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軍區的劃分,將領的分配,部隊的排程,各兵種之間的配合,以及兩支軍隊裝備的差異往往只能或多或少地影響戰爭勝負的話,那決定戰爭勝敗的根本因素便是資源!

這裡的資源範圍很廣,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在內的一切可以形成己方軍隊戰鬥力,削弱敵方的東西。

沒有足夠的勞工,工匠,青壯年,以及餵飽他們的糧食,提升他們積極性的銀子,便沒有強大的後勤,沒有不斷更新的裝備,沒有源源不斷地兵源補充,就不能進行比敵人更好的防護和進攻,士兵的傷亡便會更大。

關內北地五省一京廣闊的土地這十幾年的天災人禍已經嚴重破壞了整個地區的生產力。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如果不能採取有效的方法攫取地區的有限資源來支援戰爭的話,大順王朝追贓助餉,抄沒前明藩王宗室的那兩千多萬兩銀子根本不能支撐近四十萬正規軍和近十萬地區衛戍部隊一年的開支。

僅僅是軍餉和可能發生的撫卹獎賞便會超過一千萬兩,更別說如此龐大的軍隊四面作戰所導致的巨大武器裝備損耗了。

所以真正決定著“先南後北,最後決戰”這一戰略成敗,大順王朝生死存亡的根本在於基層政·府的建設和地方經濟的恢復,更在於大順軍能否取得各地地方鄉紳的接納。

以大順軍的家屬為主要力量參與到地區的治理和建設中是鞏固統治,形成強大力量的有效辦法。

但必須和地區的鄉紳展開合作,以妥協求同的態度確定利益的分配和讓渡,否則極有可能會適得其反,造成雙方的對立。

李來亨知道,剛開始只能是“同流合汙”,除了儘量爭取為佃戶減租減息外,並沒有其他辦法同時確保戰爭的勝利和百姓的利益,很多事情還得再等等,還得再苦一苦百姓。

登基大典上,除了宣佈立即停止任何形式的追贓助餉,均田分地外,李自成還要求將除了前朝宗室,奸臣鉅貪,罪大惡極者之外的所有已收田地,沒收家產盡數歸還原主。

在保護私產的前提下,各地依據自身條件,組織軍屯,民屯,人多地少,再次失地人數過多的地區由當地政府和鄉紳集資,組織墾荒團前往河南,陝西等地開墾荒地,之後再從對應土地的稅收中抽取一定的比例,在一定的時間內本息盡數歸還。

這也是李來亨利用現代金融知識嘗試的財務實驗,除了“分期”返還墾荒團費用外,李來亨還說服了李自成進行朝廷財稅改革,革除前朝弊端,加大鹽,鐵,酒控制,降低礦稅,商稅,鼓勵開礦和經商,擴大稅基,增加財稅收入。

在憑藉這些逐步落實的政策手段取得商人,大戶,鄉紳的信任之後,再讓戶部嘗試發行戰爭債籌集軍費,剛開始戰爭局勢尚不明朗的時候必然難以籌措,到一年後,大順朝廷戰爭局勢大大好轉,但是財稅瀕臨崩潰的時候,便可藉此緩解,繼續支撐戰爭到達最後的勝利。

說到底,戰爭比的是搞錢的能力,誰搞錢的能力強,用錢用得精準,誰就能獲得最後的勝利,誰就能接受失敗,重新振作。

而這也是李來亨堅信自己只要守住北京三個月,滿清韃子的失敗就不可避免的原因。

關外的百萬生民,原本富裕的生產力早就被韃子殺光了,如果不能透過更多的戰爭獲取更多的資源,滿清韃子十萬軍隊便只能不斷損耗,不斷減少,最後走向失敗。

在大典宣讀完一系列的軍政命令,家國大策後,數百個信使立即攜帶公文,騎著快馬從北京出發,爭分奪秒地將登基大典上釋出的資訊傳到大順王朝各處。

之後的三天時間裡,李自成安安穩穩地將紫禁城裡一切有價值的東西,甚至包括皇椅,佛像上的金粉,宮廷裡的銀盃全都席捲一空,包括追贓助餉還剩餘八百多萬兩白銀,整整裝了幾百輛大車,一起運回陝西。

車隊浩浩蕩蕩,李自成身著龍袍,威風凜凜,文武百官硃紅紫青,井然有序,大順王朝終於開始有了應有的樣子。

跟著他們一起離開北京城的還有幾十萬平民百姓,不過他們不是往山西的方向去,而是朝著直隸,河南等地撤退。

但還是有十幾萬百姓不聽勸告,執意留下,李來亨也沒有辦法,他們要待在自己的家,他們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又有什麼錯呢?

那是韃子的錯,若是死守北京城,城破之日,必是屠城之時,留在這裡,幾乎就是必死的結局。

李來亨是沒有十足把握守住北京城的,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畢竟京津雖然有六萬多軍隊,實際戰力折算起來卻不會超過兩萬五千遼東營新軍!

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隨著李自成的離開,一切似乎都異常平靜,留在北京城的百姓依舊是過著和以前差不多的生活,只是除了整整齊齊巡邏的大順將士,街道上空空蕩蕩的,夜晚的城市也更昏暗了!

劉宗敏率黨守素和谷可成,以及手下的三百多個老兵,另外還有遼東營新軍第三大營五千人馬,新兵一萬五千人馬,共計兩萬餘人駐守天津。

李來亨則率領剩下的一萬遼東營新軍和三萬新兵駐守北京城,許勇,王浩,李林等人都留在了北京。

在大練和集訓的日子裡,李林當初搶的肉乾和牛羊開始在士兵們每日的伙食裡出現,軍隊的訓練依舊做不到每日一大練,只能是三天一大練,五日一集訓。

其餘的時間,則是士兵們在城裡重要的大街小巷裡忙著構築將來打巷戰的工事。

火器司依舊一如既往的生產出一支支質量過硬的火銃,一門門優質的大炮,只是數量太少,目前只夠裝備完遼東營新軍二營,其餘的各部隊幾乎都是幾十人才有一支,新的大炮更是盡數安裝在了天津城樓上。

二營是守天津的主力,不配備足夠的火器,李來亨是必然不放心的,其餘的部隊只能是等著後面生產出來再裝備了。

防守計劃大抵上都在按計劃進行著,除了偶爾有一些之前離開的百姓又返回來之外,日子似乎就這樣平平靜靜的過去了差不多半個月,李來亨甚至都已經和高穆英開始卿卿我我,半夜私會了。

當然,為了穩定軍心,治理軍務,李來亨依舊還是那個不多言語,思慮周全的李將軍,依舊會經常住在軍營,不時來一段前世名將的精彩演講!

但是,這一日佈置在城外十里地的哨兵突然利用旗語來報,北京城東三十裡地左右發現了數百個韃子,似乎是滿清的先鋒部隊。

一時間,整個北京躁動起來了!

【作者題外話】:14號有突發事情,沒能更夠三章,現在補回來!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