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哥新建好的小區, 大姐和大姐夫給飛鴻定了一個兩室一廳八十平的小套房,作他的婚房用的。留的是三樓, 也是好樓層了。之所以給他們單獨買了樓,大姐說了, 還沒到不能動的時候呢,不給兒子一起住,不方便。

當然了,買的這個樓肯定是打過折的,正常七萬多的房子,小文哥給打了七折,只合了五萬。不是說非得要大姐的這個錢, 只是親兄弟明算賬, 下一代的事情了,跟他們姐弟住在一起蓋的那個樓意義是不一樣的。而且下一代多了,正家的,岳家的, 婆家的, 都這麼算的話,樓也不用賣了,全都送出去了。大姐和大姐夫這些事情心裡還是有數的,不會想要佔那個便宜。

飛鴻才二十,海燕也才二十一,實際上離結婚還早著呢,樓先買下來, 裝修啥的也不著急。大姐跟大姐夫給他們小兩口說好了,樓給他們買了,做父母的責任盡到了。他們自己都上班掙班了,以後裝修啥的事情就不再管了,他們自己弄去,一年弄不好兩年,兩年裝不好三年,什麼時候裝好了什麼時候結婚。

其實兩個孩子還是很上進的,也很節省,知道家裡掙錢不容易,大姐腿腳不好不能幹什麼,全家就靠大姐夫一個人掙錢。因為現在住的樓都是白得的,所以實際上大姐夫在磚廠幹活,也是沒有工資的。家裡一年的收入就靠著賣地的那點兒錢。飛鴻很孝順,知道家裡攢下一個樓錢不容易,也不指望著再依靠父母。兩人就每個月發了工資買一點兒裝修的材料,一個月攢一點兒,一個月攢一點兒。

明子很認同大姐和大姐夫的這種方式,孩子大了,是得自力,不能什麼事兒都給包辦了,對孩子以後沒什麼好處。當初把市裡那些房子的事情告訴各家的時候大家都商量好了,誰也不說,這個錢,只有姐弟幾個知道,絕不向孩子透露半分。

孩子大了,也不都是各個那麼省心。大姐家的娟兒就不省心,把從飛鴻身上省下的那此心都操到她身上了。這姑娘小時候淘氣,這也行,小孩兒嘛,雖說小姑娘淘氣到那種程度的很少見,那也沒什麼,受傷什麼的,養唄,治唄。

最讓人生氣的是不愛學習,也不是說她就浮躁了,愛美了啥的,還沒有。不花錢,不亂七作糟的,就是不學習,天天回家就跟小區裡同年紀的一幫小姑娘玩兒,人家回家寫作業了,她自己還玩兒。一讓寫作業就困。找各種理由不寫作業,大姐三天兩頭就被老師叫家長,都是因為課堂上不好好聽講,睡覺。

管吧,管輕了沒啥用,管重了就說不念了。姑娘大了,都十五了,還不能動手打她。家長說沒啥用吧,當姨的當舅的輪番上陣做思想工作,還是沒用。

大姐一天天的,沒招兒沒招兒的。

娟就是這樣,也沒有老姐家的關果氣人。那孩子不光是淘氣,還特別的不懂事兒,在學校總惹禍不說,回到家也一樣,大人一管,還跟大人對著幹,越是人多的時候越上臉。老姐夫多好面子的一個人啊,每回人一多的時候,關果兒都給他掉鏈子,直接叫老姐夫的大名兒,作起來誰都管不住。最氣人的時候,大姐夫給小文哥拿仙人掌的刺扎他屁股嚇唬他都不好使,人家根本不怕疼。

這樣兒的孩子,那是註定了要捱揍的,經常的男女混合雙打,但是似乎一點兒效果沒有,老姐夫的腰帶都打斷了好幾條,關果卻還是那樣兒。現在,一放假,老姐就帶著關果回老家,不讓他在城裡待著到處跑,看又看不住,跑到街上刮到碰到怎麼辦。而且親戚家有什麼事,老姐和老姐夫也從來不帶著關果出去,實在怕丟人。

大姐夫說,這樣的孩子,將來要是出息人了,就能出息得比別人都強,要是不出息人,那就是沒救兒那一夥兒的。要麼就變成紀承那樣的,要麼變成高老四那樣的。

別的孩子也都各有各的乖巧,各有各的淘氣,但都是正常範圍內的,除了二姐家的伏雨特別的省心懂事之外,其他的孩子,不會比別家的更省心,也不會比別家的更操心。都是這麼在磕磕絆絆中一年年的長大。

明子家的兩個也還好,可心兒活泛,小龍兒穩重。智商看著也差不多,明子在家裡沒事兒教教他們識字背詩什麼的,背的都還挺快的。明子只當是自己複習英語了,還在家裡教孩子英語。從認識字母天始教起,買了一套初中的英文課本,從入門的教起。

其實怎麼教,都不如真正到國外待上幾個月學得快。懶到不行,一直宅在家的明子終於被孩子攆得不得不動了。辦了護照,又開始辦旅行簽證。自己的英語一多半都還給上輩子的英語老師了,可不敢自大的以為自己可以應付國外的生活,還特意讓齊雪兒給請了一個她的勤工儉學的同學,加上齊雪兩個人,給當嚮導加翻譯。

入冬之後,明子就帶著兩個孩子出國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嘛,孩子就得讓他們多走走多看看。這一點,明子跟大哥的想法挺像,大哥就經常帶著孩子出去走走看看,特別小舒兒,沒事兒還帶著孩子到省城的遊樂場來玩一玩兒,就為了讓孩子長見識。

顧向北要帶隊到南方某個軍區參加比賽,賽前要集訓一個月,比賽也得好長時間,也不在家。明子過年都沒回國,一直在外面待了小半年,到九四年開春了,才回國,剛一回來,就聽說明子爹又有事兒了。

自打爺爺沒了之後,家裡人就全進城了,老嫂的班兒也調到興隆鎮的中心校了,每天通勤做小客車上下班,車站離家也不遠,走路十分鐘,坐上半個小時就到了,正好到學校門口。也挺方便的。

明子爹也跟著進城待著了。還是每天接送孩子們上學放學。白天沒事兒的時候就出門遛彎兒,大哥家在四樓,就大哥買了冰箱,最上面一層別的都沒放,全放的雪糕,專門給孩子留了一整層。明子爹就天天看著那雪糕,只要見少了,他就到市場上買點兒回來給補上,少了就給補上。

要麼就是天天買買菜啥的,孩子們都上學了,大嫂天天在家閒著也沒事兒,就天天跟大哥上磚廠,走的時候,會把錢留下,告訴明子爹需要什麼菜,他如果出門順便就買了,沒買的話,大嫂回來再下樓去買。明子爹身體好,上下樓一點不費勁,他就不住在一樓了,跟大哥一家住一起,跟小夫兒住一屋兒。

不知道老頭兒怎麼想的,突然就不想在城裡住了,說是沒意思,天天的,跟蹲監獄似的,非要回農村。跟大哥“談判”,要是同意他回去呢,他就住高官屯的老房子。要是不同意他回去呢,我就自己在屯子邊上插兩間小土房,自個兒住,他自己手裡有錢,明子娘走的時候,一輩子攢下的錢都留給他了,再加上這些年過年過節過生日子女們孝敬的,老頭兒一點不缺錢。就要回農村種地去。

大哥能怎麼辦,沒招兒。

那就回吧,可是也不能說回就回啊。家裡也得安排啊,孩子都上學呢,小舒兒馬上要上初中了,不能再轉回農村去讀吧,小舒兒跟小夫兒兩個孩子學習都特別好,班裡前三名是穩的,回農村去讀書,不是耽誤孩子嘛。

明子爹脾氣倔,卻是說走就要走,不等了。直接收拾收拾,人家正個兒就回去了。說再晚回去,來不及種園子了。

老姨在參加四姨家的小兒子婚禮的時候知道明子爹自個兒回農村住的事兒之後,就跟大哥商量,不行再給找個老伴兒,老兩口在農村住著,種點菜啥的當鍛鍊了,也累不著,挺好的,在農村待了一輩子了,在城裡住著是不習慣。得理解。

大哥一聽這話,老姨肯定不是隨便說說的,就問老姨是不是有目標了。老姨就說把三姨接過來。三姨父過逝三四年了,三姨一直自個兒過呢,五個兒子,老五還沒結婚,剩下的四個,就老大在身邊兒,老二在一千多裡地之外的大城市打工,老五投奔他二哥去了。老三在老丈人家的酒坊,老四跟老三在一個屯兒。

接過來,兩個老人有個伴兒,三姨也不至於老無所依了。明子爹也不住自個兒住在農村,子女還不放心,回去陪著住又方便。這樣大家都方便,不是挺好嘛。

大哥考慮了幾天,覺得把三姨接過來,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當然是自個兒親姨,不生份。壞處就是一但兩位老人相處不好,那就是麻煩事兒。陌生人吧,還能送走,親姨,怎麼送走?請神容易送神難。

大哥下不了決心,招集了姐弟們聚在一起商量。大姐第一個反對,說誰也不能代替明子娘的位置。

“姐,不是說誰代替嬸兒的位置,咱們得向前看,現在實際的問題擺在這兒呢。你說咋整,叔非得待在老屯,不在城裡住。我們現在的情況你也知道,兩孩子一個上開學上初中了,一個上四年級了,走不了。實際我也想叔能留在城裡,幫著接一接孩子,我們也放心,那他不幹啊,咋整?”大哥也愁得不行。

“是,咱也不能強迫叔留在城裡嘛,這也不是強迫的事兒啊,他有腿有腳的,咱能留得住嗎?不行還是我們回去吧,讓小雪兒跟著她媽上學,反正就是小學,在哪上都一樣兒,初中以後再回來上吧。”小文哥也挺愁,年輕人當然更願意在城裡住,什麼都方便,回農村早都不習慣了,可是他們當兒子的,能咋辦。

“你們回去了也是那麼回事兒,我看咱叔那意思,也是想找個老伴兒,他就是這幾年太孤獨了,嬸兒這一走,對他打擊也不小,爺爺再一走,就剩他自個兒了,我平時看著他總低頭兒坐著,發呆。咱們當兒子的再怎麼陪著,那也不一樣兒。”二姐心思細,觀察得仔細。

“二姐的話也在理,要不咱們問問叔自個吧?看看他是啥意思?”明子覺得二姐說的很可能才是問題的關鍵,不是明子爹事兒多,他可能就是太孤獨了,才想著回農村去種種菜園子找點兒事兒幹,還有老屯畢竟住了一輩子了,環境也熟悉,不用像城裡似的,誰誰都不認識。她在市裡也見聽過不少農村被子女接裡城的老人報怨城裡住不習慣,很多只要身體還能行,都還是更願意回農村去的。就像她家裡看孩子的王嬸兒,都一直在說,等可心兒和小龍兒上學了,她就要回老家了,不在城裡待,不習慣。

三姐和老姐沒發表意見,她倆光聽著,咋的都行,沒意見。媳婦們女婿們壓根兒就沒參與這種討論。

他們怎麼討論,最後還是得看老人自己的意見。大哥回頭兒就去問明子爹的意見。果然,明子爹並不反對再找個老伴兒,還挺高興的。至於找誰,他還真沒啥想法兒,大哥問他三姨行不行,行,找個陌生的老太太行不行?也行。那這就是太孤獨了,沒別的原因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老頭兒自個兒願意,子女就沒啥說的了。

三姨那頭兒還是得老姨去提,其實老姨主動提這個事兒,就是想給她三姨的後半生找個依靠,知道那幾個兒子都靠不住。她過去江彎屯兒一提,兒子們當然是千肯萬肯的,不用他們養活了,去掉了一個大包袱,好事兒啊。老太太也沒啥意見,在哪過還不是過。

就這樣兒,雙方都沒意見了,明子幾個商量了一下日子,就去接三姨。大哥大嫂二姐和明子一起去接的。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