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八年,正月十九,早上七點半,上海,公共租界,兆福裡

“阿英,阿玉,其實《難夫難妻》這部電影,原名叫做《洞房花燭》,

但是那個編劇鄭證秋,一定要弄個悲劇結果來表達他的深沉和與眾不同,最後不但結尾是悲劇,連名字都悲劇了!”

葉林這話說的當然有道理,《難夫難妻》這部劇,本來就是把文明戲劇社的舞臺劇搬到了攝影機前拍下來而已,

張石汌掛名導演,其實只是站在攝影機面前守著,攝影師是亞細亞影戲公司的老闆本人,而鄭證秋掛著聯合導演和編劇的名頭,拍攝時則負責指揮演員表情和動作。

從導演的角度出發,這部30分鐘的《難夫難妻》壓根不存在導演技巧,其實和五分鐘的《定軍山》戲曲短片類似,只是把文明戲新劇,從舞臺搬到了膠片上而已。

葉林深知,雖然從1895年12月28日起,世界各國公認的電影時代正式開始了。但中國人自己拍攝電影,學界基本認定是從1905年才開始。

前回說過,1905年這一年,北京豐泰照相館主人任景豐因對拍電影感興趣,便自購攝影機等器材,真正開始拍攝影片了。

豐泰照相館攝製的第一部影片,是由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的京劇《定軍山》,其中“請纓”、“舞刀”、“交鋒”等場面,是利用露天廣場日光拍攝的。

攝影師是該館技師劉仲倫,攝製三天,共拍成影片三本。這部短片就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戲曲片,也是中國人自己攝製的第一部電影。

至於中國人自己攝製的故事片卻姍姍來遲,

直到1913年秋,才由張石汌、鄭證秋等人組成的新民公司,由鄭證秋執筆為亞細亞影戲公司編寫了一個抨擊社會現實的電影劇本,即《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並與張石汌聯合導演了這部影片。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鄭證秋認為戲劇必須是改革社會,教化群眾的工具。這個觀點也體現在他編寫的《難夫難妻》劇本之中,並選擇以自己家鄉廣東潮州的封建買賣婚姻習俗為題材。

劇本故事從媒人撮合說起,經過種種繁文縟節,直到把互不相識的一對男女送入洞房為止。

具體地說,就是按照當時盛行的文明新劇的結構形式編寫,大致是五場戲;

一、乾家的家長共同商量要為長大了的兒子髻令娶親;

二、乾家託媒人說親,媒人接受委託;

三、媒人花言巧語,勸說坤家的家長把女兒標梅嫁給乾家,坤家的家長表示同意;

四、乾坤二家擇吉日成親,大喜之日,一對素不相識的少男少女,像傀儡一樣,任人擺佈,結拜天地,送入洞房;

五、一對少年夫妻(髻令標梅)成婚之後,過起了他們“難夫難妻”的艱難生活。

在葉林看來,難夫難妻影片中七個主要人物圍繞“結親”一事進行活動,構成了一個頗為完整的、饒有趣味的故事。

因此這部電影明顯地區別於在此之前拍攝的《定軍山》等戲曲短片,也有別於外國人在中國攝製的《西太后》等短紀錄片。

但《難夫難妻》也存在著早期影片明顯的幼稚性和簡單化。如影片演員都是來自新劇舞臺,他們的動作和表情完全是誇張的,導演技術也極其幼稚。

在葉林前世,據導演之一張石汌後來回憶拍《難夫難妻》時說:“我和正秋所擔任的工作,商量下來,是由他指揮演員的表情動作,由我指揮攝影機位置的變化。

——這工作,現在最沒有常識的人也知道叫做導演,但那時卻還無所謂‘導演’的名目。我還記得,好像一直到後來辦明星電影學校的時候,《電影雜誌》編者顧肯夫君將“director”一字翻譯了過來,中國電影界才有了導演這一名稱。”(按:“導演”一詞,實為陸潔所譯。)

張石汌回憶中又說:“導演的技巧是做夢也沒有想到過,攝影機的地位擺好了,就吩咐演員在鏡頭前面做戲,各種的表情和動作,連續不斷地表演下去,直到二百尺一盒的膠片拍完為止(當時還沒發明四百尺和一千尺的膠片暗盒)。

鏡頭的地位是永不變動的,永遠是一個遠景……

倘使片子拍完了而動作表情還沒有告一段落,那麼,續拍的時候,也就依照這種動作繼續拍下去。”由此可見當時拍戲的幼稚和缺乏經驗。

同樣在葉林前世,據當年參加拍片的民鳴社劇團的演員錢化佛回憶說:

“民國二年(1913年)的秋天開始拍攝,規定每天早晨八時起化妝,九時拍攝。化妝也只是脂粉,沒有其他東西。

還有道具、服裝,完全由民鳴社劇團搬來應用,以省開支。佈景簡陋極了,牆壁當然是模板搭的,壁上的衣鉤咧,自鳴鐘咧,都是畫出來的。

甚至有些新式几椅,租價太大,便託紙扎店扎束。外景***在郊區一帶拍攝,所費不多……。”

在葉林前世,據上海電影史料記載:“國產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在新新舞臺放映,時為1913年9月29日至10月1日,片長30分鐘。”

這在當時,已經算是很長的了,因為有故事性,通俗易懂,頗受觀眾歡迎。

由於歷史侷限,第一部故事短片質量欠佳是可以理解的,但它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故事片。影片透過一對少男少女在封建買賣婚姻下的不幸命運,抨擊了這種制度的不合理,這種主題是可貴的。

鄭證秋為中國電影片種、樣式和創作方法開了個好頭,所以這部影片是中國現代影片的開山之作的美譽一點不為過。

鄭證秋在這部影片攝製完成之後,因與張石汌在藝術觀點上不合,毅然離開了亞細亞影戲公司,又把精力放到創辦大華新劇活動上。

直到十年之後的1922年,在張石汌辦電影遇到危機時,鄭證秋才又應邀回到電影創作崗位上來。他從此為電影事業獻身,成就輝煌,成為中國電影事業的墾荒者之一。

卻不知後事如何?

……

……

【作者題外話】:親們,熱烈祝賀春考今日完成,祝考生和家長都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今日小劇場:

阿文:“師傅,今天股市早盤算是假摔嗎?下午怎麼就跳了水!”

葉林:“阿文,今天這根穿頭破腳的大陰線,屬於經典日線圖,五日線吹彈得破,如果三天內十日線獲得支撐,就是阿彌陀佛!”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