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長,這有很多不一樣的,雖然都是鴨翼加大三角翼的氣動外形設計,十號工程在設計過程中,由於很多技術得到突破,得到超-7的驗證,十號工程的一些設計都是遠高於超-7的……”

為了向首長證明,這並不是放大版的超-7A,作為總設計師,宋大佬開始介紹細節設計。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超-7尾部沒有尾翼,而十號工程增加了一對差動尾翼,可以進一步提供機動性……”

殲-10跟超-7在外形上看,如果沒有注意,確實會認為很相似。

十號工程所選擇的外形氣動佈局,早在86年就已經完善了,這並不是直接全新設計,國內考慮到工業水平跟技術基礎,對十號工程提出的性能指標並不是特別高。

按照國防建設的需求,採取戰略防御****,空軍希望的是擁有如同法國幻影-000那種的全能飛機,畢竟軍費少,而且執行防禦任務。

如果按照性能指標,最終開發出來,不僅是滿足空軍需求,同時也可以提供給海軍用於海防。

當然,軍方對十號工程的要求是能充分滿足國土防空任務的同時,還擁有超過強-5對地攻擊能力的綜合戰鬥機。

“鴨式佈局近距耦合對於提升機動性有著很大作用,而國內在這方面研究也比較成熟,透過超-7的驗證,改進當初殲-9的一些技術,從理論上講,效能將會比要求的提升一部分……”

對於十號工程,空軍等都是非常期待的。

畢竟目前國內的主力戰機還都是殲-6,先進一些的也就是殲-7跟殲-8II。

十號工程,從一開始就瞄準的西方三代機標準。

哪怕引進了蘇-7的技術,蘇-7還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戰機之一,造價實在是太貴了,維修等也是有著很大問題,很多核心部件得引進不說,蘇-7的軟骨病也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目前這樣的方式確實非常不錯,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經費,同時也能讓技術得到驗證,更加成熟,節省下來的經費可以用於更高性能的設計論證等。”謝凱一臉笑容。

殲-10比歷史上原型機製造早了三年,雖然這時間提前的不多,在效能上卻提升了很多。

殲-9這款高空高速的戰機,78年就已經下馬;一方面因為經費,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技術難度太大。

在殲-9下馬後,611就在利用殲-9剩餘的經費繼續研究一些基礎技術,後來404跟巴基斯坦合作,搞超-7戰機,這就使得很多技術可以進一步論證。

超-7只是一款輕型戰機,主要作為高階教練機使用,技術等方面,同樣是採用殲-9的基礎。

不追求高空高速,技術難度相對來說小了很多。

何況超-7從一開始就沒有什麼苛刻的技術要求。

龍耀華跟李明山等人聽著彙報,對比著眼前這架尚未完成裝配,內部電子系統等甚至還沒開始裝的戰機跟超-7的差別。

確實有著很大的不同。

“首長,超-7甲乙兩個型號,並不適合我們空軍使用,否則將會擠佔殲-10的未來發展前景。雙發的超-7,在某些方面,甚至還不如米格,唯獨空中機動性要好一些……”謝凱的話,把眾人拉回了現實。

超-7成功了,取代了原本歷史上的梟龍。

即使紅旗集團不願意繼續搞下去,巴基斯坦方面都不會同意。

他們需要更先進的戰機。

在美國人拒絕向他們交付F-16戰機的情況下,隔壁三哥家卻不斷地從蘇聯獲得米格-9,蘇-7這些先進戰機,同樣沒錢的巴基斯坦空軍就指望超-7系列戰機來提升空軍的作戰能力。

超-7A巴基斯坦得到的不多,不停尋找客戶,就為了降低研發成本。

超-7B還在進行密集試飛。

目前來說,超-7B展現出來的效能,還是比較讓巴基斯坦軍方滿意的。

要不然,穆巴拉等人早就來找謝凱的麻煩了。

這些情況,龍耀華跟李明山等人在1廠各個車間視察的時候,就有了詳細的瞭解。

生產車間無論是檢測裝置還是生產裝置,跟幾年前剛跟404合作的時候,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特別是精加工車間,裡面全都是清一色的數控裝置。

絕對的現代化工廠,車間再也看不到髒亂差的情況,哪怕各種零配件,也都是整齊地擺放在各種架子上,操作人員可以很輕易拿到,也不會出現失誤。

“這發展很不錯,跟之前的完全不一樣了。”龍耀華感慨著。

這還是有兩年沒過來了。

“多虧了上級給的政策,以及紅旗集團的訂單,這幾年,生產任務一直都是飽滿的,有大量的資金可以用於提升技術基礎。”說這話的時候,熊宏元滿臉自豪。

當初要不是跟紅旗集團合作,1廠發展沒有這麼快。

一開始,他們同樣是靠著404的政策跟業務獲得訂單的。

如果上級不同意,404的訂單,根本就沒單位幫著生產,得不到經費,也沒得發展。

“熊廠長也快退了吧?”謝凱問旁邊的霍海源。

霍海源點點頭,“之前就讓他退,他不願意,還有三年時間。”

“以後的領導要是不好交往,後面還是麻煩。”謝凱最擔心的就是這個。

611跟1廠可以說是一個單位,一個負責生產製造,一個負責設計研究,現在改名叫蓉城飛機公司了。

以後要是新領導態度變化,成為競爭對手不說,在很多領域的合作也會受到影響。

要知道,404可從來都沒有打算建立自己的生產工廠。

基地裡面的飛機製造廠,都是為無人機而做的準備。

當初秦飛都以為他們是要把運-10的生產轉移走,大家鬧了不少矛盾。

“放心吧,上級首長肯定會考慮這些問題。咱們跟國際比,航空製造領域差距太大,要是不合作,差距更大,同時相互間的競爭會讓緊張的經費被浪費……611跟咱們一樣的態度,有我們的專案作為技術驗證,殲-10原本正面投影面積過大、機頭直徑過大等問題,都得到了有效解決,飛行過程中,不僅在雷達上的反射截面會更小,受到的空氣阻力也會小不少。”

謝凱的擔憂,幾乎是所有人的擔憂。

任何一個重要合作伙伴的人事變動出現問題,合作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11廠的技術是蘇系, 1這邊則是融合了蘇聯跟西方的技術,一旦跟1的合作出現了問題,最終11廠也很難滿足404的合作條件。

“解決了這些問題?”謝凱大喜。

他一開始還覺得時間沒有提前多少,以為技術還會跟原本的殲-10剛出來時候差不多。

現在聽來,至少一開始就接近殲-10B的水平,裝上有源相控陣雷達後,或許擁有部分殲-10C的效能。

“目前最大的問題,依然是大推力發動機,渦扇-10的核心機開發工作尚未完成。”

說到發動機,霍海源原本還興奮的神情開始落寞。

這也是困擾超-7的問題。

“超-7乙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改進如何了?”謝凱轉移了話題。

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小型化,這是前面幾年時間重點公關方向。

在國內戰機研發領域,雷達跟航電系統,是最不可琢磨的,說到底,就是基礎太差,國內欠的功課太多。

十號工程的研發團隊原本考慮到國內基礎太差,脈衝多普勒雷達一直都是短板,困擾了15年,在有了和平典範工程,原本計劃從美國採購55套雷達來改進殲-8II戰機的。

所以,在那之前,研究團隊就直接按照F-15戰機使用的APG6雷達的重量跟天線規格制定了位置跟重量指標等。

這就造成了殲-10機頭過大。

機頭截面積是幻影-000的1.5倍,F-16的倍。

從而導致又得修改氣動佈局。

何況,現在跟美國合作的和平典範也無疾而終了,美國人在蘇聯不行的時候,終止了合作。

從美國引進雷達已經不現實了。

超-7乙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就是為了幫十號工程論證。

畢竟,這是國產最先進的雷達。

脈衝多普勒雷達依然沒有取得太大的突破,至少體積還沒有降低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何況,機頭過大,對於整個飛行過程的控制也提出更高要求,不改都不行。

“為了裝上去,只能降低效能,搜尋距離短了很多,同時能跟蹤的目標也少了三分之一……即使這樣,目前也受到動力系統的限制……”

霍海源的話告訴謝凱,根本繞不開發動機的問題。

“難道沒有別的辦法了麼?”李明山同樣也在問熊宏遠等人,“原本計劃的是使用什麼發動機?”

“備選方案呢?”李明山也提問了。

國內搞專案,不可能沒有備選方案。

原本十號工程也是指望國產發動機,可目前,第一架用於驗證的原型機只是用於靜壓力等實驗,地面測試的弟二架原型機也即將投入生產。

地面測試工作進行到一定程度後,就會開始生產用於試飛的原型機。

現在十號工程卻面臨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沒有發動機可用。(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