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朱厚照穿越過來的正德四年,也有一個人發現了軍屯的田地被大量侵佔,侵佔之人動輒私役軍士種田千餘頃,但卻‘不輸籽粒’。

所謂籽粒就是軍戶需要上交的‘農業稅’。這麼些年,指出不輸籽粒情況的官員還是有的,但大多停留在在口頭上。

第一次正兒八經的要拿這些人開刀的人,其實是劉瑾。

他派了一個叫周東的御史到寧夏去,到了以後就拿寧夏的都指揮使開刀。

然而劉瑾和他所派的人本身就不‘專業’,劉瑾自己以為他大權在握,出不了什麼亂子,而那個周東到了寧夏以後則是照吃、照喝、照拿,甚至改了度量衡(將一頃百畝改為一頃五十畝),以這樣的方式來清查土地,從都指揮使到下邊兒的百戶、總旗,沒有一個是不佔田的。

說白了,這傢伙不是奔著辦事來的,而是奔著發財來的。

所以最後理所當然是轟轟烈烈的開始,乾乾脆脆的失敗。

毛爺爺說過,做任何事,首先要分清楚你的敵人是誰,你的朋友是誰。

軍屯這件事,既涉及邊疆,也涉及內地衛所,而侵佔土地的人,其一為軍官本身,其二就是宦官,其三為宗室,其四是依附權利而生的地方豪強。

明廷有派鎮守太監和監軍太監的規矩,這些人到了各個衛所能當朵聖潔蓮花?

而劉瑾本身就是太監,所以他這麼搞,就容易自掘墳墓。

不過話說回來,劉瑾去查和皇帝查是兩碼事,劉瑾的權力畢竟不穩固,若是有人反對,並以‘閹黨’之名冠之,以‘清君側’之名殺之,皇帝一瞧動靜很大,一旦放棄了他,他就是死路一條。

皇帝來查,則不一樣,儘管反對的人仍然可以打出清君側的旗號,但皇帝不會放棄自己。嗯……宋朝有皇帝自己放棄了,但朱厚照不會放棄。

其實每個王朝的末年,都面臨土地兼併的情況,其危害也都基本相似,便是百姓民不聊生,軍隊空餉、欠餉,戰力不足。

明朝實行的是衛所制,軍屯的田地被兼併以後,衛所兵的戰力不足的現象更為嚴重。明英宗年間,甚至有記載逃亡軍戶達120萬人的可怕數字。

所以需要改革,重新分配財富,重新振興軍威,

但真的要去推動這個改革,就又會出現一種‘得罪人太多、唯恐有動亂之事’發生的聲音。彷彿這幫人就是天降神兵,有三頭六臂之能,任誰也動不得、碰不得。

這就很奇怪——這些衛所兵到底強不強?

還是說打外敵的時候一塌湖塗,輪到造反了,就瞬間化為天降神兵?這其中難道不矛盾嗎?

實在有些讓人疑惑。

實際上,這幫反撲勢力究竟有多強,實在不好判斷,便是朱厚照這個後世之人也一樣看不明白,畢竟劉瑾那次清查軍屯,虎頭蛇尾的厲害。

如果說是以藩王造反作為一個標誌,那其實也沒什麼可怕的。

因為那次造反根本就是個笑話,十來天的功夫就消滅了,連寧王都不如。

總之、投石問路,先將這個張璁以清理馬場、軍屯的名義派到西北去瞧瞧。倒要看看所謂的反撲是多麼強大。

實際上,則不必慌張。

在那個地方,有一路三萬人的周尚文之兵是募兵而來,嚴格意義上來說不屬於衛所之兵,他們的軍需糧草都是由朝廷供養。

說起來歷朝歷代不管什麼兵制到中後期都會轉為募兵,就是原先的兵馬全都不行了,遇到戰事只得花錢來編練新軍。明朝,實際上從土木堡之後,便已經出現募兵制了。

再有一部便是王守仁所領的河套之兵,一共是八衛人馬,其中四衛為騎兵、四衛為步卒。這些人算是衛所之兵,但他們都是新到河套,田畝初分,基本上不太存在比較明顯和嚴重的侵田現象。

這七萬大軍,數量雖遠遠落後於甘肅、寧夏這些地方的衛所之兵,但是戰力則是遠遠領先的。

其中一部統領為新封平虜伯,中層軍官則大部分為軍學院出身,他們是‘冉冉升起的新勢力’,跟著現在這個年輕的皇帝,榮華富貴樣樣不缺,如果說有人能策反他們,那得是邪教中的神棍,還得讓所有人拋妻棄子,信這個邪教。

另外一部,王守仁更不必多說。

兩者一個在西、一個在北,以鉗形而控內地。

若是真有什麼人扯旗造反,怎麼打敗這七萬人,得好好祈禱祈禱才行。

如果說張璁給的理由帶些熱血感性,那麼朱厚照的準備便是底氣理性。

基於此,才有皇帝和眾位大臣正兒八經的謀劃這件事請的這一幕。

同樣的正德四年,同樣的事情。

不同的時空中,卻是不同的局面。

現在要做這件事的不是權宦,而是皇帝,所擁有的力量,也不是僅僅一個御史以及虛幻的皇權之威,這一次是真的有物理力量的。

紫禁城、乾清宮。

六月二十一日這個午後,皇帝首次和自己的大臣探討解決這個問題。

而且他是有備而來,所有人都到了以後,先給他們一些數字上的直觀概念。

首先是軍屯的具體數量,正德年間還不知道,但洪武年間是有數的——8900萬畝左右。

因為地理環境、土壤條件不同,各地畝產量不一,正常來說,一畝田可收糧米三到四石,也就是四百到六百斤左右。但平均畝產來說則低很多,大約在1.5石左右。

朱元章最初定稅是每畝二斗四升,但這個稅率也就他做到了,到永樂年間,就已經收不足數,後來朱棣將稅減半,定為一斗兩升,也就是0.12石。

以8900萬畝來算,理論上應該出產有一億三千萬石的糧食,其中1068萬石糧食應為稅糧。當然這是理論上,實際上,種田極易受到天氣的影響,說不準哪裡旱了、澇了產量就會降低。

同樣屯田籽粒也會上下波動,可即便以1068萬這個數字乘以0.8的折損,也應該有850萬石的糧食。

然而實際上呢?

永樂元年,屯田籽粒數有2300萬石,因為降稅,所以至永樂八年,全國屯田籽粒為1036萬石。這勉強算是正常,畢竟你減稅了。

但接下來就瘋狂了。

永樂二十一年,屯田籽粒又減半,變為517萬石。

洪熙元年有過短暫的上升,為613萬石。

可惜好近不長,宣德初年降到460萬石,

到宣德九年時,全國屯田籽粒數為:230萬7千8百零7石。

這些數字都在《明實錄》中,記載的清清楚楚。

那還是宣德盛世。

到了眼下的弘治、正德年間,全國屯田畝數肯定從最初8900萬畝銳減了,具體還要清查才知道,但屯田籽粒數戶部是有這個數的,正德三年這個數字是146萬石。

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有明一代都有軍屯籽粒,中後期完全崩壞的記錄。

這一連串的東西,朱厚照都已經讓侍從室仔細的查了各朝實錄,然後整理出來。

數字是會說話的。看著這些數,該做什麼,難道還不明白?

他還不忘提醒,“這其中的數字都是從實錄中而來,沒有一個是作假。”

各朝實錄都是很權威性的記載,而且都是文官們自己修的,這要推翻,朱厚照把那些修實錄的人祖墳給刨了都不過分。

皇帝的招數與以往一樣。

推動這種重大變革的時候從不會自己蠻幹,而是把所有人都綁上他的戰車,也就是逼他們表態。

這是為了在萬一不順利、有反叛力量的時候,整個朝廷也能夠一致對外,而不至於從內閣、六部就開始分裂。

這是新時代學來的方法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如果有哪個官員前後表態不一,在這種道德環境下,他不僅會失去官位,還會失去名聲,就是一輩子的所有成就,全都不要了,這個決定一般人不會做。

比以往好的是,朱厚照不必透過各種手段,現在的朝堂大多都是支援他的,看到這些數字更為支援他。

楊一清、王鏊、王炳的內閣,禮部王華、吏部梁儲、戶部韓文、刑部趙慎、工部何鑑、兵部齊承遂……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朝官們只是感嘆,

初回京師的王鏊痛心道:“當年負圖公(馬文升)曾說,不知始自何年,屯田政廢,冊藉無存,軍屯之地,十去五六,屯田已有名無實。實際來看,哪裡是十去五六,應當是十去八九。”

楊一清早便等著今日了,“陛下,如此來看,欲中興大明,必除軍屯之弊,否則天下衛所糜爛,一旦有事,便是脆弱不堪,如此,又怎能稱為盛世?”

“微臣附議。”王炳帶著幾分狠勁,“自古以來,也沒有脆弱的盛世!”

朱厚照握著拳頭,想想當初劉健、李東陽、謝遷的局面,再到今天,他的努力總算沒有白費,“朕時常在想,若是缺了朝廷的這些籽粒,但能落在百姓頭上,天下人人自足,倒也不算太壞。可實際卻是流民遍地,饑民遍野。朝廷窮、百姓富,這也是施恩於天下,可若是朝廷窮,百姓也窮,朕便斷不能容!”

楊一清建議道:“陛下,此事事關重大,必得計劃周詳、部署完備。以圖影響最小,損失最低。”

“嗯!”

得朱厚照眼神示意,錦衣衛指揮使毛語文說話,“傳聞寧夏駐軍都指揮使何錦義贓賄狼藉、鍾鼓饌玉,似有圈佔屯田兩千五百頃!微臣以為,朝廷應當諭令重臣,明察其罪,並令其限期退還土地,以儆效尤。”

何錦義,這是第一個倒黴的人。而說句不過分的話,朱厚照等這時機成熟的一天,已經十年了。

“擬旨!”

章節目錄

推薦閱讀
相鄰推薦