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現在所有的關鍵技術,都已經獲得了很大的突破,剩下的工作就是把這些技術整合到我們的戰機上,一旦我們的戰機飛起來,技術效能不會落後太多?”龍耀華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絲的激動。

這是他今年聽到的最好消息。

之前聽到的,都是各種技術發展到了關鍵,受到基礎的限制。

現在好了,各種細分領域的技術,基本上都取得了突破,就需要專案整合。

“首長,可以這樣理解。十號工程的相關技術,除了動力系統……”

宋大佬說到這裡,頓時停了下來。

完全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明知道動力系統跟不上,發動機不行。

一行人並沒有在1廠待太多時間,直接去了東風動力廠。

這幾年,東風動力廠的發展速度很快,尤其是404下屬單位中,不少產品都需要發動機,這就讓這家由原本好幾家瀕臨破產的發動機單位組合而成的企業快速發展。

工程裝置使用的發動機,東風動力廠在開發,生產;汽車使用的發動機,同樣開發,生產;導彈跟火箭彈使用的固體燃料發動機,同樣也開發生產。

然而,這個單位所有人都知道,他們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開發航空裝備使用的渦扇發動機!

也是渦扇發動機,一直都是東風動力廠無法取得突破的。

“渦扇-6G一直在進行改進跟密集實驗,雖然可以投入使用,使用壽命依然無法突破00小時,按照國家的標準,可以投入使用,但是成本……”廖東風之前一點訊息都沒接到。

面對一群大佬,以及一手促成東風動力廠重組的謝凱,廖東風說沒有壓力,那是沒可能的。

渦扇-6G是超-7甲跟超-7乙兩款自用戰機計劃的發動機,在原本就已經快要成功,現在404砸入大量的經費,到處挖人,各種配套的生產裝置都是優先提供最好的。

結果,現在發動機使用壽命依然無法提升起來。

不說渦扇-6G,連工業部等部門主持的渦扇-10核心機研發,東風動力廠也是主要單位,進度同樣不大。

超-7自用型號沒有堪用的發動機使用;十號工程配套發動機沒有;運-10也只能進口美國JTD發動機,國內仿製這個發動機的渦扇-8發動機,東風動力廠同樣沒有取得太大的突破。

“原因?”

謝凱早就知道情況。

發動機,依然是國內航空工業發展中最大的問題。

“航空產業心臟病問題一天不解決,我們航空產業就會受到制約。”

這不是危言聳聽,是所有人心中都心知肚明的。

“材料跟工藝都有問題,設計改進同樣有問題……”廖東風不知道謝凱為什麼明知故問,尤其是當著一眾領導的面,依然老老實實地回答。

龍耀華跟李明山兩人看著謝凱,也不吭聲。

這小子太壞了。

想要逼著領導表態。

這表態就能解決問題麼?

所以,兩人也不吭聲。

“目前核心機如何了?”謝凱見兩位大佬不上當,只能轉移話題。

“在開始生產樣機,具體如何,目前為未可知,需要等樣品完成後進行試車評估……”孫宏看著謝凱回答,“謝顧問,這是我們工作沒有達到預期……”

作為總工程師,孫宏知道目前他們的工作沒取得突破給其他專案造成了多大的困惑。

“你們工作非常出色,咱們現在的要求高,底子太薄弱了。”李明山還是沒忍住,“航空發動機涉及太多基礎領域,這些領域很多之前在國內都是空白。渦扇發動機咱們同樣沒有多少基礎,如果不是要求更高,為了降低使用成本,現在的渦扇-6G已經可以實用。”

渦扇-6G原本就是給殲-9配套的。

用於高空高速戰機的發動機,設計自然跟要求綜合作戰能力的超-7使用的發動機不同。

渦扇-6G要用於超-7自用型號,同樣需要經過大量的設計修改。

雖然還是渦扇-6G作為名稱,實際上應該叫渦扇-6GG之類的。

渦扇-6G本來就是渦扇-6的改型,現在東風動力廠搞的,是渦扇-6改型的改型。

“去車間跟實驗室看看吧。”龍耀華小聲地提議。

在會議室裡面說,沒用。

要在現場看,瞭解真實進度。

科技的東西,僅僅聽彙報跟看報告,沒用,得拿東西出來。

“先去發動機試車實驗室吧。”廖東風詢問領導們的意思。

領導們自然不反對。

發動機試車,分為好幾個階段。

渦扇-6G裝配的超-7甲,早就已經小批量生產,提供給藍軍的空軍部隊用於飛行試驗。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轟~”

還在實驗室外面,一陣隱隱的轟鳴聲就傳入了眾人的耳中。

甚至能隱約感覺到地面的震動。

“超長時間試車實驗?”謝凱問旁邊的孫宏。

後者點了點頭:“目前我們發動機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使用壽命不長,現在主要實驗的就是超長時間連續試車,以此尋找到最合適的材料跟生產工藝。”

孫宏解釋的時候,聲音不小,周圍的大佬們都能聽得很清楚。

“現在就是還沒找到合適的材料跟工藝,而試車又不能不進行下去,每個月僅僅是航空燃油的消耗,都需要兩千多萬……”廖東風一臉肉痛。

這話依然是說給龍耀華跟李明山聽的。

東風動力廠的試驗經費,數目也不小。

如果按照其他動力研究單位的試驗方式,一年所消耗的燃油費用,也不過三兩千萬,他們的方式是在實驗之後,找出問題,然後改進,然後繼續試驗。

404資金充足,加上對發動機的需求比較迫切,往往是幾臺發動機同時進行試車。

用資金來加快研發進度。

“進口溫度多少?”當謝凱從試車臺所在的實驗室玻璃牆上看到裡面發動機噴射的火焰居然不是藍色,有些失望。

他不是專家,判定發動機是否強勁,直接看火焰顏色。

火焰顏色也就代表著燃燒溫度,燃燒溫度決定了發動機效率,決定了動力是否強勁。

“前端溫度140℃,燃燒室溫度約1780℃,太高的溫度,發動機內部燃燒室使用的材料就會在長時間高溫工作下融化,這是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孫宏向謝凱等人解釋。

“這溫度不低了啊。”謝凱有些疑惑。

AL-1發動機,渦輪前溫度大約19℃;渦扇-10的前端溫度大約也只有177℃,這些發動機渦輪前的溫度都比現在的渦扇-6G要低,為什麼燃效效率沒有這麼高,產生的推重比也不盡人意?

孫宏向眾人介紹著渦扇-6G目前的各種引數跟資料,謝凱則是陷入了自己的思考。

對於發動機,謝凱並不瞭解。

不瞭解,但是腦海中有不少關於這些方面介紹的文章。

他竭力思索著自己腦海中的東西。

平時沒有考慮,很難想起。

渦扇發動機這塊屬於整個航空工業的短板,國內在這方面介紹的文章也就比較多,不僅是介紹各種結構,還有跟國際上各種發動機的對比。

按照發動機發展要求,尤其是先進戰機對發動機能提供的動力要求越來越高,這就使得發動機要想滿足先進戰機,必須擁有更強的熱功率,也就是進氣口溫度更高。

進氣口溫度越高,就對發動機熱端部使用的材料耐熱性要求更高。

國內在材料方面,又是弱項,哪怕高溫合金的配方跟粉末冶金技術發展取得了不小的進步,跟國際上差距依然很大。

這些先進材料,是沒可能進口的。

要不然,工業部等部門也不會在404提出搞核心機的時候主動幫著承擔。

一個專案突破,帶來的是整個相關領域的突破。

“熱功率轉換……如果材料跟不上,太高的溫度反而會導致推進效率下降,渦扇-6G的進口溫度比渦扇-10還高,推重比卻差很多……問題出在哪裡呢?”謝凱忘記了自己所處的環境,喃喃自語,琢磨著自己腦海中記起來的資料。

“要全面提高發動機效率,不應該只片面提高進氣溫度,加大熱效率,這只會對材料跟生產工藝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解決,應該尋求熱效率轉換跟推進效率的平衡,國內研究在這方面一直都走入了誤區,我明白了……”

謝凱說到後面,聲音陡然大了很多。

他終於想起了原因。

國內在渦扇發動機的研發上,並沒有太多基礎跟經驗,最開始的時候,一直都認為提高進氣端溫度,就能讓發動機擁有更高的效率。

要提高溫度,耐熱材料就必須得不斷提高耐熱性能。

可再強的材料,持續在高溫環境下工作,使用壽命都會快速被消耗。

周圍的人見他這樣子,直接盯著他。

“什麼誤區?”孫宏不解地問謝凱。

其他人同樣看著謝凱。

謝凱可不是發動機領域的專家。

“按照我們目前的方向,只是不斷地提升發動機前端溫度,根本就找不到合適的材料,尤其是我們需要的是讓發動機使用壽命至少超過1000小時……”謝凱有些嘚瑟。

如果真的是這樣,渦扇-10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