員去徵稅,則收上來的稅會更少。

在現實中,地主階級兼併土地以後,會透過各種手段隱藏土地面積(主要是賄賂地方官吏),達到少繳稅的結果。比如江淮地區一直是朝廷賦稅重地,可是從開國時候的洪武年間到嘉靖年間,同樣的地方稅收居然少了一半以上。原因很明顯,就是實際的土地面積被虛報漏報了。歷史有名的“張居正改革”,還有那位青史留名的海瑞,重要的工作就是重新丈量土地,迫使那些被隱藏的土地也要交稅。

綜合看,土地兼併的輸家是政府和普通農民,贏家是權貴階層,權貴階層人數最少卻拿走了六成以上的土地產出。可是長遠看,這一結果對權貴階層也是一種災難:財富分配的失衡,最後會使得政府崩潰,社會秩序大亂,權貴階層的財富在此情況下也無法得到保護。

比如晚明時期,社會工商業繁華,當地權貴卻依靠各種手段不交稅,導致政府缺錢,甚至官員發不出工資。偏偏這時候滿族人興起,政府卻沒錢打仗,崇禎就只能靠壓榨農民階層去籌集軍餉。對農民壓迫太重,又引起農民暴動,政府垮臺,以至於最後迎接這些權貴們的就是屠刀了。當然,明朝滅亡原因很多,但是權貴階層們極度自私,致國家危難於不顧的做法,無疑起到了相當程度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比如北京城破之前,崇禎帝向權貴們籌錢,只得了二十萬兩白銀。李自成進京後,從這些權貴的家裡找到了七千萬兩白銀。在國家將要滅亡之時,這些權貴們還只拿出了不到自己身家的百分之一來幫助國家,可見自私自利之心達到何種程度。明朝滅亡,隨之而來的是長達幾十年的戰亂,那些權貴們,別說自家財富,絕大多數連自己的性命都沒了。

短期看,權貴們贏了。長期看,其實誰都沒有贏。

我最後做個總結吧,理論上看,土地兼併的確不是壞事。但是實際上,由於種種因素的存在,導致土地非正常兼併、權貴階層偷漏稅等問題的產生,進而激化社會矛盾,最終導致政府垮臺、社會大亂。歷史書上寫的土地兼併一說,並非虛言。如果我有機會和該大v對話的話,我會告訴他,理論要聯繫實際,否則好實會變成壞事的。)

德高一世是溫和派,也可以說是保守派的,他主張休養生息,與聯盟交好,從表面上看並沒有什麼問題。

可是帝國的土地兼併問題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貴族的領地雖然需要繳稅,但是需要繳納多少稅收都由帝國戶部派遣的稅務官統計,這就有很大的漏洞,比如說一百公頃的土地需要繳稅,那麼稅務官如果上報五十公頃,那麼這個貴族就只需要繳納一半的稅。

而那些擁有自己土地的自耕農卻需要實打實的繳納一百公頃的稅,如果不討好稅務官的話,那麼稅務官就會上報那個自耕農需要繳納一百五十公頃的稅,這就導致了大量的自耕農沒有錢繳稅,徵收稅的還是當地的城主總督來做,自然還會從中謀取大量的利益。

這就導致大批自耕農破產,不得不將土地賣給貴族成為農奴,像教會統治下的各個國家一樣。

德高一世的背後是帝國的貴族階層,也就是在土地兼併過程中牟取暴利的那些人,所以對待土地兼併德高一世沒有任何異議,或許他在統治穩定後會控制土地兼併,可已成尾大不掉之勢。

而費安頓四世是強硬派,也就是改革派,那些主張改革的貴族的領袖,所以格魯克侯爵才會支援費安頓四世,因為德意志蘭郡遠在安納託利亞,貧瘠而又環境惡劣,自然談不上什麼土地兼併。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