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大典的時間選擇很重要,太早了不行,太遲了也不行。

若是太早了,準備得慌慌張張,便顯得大順根基不穩,更會讓人懷疑前段時間捷報的真實性!

可若是太遲了,多爾袞真的打過來了,韃子軍把北京城給圍住了,那就真的危險了。

所以把時間選在五月十號這一天就非常合適,一方面,李自成和大順的文武大臣有足夠的時間撤退,另一方面也給李來亨留住了整軍備戰的時間。

但無論是什麼時間舉辦的登基大典,都毫無疑問是無聊至極的。

無論舉辦方以為自己準備的多好,創意多妙,對於參與者來說,大抵上只有想睡覺和心裡祈禱快點結束兩種想法,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差別。

李來亨便是這樣的一個參會者,雖然他的封賞應該是極其豐厚的,甚至從這幾日宮裡傳出的口風來看,極有可能真的要成為大順繼承人,但是也抵不住典禮的無聊啊。

這幾日和未婚妻高穆英的走動多了些,李來亨本來是想趁典禮間隙找未婚妻廝混一下的,聊聊天也好呀,可是對方寸步不離高皇后,高皇后寸步不離李自成,李來亨哪裡還敢亂搞?

沒辦法,他便也就只能繼續在典禮上的位置待著,聽著那一道道由他參與擬訂,早就已經知道了結果的聖旨!

其實李自成一定要在北京舉辦這次登基大典,最主要的目的無非是兩個。

一是將自己包裝成取昏明而代之的天下正統,佔據輿論的制高點,也好收攏人才,軍心民心,讓大家有奔頭。

二是高舉民族大旗,以“摒棄前嫌,萬眾一心,驅除韃虜,振興中華”為宗旨,號召全國一起抵抗滿清,用民族大義壓制張獻忠和南明小朝廷,至少讓他們不敢明著從後方騷擾侵襲大順,若是南明不投降便是破壞民·族團結,那便怪不得張獻忠進攻雲貴了。

當然,這次登基大典最重要的事情還是各種任命和封賞。

按照李來亨的建議,李自成斟酌過後,決定利用登基大典的封賞完成“先南後北,最後決戰”的全域性戰略部署。

首先便是將大順的控制區劃為了五大軍?區。

京津方面,劉宗敏為權將軍,統率新編第一大營五萬人馬,李來亨兼任制將軍,統率遼東營新軍一萬五千人馬,統制京津軍區。

雖然官職上李來亨比劉宗敏低,但是李自成已經將李過立為皇太子,李來亨立為皇太孫,於北京監國。

還把高穆英留在了北京,責令儘快完婚,為新朝延續血脈。

這樣做自然是為了向天下表明李自成離開北京真的只是新帝西巡,不是逃跑,以穩定軍心人心;二來則是讓熟悉滿清和火器的李來亨可以指揮整個京津軍區的所有力量,抵抗多爾袞。

山西方面,封姜鑲為權將軍,統帥新編第二大營,新編第二營,其中新編第二大營五萬人馬由其親自統制,新編第二營三萬人馬則是有新封制將軍陳永福統制。姜鑲手下剩餘的軍隊則統編成新編第三營由李過統制,開赴直隸-山東軍區。

當然,還有唐通也被封為了制將軍,統制新編第四營三萬人馬,鎮守山西東北,直隸北部的長城沿線。

姜鑲手下的十二三萬人和唐通手下兩萬多人便基本上處理完成了。大順朝沒有被滿清輕易擊潰,還封了姜鑲,唐通如此大官,他們自然沒有再叛變的理由。

當然,在一定程度上,姜鑲的兵少了,陳永福不是他親信,卻統制著他的三萬人馬,唐通也奪了一萬,還有三萬派到了直隸-山東,很明顯,他已經被削弱了。

可是新帝李自成即將率數萬大順軍本部西巡,第一站便是山西,長城沿線還有三四萬大順軍本部,就算知道被削弱,是明升暗降,姜鑲也不敢妄動。

而且十二三萬軍隊,挑出五萬最精銳的留下自己統制,三萬還能打的留下給陳永福統制,其餘的分了也就分了,問題也不算大。畢竟劉宗敏,田見秀也才是權將軍而已,若是大順王朝長久,他不虧。

當然,張天琳也成了制將軍,統制留在山西,以老本兵為主的新編第五營三萬人馬,和姜鑲的第二大營,唐通的第四營共同守長城,抵禦可能出現的蒙古的進攻以及伺機從長城騷擾多爾袞的補給線。

而大順皇帝李自成率領兩萬老本兵西巡山西,到達太原後,因為戰事突起,龍顏大怒,遂決定將太原作為陪都,親自指揮山西,京津戰事。

如此,李自成親鎮北方戰局則師出有名,順其自然!

直隸-山東方面,則是由大順王朝皇太子李過統制的新編第三營負責,大學士李巖輔佐,主要是提防南明小朝廷的江北四鎮,鎮壓這些地區的鄉紳叛亂,根據戰局情況及時北上抵禦清兵。

這個軍區應該是最安逸的了,說不得不用等,截了南明小朝廷送給韃子的軍餉後,便能直接攻到南京去了。

但也是因為直面南明小朝廷,派個皇太子負責才算得上是名正言順。

河南-襄陽方面則棘手很多,袁宗第還是制將軍,統制新編第六營三萬人馬繼續在河南平叛,劉希堯則統制從河南分出的一萬人馬組成的新編第七營奔赴大別山,聯絡山上的各大土寨,爭取收為己用,然後再配合湖廣襄陽的白旺在下一階段進攻左良玉,奪取武昌。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他當年就是在這一片地區活動的,與各大土寨都很熟悉,派他來再合適不過了,更何況還帶了十幾萬兩軍餉。

白旺則依舊是制將軍,統制湖廣襄陽地區的三萬軍隊組成的新編第八營,繼續消化內部合併而來的其他起義部隊,以及剿滅附近的明軍和叛亂。

至於大本營陝西方面,田見秀依舊是權將軍,統制陝西由老本兵和部分秦軍組成的新編第三大營五萬人馬,主要是抵禦西套蒙古和剿滅有異心的青海土司。

賀錦依舊被派了回去,專門負責甘肅青海地區的平叛。不過這次,李來亨給了他不小的提醒,悲劇應該不會重演了。

另外,張獻忠被封為西南王,統制四川,雲南,貴州事務,下屬新編第四大營和新編第九營,共八萬兵力。當然,兵從哪裡來,軍餉從哪裡來,就是張獻忠自己的事情了。

原本在李來亨的計劃裡,是要給張獻忠三個營,十一萬人的編制的,但是李自成擔心張獻忠到時尾大不掉,難以處理,便就縮減了一個營。

不過,還是讓他平定四川後繼續去攻打雲貴,畢竟雲貴地區的土司力量太過強大,李自成倒是真的想讓張獻忠給處理乾淨了,自己再去接收。

而按照李自成聖旨的意思,原本總共是要封五位權將軍,統五大營,十二位制將軍,統十二營的,最後卻還缺了兩位權將軍,三位制將軍。

這倒不是什麼失誤,而是李來亨向李自成建議的:這些位置是留給最驍勇善戰的將領,將士的,亦或者如同姜鑲這樣手握大軍的前明降將的……他們,有心的人,自然會懂的,無心的,看到了,也會想知道的。

至此,藉著登基大典,大順王朝也完成了它在軍事上的全域性部署,而地方上的基層政·府和經濟建設計劃也同樣藉著這個機會頒佈,同時展開。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