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屬下無能,以致於大軍慘敗,還望主公責罰!”

“主公,屬下亦有罪,請主公責罰!”

文丑和逢紀二人單膝跪在袁紹面前,一臉的愧疚之色。當然,二人之所以如此主動的認錯,也是二人在回來的路上商議好的。

文丑和逢紀二人跟隨袁紹久矣,深知袁紹的脾性。倘若有錯及時向袁紹認錯,袁紹或許還不會過多的責怪。然而,若是推卸責任,一旦被袁紹知道,袁紹必定會發怒。即便在第一時間不會對他們進行責罰,日後他們也只能成為袁紹麾下的邊緣人物了。故此,在回來的路上,文丑和逢紀二人便商議好了。說起來,這一次如此慘敗,文丑和逢紀二人都有錯,若是追究起來,誰都有責任。

首先,文丑不相信白馬義從的威力,一定要去跟對方硬拼,因此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若是文丑在第一時間選擇撤退,也就不會有如此後果;而逢紀,若是追究起來,他的責任也不小,看到文丑陷入困境,沒有前去支援,反而是第一時間逃離戰場,這罪也不小。因此,在商議過後,文丑和逢紀二人都沒有揭露對方的過錯,都選擇認錯。

“呼哧、呼哧!”

袁紹大口、大口的吸著氣,一臉陰沉的看著文丑和逢紀二人。他給了二人五萬兵馬,結果只回來了三萬兵馬,也就是說有一萬多的將士損失。要知道這一次是他們去埋伏對方,結果,埋伏不成反而中了對方的計策。雖然袁紹知道己方中計會損失一些兵馬,卻也沒有想過會損失如此之大。即便是在先前的故安城攻城戰之中,也只是損失了數千人。可是,這一戰卻是損失了上萬,卻是袁紹進兵幽州以來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有損失袁紹還能接受,可是,袁紹這人最愛面子,想袁常拿下容城和通縣兩座堅城,卻是損失不到五千餘士卒,而他袁紹只是拿下一個故安城,損失卻是袁常的三倍有餘,這讓袁紹的面子往哪擱?

“文丑將軍,逢紀參軍,此番失敗並非你二人之過,無須如此!”

雖然袁紹的話語說的很客氣,但是,文丑和逢紀二人卻是知道,此刻的袁紹心中必然充滿了怒火。倘若是在平時,袁紹直接稱呼二人的字,而不是直呼名字,如今卻是直呼他二人的名字,可見袁紹有多憤怒。

“主公,末將有罪,不敢推卸!”

“主公,屬下亦然,若是主公沒有責罰,讓將士們如何心服口服。還望主公莫要心慈手軟,否則,屬下心難安。”

並非是說文丑和逢紀二人犯賤,一定要讓袁紹責罰。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如今的袁紹心中有怒火,若是不讓袁紹發洩出來,袁紹反而會將他們的過錯記在心上,一旦日後再犯錯,這次的過錯便會被袁紹給揪出來,到時候責罰的可就沒那麼簡單。因此,二人都很知趣的選擇讓袁紹現在就把怒火發洩,日後若是再犯錯,也就沒那麼嚴重了。

“也罷!”

袁紹黑著臉,沉聲說道:“既然你二人如此堅持,那吾便不留情。文丑將軍指揮不當,暫且免去主帥一職,同時扣除半年薪俸;逢紀參軍出謀不力,暫且貶為司馬一職,扣除半年薪俸。若是他日有功勞,便再次恢復你二人職位。”

文丑和逢紀二人的罪過可大可小,就看袁紹如何看待。

就說袁紹免去了文丑的主帥的職位,等到戰事開啟,猛將都被派出去了,文丑自然又能恢復職位;而逢紀原本是參軍,如今被貶為司馬。所謂司馬,相當於秘書,就是記錄一些事情,並沒有多少權利。而參軍,則有監督兵馬的權力,兩者可謂是天差地別。不過,逢紀是袁紹的心腹謀士,只要隨便獻出一個計策,就算有功勞,便可將功補過,又能恢復各自的職位。所以,這樣的懲罰對於文丑和逢紀二人而言,只是毛毛雨,根本無足輕重。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多謝主公寬宏大量,屬下敢不效死命!”

聽得袁紹對自己的處罰,文丑和逢紀二人心中俱是松了一口氣。只要袁紹肯處罰他們就好,就怕袁紹不聲不響,把賬給記到日後再算。

等文丑和逢紀二人的過錯解決完畢,自然也要思考接下來的應對之策。

“諸位,如今公孫瓚已經撤退到遒縣,不知諸位有何良策可以拿下遒縣?”袁紹雖然是在詢問帳內眾人,不過,更多的是把目光放在審配身上。

之前就是因為聽從了審配的計策,故此在公孫瓚退兵的時候沒有追擊,結果造成了如此大的損失。倘若當時直接追擊,配合逢紀半路埋伏的計策,必定能夠給公孫瓚造成巨大的打擊。所以,追究起來,審配也是有過錯。

“主公,屬下謀劃不利,屬下願自貶職位,以彌補屬下的過錯!”

看到袁紹帶著責備意思的眼神,審配也不用袁紹提醒,很自覺的承認自己謀劃的錯誤。當然,事實上審配的計策並沒有什麼問題。公孫瓚大軍在得知通縣被袁常拿下的情況下,將士們心中肯定會有些想法,軍心動搖是必然的。這時候,公孫瓚的大軍撤出故安城,袁紹也不用花費多少力氣,便能輕易拿下故安城,而且是在沒有損失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如此算來,審配的計策是相當給力,審配還是有功之臣。可是,問題卻是出在文丑和逢紀二人神身上,因為他們的問題,導致戰鬥的失敗,還損失了一萬有餘的兵馬,連帶著審配都受到牽連。即便審配知道自己沒有錯,可是,袁紹都這樣的反應了,若是還不站出來承認錯誤,後果將會更加的嚴重了。

在審配承認錯誤之後,袁紹似乎相當滿意的點了點頭。文丑、逢紀和審配三人承認錯誤,除了表示出三人有擔當之外,還間接的反應了袁紹的威信。正是因為袁紹的威信還在,他們才會如此自覺的站出來承認錯誤。倘若袁紹威信不足,三人又豈會這麼自覺。所以,在審配也承認錯誤之後,袁紹自然是很滿意的。

“正南之策也是相當合理的,不過,不俊和元圖二人指揮不力,致使此戰慘敗。有戰鬥便有失敗,不能將責任怪責到任何一人身上。說來我也有錯,沒能及時的發現公孫瓚的計謀。不過,為了給麾下將士們一個交代,此次便委屈你們了。”

聽得袁紹這麼說了,文丑、逢紀和審配三人俱是松了一口氣,袁紹都這樣說了,顯然並沒有深究的意思,這才是最好的結果。

“主公仁義,屬下等敬服!”

又是一番毫無營養的讚美之言,等到把此次戰敗的事情徹底揭過之後,接下來便是商討對付公孫瓚的問題了。

“主公,雖然公孫瓚撤到了遒縣,然而,對於我軍而言卻是件好事。”

逢紀和審配二人在這一次的戰事上都有責任,許攸又不在這裡,田豐向來不爭權奪利,故此,站出來說話之人自然是郭圖。

帶著冷笑、得意的表情掃了審配和逢紀二人一眼,只聽郭圖朗朗說道:“故安城城高牆厚,易守難攻,即便公孫瓚軍心動搖,想要輕鬆拿下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然而,這一次公孫瓚卻是利令智昏,放棄偌大的故安城不守,反而退兵到遒縣。遒縣不過一座小城,城高不過三、四米,若是我軍攻城,公孫瓚的優勢並不大。同時,因為袁太守拿下通縣,若是從另一面出兵遒縣,公孫瓚便會落入兩面夾擊的境地,局勢反而更加不妙。所以,公孫瓚只要有點頭腦,便會放棄遒縣撤回涿縣。如此,主公便可不費一兵一卒的拿下遒縣。”

“公則所言甚善!”

袁紹剛則發了逢紀和審配二人,自然不能立馬就跟二人好臉色。因此,帳內唯一的一個心腹謀士,現在必須得好好重用。

“不過,吾弟雖拿下通縣,我等也未知吾弟是否會與我軍匯合攻打遒縣。故此,要拿下遒縣,還要其他計策,不能只依靠吾弟的壓迫。”

袁紹這傢伙就是好面子,若是遒縣是因為袁常的原因而拿下,他的心中自然是不舒服的。故此,袁紹將目光看向其餘眾人,希望誰還能出個好主意。

“主公,屬下有一計,不知是否可行!”

就在袁紹話音落下後不久,武將一列卻是有一人站了出來,眾人舉目望去,說話之人卻是河北四庭柱之一的張郃。

張郃的武力屬於一流武將級別,同時,張郃的統軍能力和軍事謀略也不差。

歷史上,張郃原本是在黃巾起義之時開始嶄露頭角,當時的張郃是冀州刺史韓馥的軍司馬,也沒有多少出彩的地方。後來袁紹喧賓奪主成為冀州刺史,張郃便轉而效忠袁紹。而在如今這個時代,或許是因為袁常穿越而來導致歷史改變,張郃在討伐董卓之前便投效袁紹。袁紹原本是韓馥的麾下,但是因為其名望和兵力的強大,韓馥雖是袁家的門生故吏,卻也對袁紹多有堤防。當初討伐董卓之時,袁紹自是起兵響應,而韓馥害怕袁紹坐大,堅持不同意袁紹出兵。後來在麾下的強烈反對之下,韓馥才同意袁紹起兵,最後袁紹成為了聯軍盟主,韓馥也無可奈何。

而歷史上張郃在攻打公孫瓚之時立下不少戰功,被升為寧國中郎將。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襲擊烏巢,張郃說:“曹公的士兵英勇善戰,他們一定會擊潰淳於瓊等人。淳於瓊一旦失敗,那麼將軍的大業就完了,您應該儘快帶兵援救。”但謀士郭圖卻說:“張郃說的不是好主意,我軍不如進攻曹操的大營,曹操勢必回救,這樣淳於瓊的危難不救自解。”張郃反駁:“曹公的營盤牢固,倉促間肯定攻不下來。如果淳於瓊等人被俘,我們也就要當俘虜了。”結果袁紹聽信郭圖,不聽張郃的勸阻,派他攻打曹操軍營,結果不但沒攻下,缺乏救援的烏巢也被劫了。郭圖將計謀失敗後,誣陷張郃失敗後出言不遜,張郃等將領懼怕被追究,於是投降了曹操。曹操對張郃的投降感到高興,親自迎接並稱“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此後擔任著偏將軍、封都亭侯。

關於這一點,磚家叫獸們也頗有爭議。

看演義和魏史中記載,張郃是因為郭圖的陷害這才轉而投靠曹操。然而,在袁紹的記載之中,張郃卻並非是這個原因。張郃和高覽二人在烏巢被燒之後,知道袁紹必然要失敗,再剛好有郭圖進讒,張郃和高覽二人便順勢投靠曹操。在演義之中就有一句“吾有是心久矣”,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張郃和高覽二人早就有叛逃袁紹的念頭。只不過沒有合適的機會,若是直接就背叛,便會留下罵名。可是,因為郭圖的推波助瀾,張郃和高覽二人投效曹操反而變成了棄暗投明的行為。

當然,張郃和高覽到底是何念頭,暫且不論,不過,張郃真正成名卻是在投效曹操之後,這一點卻是毋庸置疑。

張郃投效曹操之後,頗受曹操的重用。曹操交給其部隊,讓他跟隨自己攻打鄴城,佔領了鄴城。張郃又跟隨曹操到渤海攻打袁譚,他單獨率軍保衛了雍奴,擊潰了敵人。隨同曹操征討柳城的時候,張郃和張遼擔任先鋒,張郃因為屢立戰功升任平狄將軍。張郃還領兵征討東萊郡,討伐管承,還和張遼等人一起討伐陳蘭、梅成等人,大獲全勝。張郃跟隨太祖到渭南,擊潰了馬超、韓遂,保衛了安定城,馬超的部將楊秋投降。張郃、夏侯淵一起征討盤踞在鄜城的賊寇梁興和武都一代的氐族叛軍,再次擊敗了馬超的部隊,平定了宋建統治的地區。

此後,在建安二十年,曹操討伐張魯,派張郃統帥大軍討伐梁興和氐族首領竇茂所部。不久從散關入漢中,派張郃率五千步兵在前開道,一直到陽平。張魯投降,曹操回軍,留張郃與夏侯淵、徐晃等守漢中,以拒劉備。同年,張郃別督諸軍南下進攻巴東、巴西二郡,將當地百姓遷徙到漢中。劉備派徵虜將軍張飛為巴西郡太守,抗擊張郃。張郃率軍進至宕渠,與張飛相拒五十餘日,張飛率精兵萬餘人從小道進攻張郃,由於山道狹窄,首尾不能相救,張郃大敗,僅帶十餘人棄馬爬山逃跑,之後收攏敗兵,撤回南鄭。張郃升遷為蕩寇將軍。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進攻漢中,屯於陽平,夏侯淵、張郃、徐晃等率軍迎擊,張郃負責防守廣石。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親自率精兵萬餘人,分為十部,夜間猛攻張郃。張郃率親兵與蜀軍進行對抗,劉備不能攻克張郃,寫信要求益州撥發援兵。諸葛亮一時遲疑不缺,從事楊洪勸道:“漢中是益州門戶,沒有漢中就沒有益州,還遲疑什麼?”諸葛亮恍然大悟,立刻發兵增援。其後,劉備退走馬谷,放火燒營,夏侯淵知張郃兵少,調部分兵力來增援,並救火,途中遇上劉備軍,被蜀軍所殺。曹軍大敗,張郃同敗軍一起退守陽平關東。而當劉備聽聞夏侯淵被斬殺,只說:“要殺就殺張郃,殺夏侯淵有什麼用!”

從劉備的評價之中可以看出,這時候的張郃已經宣告在外了。在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之中,張遼和張郃二人名聲最顯,一個是在對南方東吳這一塊,一個是在對北方蜀漢這一塊。

司馬郭淮和督軍杜襲收斂散卒,郭淮見狀,便說:“張將軍是國家的名將,劉備也忌憚他。現在形勢緊迫,只有張將軍才能安定軍心。”於是眾人推舉張郃出任主帥,指揮士兵,佈置營寨,軍心安定。不久,曹操遣使令張郃假節。劉備欲渡漢水來攻,見魏軍在漢水以北列陣相迎,劉備於是放棄渡河,隔水相持。曹操親自進攻漢中,不能取勝,於是撤出漢中的部隊,令張郃屯兵於陳倉。

公元0年(延康元年),曹丕即魏王位後,任命張郃為左將軍,進封都鄉侯爵位。等到曹丕登基之後,又進封他為鄚侯,命令張郃與曹真率領兵馬征伐盤踞在安定一代的盧水胡人和東部羌人。戰鬥結束後,曹丕又在許昌宮召見了張郃、曹真,派張郃南下與夏侯尚一起進攻東吳政權的江夏郡。張郃獨自率領幾路大軍渡過長江,奪取了百裡洲上的吳軍堡壘。

曹叡即位後,派張郃來到南方,駐紮荊州,和司馬懿一起進攻孫權的部將劉阿等人,大軍來到祁口,與吳軍激戰,打敗了劉阿所部。

公元8年(太和二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大舉北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諸葛亮。當時朝臣未知計所出,曹叡自信地說:“諸葛亮恃險固守,不易進攻。現在他自動來了,正符合引出敵人的戰術。打敗諸葛亮是一定的了。”於是曹叡給張郃加官特進,讓他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阻擋諸葛亮的部將馬謖。馬謖依傍險要的南山紮寨,沒有下山佔據城池。張郃斷絕了他取水的道路,然後發起進攻,大敗馬謖。南安、天水、安定各郡反叛魏國響應諸葛亮,張郃領兵平定了這幾處地方。曹叡下詔說:“賊寇諸葛亮率領巴、蜀的烏合之眾,遇上了猛虎一樣的我軍將士。將軍您披肩甲、執利器,攻無不克,朕要嘉獎你的大功,增加你的食邑一千戶,連同一千的賞賜共計四千三百戶。”

張郃如此封賞,在曹魏陣營之中也是極少的。

當時司馬懿在荊州治理水軍,打算沿著沔水進入長江討伐東吳,曹叡下詔命令張郃統帥關中的部隊接受司馬懿的指揮。張郃到達荊州時,正趕上冬季水淺,大船不能行進,於是回師方城駐紮。公元9年(太和三年),諸葛亮再次出祁山,對陳倉發動猛烈進攻。曹叡派驛馬召張郃到京師,還親自到河南縣城,設定酒宴為張郃送行。曹叡派遣三萬士兵以及武衛、虎賁兩營的勇士護衛張郃,還問張郃:“等將軍到了前線,諸葛亮會不會已經佔領了陳倉?”張郃知道諸葛亮孤軍深入,不會攜帶太多的糧草,不能久攻,就回答說:“估計臣還沒到前線諸葛亮就已經撤走了。臣屈指計算,諸葛亮的糧草支撐不了十天。”張郃晝夜行軍到達南鄭,諸葛亮果然撤退了。曹叡詔令張郃回師京城,任命他為徵西車騎將軍。

除此之外,張郃也不單單是一名武將,同時也好儒風雅。

張郃用兵機變無雙,懂得戰術變化,擅於安營佈陣,根據地形佈置戰略戰術,沒有他預料不到的情況,從諸葛亮起的蜀國大將都非常忌憚他。張郃雖然是武將,卻喜歡同儒士交往,曾經推薦同鄉卑湛,說他通曉經學,品德高尚,曹叡下詔說:“從前祭遵當將軍的時候,奏請設定五經大夫,即便在軍營中,也和儒士進行唱詩、投壺的遊戲。現在將軍您統軍在外,在內還注意維護朝廷的禮儀。朕非常讚賞將軍的美意,准許提拔卑湛為博士。”

而張郃的杯具卻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張郃的戰績劃上了終止符。

公元1年(太和五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詔命張郃統領眾將到略陽迎擊,諸葛亮退守祁山,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而在《魏略》之中記載,張郃之所以追擊諸葛亮卻是因為司馬懿的強行命令。從張郃先前的所作所為來看,張郃並非是如此衝動之人,顯然,《魏略》記載的可信度還是相當的高。

不過,如今張郃在袁紹麾下,雖然是河北四庭柱之一,主要還是因為武力,謀略卻並不顯。故此,見到張郃上前要發言,袁紹卻並沒有太過於關注,依然是一副興致缺缺的表情。直到聽完張郃的建議,袁紹這才眼前一亮。

那麼,張郃究竟說了什麼,會讓袁紹有如此反應呢?欲知詳情,且看下回分解!(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