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常營帳之外,一名中年文士昂首而立,對於站立兩側的刀斧手好似根本沒有看見一般,昂首闊步的向營帳走去。

“喝!”

當中年文士靠近之時,一名隊長大喝一聲,刀斧直直劈下,距離中年文士的腦袋只有一寸距離。在這期間,中年文士依然紋絲不動,好似劈向自己的不是刀斧,只是一件沒有殺傷力的裝飾品。

“來者何人,前方軍營重地,若是繼續向前,某手中刀斧可不認得你!”

“某乃公孫刺史麾下使者,前來袁太守處和談。”

來人正是公孫瓚的長史關靖,面對隊長的喝問,關靖不卑不亢,回答的擲地有聲。

“袁太守既然知道某家前來,又何須做出如此稚兒之舉,徒惹他人笑話。若是袁太守無意和談,某這便退去。”

“好膽,竟敢欺侮我家大人,找死!”

那隊長聽到關靖當眾辱罵袁常,頓時橫眉冷對,手中刀斧高高舉起,作勢便要劈向關靖。

“住手!”

一道清朗的喝聲響起,隨後,身披鎧甲的袁常大步流星的走了出來。

“關長史乃是貴客,豈能如此無禮對待?此次暫且念你不知情之過,若有下次,定斬不饒!”

“屬下知罪,多謝大人開恩!”

隊長應諾一聲,低著頭退到了一邊。關靖自然看得出,這隊長若是沒有得到示意,又豈會有這樣的舉動。目的,自然是為了試探關靖的態度。不過,關靖在前來袁常營中之時,早就做好了迎接任何困難的準備,對於如此把戲,自然不會讓他的神色有所改變。

“哈哈,關長史真乃稀客,本太守迎接來遲,還望關長史莫要見怪。閒話不多說,快快進營!”

袁常大笑著將關靖迎進了營帳之中。

營帳之中自然沒有油鍋準備,試探只要一次就足夠,多了就真的是惹人笑話了。在這種關鍵時刻還敢出使的人,絕對不同一般。所以,袁常只是簡單的試探一番,看看關靖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初次試探,袁常看得出,關靖是個正直、忠貞之士,倒也是個人才。

營中,郭嘉、趙雲、典韋、于禁和韓恂五人分立兩排,目視關靖。其他四人的眼神倒是平和,唯有典韋這廝一臉的兇惡之色。並非是典韋故意表現出來的,而是典韋這廝的臉本就長得兇惡,當他盯著一個人看的時候,眼神也會不自然的流露出一副面對對手的狀態。因此,才會讓人覺得典韋存有惡意。其實,典韋也是個好人,在正常的情況下!

面對典韋的兇惡眼神,關靖卻是無所畏懼的回應著。目光在郭嘉、趙雲、于禁和韓恂四人身上掃過,心中不由得暗自讚歎一聲。

關靖一路跟隨公孫瓚到現在,見過的人物形形色色,不計其數。所以,關靖的眼力也非同一般。

從袁常麾下的五人身上可以看出,這五人俱都是非同一般的絕色。至少,關靖在公孫瓚的麾下,沒有見到一個能夠有郭嘉、趙雲他們五人的氣勢。即便是看上去比較弱勢的於禁和韓恂二人,公孫瓚麾下都沒有人能夠比擬。這種昂然、堅強不屈、充滿挑戰一切困難的意志,關靖也只有在當初公孫瓚的身上看到過。沒錯,是當初的公孫瓚才有這樣的氣勢。當初公孫瓚年輕氣盛,想著要蕩平所有的異族,讓天下成為漢家人的天下,那是何等氣概、何等令人驚嘆的氣勢。然而,如今關靖在公孫瓚身上已經看不到這樣的氣勢,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公孫瓚已經是英雄氣短了。雖然如此,關靖也沒有想過要離開公孫瓚,他期望公孫瓚有一天能夠重拾當初的氣勢,再次恢復那種橫掃一切的氣勢。關靖一直堅定的跟隨公孫瓚,希望有生之年能夠看到公孫瓚橫掃異族的場面。

“關長史,請坐!”

袁常拉著關靖坐到自己下首的位置,這倒不是因為關靖是公孫瓚的長史,身份有多高貴,而是因為袁常顯示出自己的禮儀。

華夏這個國度素來有禮儀之邦的稱呼,對待客人都要表現出禮儀的一面。當然,像有的人並不在乎禮儀,那就另當別論了。就說春秋時期的孔子,其實說起來他就是一個平民百姓,什麼身份都沒有。可是,當時孔子周遊列國,各國的君主都把孔子奉為上賓,就是體現出禮儀的方面。孔子被尊為聖人,那也是在後世,至少孔子當時的年代並沒有人把他當成聖人,儒家也只不過是百家之中的一家而已。而且,儒家的思想在當時也並不被看重,還不如 兵家、發家、縱橫家等學派的思想。只不過在漢武帝的時候,為了更好統治平民百姓,將能夠愚民思想的儒家思想尊為國學,孔子的身份這才水漲船高,開始逐漸的被人當做聖人來看待。

華夏的禮儀之繁複,到了外人難以理解的地步。華夏的禮儀最早是從夏朝開始,每一次的儀式、祭天都有著嚴格的要求。相對而言,到了如今這個時代,禮儀其實已經廢除了很多。特別是在袁常穿越前那個時代,禮儀已經簡化的不能再簡化了。

就說婚禮的儀式,在古時候有六禮,分別為:問名、訂盟、納彩(納聘)、納幣(納徵)、請期、親迎。

“問名”主要的儀式,是雙方交換正式姓名、年庚、生辰八字,使彼此瞭解兩造家族之來歷,衡量一下這宗婚姻是否“門當戶對”。其手續先由媒的送女方之“庚帖”於男家,男家將此帖置於神前暨祖先案頭上,卜吉。三日之內如家中平安無事,則將男方庚帖送女家,女家接受後,或問卜於星相,或即同意合婚。議婚之初,或有女家託媒妁請男家提出庚帖(字仔),作為“探聽”男方之依據。女方如認為適當而吉祥,即將男女生庚合寫一譜,送與男家,否則儀將原件退回作罷。

“訂盟”即定議。訂盟之禮叫文定,又稱小聘,也就是所謂的訂婚禮。送定,擇吉日,由男家備送聘禮至女家。聘禮計為:紅綢(用金字甲庚別在紅綢上或安金字於帖內)、金花(金簪)、金戒指、金耳環、羊、豬、禮燭、禮香禮炮、禮餅、連招花盆(取意連生貴子古兆)、石榴花等(石榴花取意多子)。媒人及男家雙親或其親戚,陪同前往。女家接受聘禮大部分,備十二品件回贈。禮餅則分贈親戚朋友,作為訂婚通知,此叫“分餅”。受贈親朋,日後須贈賀結婚禮物。舉行訂婚禮,有“戴戒指”儀式。送定時,男家六人或十二人(雙數)親至女家送禮,女家將聘禮奉置於神龕祖先案頭前供拜。由將嫁女兒捧甜茶上廳,一一介紹與之見面,男家飲茶後各送“壓茶匝”之紅包於茶杯上。隨後女復出,坐在廳堂中央之椅上(雙腳另置一矮幾表示高貴;出嫁面向外,招夫面向內),由男家尊長掛戴戒指。戒指有金銅二個(銅同音同,取意夫婦同心),以紅線繫結,以示夫婦姻緣。戴戒指完後,請男家人入席,則訂婚禮成。也有簡化的,將小聘、大聘併合而行,亦即將訂盟、納彩、納幣三禮合而為一,總稱為“送定”。

“完聘”也就是納彩和納幣,或稱大聘。具婚書、聘金、幣帛(首飾)等物,署“納幣之敬”送往女家,女家也隨輕重而回報。完聘禮物由媒人等作陪,送往女家。富貴人家聘禮隆重,其次序是:吹班(樂隊)、禮帖(記載禮物專案、儀式次序)、婚書、聘金、大餅、冰糖冬爪、桔餅、柿粿、福丸(龍眼幹)、豬腳、面線、糖果、閹雞兩隻、母鴨兩隻、大燭一對或數對、禮香兩束、衣服(新婦用禮服)、手環、金戒指等。

聘禮至,女家燒香鳴炮,奉告神明祖宗,歡宴男家送禮人。以坤書(女方婚書)交付媒妁。男家送未禮物,概按其品種領受一部分或原封壁回,如福丸、閹雞、母鴨,均屬男家福分,應退回。豬腳僅取其肉,豬腳骨應退還。而以新郎禮服、衣帽鞋襪、鍾繡之類為回禮。“聘禮”:聘禮品物均記於紅紙禮帖,其稱呼宜雙忌一,又多用喜、成、雙等吉祥文字。聘禮帖式:謹具婚書成通、啟書成封、聘金雙封、盒儀成封、訓儀成封、錦麟成楹、壽帕雙福、色仙成端、金豬成首、喜羊成只、糖屏八拾、福丸滿百、夢糖成盒、龍燭雙輝。

大聘之後便是請期,也就是定下婚禮的日期,男女雙方都同意之後,告知雙方親朋好友。最後便是親迎,也就是所謂的迎親了。而親迎也有很多要求,例如上中等的家族行親迎,而中下等的家族多從略,僅由媒人代往迎娶。迎娶當日,新郎偕同媒人及親朋六人或八人作迎親客(俗稱“娶嫁”,即儐相)陪隨同行。及至女家,請食“雞蛋湯”(甜湯內建脫殼煮熟雞蛋一個)。食雞蛋湯,(僅喝其甜湯,用筷將雞蛋戳開或攪動了事)。同時,女家團圓會餐,稱食“姊妹桌”,即惜別宴。父告誡:“勤謹小心,早晚聽舅姑、丈夫言語”;母告誡:“必敬必戒,三從四德。”新娘難免依依不捨,媒妁催促上轎。新娘叩拜祖先,叩別父母,擇定時刻隨新郎由西階步出,而有年高多福之“好命人”扶持上花轎。新娘上轎時唏哭幾聲,俗稱“哭好命”,以示好命。花轎起行不遠之地,新娘應放下紙扇或手帕,俗稱“放扇”、“送扇”。以示嫁出臨別紀念。又說:以此表示拋棄不好“性”癖,以求和順,俗稱“放性地”(性與扇偕音)。一路上,娶嫁濱相放鞭炮,作攘邪之意。花轎至男家門前停,擇吉時進入門內,新郎用扇於轎頂敲三下,又用腳“轎門”三次,以示新郎之威嚴,使新娘順從易於駕御。而後由“好命人”牽新娘下轎,媒妁撐傘遮天,新郎護送入洞房。

至於期間還有的儀式,也就不多敘述了。跟西方的婚禮儀式相比,華夏的儀式著實複雜。看人家西方人,找個禮堂、牧師禱告一番,然後問下你願不願意,她願不願意,至於送入洞房什麼就更不用說了。人家在婚禮前都已經OOXX過了,有的新娘還是挺著大肚子進行儀式的。

袁常對於關靖的禮待,便是禮儀的表現。雖然雙方即將要開戰,卻還要擺出這樣的架勢,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華夏人的虛偽和奸詐。表面上跟你談的很開心,暗地裡給你捅刀子,那就誰都不知道了。

“關長史此番前來本太守營中,不知所為何事?”

“袁太守,你我都是明白人,何必揣著明白的糊塗呢!若是袁太守無心商談,某也不打擾袁太守,這便告辭罷了!”

對於袁常的客氣,關靖並沒有多少領情,反而是直截了當的說道。

“哼!”

對於關靖的表現,袁常麾下的人都表現的很不滿意,個個怒目而視。至於典韋,更是不滿,冷哼一聲,便要拍桌子抽武器幹架了。

“哈哈!”

袁常爽朗的大笑一聲,瞥了一眼典韋,典韋這才止住發怒的架勢。

“關長史果真是爽快人,雖然關長史的話讓人不喜歡聽。不過,不得不說,本太守就是喜歡關長史你這樣暴脾氣的人。既然關長史名言了,本太守也就不拐彎抹角了。關長史的來意本太守已經知曉,無非是想要讓本太守退兵。對於這一點,也不是沒有轉圜的餘地,不過,這就要看公孫將軍的誠意了。”

說起正事,袁常當即擺出一副正色,之前的客套也都消去。看著關靖,袁常也就直截了當的說道。

“不知道袁太守要我家主公何等誠意?我家主公已經委任某為此次使者,只要是合理的要求,我家主公都能答應。”

關靖同樣擺出一副正色,鏗鏘有力的說道。當然,關靖這話就有些託大了,公孫瓚同意關靖出任使者來勸說袁常和袁紹退兵,可是,公孫瓚可沒有跟關靖說過會答應袁常和袁紹的任何要求。也就是說,公孫瓚的意思就是袁常和袁紹退兵,那就無須戰鬥,大家你好我也好。若是袁常和袁紹不退兵,公孫瓚也沒有懼怕,見面就是幹,難道他幽州的士兵是吃素的?不過,關靖也知道,談判嘛,看的就是各自的底氣,誰的底氣足,誰就能佔據上風。關靖沒有公孫瓚的支援,只能自己給自己加註底氣,若是袁常開的條件太讓人難以接受,關靖也只能作罷。

“好,關長史果然爽快,那本太守也就不藏著掖著了!”

袁常稱讚了一句,隨後說道:“關長史,說起來,原本本太守與公孫將軍是河水不犯井水,並無任何仇怨。然而,當初公孫將軍無端入侵我渤海郡領土,視我渤海郡如無主之物一般,這仇也就結下了,始作俑者,也是公孫將軍。這一點,關長史沒有疑問吧?”

“沒有,這卻是我家主公之失。當初我家主公也是一時糊塗,聽信歹人之言,從而造成渤海郡的損失。若是要賠償損失,我家主公自然沒有二話。”

“好,既然關長史承認這是公孫將軍的錯失,賠償什麼的本太守也不在乎。但是,公孫將軍必須對此次錯失檢討一番,親自書寫一封罪己書,關長史以為如何?”

不得不說,袁常的這一個要求,就讓關靖為難了。

公孫瓚好歹也是一方勢力,有頭有臉的人物。若是說讓公孫瓚拿出錢財賠償,在關靖的勸說下,公孫瓚或許會答應。然而,袁常卻不要賠償,而是要公孫瓚寫信道歉,這就有點困難了。正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公孫瓚當初也是為了擴張地盤,發展勢力,能有什麼錯?所以,對於袁常的這一個要求,關靖自然覺得有些為難。

不過,關靖也不能讓袁常看出自己的心思,當下淡淡一笑,說道:“袁太守這要求倒也不難,想來我家主公也是能答應的。不知袁太守是否還有其他要求?”

關靖心想著先答應袁常,把袁常給穩住。然後,他再回到薊縣,將此事跟公孫瓚商談一番,若是公孫瓚不答應,關靖苦勸便是。如今公孫瓚剛掌控幽州,還沒有徹底的穩定幽州的局勢,很多郡的勢力根本不在公孫瓚的掌控之中。

幽州共計有郡國十一,然而,公孫瓚真正能夠掌控的,其實只有代郡,上谷郡,範陽郡,燕國,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這六郡一國。至於另外的昌黎郡、遼東郡、玄菟郡和樂浪郡卻不在公孫瓚的掌控之下。或許有的看官就會疑問了,劉大耳出身的涿郡怎麼就不見了?難道是作者坑了?

其實不是這樣的,範陽郡也稱之為涿郡。當初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設立了涿郡,直接由朝廷管轄。後來,涿郡併入幽州刺史部。在王莽篡漢的時候,涿郡改名為範陽郡。而在王莽被推翻之後,又改為涿郡。在這期間,涿郡和範陽郡之間相互轉換,名字不同,其實指的都是同一個地方。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且說公孫瓚所掌控的六郡一國的領地只有整個幽州五分之二的面積,而昌黎四郡的面積,卻是整個幽州的五分之三。因此,公孫瓚所掌控的這五分之二面積的人口,卻是更少。故此,在公孫瓚沒有徹底掌控幽州之前,實力根本得不到完全的發揮。

那麼,昌黎郡四個郡,又是被誰給掌控了?

公孫度,字濟升,遼東襄平人士。其父公孫延為建義侯,傳聞乃是出自遼西公孫家的旁系。後來因為某些原因與公孫家本家產生矛盾,搬遷到遼東居住,自此一直居住在遼東。而昌黎郡四郡,便是被公孫度給掌控。

當初董卓掌權的時候,公孫度有一個同鄉叫徐榮,也就是在歷史上追殺過曹操的徐榮。當時徐榮舉薦公孫度,董卓便任命公孫度為遼東太守。公孫度到任後,厲行嚴刑峻法,打擊豪強勢力,使令行政通,羽翼漸豐。在中平元年,十八路諸侯討董,邊疆地區無暇顧及,於是公孫度趁機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平州,便是所謂的遼東郡。等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之後,便逐漸掌控了昌黎郡、玄菟郡和樂浪郡這四個劉虞當時無暇顧及的四個郡。後來,劉虞又忙著討伐公孫瓚,更是沒空搭理公孫度,以致於公孫度慢慢坐大,並且對遼東四郡的掌控更加透徹。後來,公孫瓚除掉劉虞,自領幽州牧,不僅要面對北方異族的襲擾,還要應付劉虞舊部的反擊,也一直沒有空解決遼東四郡的問題。如今袁常和袁紹二人進攻幽州,公孫瓚自然更不會有時間去解決這個問題了。

所以,按照關靖的想法,那便是暫時讓袁常和袁紹二人退兵。公孫瓚便能空出手解決遼東的問題,等集結了整個幽州的力量,公孫瓚也就更穩妥了。委員長說的好,攘外必先安內,幽州內部還處在動盪的局勢之中,又如何能夠全力應付外敵?就如曹操在和袁紹決戰之前,不就解決了朝廷中一些想要反抗他的敵人。正是因為如此,曹操才能全力跟袁紹作戰,最終取得勝利。有的時候,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呵呵,若是這個問題都沒有問題的話,那接下來的兩個要求,其實也就不大了。”

袁常似笑非笑的看了關靖一眼,若有深意的說道。這年頭的人對臉面看的極重,像袁常提出的這個要求,比讓人去死還難受。如今公孫瓚還沒有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更是不會答應這樣的要求。然而,關靖卻是回答的如此乾脆,袁常便知道,關靖怕是在空手套白狼了。

所以,接下去的談判,袁常也就不會客氣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