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邊三府。
燕陽郡的燕陽府,上谷郡的燕雲府,漁陽郡的重嶺府。
燕雲府於景運年間便就成立,當時擴領整個幽州北境,與匈奴百年開戰從未止歇,直到燕陽和重嶺兩府成立後,才算得上能喘息一口。
重嶺府是當年遠征軍十二營步卒在班師後與燕陽府一同成立的新晉軍府,第一任的將首便是那前朝廣文年間車騎將軍嚴殷。
三十萬遠征軍浩浩蕩蕩攻破王庭班師時,十幾個匈奴小部落遊騎在其視為生命線的百里糧道上劫掠不下百次,俱被這位以正聞世,穩重毅然的將軍一一化解。
大軍班師之時,這十幾個匈奴小部落更是聚集近萬騎要在茫茫北原上打已得勝而歸遠征軍一個措手不及。
比起馬昊明八千槍駒騎連破匈奴十三騎陣的壯烈之舉,車騎將軍嚴殷以六千重甲步卒在一馬平川的北原上硬生生攔住匈奴遊騎鐵蹄踐踏卻是知者甚少。
委實是太過隱秘,傳出後也沒幾個人相信。匈奴遊騎的戰力就連遠在萬里之外的荊楚百姓都深信不疑,更何況在馬蹄踏上毫無半點阻礙的北原之上以步擋騎。
這種蠢事早被數位兵法大家否定,太過螳臂擋車自不量力。
在更早的舞屠年間,匈奴鐵蹄馬踏中原,當時各郡縣只能倚仗高高的城樓和數不勝數的守城器械龜縮在城池中,看著揚塵蔽日的幾十萬鐵蹄暢通無阻的直達帝都長安。
也有熱血之士舉旗招納數萬鄉勇兒郎展開反擊,在平原之上以血肉之軀來阻擋匈奴的滾滾鐵蹄。
結局不言而喻。
在寬闊的平原地形上,僅裹著獸皮輕革的匈奴遊騎能輕而易舉的用草原彎刀撕開步卒身上的甲冑,用萬鈞之勢的衝鋒馬蹄踐踏一座座軍陣。
即便面對有重甲護身的虎賁鐵衛,也能勒韁遠遠用弓箭耗去這些身披幾十斤重甲士卒的體力,然後上前如群狼獵羊一般屠殺。
這也是為何匈奴人在燕陽府成立前被大漢視為心頭之患的原因。
可嚴殷卻做到了在地勢平坦的北原之上,以步擋騎的壯舉,用六千步卒攔下了近萬匈奴的馬蹄,為遠征軍南歸取得了珍貴的時間。
北伐戰役結束後,嚴殷便以車騎將軍身份開重嶺府建軍四萬,在廣文十年這一年中,面對匈奴不計代價的反撲犯境中,身殞陣中。
而那六千重甲步卒更是損傷慘重,十不滿一。這些年不斷的補充才緩緩發展起來,人數卻從未超過六千,營號負嵬。
而在北塞三府將士中,都稱其為負嵬老卒。
正是這三府二十萬年值青壯的將士,在北塞拋灑熱血才使大漢九州百姓不受戰火侵擾,不受劫掠之禍。
燕陽將軍府不大,除去象徵性的正廳外,僅有三座閣院,十幾所偏房。比起那些佔地百畝,假山園景小瀑清泉的富貴人家林苑,實在是不值一說。
更讓外人膛目結舌的是那比起正廳加上所有房屋院落還要大的校武場,不光擺放了箭垛和擂臺,還專門有練習馬術的礫沙跑道,足夠讓燕陽府的駿馬披上那身馬甲賓士個痛快。
燕陽將軍府雖說是馬昊明的私宅府邸,可任何有官職的將校都尉都能隨意進出,平日來燕陽的十萬騎卒都分散在燕陽郡的各個軍鎮裡,難得一聚。再加上匈奴這幾年出奇的不安分,幾乎每日都有燕陽鐵騎從北塞持槍而出,浴血而歸。
或許是匈奴的各個部落在操忙過冬之事,這一個月來安寧了不少,不光各個軍鎮裡的騎卒能夠好好休息片刻,就連補員再缺員,迴圈不止的斥候營留在北原上的屍首,也少了許多。
燕陽十萬鐵騎,共有十八營兩尉一軍。散落在燕陽郡大大小小的軍鎮之中,而半軍半民的郡府城中,僅有馬昊明的親軍三萬駐紮在城外的石碑冢林旁。
放眼看不到邊際的校武場正中央,一根黑色鐵桿已經鏽跡斑駁,黑漆剝落露出裡面泛黃的色漬。
這鐵桿足有三丈之長,與燕陽郡府矮小的城牆一般高大,事實上當時這座城池的城牆建造高度正是隨這根旗杆長短而定。
大漢崇尚火德,不論郡兵還是軍府將士,所穿甲冑大多都為赤色,而旗幟顏色規矩也頗為繁多,可除了長安城裡的御林和禁衛這南北二營外,其餘不論是戍邊營號還是普通郡營,都以杏黃旗為主。
這杆早已不作為燕陽鐵騎的旗幟卻例外。
興許是臨近北原的緣故,被凜冽寒風日夜摧殘,這面六尺長的黑色旗幟上已經出現許多破損窟窿,可不論是燕陽郡的普通將校還是馬昊明本人,在校武場抬起頭看向這掛了十幾年歷盡風雨雪霜的大旗時,眼神裡總有那麼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肅穆莊重。
旗面材質只是普通的紡綢所做,可上面三字,卻是前朝廣文帝的墨筆。
十幾年前的那天,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狂風呼嘯。
被三十萬如赤色火焰團團圍住的馬昊明跪在皇袍之下,被那音容猶在的廣文帝親自攙扶起身,用一支粗壯狼毫筆沾染朱墨,在這面黑色旗幟上寫下燕陽義三個大字。
這才有了北塞九邊的燕陽府,有了讓匈奴膽寒的十萬鐵騎。
馬瑾踏著輕快步伐走進了校武場,烈日當空下的校武場每一寸土地都像被灼燒燃著一樣,微微眯眼低頭,就能感覺到那種熾烤的感覺。
此時校武場上僅僅有零零散散七八個身影,見到馬瑾後大多都笑著臉喚聲小將軍。
書生以文服人,莽夫以武為尊。
馬瑾的武藝是打小練出來的穩固架子,雖然去了學士府之後有所怠慢,可天賦根骨不俗,幼時打下的底子尚在,和那些精於技擊和騎戰的燕陽騎卒交鋒也是有來有回。回到燕陽郡之後,更是日夜苦練,在他被公認的燕陽府第一人的師傅手下,也能撐住十幾個回合。
馬瑾一一笑著回應,在校武場上轉悠了兩三圈,都沒望見馬昊明的身影。
他心生困惑,父親的習慣他是打小便知,處理完繁瑣的軍中事務後,不是去縱馬九邊就是在這校武場的旗杆下昂頭待立,常常是一站一個下午,風雨無阻。
他小時候不明白父親為何如此執著那面黑旗,也曾學著他父親模樣呆站旗下,昂起頭看著那隨著日升月沉失去往昔光澤的赤色墨跡。
可除了脖頸痠疼外什麼也沒得到。
直到他第一次跨馬持槍出北原,第一次面對兇狠面惡的匈奴人後,他才略懂父親的心境。
旗下正有一身材魁梧高大的漢子盤坐,見到馬瑾後衝他揮了揮手。
馬瑾笑著大步跑過去,衝著這漢子以軍禮鄭重道:“師傅!”
雪海山一身便服長襟,面無表情的點了點頭。
馬瑾問道:“師傅可見到我父親?”
“秋收在即,馬將軍前往燕陽郡各屯田處了,你有何事?”
馬瑾眼珠打轉,嘿嘿一笑道:“師傅,我想問你借點人?”
雪海山挑了挑眉頭,馬瑾見他沒出聲,朝四周看了看,見無人後後才提高了嗓音道:“借上五百人,去涼州走一遭!”
雪海山還是一臉淡然,不答應也不回絕,反問道:“你找將軍就為了這事?”
馬瑾撓了撓腦勺,點頭稱是。
雪海山萬年不變的冰川面龐一鬆,笑臉吟吟道:“若是將軍知道,不得把你用馬鞭抽的皮開肉綻,在禁足上個把月?”
馬瑾聽後垂頭喪氣,心裡已經打了退堂鼓。既然師傅都這麼說,他便只好悻悻作罷了。
雪海山好奇追問道:“你借五百騎卒去涼州是為何?需知朝廷對邊軍管控甚嚴,雖然我燕陽府被聖上獨另垂青,可即便是將軍也不敢領百卒以上出燕陽郡南下,沒有聖旨詔令,邊軍過百越轄境,視同謀逆叛亂。”
雪海山似乎想到前些年冀州的那檔事情,搖頭道:“雖然不盡然,可國家國法,軍有軍令,重則砍頭,輕則杖罰。難道你還不知我燕陽府的軍法律令麼?”
馬瑾小聲喏喏道:“有個朋友,在天水郡……”
一向毛毛躁躁的馬瑾在父親和兄長面前都敢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唯獨面對這個師傅時,乖巧的不像話。
雪海山拍了拍馬瑾壯實的肩膀:“想去?”
馬瑾抬起頭,堅毅眼光直視雪海山,毅然道:“想去!那小子一直不信我燕陽鐵騎的厲害,我想讓他知道我燕陽府的虎槍長什麼樣子!”
馬瑾頓聲,低下頭喃喃道:“他在西涼平叛,不知道還好,知道他在哪還不去的話,只怕這輩子都難再見一面了。”
雪海山抿著嘴唇,一雙深邃如天河熠熠生輝的眸光望向身旁大旗。
“接著,只許帶五百騎,敢多借走一個,不需將軍動手,我親自把你捆綁回來。”
馬瑾伸出手,半塊虎符塞入他掌心。
“燕陽義、燕陽義,義字當先。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我燕陽鐵騎之所以能縱橫北原橫掃匈奴,不單單是靠鐵甲和虎槍,更是在你危難之時能以命相救的袍澤。”
“義字,一橫撇,一豎捺。形同兩人穿插交融,中間那一點不正是可心聽不可眼見的情誼麼?”
馬瑾欣喜若狂,還沒來得及道聲謝,便被雪海山雙掌出力推開。
“去吧、將軍那裡我替你擔待著,路上可千萬不要惹麻煩,今年燕陽府的血流的夠多了。”
馬瑾跪在地上,看著背對他的偉岸身姿,垂下頭觸地,久久不起。
第二日,整個幽州都如炸鍋般沸騰,一則驚天訊息如秋風拂野,短短時間內傳遍了整個北方三州。
已經三年除了北原外,再無涉足的燕陽五百騎,正以奔雷之勢往西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