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恆看著趙受益那得意的樣子哈哈大笑,吩咐內侍拿開小壺,再看那石炭爐裡的火苗,只見煤爐燒的正旺,絲毫不比那小柴灶差。

正沉思間,趙受益又將那封火套蓋上,只見火苗往下一沉,整個爐子的火焰慢慢減弱。

趙恆大吃一驚,這爐子還真是神奇,如若兒子說的是真的,那開封城一百多萬百姓就有福了,每日裡燒石炭瞅著比柴禾貴,可柴禾是無法烤火取暖的,也不經燒。

他又坐了下來,要看爐火是否真能減弱下來,等了兩炷香時辰,再起身一瞅,爐火果真弱了許多。

趙恆忙問趙受益:“我兒,此石炭爐子可有打造之法,不過雖是好用,可用鐵甚多,石炭還有炭毒,又當如何處置。”

“爹爹,高人已將各種不同爐子打造之法都一一列於書信之上,煤爐子勿須鐵皮,磚塊黃泥亦可,炭毒也有法子,高人就是高人,什麼都想到了。”趙受益一臉嚮往之色。

“我兒快快將書信呈上來,爹爹現下就看。”趙恆連忙說道,他現在是急於恢復民心。

趙受益將書信呈上,趙恆也不急著回宮,吩咐掌燈,就在灶屋裡將書信看完。

趙恆慈愛的望著趙受益,乖兒子真貼心啊,先是解決了蝗蟲,現在又解決了讓開封府,不,應該是全天下城裡百姓的庖廚和取暖難題。

“我兒,爹爹先回宮,你吩咐侍衛們看好石炭爐,明日朝會爹爹便將爐子拿去長春殿,讓朝廷大臣都鑑賞一番。”

“爹爹放心,孩兒定會好好看管。”趙受益得到父親的讚許,頓時喜笑顏開。

回到崇薇殿的趙恆,笑呵呵的哼著小曲,劉娥很是驚訝,自從王旦逝去,趙恆便鬱鬱寡歡,今日裡怎的如此興奮?

她上前福了一福道:“陛下今日興致頗高,定是有甚好事。”

趙恆笑道:“我兒今日又解我一憂,朕心甚慰啊。”

劉娥笑道:“哦,益兒今日又有什麼事讓官家開心。”

趙恆拿出書信遞給劉娥,劉娥疑惑的攤開書信看完,問道:“此事當真。”

“當真,我剛去了資善堂,那爐子便在灶屋,看著這爐子火焰旺起來又弱下去,卻真的不熄,如何會有假。”

“那真是要恭喜官家了,冬日裡用此爐可是節省大量木炭。”

“明日大朝會,朕要把這爐子抬到長春殿,讓天下百姓都能享用,下詔大力開採石炭,開封府便不會再凍死人了。”

翌日寅時,御街上三三兩兩都是趕早朝的官員,朝官們騎馬馭驢頂著秋日凌晨的寒風往宣德門而去,這些都是站在文德殿外打醬油的官員,皇帝一般是不在文德殿坐朝的。

真正上朝點卯的官員都是坐著馬車到東華門,然後進入長春殿,參與常朝。

五更時分,皇城的鐘聲敲響,等候上朝的眾大臣淅淅索索排著鬆散的隊伍湧入皇宮。

長春殿內的眾大臣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往日裡精神不佳的皇帝今日紅光滿面,正直的大臣心裡一緊,莫非官家又來搞什麼祥瑞、神仙下凡之類的把戲。

眾人行禮畢,趙恆不待下面的官員出列,便道:“諸位大臣,今日裡我大宋有一件喜事,天大的喜事。”

下面的官員面露苦笑,又來了,不知道這次是不是玉皇大帝親自下凡了。

王欽若內心一喜,陛下又開始搞祥瑞,本相爺這套馬屁功夫又有用武之地了。

與他不同的是,右正言魯宗道和孫奭準備豁出去了,如果今日皇帝還說什麼祥瑞,他們就是拼著這官不做也要直言相諫。

趙恆手一揮吩咐道:“讓侍衛將爐子抬上來。”

魯宗道斷定不是什麼神鼎就是香爐,正準備出列,後面的大臣拉了他一把,用眼神示意他往殿門看,魯宗道一瞅,抬進來的卻是個粗糙的鐵爐子,不是什麼道法神器。

正詫異間,趙恆朗聲說道:“此物名喚蜂窩煤爐,燒的是石炭,用石炭做成蜂窩狀的煤球,每日只需三、四塊即可,一塊只需石炭一斤到兩斤多,即可做飯又可取暖,時時有熱湯可用。”

他此言一出,大殿裡頓時一片嗡嗡的討論聲,大臣們都不敢相信,莫不又是趙家那位神仙祖宗施了法,要不然怎麼如此省炭。

魯宗道再也忍不住了,出列躬身持笏行禮:“陛下此言可當真,微臣家中也是燒石炭,一日需要幾十斤,此爐為何這般省炭,莫非又是上天降下的神器。”

他這話一出,大殿裡有些大臣竊笑不已。

王欽若看到眾大臣無人敢介面,而天子趙恆臉色微紅,又不好發作,當即出列奏道:“貫之(魯宗道字)差矣,陛下這是向上天祈禱得來的神器,我大宋皇族的先祖便是趙老天尊,豈容你如此汙衊。”

魯宗道素來瞧王欽若不起,便怒目而視:“本官只是向陛下相詢,幹爾何事?”

趙恆怕他們吵將起來,溫言道:“貫之,此物乃升王交於朕的,是上次獻上滅蝗之法的高人呈上,蘇州城裡已在大量使用。”

大臣們聽說又是那位高人獻的,疑慮消除了大半,滅蝗之法確實管用,想必爐子應該也不差。

王欽若的馬屁拍在了馬腿上,臉上無光的訕訕退回,心中對魯宗道暗恨不已。

魯宗道躬身道:“是微臣失言,請陛下恕罪,請問陛下此爐該如何使用。”

趙恆精神一振,招來昨日的侍衛前去扇風,那侍衛開啟封火罩,狠命扇風,這爐子裡的火苗越來越高。

內侍隨即放上水壺,不久壺裡的水咕嘟咕嘟就開了,群臣看著爐子議論紛紛,趙恆道:“拿開水壺,讓眾位大臣一看火力。”

大臣們紛紛走上前去彎腰看著火力,確實火苗旺盛之極。

王欽若本是絕頂聰明之人,看著也覺得不可思議,這麼點石炭怎有如此大的火苗,又開始拍馬屁:“吾皇英明,升王獨具慧眼,此爐這般火旺可真是大宋的祥瑞啊。”

五鬼之一的三司使林特緊密團結在王欽若周圍,站在一旁道:“王相公說的不錯,此爐火旺,若是真省石炭,我三司必大力打造。”

“還是先看看再說,免得誤事。”一旁的樞密使馬知節橫了一眼王欽若道。

趙恆又吩咐侍衛關火,於是煤爐的火苗又漸漸弱了下去。

看著群臣議論紛紛,趙恆得意洋洋的樣子和昨日的趙受益如出一轍。

他笑呵呵的說道:“此爐有各種樣式,可不必用鐵,打造的圖紙就在宮裡,下朝後朕便命鹽鐵司給諸位大臣宅子裡都打造一個,也賜些煤球給諸位。”

“臣等謝陛下。”眾臣齊齊謝恩。

“貫之?”

“微臣在。”魯宗道忙躬身出列。

“此爐就賜予卿家,再賜卿三十塊石炭球,朕宮裡的侍衛去你府上教廚子,如若屬實,你須得好好宣揚。”

趙恆這招用的很妙,你不是老反對朕麼,朕今日讓你自打嘴巴。

不得不說大宋確實是個很隨和的朝代,幾代帝王對大臣百姓都很仁慈,再頂嘴的大臣也不會打擊迫害。

魯宗道被噎的嚴嚴實實,只好領旨謝恩,帶著爐子回家了。

過得幾日上朝時,秉性耿直的魯宗道對那爐子讚不絕口,將煤爐子如何好用大肆渲染,並言稱此爐是開封府冬日的福音。

趙恆搞定了魯宗道,便下令政事堂拿出方略,向各州城推廣煤球爐。

同時又責成三司和太府寺立即儲備過冬石炭,打擊那些囤積居奇的木炭商販,接著詔令全天下找尋石炭礦脈,對於提供礦脈訊息者一經查實便予以重賞。

自此開封城眾百姓們紛紛在家中自砌爐灶和煙道,貧寒之家還出現四五家共用一個爐子,輪流做飯,夜間聚集一屋共同取暖,下層的百姓們是不講究什麼男女大防的。

皇帝趙恆也為了挽回封禪、蝗災中有損的聲譽,下令官營石炭不得漲價,冬日裡比木炭、柴禾更經濟實用的石炭實在是窮人的福音。

有人喜便有人愁,對於開封城內的木炭商們簡直是場噩夢,木炭商頃刻間倒下十有七八,百姓們拍手稱快。

百姓們對五年前那個寒冷的冬日記憶猶新,這些無良的商販,當年藉著京師大雪封堵道路,木炭無法進京,居然將平日裡每秤二、三十文的木炭漲到二百文,凍死不少窮人,簡直是喪盡天良。

天禧元年開封城內和五年前一樣是漫天大雪,但官營炭場的石炭價低貨足,人人盛讚官家恩德,趙恆從封禪、火災、蝗災的灰頭土臉中扳回一局,精神大振。

吳夢並不記得歷史上的今年冬天東京城凍死了不少人,但他的無心之舉救了不少開封城的窮人。

(宋史記載天禧元年(1017年)東京城大雪苦寒,人多凍死、路有殭屍。)

…………

天禧元年冬日的蘇州城,寒風霸佔了天空,路上的行人紛紛裹緊了衣袍,匆匆而行。

河面風大,船上賣貨的小廝也不似暖日裡那般賣勁,只有那撐船的船伕們拿著竹篙的手臂挽起衣袖,竹篙撐在河底時手臂上青筋爆起,額頭上一層細密的汗珠,頭頂似有一層朦朧的霧氣。

蘇州城的水門處,守門的弓手配合著稅吏正在一艘艘的搜撿船隻,按照一千之二十抽取過稅。

一艘烏篷小船自水門進了蘇州城,與眾不同的是這艘小船的烏蓬緊緊封住,自船側伸出一根煙囪,孔洞裡正冒出青煙。

船尾搖櫓的是一個農夫打扮的中年漢子,他眼瞅著到了水門,放下搖櫓,拿起竹篙準備撐船,口裡大喊道:“二郎,出來了,到了水門,官爺們定是要搜撿。”

簾子掀開,出來一個和中年漢子面目有些相似的農夫,這二人便是劉大郎的父親劉吉和他的弟弟劉成,在吳夢的蠱惑下,他們兄弟倆冬閒之時租了一條船,來蘇州城裡走街串巷賣煤球。

劉成道:“大兄,城門處也不知道收多少稅,我等帶了六百來塊煤球,不如給他們幾塊煤球了賬。”

劉吉白了弟弟一眼道:“如何會這般容易,官人們怕是只會要銀錢。”

船隻行至搜撿關口,一個皂衣衙役喝道:“兀那漢子,船艙捂得嚴嚴實實,如何看得清是何物,快快掀開簾子。”

劉成慌忙把簾子掀開,劉吉拱手作揖道:“官人,小人船上載的是六百餘塊煤球,並無他物,請官人明察。”

那皂衣衙役跳上船來蹲在船艙仔細看了看,確實是黑乎乎的煤球,笑道:“爾等還真是會享受,船艙裡放著煤球爐,想是暖和的緊。”

劉吉賠笑道:“官人,今日我等還未開張,進城的稅錢可否就用煤球抵了。”

衙役笑道:“爾等有福了,知州老爺吩咐過,凡是煤球進城,一概不予收稅,進去吧。”

劉吉和劉成對視一眼,想不到還有這等好事,大喜之下連連拱手,將衙役送上岸去。

待到了碼頭,找了閒漢幫忙看著船隻,兩人便將獨輪車卸下,裝上一百個煤球,拉著往街道上而去。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蘇州城裡此時已有部分百姓買了煤球爐,劉家兄弟專往那冒著青煙的房子而去。

走到一家門口,劉成放下獨輪車的雙轅,整了整衣襟,走到門前敲了敲門,門扉“吱呀”一聲開了,出來一個青壯漢子,他疑惑的問道:“你是何人,來某家有何事。”

劉成一臉憨厚的笑容,趕緊叉手行禮道:“官人請了,小的的是吳山村賣煤球的,瞧見官人家中在用煤球爐子,我等正推車叫賣煤球,不知官人是否需要。”

那青壯漢子問道:“你這煤球賣幾錢一個。”

劉成道:“小人的煤球十個四十文。”青壯漢子詫異道:“我等去城外的倉庫買來只需三十五文,爾等為何如此之貴。”

劉成笑道:“官人有所不知,煤球我等也得肩挑手提而來,總得有幾個腳伕錢。”

青壯漢子想了想也是有理,仔細盤算了一下道:“如果一百個三百九十文,你那獨輪車上的煤球某便全要了。”

劉成想想道:“小的也是第一單生意,就圖個吉利,賣與官人吧。”

第一單生意做成,劉成和劉吉看著車上的銅錢,喜笑顏開。

劉成道:“大兄,我等速速回碼頭將那剩下的煤球快點賣完,這煤球生意硬是做得,工坊那邊只要付九成五,這一百多個煤球咱們就掙了五十幾文,六百個煤球不就掙上好幾百文。“

劉吉道:“二郎,吳先生說過開始做自然掙的多,買煤球的多了,這價錢就下來了。”

劉成笑了:“大兄,那我等更要趁著還沒人賣,趕緊多買些,這眼瞅著快過年了,元日前好給渾家和孩子們添些新衣裳。”

劉吉想想家中兩個孩子,渾身就來了勁,扶起獨輪車道:“二郎說的也是,走吧。”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