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本是道,道即是心……?”蕭洪聽了心中疑惑,“這十六個字,我還是第一次聽說……”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嗯……”高正點頭說,“這樣的說法,與你平時的印象,恐怕是有不小的差別……”

“是,我從未想過,對於‘道’,還有這樣的解釋……”蕭洪思索道。

“那你不妨說說,你所理解的‘道’,又是什麼……”

蕭洪回答說:“那《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道’,就是宇宙之初的‘虛無’;而這個宇宙之初的‘虛無’,就是一種‘無形無象,寂兮寥兮’的狀態……”

蕭洪停頓一下,指了指那部《老子八十一化圖》,說道:“就像這部經書中所說,老子是‘道’的化身,而‘太上老君生無始,起乎無因,為萬物之先,元氣之祖’……還有,有所謂‘大道無形’的說法,這也就是說,‘道’,是無法用形象來表示的,它只是一種‘無形無象,寂兮寥兮’的‘虛無’的狀態……”

蕭洪說完這些之後,又想了想,覺得自己是在重複表達同一個觀點,於是便總結道:“其實我所知道的,也很簡單,這‘道’的本義,就是‘虛無’……”

“嗯,說得不錯,‘道’的本義,確實就是‘虛無’……”高正方丈聽了連連點頭。

蕭洪聽了更是不解:“可是方丈您為何又說,‘心本是道,道即是心’?”

“這也正是我今天要給你講述的道理……”方丈微笑道,“你且聽我慢慢道來……”

高正方丈告訴蕭洪:“你把這個‘道’,理解成宇宙之初的‘虛無’,那當然是正確的……

“不錯,你所看到的宇宙萬物,都是經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過程,由‘道’化生而來……所以,你也可以將這個‘無形無象,寂兮寥兮’的‘道’,看作宇宙的本原……

“當你向外看,看向這個宇宙,這樣的理解,自然沒有問題;可是,當你向內看,看向你的內心,你有沒有想過,你應該如何理解你的‘心’,如何理解‘道’之本義?

“我說的‘向內看’、‘看向內心’,其實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內觀’之法……譬如一朵花,它可以被看到,但它不能看它自己;譬如天上的飛鳥,它可以看其他東西,但是它沒有辦法看它自己的內心……

“那麼,當你看向自己的內心,你會看到什麼?當你在你的內心,看到那些紛紛擾擾的東西,你有沒有想過,它們從何而來?……其實,它們也是由‘無形無象,寂兮寥兮’的‘道’化生而來,也就是說,對於你內心的一切,它的本質,其實也是‘虛無’……

“你若能在‘內觀’之時,體悟到這種‘虛無’,那自然也就是體悟了‘道’……”

蕭洪再一次想起,何慶山曾為自己講解過“道中之道”,說那是“一念不生,萬物俱寂”;而何慶山當時提出的疑問,蕭洪直到現在,也還沒有找到答案。

何慶山說,當我們去體悟“道”之“虛無”時,是要以自己的“心念”去體悟——既然有此“心念”,如何能夠做到“一念不生”?可若真的做到了“一念不生”,連這“心念”都已不再存在,又是誰在體悟“道”?

於是蕭洪問方丈:“既然我內心的一切,本質就是‘虛無’;既然這‘虛無’說的就是‘無形無象,寂兮寥兮’的‘道’……那麼,我若是體悟了‘道’,我在我的內心,做到了‘一念不生’,那麼,這個‘我’,是不是也就不存在了……”

“並非如此……”高正回答說,“你要知道,在宇宙之初,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心……所以,你所要體悟的,是宇宙之初的‘心’,是心之本原,這當然就是‘虛無’……而你剛才所說的那個‘我’,其實不過是你的種種執念,為你立下了一具幻象,僅此而已……而真正的‘心’,我剛才說過了——”

“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心……”蕭洪重複著方丈的話,彷彿突然有些明白,那所謂的“心”和“宇宙”,“道”與“虛無”,那其實都是同一個意思,於是他又默唸道,“‘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無道,道外無心’……”

蕭洪一邊默唸,一邊認真地思索,像是要把這十六個字牢牢記住。

方丈又補充說:“當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你才能真正理解這個世界……本來,你既是正一道士,那麼對於所謂的‘道’,你未必會有這樣的理解……而我見你心意散亂,恐將於你修行不利,故而為此一說……”

蕭洪聽了連忙稱謝。

高正方丈又說,重陽祖師創立這全真教,其實是講求的是“三教合一”。

所謂“三教合一”,並不是要把儒、釋、道這三教合併,而是將其某些主張熔於一爐,作為全真教的教義。

這全真教,亦稱“全真道”、“全真派”或者“金蓮正宗”。它是以太上老君為祖,以釋迦牟尼為宗,以孔夫子為科牌,強調儒、釋、道三教同源。

所謂“三教者,如鼎三足,身同歸一,無二無三。三教者,不離真道也。喻曰:似一銀樹生三枝也。”

所以,這儒、釋、道三教,對全真道來說,就是一鼎之三足,一樹之三枝。凡是全真教的弟子,在《道德經》之外,還要修習《般若心經》和《孝經》,為得就是貫通儒、釋、道三家,達到三者合一的境界。

而方才高正方丈所說的——“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無道,道外無心”,這十六個字,就是重陽祖師借鑑了佛法中“明心見性”之理,專門所做的一段闡述。

對於“大道無形”、“道為萬物之先、元氣之祖”這樣的說法,全真教自然也都認同;只不過,全真教還同時認為,“心即是道”。

“道”是宇宙萬物的源起,而“心即是道”,那麼,“心”就是宇宙萬物源起。

由此觀點出發,全真教所得到的修行之法,便與正一派等其他各派有所不同。而由此觀點去理解,那“道中之道者,一念不生,萬物俱寂”的說法,也就沒了矛盾。(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