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山脈西口十里野狐嶺。

漫天硝煙,雪林血泣。

百展叛軍的各式大旗從鐵石山脈之中穿插而出,連破官軍數營,大戰已持續四日,鐵礦山脈至野狐嶺的十里路途遍地屍骨無人掩埋,二十萬叛軍主力蜂擁而出,發瘋一般從晝至夜一刻不停息的要撕裂官軍重金打造的西境防線。

用天水郡去年近半數賦稅打造的六道防線,不過幾日功夫就被攻破了四道,而有著地利優勢的野狐嶺是節節敗退的官軍唯獨不能放棄的位置,這裡距離最靠近武威郡的三秦城只有四十裡。

從鐵礦山脈尋著屍體堆積處一路向西,雙方將士的屍體從沒間隔超過一丈,被風雪掩埋的官軍戍堡裡更是焦屍無數,看不出人形。被一層一層壓下的命令逼到無路可退的戍堡官軍以少敵眾,戍堡上的的弓弩射盡了,就開始扔石塊,叛軍附牆後,便用滾燙的火油逼退,而讓四日內淪陷的一百二十多座戍堡將士心寒的是這些叛軍各個悍不懼死,當黃沙土石之中壘砌的戍堡以扇形鋪開弓弩火力網時,如同蝗蟲過境的叛軍就像秋收麥田一般一片一片的倒下,據唯一一名死裡逃生的官軍士卒交代,短短一炷香之內,死在鐵礦山脈山口的叛軍就不下千人,屍體幾乎將出口閉塞,而叛軍就是這樣踩著屍體湧了出來。

每座戍堡之下幾乎都有幾十具叛軍屍體搭成的梯子,讓身後的人踩著他們攀上堡牆。

上至統領七萬多涼州郡兵的監軍長史秦朗,下至普通的末等兵卒,都認為這些叛軍瘋了,以往的流民叛軍除了看上去人多一些,聲勢浩大外連丁點威脅都不能加於官軍,往往是幾十騎列出錘形陣時驅馬向前那麼一踩踏,數百數千的流民叛軍就會哭爹喊娘的自成《六韜》之中的倒卷珠簾之勢。

就連秦朗自己都已經披掛上陣,清晨之時從平沙城中快馬送來涼州刺史梅忍懷的書信,以字跡風骨清秀聞名涼州士林的梅忍懷送來字跡非他的兩個字:

守住。

甚至連個落款都沒有,就這麼一份不倫不類不合諭召的兩字,硬是讓已知天命年紀的監軍長史大人披甲率領涼州最為精銳的四個營從最後一道防線來到了野狐嶺,當著三營涼州精銳的面把涼州郡兵大營的中軍旗幟插在了野狐嶺的嶺口。

不破賊寇不退旗後,膽敢有違令者,斬首無赦。

野狐嶺之後再無可用之兵。

秦朗不是沒有見過不要命的,可像叛軍這般跟得了失心瘋一樣連自己的命都不要的還真是生平聞所未聞。

這如潮水一襲接一襲,人潮不斷的叛軍可以為了讓身後架梯的士卒不受弓弩擾亂,用布衣肉體之身擋在前面,可以為了讓二十萬叛軍中僅佔不足兩萬的騎軍全力衝鋒,用人海屍體瞬間填滿一道道壕溝,可以為了攻陷戍堡,渾身浸上火油舉著火把跳進堡中同歸於盡。

野狐嶺前的第四道防線,是用磚石生生在地勢高坦的闊野之上築成的一道丈長牆壘,上有床架弩數十臺及弓弩手數百,結果卻被叛軍活活用鏟子和鋤頭給挖的塌陷,高牆之上數千官軍弓弩手無一倖免,與之陪葬的是更多的叛軍。

這種大規模的戰場絞殺幾乎就連老天爺也看不下去,陰風哭嚎,落雪如櫻。

飄散在野狐嶺上空的稀疏雪花,都是淡紅色的。

上了年紀的老兵油子就以此來嚇唬腿都癱軟的新兵,說這是死在這裡的兵士怨氣未散,借雪散怨,讓這幾日看到各種殘屍焦土滴水未進的不少新兵都嚇的連手中兵器都舉不起來。

野狐嶺山林外圍,烽火沖天,一處已經被箭矢插滿的垛板之後,渾身都像在血水浸泡過的監軍長史秦朗嘴裡叼著一根枯乾的樹葉,正在閉目歇息,聽到不能在熟悉的雪地小跑聲,眼睛不由自主的睜開,手已經摁在同樣赤紅的劍柄上。

不等這名身後插著令旗的傳令兵緩上一口氣開口說話,他便從垛板後面站了起來,說出這日來重複不斷說出的兩個字:“備敵!”

已經從早至今擋住叛軍六次攻勢的涼州三營精銳,在聽到牛角號聲之後紛紛站起……

平沙城中。

十萬平叛大軍戰敗的訊息已經傳遍整個天水郡,驃騎將軍身殞亂軍之中的謠言起初人人唾之以鼻,正二品的實權大將軍!就連按理文壓武一頭的同級涼州刺史都不敢在林興風面前有半點傲然,偌大的九州皇朝之中,能和驃騎將軍比肩的職稱扳著指頭便能數過來,怎麼可能死在一座不起眼的小城之內?

已經得到內報的梅忍懷卻一清二楚,官居二品,上朝可佩劍復履,穿甲時可面聖不跪的正二品驃騎將軍真的死在了武威郡那座普通的環山之城中,和數萬官軍屍骨一同埋葬在了一起。

梅忍懷坐在梅花亭中,手指敲打銅壁,神情怡然。

他不懂兵法,更不懂什麼排兵佈陣,可他知道西線的七萬郡兵一旦兵敗如山倒之後,那涼州命脈所在的天水郡就會被幾十萬難民席捲而過,比起蝗蟲還要餓不擇食的災民連人肉都食,還有什麼不吃的?

而他作為皇朝九位之一的封疆大吏,定然是第一個捱上天子盛怒之下那一刀的不二人選。

他看向已經落雪滿池的庭院另側甲士,笑容如沐春風。

送往西線處的兩字字意不重要,重要的是執筆之人是誰。早就在官場上磨礪出百密無疏的梅忍懷很早之前便將在西線浴血奮戰的數十位中堅將軍家屬無一缺漏的接往這平沙城,連作為他在涼州頭號心腹的監軍長史秦朗一家老小都沒放過,如今就被軟禁在庭院另側的偏屋裡。

而那兩字旁人不識,可梅忍懷料定秦朗知曉,更知道秦朗在看到這兩字之後的反應如何。

梅忍懷想著想著就摸了摸自己略微紅腫的臉頰,這是被他逼寫的秦朗之父所打,年已古稀的老人身體健朗,手勁亦是不小,而這位以城府心機登上涼州官場之巔的刺史大人捱打之後還是笑容可掬,還親自攙扶著老人回到偏屋歇息。

婦人是毒蠍心腸,大丈夫更得是歹毒無情。

心早就死了的梅忍懷望向只露出一個朦朧光暈的太陽笑道:“雲海霾日,哪還有朗朗乾坤?”

梅花亭的六根柱子上都寫著儒家高士所言,而他倚靠的那根更是大漢開朝元勳之首的聖賢留下的千古名言:

為天地立心,為萬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梅忍懷不懼嚴寒伸出手指在冰冷的石柱上摸過去,當年在蒼城的那一處雕花牌坊裡,滿腹才學想要報於天下百姓的他曾大聲向那位梨衣女子誦詠此言,博得佳人一笑。

就連如今在涼州官場在位最久的官吏也不知,最初只是一名縣衙末吏的梅忍懷曾經放言道:“官為一縣父母,便為一縣百姓謀薄利;官為一郡權首,便為一郡爭其光彩;官為一州刺史,封疆不忘村縣,登高且憂踏腳石。官至長安仙鶴補,一言為江山社稷,二言為九州百姓,敢為天下先!

只是已經坐到一州之長的他並沒能兌現,就如他曾對那名女子許下的諾言一般。

還在朗讀聖賢書時的他不是沒聽說過官場的兇險沼潭,他只願十年寒窗沒有讀到狗肚子裡,不能洗盡渾濁,那就出淤泥而不染,那時的他還相信紅黑兩色就千姿百態的大染缸裡還是有那麼一片白。

現在,他什麼都不信了。

在其位不謀其政的不是大多數,而是全部,獨善其身的全去採菊東籬下了。

深居廟堂貪得無厭的不是大部分,而是所有,兩袖清風清廉半生的都排擠到窮鄉僻壤,想撈都沒門路了。

即便如此,大漢還是這個大漢,百姓眼中視為蛀蟲的貪官末吏依舊啃咬不斷支撐這片江山的支柱。

官場並非黑白兩立,而是黑白混淆。

梅忍懷取出宣紙,旁邊擺放著刺史宣印,風骨極佳的字型躍然紙上,一撇一捺行雲流水。

這封即將寄往長安皇城未央宮天子案臺上的長篇奏摺,起頭是:微臣梅忍懷啟奏陛下,驃騎將軍林興風擁兵自重,臣下幾番勸解無用,平叛十萬將士冒進之下慘遭逆賊埋伏……”

勾勒出最後一畫後,梅忍懷面不改色的蓋上印章望向西面。

那裡有二十萬叛軍正在往天水郡擠得頭破血流,那裡有數萬平叛將士埋骨雪原,那裡還有一名梨衣女子曾踮起腳尖,從那九層高塔之上飛鳥一噙……

(PS:這個月能把上個月欠下的補回多少是多少吧,也快上架了,算是給自己一個交代,總之我說到的許多都沒能兌現,這其實挺打臉的……現在也不敢放大話了,儘量寫吧,可能月中會上架,之前應該有個醞釀許久的大情節勾,引各位看官老爺訂閱,希望成績能好些吧!)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