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準備用東風動力廠正在改進的渦扇-6改發動機,現在十號工程技術水平提升了不少,而且瞄準的是.~.4馬赫的速度……”

歷史並沒有多大的改變。

畢竟才幾年時間,科技即使發展了,也不會超越太多。

科技發展需要很長時間的。

哪怕只是部分科技的提升,對於611的設計團隊來說,也可以把十號工程的效能提升部分。

“還是發動機的限制麼?”李明山聲音中有不少的無奈。

這確實很讓人頭痛。

國內的各種裝備,唯獨也就航天系統中用來在洲際間送快遞的大東風心臟病要弱很多,畢竟那玩意兒都是一次性用品,根本不需要重複使用,不需要使用壽命太長。

“現在如何考慮的?”

“目前尚未有合適的發動機,到時候,要麼降低效能,要麼就只能尋求從國際上採購發動機……”

“蘇-7使用的AL-1發動機應該沒問題,RD-無法滿足使用。”謝凱在旁邊聽到這話,提出了建議。

殲-10最開始研究出來,同樣也是沒有發動機可用,只能進口俄羅斯的AL-1發動機,一邊引進發動機小批量生產,提供給空軍使用,一邊加快國產渦扇-10發動機的研製。

“又從蘇聯進口發動機?之前你們生產超-7的時候,發動機都被他們卡了脖子。殲-10可是國內自用的。”龍耀華有些不滿,“你們不是在搞核心機嗎?”

到現在,他們已經不希望從國外採購發動機。

發動機是關鍵。

而十號工程,跟超-7A不同。

超-7A看起來先進,實際上瞭解內情的都知道,紅旗集團如同宣傳59坦克一樣,說的是某方面效能接近或達到三代機標準的準三代戰機,可真實差距,很大。

這本來就是為了向那些經濟實力不強,又想擁有先進的戰機的小國家提供的。

對於一些有錢的國家,這就是高階教練機,價格也都差不多。

現在最大的問題,就在發動機上。

他們如何能接受?

最先進的戰機發動機被他國卡著,如果真需要的時候,人家直接停止供應,那還得了?

降低效能?

龍耀華他們更不願意。

如果真的要降低效能,空軍可以直接使用超-7乙這種雙發戰機。

沒有必要再搞個新的效能差不多的專案。

“首長,不是咱們把脖子伸給別人卡,只有儘快搞出來,試飛,才能驗證設計是否合理,然後進一步持續改進,等技術提升上來,讓效能更優異。十號工程不像殲-7那樣,不管怎麼改,除非放棄原有的氣動外形設計,否則都不會有太大的發展前景,至少是無法符合未來國防需求……”謝凱這話說的非常不客氣。

對殲-7的改進設計,1廠跟611一直都在持續,哪怕到了謝凱離開那個世界的時候,依然在持續修改。

就像謝凱曾經跟很多網友一樣擔心的,6個英文字母好像根本就不夠殲-7這款被譽為中國空中59、擁有強悍生命力的老戰機改型使用一樣,國內改型實在是太多。

甚至有型號被稱之為小殲-10,原因無他,外形跟殲-10很想,改出來後,就連米高揚都不認識。

可終究,機頭進氣道哪怕改為機腹進氣,依然無法裝上先進的雷達。

謝凱提出來過,希望611把更多經歷放在對超-7專案上,奈何人家不樂意,非得改殲-7。

原本一直都存在於殲-7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問題,這幾年才真正得到有效的解決。

那又如何呢?

生產出來的殲-7即使質量可靠,即使效能經過改進,可依然落後了,按照蘇聯人的劃分,殲-7的原型是米格-1,經過國內多輪設計修改,最多達到蘇聯的三代標準,沒法跟米格-9之類的比。

“殲-7有著很大的改進潛力,只要配套能跟上,甚至可以改造得比國際上先進戰機不差多少……”屠大佬很不滿意地盯著謝凱。

說事情就說事情,扯殲-7幹什麼?

作為總師,自然不希望別人說自己幹的工作沒用。

“屠總,您誤會我的意思了。”謝凱真不是這個意思,轉而看向龍耀華等,“首長,美國跟蘇聯,新一代的隱形戰機已經研究了很長時間,甚至已經有型號服役了,如果再因為發動機拖下去,我們差距只會更大……”

國內大多數人都知道跟國際水平的差距。

誰也知道很多裝備搞出來就會落後,這都是沒辦法的,在技術比別人差的時候,只能一步步追上。

龍耀華跟李明山兩人同樣也清楚這情況。

不然他們也不會來瞭解情況。

“四餘度電傳操控系統進度如何了?”李明山轉移了話題。

機械操控系統,對先進的戰機來說,限制太大了,很難滿足效能要求。

四餘度作業系統,這是目前世界上主流技術,國內原本沒有什麼經驗,紅旗集團以611所的團隊為基礎,提供了不少資金跟研究方向,加上傳感器等也能小批量提供,這幾年進度不小。

“楊總,你給介紹介紹唄。”謝凱看著年輕的楊總師。

根據歷史來,總是沒錯的。

楊偉作為國內首款隱身戰機殲-0的總設計師,剛進入611沒多久,就被謝凱給忽悠著搞四餘度電傳操縱系統,現在讓他去設計三代機,估計他都不會樂意了。

看著大佬們,還沒成長起來的年輕楊大佬一點都沒有絲毫緊張。

“四餘度電傳操控系統,跟原本預計的差距很大,目前超-7上已經在使用簡單的系統,從各種實驗資料來看,還是非常靠譜的……用於地面綜合動態實驗的鐵鳥臺目前正在安裝,一旦鐵鳥臺完成,後續研究進度將會更快,在全許可權、三軸四餘讀、數字式的電傳操縱系統就可以在這上面進行模擬,進行模擬試驗……”

“也就是說,快要成功了?”謝凱頓時大喜。

天才果然是天才。

這進度,比原本可是快了很多。

“謝顧問,這可不能說快要成功了,只是距離成功進了一步,地面可以模擬實驗飛行過程,驗證整套系統的設計是否有問題,並且對整個系統進行最佳化……”楊偉一臉笑容地看著謝凱搖頭。

雖然沒成功,鐵鳥臺只要搞出來了,很多設計就可以直接進行試驗了。

進度會加快很多。

“電傳系統會讓戰機的操控更容易,空中表現得更靈活、機動,也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好,很好!”龍耀華當即大喜。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電傳操控系統,可以有效提高戰機的操作效能。

超-7A上面也使用了這個,並不是全許可權的三軸四餘度數值電傳系統,而是融合了機械作業系統的單軸縱向變穩系統。

這玩意兒,是國內最早開始研究電傳操控系統的技術成果。

87年,沈飛等單位就開始利用殲教-6來改裝空中飛行試驗模擬研究機,也就是單軸縱向變穩定性飛機,代號BW-1,不再使用機械操縱桿,而是採用純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利用飛控計算機來操作飛行等,在90年獲得了國家技術進步一等獎。

這也算填補了國內這方面的空白。

不過,由於只是採用的單軸電傳操控,飛機除了縱向俯仰方向是採用電傳操作,其他方向依然是傳統的機械操作,很多複雜的空中飛行模擬,這架技術驗證機都沒法承擔,雖然技術含量很高,進步也很大,卻並不具有實用性。

沈霍伊的研究,現在用殲-8作為物件飛機,取得的成果不少,卻並不是三軸四餘度的作業系統。

611這邊一上來就挑戰難度最大的,如果不是紅旗集團大量砸錢,加上不少單位配套,進度也沒有這樣快。

“十號工程也是融入了這套系統,等到完成試飛,即使無法追上世界上戰機最先進水平,也不會差太遠,應該達到中等水平。”宋大佬的話,告訴了龍耀華等首長,他們的十號工程在效能上會比原本軍方給出的標準高很多。

更高興的是謝凱。

如果四餘度電傳作業系統進度不快,殲-10一開始的時候,是不會採用這樣的操縱系統的,而是要等到完成試飛後,由楊偉團隊來進行最佳化設計、排故公關、設計定型等工作,最終要等到004年才能完成設計定型。

謝凱不希望等那麼久。

要不然,一開始他也不會要求611這邊先讓楊偉他們搞四餘度電傳操控系統的公關。

整個四餘度電傳操控系統,核心是飛行控制系統,涉及到的計算機,404在大力投入;涉及到的傳感器跟控制器,紅旗集團數控系統研究中心同樣在大力投入……

基礎的配套,有了,剩下的就要整個團隊讓這套系統完善起來。

不僅是硬體,還有軟件系統。

邏輯電路、伺服系統、運算電路等,都需要有效地整合起來。

而鐵鳥天一出來,這些系統是否有問題,直接模擬執行,在鐵鳥臺上模擬就可以輕易監測。

找出問題,再修改設計,事情就容易多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