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慶山說:“咒語與咒語又有不同,有的稱為‘顯咒’,有的稱為‘密咒’。所謂‘顯咒’,就是說,可以從字面的意思理解咒語的含義,而所謂的‘密咒’,因為文字多出自梵音,如果只看文字,就很難理解它是什麼意思。但是,對於‘密咒’,你要尤其重視,因為‘密咒’無意義可味、無文思可思,誦讀時,反而能夠促使誦咒者驅除雜念、洞識天心……”

蕭洪心想,難怪那經書上有些咒語看起來意思古怪,原來那些都是“密咒”!既然都是梵音,那些文字就只是代表發音而已,其實是沒有什麼意思的。

何慶山又說:“這‘顯咒’與‘密咒’兩類咒語,在運用時也不一樣。‘顯咒’可以是‘言咒’;也可能是‘微咒’。‘顯咒’的意思是說,這一類咒語在持誦時,可以高聲唸誦;而‘微咒’的意思則是說,這一類咒語在唸誦時,只可以在口中微微出聲,千萬不可大聲。至於‘密咒’,基本上都是‘心咒’,而‘心咒’特點就是,在持誦時,只能在心中默唸,完全不能出聲……”

蕭洪這才明白,那些密咒,如果無人親口傳授,學起來必定非常困難。

何慶山將幾則密咒的梵音念給蕭洪聽,讓他在心中誦讀之後,牢牢記住。

既然說到了畫符念咒,何慶山再次向蕭洪強調,這符籙咒語之法,在施展時,一定要凝神定息,千萬不能心存雜念。

蕭洪聽到何慶山這樣提示,恍惚有些明悟的感覺。其實,此刻的他並不記得,為了能讓奎尼明白夢境程式如何工作,曼洛可真花了不少時間為他講解。如果他能像曼洛說的那樣,想辦法讓自己大腦皮層中的興奮點穩定下來,那麼,施展這些法術其實也並不困難。

何慶山又提到了符咒靈驗與否的另一個關鍵,就是要看施法之人的“內煉功夫”如何。

其實,這個所謂“內煉功夫”的真正意義,就是夢境玩家不斷訓練自己,使大腦皮層的興奮點保持穩定,讓夢境程式能夠順利識別。

上一次,何慶山因為時間緊迫,沒有來得及向蕭洪解釋,什麼是“道中之道”。而這一次說起“內煉功夫”,得知蕭洪這一段時間以來,修煉效果不佳,何慶山才又將這“道中之道”多說了幾句。

那經文中說:“道中之道者,一念不生,萬物俱寂。”

何慶山說,首先要明白,所謂“道”,指的是什麼?而這句話,就是教給修行之人,應該如何去明悟,“道”到底是什麼。

何慶山說,那個“道”,說的就是宇宙之初的狀態。

宇宙萬物的形成,總共經歷了五個階段,這就是“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極”。宇宙演變為“太極”之後,又進一步變化,生成了“兩儀”和“三才”。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個變化的過程,具體說,就是——“道生一,一炁[qì]之混沌也;一生二,二儀之清濁也;二生三,三才之人倫也,然後三生萬物。”

蕭洪聽何慶山說起“一炁之混沌”,開始還以為,那個“一炁”的“炁”字,就是“吸氣呼氣”的“氣”,後來聽到何慶山解釋,這才知道,這個“炁”,說的是“先天一炁”的“炁”。此“炁”,非彼“氣”也。

何慶山說,這個“先天一炁”,指的是,在天地產生之先,混沌未開、清濁未分之時,可以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的“原始之炁”。

蕭洪心想,說了這麼多,好像還是沒能說明白,這個“先天一炁”到底是什麼啊?剛想追問,卻聽何慶山說:“這個‘先天一炁’,與那代表宇宙之初的‘道’一樣,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蕭洪的問題被截了回去,但是他卻在腦海中又好好回憶了一下。

既然何慶山說到“宇宙之初”,他便想起了魏凌峰所說的“虛無”。魏凌峰所說的,“無形無象,寂兮寥兮”,與何慶山所說的“混沌未開”,恐怕就是一個意思。而何慶山居然又把這種狀態“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極”五個階段,實在是太複雜了……

不過,何慶山所說的“道”與“一炁”、“二儀”、“三才”,那不就是《道德經》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只是,這個說法,也比《道德經》複雜……

魏凌峰與何慶山的兩種解說方式,看似道理相通,仔細一想,卻又是各有各的說法。對此,蕭洪並不覺得奇怪。因為,相似的情況,他也算見識過一些。剛來玉虛宮時,眾人對這玉虛宮風水的解說,不也就是這樣?

“這個……”蕭洪說,“要是說起來,倒是有些神秘……”

“嗯,確實是這樣,所以才說它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嘛!”何慶山點頭道,“對於這樣的道理,若是想要明悟,更要講究方法。那‘一念不生,萬物俱寂’,說的就是,明悟‘道’的方法……”

“哦……‘道’,就是宇宙之初的‘虛無’,這個意思不是挺清楚的嘛?明白了這個‘虛無’,也就明白了‘道’,還需要什麼樣的明悟方法呢?”

“那是你還沒有深入探究這個道理。”何慶山說,“譬如,當我們去體悟‘道’所代表的那個‘虛無’,是不是要以自己的‘心念’去體悟?既然有此‘心念’,又怎麼會是‘一念不生’?既然做不到‘一念不生’,又如何體驗‘萬物俱寂’的‘虛無’?”

蕭洪被何慶山這樣連問幾個問題,不由一愣。

何慶山又接著說:“……反過來說,如果真的做到‘一念不生’了,那固然是‘萬物俱寂’;可若是連這‘心念’都已不在,又是誰在體悟‘道’?”

蕭洪想想何慶山提出的問題,覺得挺有道理,正要好好琢磨琢磨,卻聽何慶山又說:“這些問題我已經想過很多次,卻還是沒有答案。所以,你也不用多想,等這幾天有了機會,好好問問師父……”(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