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管制措施已經是可刻不容緩了。

要知道現在王國已經完成了初步的掃盲工作,只要是在王國住了一年以上的居民,都能夠認識幾百常用字,看懂大部分的宣傳標語。

在王國居住三年以上的公民,就基本完成了初級教育中的識字課程,並大致學會了加減乘除運算。

這種情況下,已經有了報紙生存的土壤了。

另一邊,小學的建設也正在慢慢的進入了正軌。

現在的初級教育體系內,上學的可不是6、7歲的小娃娃,而是一批十幾歲,快要成年的青少年人。

在完成初級教育的同時,這第一批的小學生們,還接受了初等的師範教育。

等到明年,第一批超齡的初級教育畢業生從小學畢業。

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會安排去做老師,那樣一來,用於初等教育的小學,就能夠以井噴式的速度,建設起來。

等到這些新建的小學,完成第一個週期的教學任務,形成良性循環,王國將會源源不斷的收穫大量的小學畢業生。

而這些小學畢業生們,將會對王國形成反補,支撐起王國工業的快速擴張發展。

要知道,現在的工業雖然沒有後世那麼專業和高技術,但是也不是文盲能夠勝任的。小學的學歷剛好是個合適的程度。

到時候,合格的產業工人數量,將不再是制約王國工業能力的重要因素了。

那時候,大量的工人階級將會出現,這工人階級穩定,將會影響到王國未來的穩定。

所以,新聞媒體這一宣傳喉舌,一定要緊緊抓在手中。

輿論陣地就在那裡,自己不去爭取,就會被別人佔領。

對於新聞系統的重要性,再怎麼高估,都不為過。

陳信穿越前,那個“敵在蘇宣部”的真實案例,可是給了陳信很大很大的警示。

不過,現在想要辦報紙,還需要對工業進行進一步的升級。

王國現在的工業,在採礦、初級冶金、初級化工、初級機械、精密儀器、食品、菸草、紡織、建築等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不過,辦報紙,那還需要在造紙、印刷、還有運輸等等方面下些功夫。

那麼,就安排一名虎賁組建新聞行業籌備委員會,讓他們參與到下一階段的工業能力升級中來,慢慢的搞。

一邊組建王國第一個報社,一邊完善新聞審查制度。

陳信作為國王,實在是沒必要親自下場,去主抓這些事情,要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他親自抓,那他早就累死了。

後世的總理是非常讓人尊敬的聖人,陳信心中充滿了敬意,但要是讓陳信去學習,那絕無可能。

不過,也不能徹底的放權,半年前的那場大清洗,就是因為他太過信任手下,沒有絲毫的制約手段,還完全放權造成的惡果。

陳信的拿著一支筆,在一份名單上畫了幾個圈,就你們幾個人了。

這份名單上的人,全部都是虎賁,現在的陳信,需要的就是讓這些忠心的手下,建立起一個忠誠而制度完善的個部門,然後才能往裡面填充聰明人,讓他們在陳信劃定的圈子裡面施展手段。這樣就最大程度上減小了再次發生大清洗的機率。

接下來,就是郵政體系了。

中國最早關於通訊的記載,是來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殷即商代,亦稱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清光緒年間,在此掘得龜甲獸骨,上刻文字,後稱甲骨文。

甲骨文中記載著殷商盤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邊戌向天子報告軍情的記述,有“來鼓”二字。經考證,“來鼓”即類似今天的偵察通信兵。

在古書《詩經》中,也有“簡書”的記載,‘簡書”就是用獸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傳遞的官府緊急文書。

“簡書”出於殷末周初(公元前1世紀一11世紀),這也就是郵驛的前身。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郵驛與烽火臺通訊,都源於奴隸制國家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對通訊的需要。利用烽火臺傳遞信息,雖然較快,但只能起到報警的作用,很難滿足掌握敵情,指揮作戰的需要。

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從殷商時代的“來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傳送官府文書的更加嚴密的郵驛制度,並與烽火臺互為補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1年),在全國修馳道,“車同軌、書同文”,建立了以國都咸陽為中心的繹站網,制訂了郵驛律令,如竹簡怎樣捆紮、加封印泥蓋印以保密;如何為郵驛人馬供應糧草;郵驛怎樣接待過往官員、役夫等,形成了中國最早的郵驛法。

漢代郵驛繼承秦朝制度,並統一名稱叫“驛”。規定五里一,十里一亭,三十裡置驛。

郵驛還隨著“絲綢之路”的形成而通達印度、緬甸、波斯等國。

到了唐代,郵驛大大發展,全國共有陸驛、水驛及水陸兼辦郵驛1600多處,行程也有具體規定,並訂有考績和視察制度,驛使執行任務時,隨身攜帶“驛卷”或“信牌”等身份證件。

宋代由於戰爭頻繁,軍事緊急檔案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將由民夫充任的驛卒改由士兵擔任,增設“急遞鋪”,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金牌一晝夜行五百裡,銀牌四百裡,銅脾三百裡。實行每到一站換人換馬接力傳遞。

到了元代,由於軍事範圍和疆域擴大,僅在國內就有驛站1496處,並將郵驛改稱為驛站。

明代在沿襲舊制的基礎上,由於海上交通日漸發達,隨著鄭和七下西洋,還開闢了海上郵驛。

接下來還有現在還沒有改國號為“清”的後金。

如果沒有陳信的干預,未來還會有清、民國來繼續中國的驛站系統。

清初官辦驛站1600餘處,驛卒七萬餘名,驛馬四萬多匹,歸兵部主管。19世紀中葉以後,驛站經費多被官吏貪汙中飽,驛政廢馳。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郵政逐步興起,驛站的作用日漸消失,於是,191年1月,北洋政府宣佈全部撤銷驛站。

郵驛制度起源於奴隸制度的國家,盛行於封建社會,並隨著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終結。(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