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所有人一樣,對於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來說,羅布泊的生活絕對不是令人越快的,但他並不十分計較這些,對於他來說,再沒有比在羅布泊生活得這幾年更讓他感到充實的了。齊奧爾科夫斯基當然不是傻瓜,到了羅布泊不久,他便知道中國的這位大總統之所以會支援他的研究,並不完全是為了所謂探索宇宙空間,至少到目前為止,主要的研究目的還是為了製造更先進的殺人武器。作為一名科學家,或者說作為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出身的知識分子,齊奧爾科夫斯基從本能上厭惡戰爭,當然,也不能一次便認為他贏定是個堅定的和平主義者,他的才學在俄羅斯得不到任何的認可,雖然在歐洲其他國家甚至美國有那麼一批他的追隨者,但他的理論仍然得不到普遍的肯定,人們大都只是認為齊奧爾科夫斯基富於想象力,如果將此長處運用到文學上,或許是個不錯的科幻家,卻沒有多少人肯坐下來認真聽一聽有關宇宙探索的論述,現在有機會將自己的理論逐步變成現實,齊奧爾科夫斯基當然是求之不得,至於其他的,也就顧不得了。

齊奧爾科夫斯基理論功底深厚,而他周圍又集中了一大批這方面的“專家”——或許說是燒友更準確些,他們在第一年便取得了一些突破,製造了第一枚液體火箭,射重量為4.2公斤,空重為1.8公斤,飛行延續了約2大高度12米以上,飛行距離約為5奧爾科夫斯基當然更希望使用液氫。不過最後還是選擇了乙醇,雖然從資料上來看微不足道,但實驗的成功仍讓基地裡的所有人都深受鼓舞。

基地很快擴大了火箭實驗場,並招募了更多的研究人員,齊奧爾科夫斯基也變得雄心勃勃,接下來試驗的火箭要大得多。足有斤,不過這枚火箭的設計並不合理,新招募地研究員空有一腔熱情,但理論水平不夠,也缺乏必要的經驗,在計算上出現了嚴重失誤,以致推力明顯不足,這一次的火箭實驗失敗了,火箭甚至根本沒有離開地面。並生了爆炸,好在沒有造成什麼人員傷亡。

齊奧爾科夫斯基當然不會就這麼認輸,他很快又拿出了新的設計方案,在充足的資金與良好的人員經營下,過50枚實驗性火箭被製造了出來,不僅如此,他們還現了一些新地問題,並得到了解決。

張文英很認真的聽取了彙報,齊奧爾科夫斯基認為雖然火箭技術已經得到了長足展。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未來的戰爭中便有能夠投入到實戰中的火箭武器可供使用,如果時間足夠,火箭的射程是很值得期待的,至於精度就完全沒什麼指望了,想靠這種武器去打擊對方的後方是不大現實的,另一個問題則在於火箭本身的造價,在齊奧爾科夫斯基看來。除非已經喪失制空權,否則使用飛機或是飛艇應該才是更加經濟地選擇。如果真的大勢已去,一定要靠火箭武器來撐場面,也並不能挽回頹勢。對於火箭武器,目前要的任務還是要提高射程,畢竟現在區區幾百米的射程就是步槍也可以做到,而且這還是沒有加裝火藥的情況下,再有就是精度問題,不過到目前為止他還拿不出什麼好辦法來,還有就是要想火箭武器能夠投入實戰。威力必須足夠大。否則僅從成本上來考慮也是不划算的。當然,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儘管齊奧爾科夫斯基對於政治和軍事都一竅不通,但他也知道未來的大戰已為期不遠,他並沒有任何信心在大戰前解決這些問題。

齊奧爾科夫斯基的憂慮自然是有道理的,這也與張文英前世所掌握地知識是一樣的,當初之所以投入力量進行火箭研究,一方面是考慮到齊奧爾科夫斯基這樣的人才難得,另一方面也是頭腦熱在作祟,當初甚至還奢望,在大戰開始之前至少能研製出不入於V-2火箭那樣的武器,現在看來的確是太天真了,且不說以現有的技術是否真的有可能,即便真地能夠成功,在植物園的記憶裡V-2火箭在戰爭中也並沒有揮什麼驚人地作用,看來這項研究也只能算是為大戰後打下的基礎吧。

讓張文英多少有些意外的是,作為火箭專家,齊奧爾科夫斯基同時也在研究大氣中的飛行器,而且這項研究開始的很早,並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只是與他在火箭技術方面的才能一樣,在俄國時並沒有得到任何人的欣賞,他也沒有像萊特兄弟那樣作出實際樣品,以致這方面的才幹更加不為人所知。來到羅布泊基地,研究火箭之餘他也能接觸到目前最先進的飛機制造技術,這當然是一件令他感到非常愉悅地事情,雖然他並不屬於飛機開組地成員,但也時常光顧,並能適時的提出一些自己地看法,對於新型飛機的研究起來很大幫助。

以目前的形勢,對於張文英來講,飛機的作用自然遠遠比火箭要大得多,有時候他甚至在想是不是索性把齊奧爾科夫斯基這個寶貝也調到飛機開組曲,不過他畢竟還是個火箭專家,在大氣層內的飛行器研究方面雖然也有自己的見解,但已經有了那麼多的專家,倒也並不差他這一個,更何況火箭研究現在才剛剛起步,那裡顯然更離不開他。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比起在俄國時,齊奧爾科夫斯基已經是很受重用了,不過張文英似乎還是沒有足夠重視他的才幹,對於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是完全忽略了,但齊奧爾科夫斯基的表現很快便不得不讓他再次刮目相看。

羅布泊基地是專門研究武器的,同時也負責培養這方面的人才,相對來說齊奧爾科夫斯基的閒暇時間是比較充裕的,這也讓他能夠有時間去接觸一些別的部門的事情,也正是如此,從一位正在深造的炮兵學員那裡他見到了中國的一本古書——明朝的《武備志》,明代是中國火器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本書中自然有大量詳細的記載,就是在這本書中,齊奧爾科夫斯基看到了一樣武器,讓他有了一種如獲至寶的感覺……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