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五年九月底,鄭玄低調抵達京城,休養數日洗去一身疲憊之後,拜見了皇帝劉宏,緊隨其後就是《左氏春秋》立博士的大亂鬥。

這場大亂鬥的最高峰,就是鄭玄親自出馬前往太學,對表面上群情激憤實則是擔心失去利益的出身自今文學派的太學生們。

作為內定的《左氏春秋》博士,鄭玄覺得自己需要透過一場公開的學術辯論行動確立自己的地位。

時隔百年,左氏春秋再一次立學官的事情,讓長久以來澹泊名利不願出仕的鄭玄也坐不住了。

得到皇帝的詔令之後,鄭玄幾乎是飛奔著前來雒陽。

單純做官他肯定是不樂意的,給他個三公都未必能接受,他不在乎這些。

但是做正兒八經的官方博士就不一樣了。

這就代表著古文經學派終於在長久的紛爭之中佔了上風,硬生生從今文學派固若金湯的學術政治防線中撕了一塊肉下來,自己吞了下去。

作為古文學派人人稱頌的大師、奠定古文學派對今文學派學術優勢的最強者、大家公認的【經神】、初步凝聚成實體的古文經學派的公認領袖,鄭玄需要做點什麼。

這也算是為了他一生的奮鬥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這種儀式感,是鄭玄所渴求的,他需要這樣的儀式感。

似乎是得到了鄭玄前往太學將要發表學術演說的訊息,今文學派的諸多大老也終於坐不住了,他們感覺不能把場子丟給那些沒有什麼學術積累的年輕人。

雖然自從今文學派的真正大師何休去世之後,他們就再也沒有公認的大師了,可是對方出動了核武器級別的經神,他們也不能沒有反應。

要是因為害怕失敗就不登場,到時候真要給鄭玄發揮的機會,今文學派在學術上就真的翻不了身了。

隨著鄭玄出征的是盧植、服虔、馬日磾等古文學派的頭面人物,還有以劉備為代表的新生代中流砥柱。

今文學派則為此出動了以弘農楊氏、沛郡龍亢桓氏、汝南細陽張氏為首的多個經學傳承家族代表前往太學,其中以當朝太尉、傳承《歐陽尚書》的弘農楊氏家主楊賜作為領軍人物。

雙方於光和五年十月十一日在雒陽太學展開巔峰對決,雙方各自派人在萬眾矚目之下登臺辯論。

因為數萬太學生和雒陽熱心群眾的湧入,以至於太學內部都裝不下那麼多人,整個太學被擠得水洩不通,人滿為患。

因為人太多,以至於河南尹、何皇后之兄何進還要調遣兵馬前來太學維持秩序,避免發生重大踩踏事件、死太多人。

也因為人太多,站的稍微遠一點就看不到也聽不到中心高臺上的人們到底在辯論什麼、辯論到了什麼地步、辯論勝負等等。

他們只能聽著前面人口口相傳的內容,羊裝自己很懂的樣子,其實他們連鄭玄和楊賜是誰都未必清楚。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場辯論賽真正來看門道的人不多,大部分都是樂子人,來看樂子。

但是對於少數內行來說,這可是生死攸關的事情。

年邁的楊賜強打精神,與經神鄭玄展開巔峰對決,其下一眾今文經學派的大老和古文經學派的大老們展開激烈交鋒。

再往下,以劉備領銜的古文經學派後起之秀們和今文經學派的傳承者們展開轟轟烈烈的嘴炮大戰。

劉備一馬當先,以口為槍,以舌為彈,槍彈齊發,將自己對面的一眾今文經學派的“優秀傳承者”們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那麼多年了,你們今文學派還是沒有給大漢天子整出一套好用的“漢禮”,你說你們有什麼用?

大漢天子地位崇高獨一無二,你們居然想用士人之禮限制住他們?

什麼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現在說這些話合適嗎?

大漢天子理睬你們嗎?

大漢天子需要的是什麼你們知道嗎?

你們知道,但你們就是不做,你們心裡沒有天子,你們心裡只有你們自己!

給你們機會你們不中用啊!

既然如此,那就把機會拿來吧你!

劉備以新生代辯經之神的名號一人逮著七八個今文學派士人勐烈輸出,舌綻蓮花,口吐芬芳,把那幫今文經學派的傳承者們噴的是面紅耳赤懷疑人生,甚至還有幾個已然眼神空洞,不知所云。

高階戰場上,以鄭玄、盧植等人領銜的古文經學派戰隊也很快佔據了上風,把那群精於權術短於學術的老家夥碰的灰頭土臉連連敗退,根本招架不住幾個回合就紛紛落敗。

種種情形讓圍觀的今文經學派的學子們大失所望。

這難道就是我們所信任的所託付的長者嗎?

為什麼?

為什麼他們面對對方的時候是如此的脆弱無力?

居然連連敗退?

連對方的一個論點都接不住?

相反對方的選手一個個口吐芬芳舌綻蓮花越戰越勇,大有天神下凡之勢。

尤其是那個劉玄德,打完了自己的戰場之後,居然還被他的老師盧植喊去高階戰場轉場支援,讓他和那些高等級的今文學派大老辯論。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眼看著盧植擺明了是在侮辱他們的行為,今文學派的大老們很生氣。

他們輸出觀點勐攻劉備,劉備毫不慌張,與之中門對狙,激情對線,直說的對方血脈噴張青筋暴起,大有一言不合就要吐血三升之勢。

別說中流砥柱們了,他們連古文學派的後起之秀們都不能壓制,反而還反過來被後起之秀們壓制住,學術上的劣勢顯露無疑。

這種場面落在底下今文學派的親族和門人們眼裡,對他們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這種巨大的衝擊力使得他們和那些情緒高漲的古文學派學子形成鮮明對比。

一邊在大聲叫好,熱血上湧,激動不已。

一邊則面色灰敗,眼神空洞,如喪考妣。

辯論從午時初開始,一直持續到夕陽時分,看熱鬧的人們已經逐漸散去回家吃飯了,但是依然還有數萬人停留在這裡,等待著這場巔峰之戰最後的結果。

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楊賜滿臉不甘的死死握住了自己的拳頭,丟盡風度,咬牙切齒的看著面色如常的鄭玄。

他失敗了。

以他的失敗為標誌,整個今文學派在老中青三代的戰線上全面敗退,全部被古文學派擊敗,兵敗如山倒。

他們一點優勢都沒有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