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子娘為了小姨的事情氣得不行不行的,當時就說了,以後跟小姨斷絕關系,老死不相往來。二姨本來還想勸,看明子娘氣那樣兒,也沒敢說什麼。

明子娘住院的時候,一直是二姐跟著伺候的,家裡大姐走不了,屋內屋外的活兒都指著她呢。等到娘出院的時候,又快要進臘月了。

舅姥爺在毛家店屯也不是無名之輩,日子還過得去,可是家裡人口也不少,再加上明子姥姥,住得也擠巴巴的,明子娘就想把姥姥接到家裡來住。可是自家,地方也不寬敞啊。大哥都去生產隊擠大炕了。

明子爹沒說啥,過了些天,用生產隊的馬車,進城拉了半車木板回來,在屋裡靠著西山牆搭了個木板床。原本靠西牆放著的一些雜物一部分挪到小抱夏裡,一部分放到倉房去了。木板床不比火炕,一點兒溫度都沒有,還靠著大牆,特別的冷。明子爹又在上面鋪了厚厚的兩層草墊子。又靠著床邊上搭了個炕爐子,是用土砌的,直接連著炕,爐子上面是一口小鍋,能燒水能做飯的。

有了這個炕爐子,屋子裡能暖和不少,在木板床上睡也不會凍著。而且,以後有個單獨的小鍋給爺爺做素菜,其他人也不用再吃後放油全是葷油味兒的菜了。

床都搭好了之後,明子爹用腳踏車帶著明子娘去的毛家店,得先跟舅姥爺和姥姥通好氣才能接人啊。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明子姥姥說啥也不同意搬到明子家。說是快要過年了,她一個外人,不好在關家過年。舅姥爺也是那個意思。明子娘也就沒強求。

可是床已經搭好了,放著也是放著,大哥這年冬天,終於不用再去生產隊大炕擠了,先在木板床上混了半冬。

後來,明子爹年前又去了毛家兩趟,一趟給送去了二十多斤豬肉和幾斤粉條,一趟送去了十斤面和二十斤魚。

去年是大姐的事兒,今天是姥姥的事兒。連著兩年,明子家的年過得都不順心。明子娘一直在唸叨,是因為不供祖譜,不敬先人,祖宗怪罪了。

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就這個世道。

宋知青回老家去過年了,過完年回來的時候,心情很沉重,總是唉聲嘆氣,明子聽他自言自語,說再這麼鬧下去,國家要完了。

宋知青給明子帶了幾本書,明子一看,四大名著。這可真夠看得起她的了,她明面上的年齡,過了年才七歲,居然就給她看四大名著了?別說七歲了,上輩子三十多的時候,她都不敢說自己能完全看得懂。

那書上還有注示,宋知青說,是他外公的手跡。明子仔細的研究的幾天,表面說看不懂,心裡可是明白的,宋知青的姥爺可是有學問的人,那注示,一般人是做不出來的。

高官屯有了前一年明子爹給做的示範,這一年,原本都想著套種大蒜和白菜。等到種的時候才發現,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首先,大蒜並不便宜,好的大蒜種子更不便宜。這個高官屯的大部分人家還是能承受得了的。重要的是下一條兒,你得有時間和精力,又是澆水,又是除草的,如果照顧不精心,那蒜可就瞎了。

到最後,真正種上人家,連一半都沒有。連明子家,也沒有比前一年多種。還是一畝蒜,兩畝地瓜。

只是自家開荒的地裡不用種玉米了,除了土豆,又種回大黃米和穀子了。明子聽爹孃唸叨過,想把家裡的房子再接出一間去,可不得著急多掙些錢嘛。大黃米是最掙錢的了。

出了正月,明子爹孃就去把姥姥接過來了。姥姥的家當很少,就一床被子和一個小包袱,裡面就一套單衣一雙鞋。明子娘看姥姥沒有褥子,總不能直接睡在草墊子上,又趕著用舊棉花做了一床褥子出來。

其實,關家人也是前年才睡上褥子,之前睡炕蓆都睡習慣了,明子娘一直就沒舍得花錢再給大家夥做褥子,直到前年賣大黃米掙錢了,才終於狠了狠心,一人做了一床褥子……

姥姥剛過六十歲,身體還硬朗得很。比明子娘可健康多了。老太太來了之後,家裡縫縫補補的活兒,就都接過去了。打麻繩納鞋底這些活兒,也分擔了不少。其實,二娃已經成年了,這些活這兩年也不是全靠著大姐一個人了。這下子,有了姥姥幫手,能有更多的時間幹地裡的活兒了。爺爺帶著大姐二姐,又開出來兩畝荒地。

明子七歲了,跟著宋知青學了兩年多,宋知青說,她的知識儲備足夠用到小學畢業了,直接上中學都沒有問題。

明子可不敢那麼得瑟。在心裡默默算了一下。七一年了。五年之內,上完小學,中學,再花二年讀完高中,正好不耽誤高考。那時候她也十四了。上大學,看著也不是特別違和了。

跟爹孃商量了一下,明子九月的時候,就跟著老姐和小哥一起上學去了,直接上的二年級,周圍十里八村的都知道她是小天才,學校也沒有強制要求她必須得上一年級。

明子上學可輕鬆了,連書包都沒有。書本都在老姐的書包裡呢,到了學校,老姐會先到她班裡,把書本和鉛筆橡皮給她放好,在回自己班,放學的時候再來班裡接她一起走。還有午飯,也都是老姐幫她帶著呢。午飯就是一人一個玉米餅子,用一個手帕包著,再加上幾塊鹹菜,三個人的鹹菜用一個鋁飯盒裝著,中午了一起到老姐的班裡去吃。

三姐士敏暑假的時候就讀完初中了。差了幾分沒有考上高中。她性子慢,做什麼都是慢動作。三姐的這種慢,還不是說她反應慢或是腦子慢,就是動作慢,做什麼都不著急,走路慢,吃飯慢,幹活慢,做什麼都要花別人兩倍到三倍的時間,就是慢動作。娘總說她是火上房不著忙。就沒有著急的事兒。這一點兒,隨爺爺,但是吧,爺爺也沒那麼不著急,三姐這是青出於藍了。

就三姐的性子,也不是幹農活的料啊。人家種三畝地她能種上一畝就不錯了,娘說她這樣的,在家種地的話,準得餓死。還是唸書吧,唸完書,將來還能找個不用種地的活兒幹。正好,她也能坐著住,唸書正適合她。學習也不錯,沒考上高中,是因為她緊張,語文差兩分就考滿分了,考數學的時候,居然看錯行?選擇題全填錯行了!愁人的。

所以,三姐打算下學期回初三復讀,再考一年。上半學期在家自學,省學費。在家的時候,三姐也沒閒著,幹農活兒她是幹不了多少了。空餘時間,居然跟爺爺學起了說書。就爺爺留著那些話本子,她全都看會了,還會邊說邊唱。什麼回杯記啊,花為媒啥的,唱得可流暢,可好聽了。

自打三姐學會了說書,晚上高官屯就有了娛樂活動了,生產隊開完會,跳完了中字舞,就全都往明子家聚,聽三姐說書,天天晚上明子家屋裡都擠滿了人,炕上,木板床上坐得滿滿當當的,還有自備小板凳的,連窗戶外都有人趴著窗戶聽。

後來,大房身老家明子爹的堂姑父來明子家串門,明子得叫老姑爺的。年紀比明子爹也就大上十來歲。是大房身屯很有威信的人,在興隆鎮糧庫做貧農代表,是在鎮上都有發言權的人。向來跟明子家關係好。時常來明子家串門,明子娘總是好吃好喝的招待。

老姑爺來串門的時候,聽了一次三姐說書,就聽入了迷,後來,秋收忙過了,到底把三姐接到他們家住了三天,給說了三天書。三姐這一去,半個月才回來。在老姑爺家是只說了三天,可是大房身,那是關家的老屯啊,關家本家親戚大部全在那個屯子裡,這家接去說兩天,那家接去說三天,可不就得一陣子。三姐回來說,她到誰家,恨不得全屯子的人都跟著聚到誰家,有的人都聽了好幾遍了,還天天跟著聽。

哎,明子就覺得這時候的人可憐,一點兒娛樂生活都沒有。聽個說書就能這麼痴迷。

大房身的親戚都知道三姐會說書了,木王堡的還能不知道?三姐才從老屯回來沒兩天,二舅就來把三姐接走了,木王堡裡關家親戚也不少啊,這一去,又是半個月。三姐說書都說出名兒了。當然,三姐不是以說書為生的,別人是請不去的。娘也不可能讓三姐出去說書。

高章家之前來家裡透過話兒,不想讓三姐繼續考學。高章已經不讀書了,去了鎮裡學木匠活兒,他們家怕三姐讀了高中出去唸書,萬一再考上學,就不會再回來了。只是三姐自己想接著唸書,娘也覺得不能這麼早就斷了三姐未來的路。就沒同意。他們家,也就沒再說什麼。

二姐士雲十九歲了,出落得越發的好看,原本也到了說親的年紀,只是大姐英子因為上一次的退親事件之後,一直沒有再訂親,二姐的親事也就耽擱下了。

大姐跟趙家的親事黃了,也不是沒人給介紹,只是大姐有了心理陰影,一直都沒應,連看都不肯看,娘心疼她,也一直沒強求。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